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模型论文-曹婷婷,代智涛,李妩舟,张俊,全红

生物学模型论文-曹婷婷,代智涛,李妩舟,张俊,全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放射生物模型,计划评估,肿瘤控制率,正常组织并发症

生物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曹婷婷,代智涛,李妩舟,张俊,全红[1](2019)在《临床计划评估的放射生物学模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放射治疗计划评估方式主要是基于体积剂量,未能反映肿瘤以及正常组织接受剂量后的生物学效应,将生物学模型应用到放疗计划评估中进一步反映其生物学效应和临床效果。本研究主要对细胞存活率模型、肿瘤控制率模型、正常组织并发症模型以及次级肿瘤风险预测模型等不同生物学模型的发展进行简要概括。对于细胞存活模型简述其典型模型线性二次模型,以及针对高剂量、高剂量率以及损伤修复等提出的其他修正模型。在肿瘤控制率以及正常组织并发症模型简述基于泊松函数和逻辑关系的不同泊松模型、逻辑模型。对于次级肿瘤风险预测模型主要对基于线性二次模型以及考虑细胞增殖等不同的预测模型发展进行简要概括。(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张雪花[2](2019)在《利用3D打印技术建构生物学模型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案例背景】生物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初中生物实践教学对培育学生的核心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要求学生参与到生物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但是,受到传统生物教学评价模式的影响,往往只是片面地追求成绩,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3D打印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打印生(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学)》期刊2019年07期)

陆佳扬,黄宝添,李梅,张基永[3](2019)在《应用放射生物学模型比较早期鼻咽癌不同放疗剂量分割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放射生物学模型分析和剂量学比较为早期鼻咽癌放疗剂量分割方案的优化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4个病例,采用3种剂量分割方案(总剂量均为70 Gy,分割数分别为30、33、35 Fr)分别制定3组容积弧形调强计划。采用考虑肿瘤克隆源性细胞再增殖与乏氧的Webb-Nahum模型预测肿瘤控制概率(TCP),使用Lyman-Kutcher-Burman模型预测危及器官正常组织并发症发生概率(NTCP)。然后结合TCP和NTCP计算无并发症肿瘤控制概率(UTCP)。比较并分析3种剂量分割方案的UTCP、TCP、NTCP值以及剂量学参数。结果:3种方案中,70 Gy/30 Fr方案的UTCP值(80.6%)最高,而70 Gy/35 Fr方案的UTCP值(78.0%)最低(P<0.05)。70 Gy/30 Fr方案能提高TCP值,最大幅度为7.3%(P<0.05),同时保持或略微增加了NTCP值,最大幅度仅为2.2%(P<0.05)。3种剂量分割方案的剂量学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放射生物学模型分析,早期鼻咽癌70 Gy/30 Fr方案的治疗增益比最大,能显着提高肿瘤局控率同时不显着增加正常组织毒性,本结论还需临床试验进一步确认。(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丁华,杨亮亮,邓金涛,常琦[4](2019)在《采煤机生物学模型构建及技术参数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采煤机主体参数设计的效率和综采叁机的协同配合效率,面向采煤机技术参数设计过程以及综采叁机之间协同配合过程,借鉴生态学基本概念进行采煤机技术参数设计,提出采煤机生物学模型。研究了采煤机相关技术参数,确定参数之间的潜在关联以及采煤机与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之间的协同配合关系,并基于极限学习机建立采煤机技术参数预测模型。经试验表明该模型精度保持在95%以上,符合应用要求。利用预测模型实现采煤机技术参数及输送机和液压支架配套参数求解,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本文来源于《煤炭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冯锐[5](2019)在《浅谈初中生自主开发生物学模型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具体案例对初中生自主开发生物学模型的意义及一般过程进行阐述,并尝试在实践与反思中总结提高学生自主开发能力的一般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学》期刊2019年02期)

王一州[6](2018)在《气孔计算生物学模型软件在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农业用水约占人类用水总量的70%,是粮食生产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保证足够的农业用水对维护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在全球范围内,农业用水量在过去的100年间增涨了6倍之多,远高于世界人口的增速。根据相关机构的预测,到2030年之前全球农业用水量还将再翻一番。我国农业用水也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随着未来水资源紧缺程度的加剧,当前的用水模式将越来越无法支撑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需求。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作物水分使用效率、挖掘和培育耐盐抗旱作物种质资源等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目的】气孔作为植物用来与外界交换气体和水分的重要器官,与作物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密切相关。气孔保卫与副保卫细胞的跨膜运输调节着大麦气孔开闭,直接影响着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一般来说,有较低气孔导度的植物拥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但往往伴随着较低的CO_2同化率以及较慢的植物生长速度。相反,具有较高气孔导度的植物则拥有较高的CO_2同化率,生长速度也相对更快,但它们却有着较低的水分利用效率。因此,深入了解气孔行为、有效调控气孔开度,对于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具有深远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展望】到目前为止,对于作物保卫与副保卫细胞离子运输网络是如何影响作物气孔行为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机制尚不清楚。然而定量系统的分析方法为探索微观离子运输与宏观气孔生理活动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因此,一种新颖的定量动态保卫细胞模型OnGuard孕育而生。该模型包含了保卫细胞质膜和液泡膜上所有离子转运体、相关渗透溶质的代谢反应、以及细胞内pH和游离钙离子的缓冲特性等与气孔运动密切相关的、必要的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以及动力学的信息;并成功地模拟出拟南芥和蚕豆中的一系列的气孔行为,充分展现了OnGuard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因此,在其基础之上,通过引入保卫细胞与副保卫细胞之间离子交换机制,建立新颖的作物气孔保卫与副保卫细胞模型有助于深入研究作物气孔行为以及其与水分利用效率的之间关系,为探索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了一种强大研究平台。(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4)

