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telangiectasis,HHT),又称Osler-Rendu-Weber综合征,1864年该病由Sutton首次报道,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外显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40岁时外显率可高达97%~100%。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红色或紫红色斑状、点状、细丝状或网状毛细血管扩张。可伴有皮肤粘膜和内脏的反复出血,最常见的症状为鼻出血,还可出现肺动静脉畸形(PAVM)、脑动静脉畸形(CAVM)等。临床一般可分为HHT1、HHT2两种表型,HHT1发病较早,临床表现较为严重,且出现PAVM等的可能性更大。本病基本病理改变为血管壁变薄、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缺乏、血管迂曲或扩张,部分内皮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内皮细胞连接缺损,病变血管可因轻微的外力或血管内血流压力作用发生破裂而出血。HHT1型由定位于9q34的ENG基因(endoglin,OMIM 131195)突变引起。HHT2型由定位于12q13的ALK1基因(activin receptor-like kinase 1,OMIM 601284)突变引起。到目前为止,所有已经报道的ENG基因突变位点已经超过160个,ALK1基因突变超过130个,这些突变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切位点突变、小片段缺失突变、小片段插入突变等。目的报道一个中国汉族HHT2型家系,研究该家系ALK1基因突变情况,为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一个中国HHT2型家系情况,收集整理家系资料并采集该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样标本,利用改良盐析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中的DNA,设计覆盖ALK1基因所有外显子编码区及其侧翼的10对引物,通过对PCR反应产物直接测序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该家系中所有患者均出现ALK1基因的错义突变c.1010T>C(p.L337P),即第1010位碱基由胸腺嘧啶(T)突变为胞嘧啶(C),使得ALK1基因第7号外显子第337位密码子由CTG变为CCG,导致正常的亮氨酸被脯氨酸替代,该家系中的所有健康者及100例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均未发现此突变。结论ALK1基因的错义突变c.1010T>C(p.L337P)是导致该家系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儿童特发性肺动脉高压ALK1基因突变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 2018(07)
- [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一家系ALK1基因突变研究[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11)
- [3].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一家系ALK1基因突变研究和临床微创治疗[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9(04)
- [4].ALK1:新的抗血管生成药物靶点[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5)
- [5].利用CRISPR/Cas9技术将LoxP序列靶向引入小鼠Alk1基因[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5(06)
- [6].TGF-β1及Ⅰ型受体ALK1在人脑胶质瘤细胞的表达及意义[J]. 重庆医学 2014(24)
- [7].骨关节炎进程中软骨细胞膜受体ALK1在软骨TGFβ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及调控[J].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2(01)
- [8].ALK1阳性的实体型腺泡状横纹肌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7(11)
- [9].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探索建立中枢神经系统动静脉畸形小鼠模型[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6(02)
- [10].RNAi抑制ALK1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J]. 中国癌症杂志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