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黑人女性文学,作为女权主义运动和黑人解放运动的产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在美国兴起。一批黑人女作家异军突起,她们特色鲜明,斐声文坛。其中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受到了众多读者的青睐,成为美国黑人文学中倍受瞩目的女作家和重要的文学评论家。文学界曾把她和威廉·福克纳,詹姆斯·乔伊斯以及托玛斯·哈代等一些知名的白人作家相提并论。通过小说文本,莫里森再现了黑人历史,展现了美国黑人文化的精髓。《所罗门之歌》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作品,小说内容丰富,故事情节曲折变幻,是其已创作的小说中极具挑战性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自1977年发表以来被广泛阅读,引起了许多评论家的关注,在1987年发表《宠儿》之前它一直是莫里森作品中最受欢迎的文学教材。在复杂的故事情节之后,小说的结尾扑朔迷离,因此曾被读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不同的理解,例如,被认为是一部圣经寓言故事,一部侦探小说或是一位黑人青年的寻根之旅。本文包括五部分,除引言和结论外分为三章,这三章详细的论述了主人公奶娃从一个消极的、毫无责任心的无知青年转变成一个积极投身于黑人文化追寻的参与者的过程。第一章讲述了奶娃在其生活的白人社区思想上的疏离和困惑。戴德一家兼具美国社会以及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家族特点,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家族。生活在衣食富足的环境中的奶娃逐渐成长为一个自我任性的年轻人。他饱食终日,浑浑噩噩,生活对他而言既无兴趣也没有意义。父亲梅肯·戴德和母亲露丝不同的价值观让他感到生活的窒息,于是,他开始想为自己寻找一条出路以摆脱目的环境的束缚。与吉他的相识给奶娃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由于其不同凡响的洞察力,吉他告诉奶娃许多关于人生,种族和社会的真理,他的评论一直敲打着奶娃沉睡的良知。但是,吉他出身在贫穷的黑人家庭,父亲被白人杀害之后,吉他开始仇恨白人并立志要为父报仇,他认为这样就可以消灭世界的罪恶,最终他加入了“七日”组织,以保护黑人的名义盲目疯狂的追杀白人。奶娃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使得他一开始时对吉他的复仇行为漠不关心,但是渐渐的他意识到了这种手段的残酷和暴力,并对此产生了恐惧。给予奶娃影响比较大的另外一个人是他的姑母彼拉多。没有肚脐的彼拉多从出生一刻起就在身体上和心理上与小说中其他的人物不同,并且与她的哥哥梅肯·戴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梅肯视财如命,但是彼拉多却对地位、财产没有丝毫的兴趣;相反,她忠诚,慷慨,富有同情心并且懂得尊重他人。但是,初识彼拉多的奶娃对她充满了蔑视,他对黑人文化的一无所知使他无法理解彼拉多所代表的黑人文化遗产。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主人公奶娃的南方之旅以及他的自我反思。奶娃刚到南方的时候发现自己简直无法溶入那个黑人世界,但是渐渐地丹维尔的人们对奶娃父亲的景仰让他感到骄傲,他的虚荣心也得到了满足。同时,当地人对其祖父的描述也激起了奶娃对其家族历史的兴趣。奶娃第一次感到了一种家族荣耀感,并最终理解了南方黑人和北方黑人,人民和土地,黑人身份与其民间文化历史的纽带关系。在沙狸玛狩猎期间,奶娃再次经历了生死的考验,最终发现他已经完全溶入了黑人社区,获得了重生。他开始喜欢那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这种爱让他在旅行的最后时刻明白:无需离开地面就可以飞翔。至此,寻金之旅转变成寻根之旅,对其家族历史的了解让他进一步了解了黑人的民间文化,也让他对黑人有了一个重新的定义。他找到了自己的家族姓氏,也就找到了自己的黑人身份,知道了会飞的黑人的秘密。在对家族历史回归的同时,奶娃也开始对人性回归。他开始理解他的父母,虽然他们的爱几尽让他窒息。他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他过去对待哈加尔的错误方式,对她的死负有重要责任。这种转变在后来他与妓女“甜姐儿”的相互关心和彼此尊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小说第三章讨论了奶娃对父亲梅肯·戴德,朋友吉他,姑母彼拉多所选道路的进一步理解,并在找到它们的不足之处后超越了传统,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在理解了父亲之后,奶娃意识到父亲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他所做的只是想重建童年时代失去的家园,但是事过境迁,他对白人中产阶级价值观的全盘接受最终让他无法重新建立原有的家族关系。