论文题目: 古文字中的讹变现象举要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汉语言文字学
作者: 闫华
导师: 冯良珍
关键词: 古文字,讹变,字形演变规律
文献来源: 山西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在目前的古文字研究中,古文字字形演变规律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讹变,作为古文字演变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存在,到了战国文字时期,讹变的数量非常之多,变化也非常剧烈。它的存在并非偶然,反映了文字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规律,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文字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本文试图澄清讹变的概念,以讹变的一些实例作为出发点和考察对象,探讨这些讹变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深入探寻支配这一现象的背后规律,最后对讹变的影响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经过研究,我们得出:讹变的原因有:字形的相似、使用者对文字的整理、构形部件的位置变化、形声化、简化等。“西”字的讹变是由于字形的相似;《说文》所收形体从勹之字中所含的勹形原来分别为八种不同形体,这八种不同形体到小篆中都整齐划一地讹变为(?),是使用者有意识地规范文字的结果,也就是秦代“书同文”政策最终造成了这一整齐的讹变;夜字的讹变是由于构形部件的位置变化;岁字的讹变是由于形声化造成的;而登字的讹变主要是由于简化而造成的。通过对以上字例讹变过程的考察,我们得出:讹变使字形类化,进而达到简化的结果。符合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符号之求简的要求和发展规律。讹变对后人认识和研究古文字的确造成了很多障碍,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但是,由于成熟后的古文字在任何阶段都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其各个成员之间都是互相制约,互相区别的,所以讹变对当时人们使用文字不会有太大影响。有些讹变还是地域性和阶段性的,也不会造成当时文字使用上的不便。
论文目录:
引言
一、讹变的界定
二、讹变的实证分析
2.1 (?)(西)字及相关诸字的讹变
2.1.1 (?)(西)
2.1.2 (?)(囟)
2.1.3 (?)(甾)
2.1.4 (?)(甶)
2.1.5 (?)(卣)
2.1.6 (?)(卤)
2.1.7 (?)
2.2 (?)(包)及从(?)(包)之字的讹变
2.2.1 (?)(包)
2.2.2 (?)(匐)
2.2.3 (?)(人)
2.2.4 (?)(身)
2.2.5 (?)(旬)
2.2.6 (?)(廣)
2.2.7 (?)(刀)
2.2.8 (?)(手)
2.3 (?)(百)字的讹变
2.4 (?)(夜)字的讹变
2.5 (?)(陵)字的讹变
2.6 (?)(岁)字的讹变
2.7 (?)(登)字的讹变
三、讹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四、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发布时间: 2005-08-31
参考文献
- [1].形体相似与符号化的研究[D]. 陈娜娜.中国海洋大学2015
- [2].甲骨文会意字形体构造研究[D]. 韩睿.浙江师范大学2010
- [3].战国燕系文字地域特征研究[D]. 彭吉思.华南师范大学2007
- [4].《汉语大字典》甲骨文形体历时认同整理[D]. 贾澎.河北师范大学2009
- [5].战国文字异体字构形研究[D]. 王琳琳.华东师范大学2017
- [6].战国文字宀部字研究[D]. 史富红.福建师范大学2011
- [7].古文字字形对称现象研究[D]. 刘伟真.西南大学2016
- [8].现代常用形声字声符系统研究[D]. 宁宁.天津师范大学2007
- [9].战国文字异体字表意构件变异研究[D]. 赵真真.河北大学2013
- [10].汉字“象”的分析[D]. 潘云萍.中国海洋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说文》小篆讹形研究[D]. 张蕾.天津师范大学2007
- [2].战国文字讹变现象初探[D]. 杨建淼.南昌大学2007
- [3].汉字部首演变与记号化[D]. 徐伟勤.山东师范大学2004
- [4].甲骨构件与甲骨文构形系统研究[D]. 竺海燕.华东师范大学2005
- [5].战国楚文字中的偏旁形近混同现象释例[D]. 方勇.吉林大学2005
- [6].中国古文字造型与现代设计研究[D]. 冯振安.江南大学2005
- [7].古汉字字形讹变现象初探[D]. 沙宗元.安徽大学2001
- [8].《古文字诂林》研究[D]. 张玉梅.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
- [9].古书与古文字中所见周族的起源与商周关系[D]. 尉学斌.四川大学2003
- [10].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比较研究[D]. 史燕君.华东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