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敏原体外检测模型的建立及在中药注射液致敏性检测中的应用

致敏原体外检测模型的建立及在中药注射液致敏性检测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独创的新剂型,已广泛应用于危重疾病的急救及感染性、心脑血管和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的广泛,其不良反应频频发生,尤其可能造成过敏性休克和死亡等严重后果,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各种物质含量较低,传统的致敏原检测方法对其致敏性检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建立新的更加敏感的检测模型是突破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的瓶颈之一。在本研究中,采用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rat basophilic leukemia, RBL)的亚系RBL-2H3作为试验模型,利用二硝基苯基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物(Dinitrophenylated bovine serum albumin, DNP-BSA)和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作为致敏原,对建立体外致敏性检测模型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通过对RBL-2H3细胞活化脱颗粒缓冲溶液条件、生物标志物、检测时间、致敏血清制备、致敏动力学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影响RBL-2H3细胞模型检测灵敏度的因素,建立完善的致敏原体外检测模型,并用此模型进行葛根素和清开灵注射液的致敏性进行检测,为中药注射剂临床前过敏反应评价提供新的方法。1.RBL-2H3细胞检测模型的优化1.1利用DNP-BSA对RBL-2H3细胞模型进行优化目的:通过对影响细胞模型的条件进行优化,建立灵敏的DNP-BSA细胞检测模型。方法:选择细胞试验合适的缓冲溶液、生物标志物,建立灵敏的检测方法;探讨抗原、抗体浓度对细胞脱颗粒影响,找到抗原、抗体浓度对试验的影响规律,建立灵敏的DNP-BSA致敏性体外检测模型,并与大鼠被动皮肤过敏(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 PCA)实验的检测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研究发现,DMEM细胞培养基是细胞试验最佳缓冲溶液,β-己糖胺酶作为生物标志物与组胺、LTC4相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抗体浓度对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曲线是“钟”形图,抗原浓度曲线是对数曲线。细胞模型检测抗二硝基苯基单克隆抗体(anti-dinitrophenolmonoclonal IgE antibody, anti-DNP IgE)的灵敏度要高于大鼠PCA模型。结论:优化后的RBL-2H3细胞模型的检测灵敏度高于大鼠PCA试验模型,提示该模型适用于成分含量较低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性检测。1.2利用OVA对RBL-2H3细胞模型进行优化目的:通过对影响致敏血清制备、细胞被动致敏过程的条件进行优化,建立灵敏的OVA细胞检测模型。方法:选用高IgE表达的BN大鼠作为致敏动物,采用1,3,5,7,9天隔日致敏大鼠的方案进行血清制备,对取血时间、致敏动力学(sensitization kinetics)和致敏血清类型(佐剂组和非佐剂组)对细胞检测灵敏度的影响进行探讨,建立完善的OVA致敏性体外检测模型,并与大鼠PCA试验的检测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研究发现,当OVA与佐剂共同致敏BN大鼠时,致敏21天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最高,此时收集血清进行试验检测灵敏度最高。血清与细胞孵育时间越长,细胞致敏程度越高,对抗原反应越强。结论:细胞模型检测OVA抗血清的灵敏度要高于大鼠PCA模型,提示该模型可以用于微量蛋白质的检测。2.RBL-2H3细胞检测模型检测准确性的验证目的:利用弱致敏原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对RBL-2H3检测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方法:根据DNP-BSA和OVA试验对细胞模型的改进方法,利用改进的RBL-2H3细胞模型对BSA的致敏性进行检测,并将结果与大鼠PCA试验进行比较,探讨细胞模型的准确性。结果:BN和Wistar大鼠PCA试验所能检测到的最高抗体滴度为32,RBL-2H3细胞所能检测到的最高抗体滴度为128。结论:RBL-2H3细胞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可用于药物致敏性检测。3.RBL-2H3细胞模型检测葛根素和清开灵注射液的致敏性并进行机制探讨目的:检测葛根素和清开灵注射液的致敏性并探讨其过敏反应发生机制。方法:利用建立的RBL-2H3细胞模型检测葛根素和清开灵注射液的致敏性,并将试验结果与BN大鼠PCA试验进行比较。通过对两种注射液致敏大鼠血细胞变化和大鼠血清中的抗体类型进行检测,探讨过敏反应的发生类型。结果:葛根素和清开灵注射液应用本试验模型进行检测提示具有一定的致敏性。RBL-2H3细胞模型的检测灵敏度高于大鼠PCA试验。两者致敏大鼠血液中的白细胞均增多,葛根素注射液致敏大鼠血液中血红蛋白数量有所下降。两者致敏大鼠血清中均有特异性IgE、IgG存在,并且血清总IgE、IgG的含量要高于正常大鼠和OVA致敏大鼠。结论:RBL-2H3细胞体外模型可用于作为葛根素和清开灵注射液致敏性检测模型。从血液变化及抗体类型来看,两者都具有引发Ⅰ型过敏反应的潜能。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实验部分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生物信息学研究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致敏性[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3(12)
