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北宋书论与画论比较研究是在接续唐代张彦远“书画同体而未分”历史结论基础上展开的,“书画异名而同体”观点纵向延伸至北宋,为书论与画论在此时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来源。北宋处于唐宋转型期的重要节点,士大夫群体“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与思想文化层面中宋学的形成和演变、欧阳修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社会生活的风气转换等特定历史条件相激荡,在书法与绘画领域出现了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以欧阳修、苏轼、朱长文、黄庭坚、米芾、黄休复、刘道醇、郭若虚等人的书论与画论为代表,集中关注北宋时期书画思想的基本问题,在对书画艺术文献整理中,梳理归纳出书论与画论“交集”中的“心物、义理、形意、气韵、法度”的关系与结构。运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纵横中度、左右逢源”等比较研究方法,在认知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实践层面进行阐释和比较,最后归结为“合则皆美,离则两孤”的已然确论。
论文目录
内容提要论文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比较研究之初衷与可比条件1.1.1 北宋以前书事与绘事活动的基本状态1.1.2 都市文化与市民生活为书画的转型提供了契机和条件1.1.3 同一文化群体倡导并参与了书画艺术转型1.1.4 书画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天然相通1.2 比较研究欲达到之学术目的1.2.1 社会思想文化之先行1.2.2 文学之先导1.2.3 书画之相通与相互影响1.2.4 宋人书法之“尚意”与文人绘画之“写意”1.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1.3.1 北宋书画思想观念的基本问题及其相互联系1.3.2 基本方法1.3.3 比较研究展开的层面第2章 心物2.1 本心:寓意于物和留意于物2.1.1 累心之物和为物所乐之心2.1.2 不假外物而守于内2.1.3 意浅之物和趣远之心2.1.4 心力与心印2.2 君子之所以爱山水之旨2.2.1 自成一家之体2.2.2 养心治性2.2.3 林泉之志2.2.4 爱其书兼取其为人2.3 山水游放之乐2.3.1 全其乐而远其病2.3.2 饱游饫看2.3.3 画师与画工2.4 道艺形于心手2.4.1 神采生于用笔2.4.2 画忘2.4.3 神闲意定第3章 义理3.1 “常形”与“常理”3.1.1 画有常形、书有常理3.1.2 字有义理3.1.3 人品气韵相高3.1.4 书画一理3.2 积学涵养3.2.1 修身自得3.2.2 书画学养3.4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3.4.1 书画贯通3.4.2 意在书画外3.4.3 奥理冥造第4章 形意4.1 心意既得形骸忘4.1.1 有形则有弊4.1.2 贵有画中态4.1.3 得其意而忘其形4.2 得其意,并得其法4.2.1 自出新意4.2.2 作意直出其上4.2.3 得其意思所在4.3 信意落笔4.3.1 观古人行笔意4.3.2 取其意气所到4.3.3 佳句好意4.4 笔简意足4.4.1 通其意4.4.2 笔略道而意已具4.4.3 善书必能善画第5章 气韵5.1 一气运化5.1.1 气韵兼力5.1.2 自然本真5.1.3 会意全于神5.2 浩然而独存5.2.1 身与竹化5.2.2 胸中气味5.2.3 学问文章之气5.3 气象峥嵘5.3.1 尽万物之态5.3.2 骨肉相称5.3.3 体兼众妙5.4 气古而韵高5.4.1 应于内者天驰5.4.2 沉着痛快为善5.4.3 情高格逸第6章 法度6.1 无意于佳乃佳6.1.1 无法之法6.1.2 规矩用意6.1.3 当从常法6.1.4 纵释法度6.2 平淡趣高6.2.1 画格清丽6.2.2 不为法度病其风神6.2.3 与纵心者契妙6.3 精神展拓6.3.1 自作胜概6.3.2 萧然出于绳墨之外6.3.3 全齐气宇6.4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6.4.1 知能比观6.4.2 摆脱墨索入三昧结语参考文献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文章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北宋文人士大夫论文; 书论论文; 画论论文; 比较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