黄薇敏[7](2018)在《浅析高中生物学模型架构中的数、线、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课标的深度推行,高中生物老师把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技巧完全融入到教学中,本文就结合实践对高中生物学模型架构中的数、线、形进行简析。(本文来源于《学苑教育》期刊2018年11期)

陈慧玲[8](2018)在《电触觉生物学模型及感知阈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触觉显示借助外部刺激使人类通过肤觉感知类似视觉图文影像的信息,并可感知对象的色彩和纹理,是领域内的前沿和研究热点。电刺激是触觉显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与机械刺激、振动刺激、气动刺激、超声刺激和射流刺激等方式相比具有体积小、响应快、信息密度高且简单方便的优点,是感觉功能替代、康复治疗、智能假肢、远程操控、虚拟现实及游戏娱乐等领域最有前途的技术方法。电触觉生物学模型和适宜刺激实验研究是电刺激方法实现触觉显示功能的基础性问题,通过模型研究和实验分析等可以掌握触觉显示相关的生理特性和基础数据,从而为未来触觉显示器的设计开发提供设计依据和基本准则,对未来触觉显示器的研制与开发具有重要价值。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触觉感知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外部刺激作用下的触觉感知过程包括“感”、“传”、“知”叁个相对独立又紧密关联的阶段。电触觉的知觉形成过程非常复杂,电刺激不仅在“感”的阶段作用于触觉感受器诱发神经冲动,还会直接作用于“传”阶段的传输神经纤维,使得跨膜电位差产生变化,从而诱发冲动刺激,两者相互迭加,最终在大脑中央C区形成触觉感知。论文探讨了影响电触感觉的可能因素,分析认为电刺激最终的触觉知觉不仅受刺激电流、电极特性和接触方式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皮肤特性和心理倾向等个体因素的影响,另外,环境因素亦可能间接影响触感觉。论文研究了皮肤阻容效应,分析了稳态/非稳态接触条件下影响电触感觉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的模型构建及实验研究提供了依据。2)非稳态条件下电触觉生物学模型研究。电触觉生物学模型包括皮肤模型、皮肤电极接触模型以及神经元传导模型。外部电流最终作用于触觉感受器及神经纤维的刺激响应关系与前两个模型的特性密切相关。非稳态接触条件下,外部输入的作用时间极短,模型机制极为复杂,输出呈现一定的不确定性。论文研究了非稳态接触方式下的皮肤电穿孔效应和电渗漏效应,发现电穿孔效应诱发的容性对超短时过程具有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非稳态接触方式下的皮肤阻抗模型,分析认为超短时过程的电压电流特性主要与真皮的电阻和表皮的电容有关。另外,有报告指出阳极刺激可能引发感觉漂移,论文采用神经元传导模型对该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漂移位移与刺激深度的平方呈正相关,且与电极间距(分离电极)/绝缘层厚度(同心电极)呈负相关。3)电触觉应用开发研究。为开展实验研究,论文研制了一种阵列式电触觉刺激装置。研制过程中,提出了一种电极阵列动态扫描显示方法,即通过高速开关实现多触点准实时触觉刺激,另外,论文还提出了一种电触觉数据结构和文件格式,实现了触觉数据的文件格式存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视觉图像RGB与电触觉图像叁要素的全像素映射模型,实现了数据的跨模态转换和可逆映射。4)电触觉感知阈限实验研究。针对非稳态条件下电刺激触觉体验较差的问题,论文采用1-up和1-down方法对电触觉的感知阈限进行了心理物理学实验研究。实验方案方面,设计了涵盖接触方式、刺激位置和电流频率等因素的36个实验场景,并合并考虑了区域环境、性别、年龄以及体脂密度等因素;被试招募方面,在我国中部、南部和北部等地区大量招募了相关因素总体上符合正态分布的实验被试;数据分析方面,论文采用统计学方法和ANOVA单因素/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上述因素对阈限的影响以及阈限的变化规律。实验表明,稳态/非稳态接触方式对感知阈限的影响显着(F(1,11)=9.76,P=0.01)。非稳态条件下,阈限与频率正相关,手心相比脸颊和手指具有更高的阈限值,此外,在中青年段,女性阈限低于男性,而在18-25和46-55岁,男女平均阈限则近乎一致。论文进一步讨论了皮肤阻抗特性和感受器选择特性对感知阈限的影响,分析认为,皮肤在交变的电流刺激作用下可能存在趋肤效应,并因此可能抬升高频刺激下的感知阈限,甚至导致电灼伤。5)非稳态电触觉的脑电EEG实验研究。心理物理学方法从心理感受性方面对电触觉刺激进行评价,具有一定主观性,其置信度依赖于大样本数据。为了对非稳态条件下的感知阈限进行客观评价,论文引入了脑电EEG技术(Electroencephalography)和ERP(Event Related Potential)方法。实验方面,论文主要研究了电触觉EEG实验的功率谱,及电触觉Oddball实验的P300成分,分析发现,非稳态接触方式下50%感受阈限诱发了对侧大脑中央C区Alpha节律的抑制(50%)、Beta节律以及Gamma节律的增强(>90%),该结果表明,电刺激可使得被试产生紧张或者焦虑情绪,从而导致功率谱从低频向高频迁移;另外,Oddball实验的小概率事件可诱发出明显的正跳变,但并未得到理想的P300成分,原因可能源于刺激与脑电的同步失衡问题,该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5-01)