    • [2].食品致敏性评价的动物和细胞模型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7(04)
    • [3].蛋白新资源潜在致敏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7(04)
    • [4].转基因水稻潜在致敏性的安全性评价[J]. 湖北农业科学 2012(16)
    • [5].蛋白溶出与变性结合消减虾仁致敏性[J]. 食品科学 2018(05)
    • [6].消除乳清蛋白中β-乳球蛋白致敏性的研究进展[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07)
    • [7].光致敏性机制及评价方法[J]. 中国新药杂志 2019(07)
    • [8].小麦致敏性及其降低研究进展情况概述[J]. 现代面粉工业 2019(05)
    • [9].原料及热处理对花生致敏性的影响[J]. 食品科技 2008(11)
    • [10].纺织品中致敏性分散染料测定的不确定度评定[J]. 印染助剂 2016(01)
    • [11].转基因食品潜在致敏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1(06)
    • [12].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纺织品中多种致敏性分散染料的残留量[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9(04)
    • [13].LLNA:BrdU-ELISA法与LLNA:DA法检测15种染发剂致敏性的对比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8(09)
    • [14].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玩具中的致敏性芳香剂[J]. 分析试验室 2014(10)
    • [15].两种方法评价食品过敏原潜在致敏性的对比分析[J]. 食品科学 2013(15)
    • [16].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印染废水中9种致敏性分散染料[J]. 分析化学 2011(01)
    • [17].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纺织品中6种致敏性分散染料[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02)
    • [18].不同酶水解对鸡蛋清蛋白降解和潜在致敏性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16(10)
    • [19].栀黄巴布剂的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试验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17)
    • [20].清开灵注射液中绿原酸致敏性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14)
    • [21].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母婴纺织品中12种致敏性分散染料的同时测定[J]. 分析测试学报 2010(12)
    • [22].日本正在培育产低致敏性蛋的鸡[J]. 农村实用技术 2009(06)
    • [23].液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测定纺织品中致敏性分散染料[J]. 光谱仪器与分析 2009(Z1)
    • [24].超声协同糖基化对蛋清粉致敏性及结构的影响[J]. 食品与机械 2018(05)
    • [25].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病人致敏性药物错误发生率中的应用[J]. 时珍国医国药 2013(12)
    • [26].控哮涂膜剂的皮肤致敏性实验研究[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05)
    • [27].20种致敏性染料液相色谱方法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11)
    • [28].化妆品光刺激性和光致敏性的安全评价方法进展[J]. 日用化学工业 2017(10)
    • [29].高压结合酶法消减南美白对虾虾仁致敏性[J]. 食品科学 2014(04)
    • [30].人细胞系活化试验用于皮肤致敏性测试的实验验证[J].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9(01)

    标签:;  ;  ;  ;  ;  

    致敏原体外检测模型的建立及在中药注射液致敏性检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