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因果思想与现代伦理价值研究

佛教因果思想与现代伦理价值研究

论文摘要

因果理论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构成佛教大厦的根基。它认为世间一切存在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的因果链条之中,每个人的善恶行为必定会对自身的命运发生影响,招感相应的回报,善因生善果,恶因结恶果。要求人们从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从内心里防非止恶,去除各种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从而对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良性的积极的影响。然而,我国佛教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通常被视为唯心主义的宿命论而遭批评与否定。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作为人越来越贫穷,以至于对金钱的需要成为唯一的需要。今天的社会不和谐之音固然与制度、政策不完善密切相关,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一些人的心理失衡乃至扭曲,思想的变异乃至变质,特别是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滋生和泛滥也是不应忽视的精神因素。中国人只有宗教性的道德情感,而没有真正的宗教道德,没有道德约束的底线,在遇到道德冲突时容易趋恶避善,导致各种关系的恶化。佛教的因果思想恰好是对治的良药,对死后的畏惧和希望就成为道德的有力保护者。它对扬善抑恶、确立对道德的真诚信仰起到了动力作用。在道德信仰弱化,工具理性膨胀的今天,必须改变对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持简单否定的态度,应从其中汲取积极的伦理资源,无疑对新时期重塑道德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四个部分进行探讨和研究。第一章对佛教因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在佛教产生以前,印度本土对因果关系的讨论早已存在,而佛教就是在对治其它宗派因果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因果思想的。佛教的因果理论与它体系中的其它理论之间具有内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本章着重考察了因果与缘起、无常、性空、业、轮回之间的关系,以期更好地来认识佛教因果思想的基本内容。佛教是以佛法界为最高的,崇高而伟大的佛陀,亦不能超越因果律的范围以外,这也是佛教因果思想不同于其它宗教的主要特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佛教与其他重要文化传统因果思想之比较。阐述了基督教的因果思想和现代科学的因果观。比较中得出佛学是大真理、大智慧、大科学的结论。第三章探讨了佛教因果思想的伦理价值。着重分析了佛教因果思想的行善抑恶道德伦理价值、众生平等社会伦理价值、重视环保生态伦理价值。第四章阐述了佛教因果思想的现代启示意义。包括对个人自身修养的启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启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呼唤我们人类的高度责任心,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佛教因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 第一节 佛教因果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因果界说
  • 二、古印度其它宗派的因果理论
  • 三、佛教因果思想的发展
  • 第二节 佛教因果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因果与缘起
  • 二、因果与无常
  • 三、因果与性空
  • 四、因果与业
  • 五、因果与轮回
  • 第三节 佛教因果理论的主要特征
  • 一、普遍性
  • 二、对应性
  • 三、通善恶
  • 四、通三世
  • 五、通解脱
  • 第二章 佛教与其他重要文化传统因果思想之比较
  •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因果思想
  • 一、中国传统因果思想的内容
  • 二、中国传统因果思想的特点
  • 三、佛教与中国传统因果思想的异同性
  • 第二节 基督教的因果思想
  • 一、基督教因果思想的内容
  • 二、基督教因果思想的特点
  • 三、佛教与基督教因果思想的异同性
  • 第三节 现代科学的因果观
  • 一、现代科学因果观的要义与特点
  • 二、佛教与现代科学因果观的趋同性
  • 第三章 佛教因果思想的伦理价值
  • 第一节 佛教因果思想行善抑恶的道德伦理价值
  • 一、善恶有报思想
  • 二、改恶从善思想
  • 三、劝善度人思想
  • 第二节 佛教因果思想众生平等的社会伦理价值
  • 一、注重平等的社会伦理
  • 二、强调责任的社会伦理
  • 三、突显尊严的社会伦理
  • 第三节 佛教因果思想重视环保的生态伦理价值
  • 一、生态伦理观念
  • 二、生态伦理情怀
  • 三、生态伦理实践
  • 第四章 佛教因果思想的现代启示意义
  • 第一节佛教因果思想对个人自身修养的启示
  • 一、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启示
  • 二、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启示
  • 三、追寻生命的终极价值的启示
  • 第二节 佛教因果思想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启示
  • 一、因果与教育
  • 二、因果与经济
  • 三、因果与社会和谐
  • 第三节 佛教因果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
  • 一、依报思想的启示意义
  • 二、转境思想的启示意义
  • 三、净土思想的启示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考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因果报应观念的认知调查与厚黑行为抑制效果分析[J]. 心理学探新 2019(04)
    • [2].朱熹诚信思想对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疏离研究[J]. 宁夏社会科学 2016(06)
    • [3].“因果报应法则”与信念[J]. 中国医学人文 2017(01)
    • [4].论魏晋南北朝隋文章对汉译佛经因果报应思想之容摄[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5)
    • [5].西藏藏戏传统剧目中的因果报应模式探析[J]. 丝绸之路 2014(02)
    • [6].“因果报应”观念的承袭和借鉴——《玉米》之于《蒋兴哥重会珍珠衫》[J]. 当代小说(下) 2011(03)
    • [7].试析慧远的因果报应说[J]. 文学教育(下) 2016(05)
    • [8].浅论因果报应观在三言二拍中的表现及原因[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4)
    • [9].发乎道德,应乎福祸——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精神与特色[J]. 五台山研究 2008(01)
    • [10].新时代视角下因果报应论的诠释和启示[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05)
    • [11].小说因果报应模式对叙事及人物塑造的影响[J]. 文艺评论 2012(12)
    • [12].慧远的“因果报应”论新诠[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5)
    • [13].“积德积福”益健康[J]. 山西老年 2010(11)
    • [14].助弱势慷慨解囊 出些钱心情愉悦[J]. 长寿 2014(06)
    • [15].谈佛教因果报应论与人的命运[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8)
    • [16].从“阴司断狱”看明清小说中的因果报应信仰[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2(09)
    • [17].关于藏汉佛教因果报应论的比较研究[J]. 中国藏学 2011(04)
    • [18].论“三言”中的因果报应思想[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9(09)
    • [19].你是一个叛逆的人吗?[J]. 小学科学 2014(04)
    • [20].《三言》的因果报应思想[J]. 青年文学家 2012(03)
    • [21].浅析“三言”中的因果报应思想[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2(07)
    • [22].论佛教因果观对唐传奇艺术的影响[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08)
    • [23].“三言”中的因果报应叙事研究[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03)
    • [24].“因果报应”模式下的民间叙事与文人叙事[J]. 文艺评论 2013(06)
    • [25].丹青地狱[J]. 今古传奇(武侠版月末版) 2012(09)
    • [26].论因果报应观念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影响[J]. 安康学院学报 2010(04)
    • [27].人要有所畏[J]. 老年教育(长者家园) 2012(12)
    • [28].有所畏[J]. 喜剧世界(下半月) 2013(05)
    • [29].《日本灵异记》的民众救济特征[J]. 文化学刊 2016(12)
    • [30].《金瓶梅词话》中的因果报应[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标签:;  ;  ;  ;  

    佛教因果思想与现代伦理价值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