黄艳婷[9](2018)在《高中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标志着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实践探索阶段已经结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7版课程标准强调生物学科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其中科学思维是指学生在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认识以及问题解决的习惯和能力,包括由低到高的一、二、叁、四4个水平。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涵,是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的基本条件,因此科学思维是发展生物核心素养的基础。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尤其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模型建构教学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建构模型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利用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同时,模型建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生物学概念,为之后进行生物学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奠定基础。但就目前来看,利用模型建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研究大多处于理论阶段,实践研究较少,缺乏教学评价和数据支撑,模型建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效果还有待考证。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探究模型建构教学对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效果,并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实施模型建构教学,探究其科学思维的发展情况。本研究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两章为研究内容,在西昌一中高一年级的火箭班、重点班、普通班(各1个)进行教学实践,利用自主命题的2套“科学思维测试”试卷(考察内容不同,但试题题量、题型及分值、难度一致)进行前、后两次检测。通过分析前、后测试成绩发现:(1)整体来说,模型建构教学能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各水平的发展,其中水平叁、四的发展程度更显着。(2)模型建构教学能促进不同班级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其中对普通班的学生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重点班,最后是火箭班。(3)不同班级,发展的科学思维水平不同:在火箭班,模型建构教学能显着促进科学思维水平叁的发展,在重点班,模型建构教学能显着促进科学思维水平叁、四的发展,在普通班,模型建构教学对科学思维4个水平的发展均有显着作用。模型建构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但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教学效果不同。结合教学实践,本研究整理归纳出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为教学目的的模型建构教学的实施建议,并提供具体的教学案例,以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郑云桓,黄凤珍,丁奕然[10](2017)在《逆向教学主线在生物学模型教学的应用——以“DNA分子的结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逆向主线教学法的应用,以"DNA分子的结构"为例,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出发,并在教学中形成模型建构——深入理解——精神培育叁个层级,来形成应用主线教学法进行生物学模型课教学的范式案例。(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学》期刊2017年08期)

生物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案例背景】生物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初中生物实践教学对培育学生的核心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要求学生参与到生物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但是,受到传统生物教学评价模式的影响,往往只是片面地追求成绩,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3D打印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打印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曹婷婷,代智涛,李妩舟,张俊,全红.临床计划评估的放射生物学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9

[2].张雪花.利用3D打印技术建构生物学模型的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9

[3].陆佳扬,黄宝添,李梅,张基永.应用放射生物学模型比较早期鼻咽癌不同放疗剂量分割方案[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9

[4].丁华,杨亮亮,邓金涛,常琦.采煤机生物学模型构建及技术参数预测[J].煤炭工程.2019

[5].冯锐.浅谈初中生自主开发生物学模型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9

[6].王一州.气孔计算生物学模型软件在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中的应用[C].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7].黄薇敏.浅析高中生物学模型架构中的数、线、形[J].学苑教育.2018

[8].陈慧玲.电触觉生物学模型及感知阈限研究[D].东南大学.2018

[9].黄艳婷.高中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10].郑云桓,黄凤珍,丁奕然.逆向教学主线在生物学模型教学的应用——以“DNA分子的结构”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7

标签:;  ;  ;  ;  

生物学模型论文-曹婷婷,代智涛,李妩舟,张俊,全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