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文学论文-温明明

海外华文文学论文-温明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外华文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球化,跨国散居族群,海外华文文学,文化身份

海外华文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温明明[1](2019)在《从离散到跨国散居——论“全球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引入族裔散居理论,解读了华人离散遭遇全球化之后产生的各种拟态,阐释了海外华文文学越界生产的内涵及其身份归属。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下,华人离散的情形日渐显着并异质化,"归返""后离散""旅行跨国性"的出现,使传统的华人离散逐步向跨国散居演化,形成华人跨国散居族群。受此影响,全球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不再是单一的"写在家国之外",而是出现了大量"在家国之内"的写作和阅读,由此形塑了"全球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在文学生产、传播、写作题材、美学风貌等方面典型的跨界(域)色彩。海外华人跨国散居,尤其是日渐成为潮流的"归返",又使全球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进入一个"后认同"的时代,表现出混杂、开放、未完成等特征。(本文来源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袁勇麟[2](2019)在《“他者凝视”与“自我镜像”——早期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欧美华人记述》一文中研究指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强行打开,移民劳工、留学生、外交官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大量涉足海外,成为海外华文文学发生的叁股动力源,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晚清欧美华人记述以使臣日记与政府委派的考察人员日记为主,另有少量私人游记及竹枝词;民国时期的欧美华人记述虽仍有许多文学性不强、政经目的明显的考察记,但也出现了大量抒写个人观感且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作品。这些不同时期华文记述中呈现的中西文化比较与思考、华人形象想象与批评,呈现出"他者凝视"对"自我镜像"的深深影响,并使得"自我东方化"民族话语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9年06期)

曹霞[3](2019)在《海外华文文学的新美学气象与精神气质——以张惠雯的海外书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惠雯的海外书写始于新加坡,发展成熟于美国。作为20世纪90年代后赴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她的教育背景、价值体系和写作观念都带有西方化和开放性等特征,这决定了她的书写有别于此前的海外华文文学。她的小说不再着力于身份焦虑、族裔隔膜、精神流散、文化冲突等母题,而是呈现出了一种新的美学气象与精神气质。具体而言表现在叁个方面:去国界化的叙事、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和超越性的写作观念。这种特征在其同代和更年轻的海外作家的写作中也有体现,有利于海外华文文学叙事形态与精神资源的拓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批评》期刊2019年04期)

蒋述卓[4](2019)在《海外华文文学与本土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理意义上的边缘和中心的界限逐渐消失的情状下,海外华文文学作家回归本土的创作越来越多,他们将本土的文化记忆和个人经验上升到普遍性的文学世界中,以本土经验为基础杂合异域视角,形成了一种异质性经验,使作品有了进入世界文学的机遇;海外华文作家的本土经验不仅指祖籍国的故乡经验,也包含居住国的在地经验,以华人的视角去审视在地的本土经验更是他们创作的现实催发力和创作风格与个性形成的重要成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批评》期刊2019年04期)

汤俏[5](2019)在《从历史叙事看海外华文文学的非虚构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关注,也是当下中国文坛引起广泛热议的一个重要存在,关于真实性的争议是观点交锋的重镇。海外华文文学在全球化影响下走向纵深发展并出现新变,一部分作家不约而同地进入非虚构写作,其中尤以历史叙事最为显着。本文试从有关移民史、战争史、家族史、宗教史等几类题材的历史叙事文本出发,分析海外华文文学中的非虚构转向。这种创作倾向的转变,受到当前世界非虚构创作潮流的影响,也与中国当下文坛主流媒体的导向有关,但更多的是一种生发于文学内部自身生产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9年05期)

周之涵[6](2019)在《从留学生到新移民: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历史变奏》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外华文文学史上有叁个较为突出的创作高峰,一个是六七十年代从台湾出国留学而产生的留学生文学。其中,留学生文学在1970年前后有个明显的转变,而保钓运动是促使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因此以1970年的保钓运动为界,可将留学生文学分为早期留学生文学和保钓运动影响下的留学生文学。第叁个则是改革开放后,在大陆向海外移民这一浪潮下勃兴,至今仍有相当生命力的新移民文学。这叁个时段的海外华文文学,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作者身份等因素影响,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文学风貌。(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乐琦,戴小华,王红旗,汤俏,张勇耀[7](2019)在《从《忽如归》到《因为有情》——戴小华中传行暨“海外华文文学助力文明”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2019年5月22日地点:中国传媒大学大阅城乐琦:"文学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戴小华女士在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世界华语传媒领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是人文交流的典范。戴女士的头衔很多,曾任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及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戴女士至今在中国(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2期)

朱文斌,岳寒飞[8](2019)在《中国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四十年》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年,站在这一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历史关头,回顾和反思中国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也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海外华文文学伴随着台港文学的输入而进入中国大陆学者的视野,今天我们仔细梳理和回顾中国大陆学者对于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也是作为一次历史性的总结,为未来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问诊把脉,对于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发展无疑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行文和归纳的方便,我们将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分成叁个阶段进行评述,即起步阶段(1979—1989)、拓展阶段(1990—(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9年07期)

罗晓静[9](2019)在《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兼论现代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视角的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研究,域外文化文学的传入与译介是关注重心之一。但以往的研究偏重于考察中国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对欧美文学的译介和出版问题,忽略了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文学创作和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如留日学生在日本成立创造社并创办刊物、发表作品,欧美留学生的文学创作与国内文坛的互动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解析的现象。对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之关系的探究,必将有助于拓宽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和发展的研究视野,并对海外华文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做出新的认识和思考。(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陆航[10](2019)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走向深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西安5月9日电(陆航)“欧美华文社团、期刊网络史料整理与华文文学史书写研讨会”近日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来自海内外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西安,共同探讨华文文学的发展。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苏仲乐表示,一大批身处世界各地的海外(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5-10)

海外华文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强行打开,移民劳工、留学生、外交官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大量涉足海外,成为海外华文文学发生的叁股动力源,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晚清欧美华人记述以使臣日记与政府委派的考察人员日记为主,另有少量私人游记及竹枝词;民国时期的欧美华人记述虽仍有许多文学性不强、政经目的明显的考察记,但也出现了大量抒写个人观感且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作品。这些不同时期华文记述中呈现的中西文化比较与思考、华人形象想象与批评,呈现出"他者凝视"对"自我镜像"的深深影响,并使得"自我东方化"民族话语的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外华文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温明明.从离散到跨国散居——论“全球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9

[2].袁勇麟.“他者凝视”与“自我镜像”——早期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欧美华人记述[J].东南学术.2019

[3].曹霞.海外华文文学的新美学气象与精神气质——以张惠雯的海外书写为例[J].中国文学批评.2019

[4].蒋述卓.海外华文文学与本土经验[J].中国文学批评.2019

[5].汤俏.从历史叙事看海外华文文学的非虚构倾向[J].当代文坛.2019

[6].周之涵.从留学生到新移民: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历史变奏[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7].乐琦,戴小华,王红旗,汤俏,张勇耀.从《忽如归》到《因为有情》——戴小华中传行暨“海外华文文学助力文明”对话[J].名作欣赏.2019

[8].朱文斌,岳寒飞.中国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四十年[J].文艺争鸣.2019

[9].罗晓静.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兼论现代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视角的有效性[J].江汉论坛.2019

[10].陆航.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走向深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标签:;  ;  ;  ;  

海外华文文学论文-温明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