朋友吉他在无意中以另一种方式“教导”奶娃,让奶娃思考以爱的名义来实施的种族主义的可怕及罪过。吉他对白人的仇恨在“七日”组织的暴力谋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由于他拒绝“阅读”各种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他的失败是注定的。小说最后他对金钱的疯狂追求也让他的政治仇恨失去了原来的单纯意义。莫里森指出既使吉他的复仇有足够的理由,他对白人的谋杀并不能消除种族主义也无助于美国黑人社区的健全。姑母彼拉多虽然有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但是作为非洲黑人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却显得苍白无力。尸骨,歌声和她的耳环代表着她对童年的记忆,但是它们也象征着彼拉多与过去历史的脱离。她对其家族的重建并不比哥哥梅肯成功,她期待着死去的父亲能在梦里给她些许的暗示,但是却误读了他的意思,直到最后是奶娃让她明白了真正的含义。在否定了这三条道路之后,奶娃飞向吉他,但是他并没有死在这位充满了仇恨的朋友手中,而是用他的新知获得了重生。他为他自己、更为所有的非洲黑人找到了生存之道。总之,《所罗门之歌》是一部特色鲜明的黑人文学作品,莫里森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非洲黑人民间文化,而且向读者暗示了一条黑人的生存之道:即要与时俱进,必须在传统中溶入“新信息”,只有两者的充分结合才能更好的保留和发扬黑人文化。本文试图更系统更全面地展示小说结尾的真正内涵,通过主人公奶娃的成长历程向读者阐述了非洲黑人在新环境下如何发展自己的道路,旨在为以后的读者理解这一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天堂[J]. 人民周刊 2016(23)
- [2].彼拉多与耶稣[J]. 基督教文化学刊 2019(02)
- [3].《所罗门之歌》中彼拉多·戴德的形象分析[J]. 文学教育(上) 2011(02)
- [4].作为事件的耶稣审判——阿甘本《彼拉多与耶稣》解读[J]. 江海学刊 2016(05)
- [5].约翰福音系列查经(十八)[J]. 天风 2008(12)
- [6].火车,青春的行刑队 《大师与玛格丽特》第一章[J]. 文学与人生 2012(02)
- [7].艺术鉴赏[J]. 科学大观园 2010(02)
- [8].女性主义解读《所罗门之歌》——露斯,彼拉多之形象分析[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04)
- [9].美国老人的“银发球鞋”运动[J]. 保健医苑 2016(09)
- [10].讽喻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原型寓意[J]. 江苏社会科学 2008(S1)
- [11].培根随笔[J]. 文学界(专辑版) 2012(02)
- [12].最知心的朋友[J]. 天风 2014(06)
- [13].从理想到现实——《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知识分子形象梳理略述[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11)
- [14].“银发球鞋”运动[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6(03)
- [15].浮生海掬浪[J]. 翠苑 2012(06)
- [16].耶稣受审记[J]. 检察风云 2014(22)
- [17].相信耶稣从死里复活的十大理由[J]. 天风 2014(04)
- [18].《死刑台》彼拉多的互文性[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1)
- [19].《大师和玛格丽特》人物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S2)
- [20].《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善恶观探析[J]. 文教资料 2013(29)
- [21].试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飞翔”隐喻[J]. 名作欣赏 2012(27)
- [22].莫里森小说中宗教空间的叙事分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04)
- [23].玫瑰的刺儿[J]. 视野 2011(18)
- [24].解析《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意识[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01)
- [25].域外之外(组诗)[J]. 青年作家 2013(05)
- [26].成了[J]. 天风 2008(05)
- [27].《所罗门之歌》中彼拉多身上的隐喻符号[J]. 文学教育(上)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