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大环化合物论文-隋丽冉,刘亚文,林琳

金属大环化合物论文-隋丽冉,刘亚文,林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属大环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半夹心结构,自组装,大环化合物

金属大环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隋丽冉,刘亚文,林琳[1](2019)在《半夹心金属铱大环化合物的碳氢键活化现象和配位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研究了含半夹心结构的新型金属框架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采用含有半夹心结构Cp~*M的金属角(其中Cp~*=η~5-C_5Me_5,M=Ir, Rh),是因为Cp~*环可以屏蔽六配位金属中心的叁个配位点,利用剩余的叁个配位点可有目的地组装成有机金属框架化合物。含半夹心结构化合物的配位驱动自组装是高度可控的合成多组分系统的强大工具,设计合成具有特定结构的自组装化合物,同时研究它们独特的性质和功能,是近年来化学领域中最为热门的基础研究方向之一。(本文来源于《沈阳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红梅,郭宇,曹建芳,陈强强,张志华[2](2018)在《用于检测氨基葡萄糖的金属-有机大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光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5-氨基异酞酸为初始原料,通过酯化、肼解和席夫碱等反应合成了双叁齿配体LD,并通过与锌离子(Zn~(2+))自组装构筑了金属(锌)-有机大环化合物LD-Zn,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核磁、电喷雾质谱等表征手段研究了LD-Zn对氨基葡萄糖的识别作用。核磁光谱和电喷雾质谱测试表明,氨基葡萄糖分子能够进入到大环LD-Zn内部,并且LD-Zn以1∶1的比例包合了氨基葡萄糖分子。紫外-可见光谱表明,当向LD-Zn中加入氨基葡萄糖后,373 nm处的吸收峰强度增加,269 nm和303 nm处的吸收峰强度降低,平衡常数K达到4.19×10~3L/mol,最低检测限为5.0×10~(-6)mol/L。通过对比测试发现,LD-Zn只对氨基葡萄糖有紫外光谱响应,而对葡萄糖和叁乙胺无任何响应,说明氨基葡萄糖的结构与大环化合物LD-Zn的空腔更匹配,LD-Zn对氨基葡萄糖的识别不是单纯羟基(氢键)或者氨基(碱性)引起的,而是由LD-Zn限域的空腔效应和氨基的氢键协同作用实现了对氨基葡萄糖的识别。(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吴红梅,郭宇,曹建芳[3](2017)在《有机-金属大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谷胱甘肽分子的识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金属大环化合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模拟分子识别过程的重要模型,具有良好的主客体化学性能,能够允许与之相匹配的分子进入其空腔,通过氢键作用、静电作用、限域的空腔结构等实现对底物分子的多位点识别~([1,2])。谷胱甘肽由叁种氨基酸构成的具有一定体积的生物分子,在生命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3]),研究对谷胱甘肽的识别与传感对探索和理解生命体系中谷胱甘肽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有机配体N-(3,5-双(2-(2-吡啶亚甲基)甲酰肼基))苯基)-5-(二甲基氨基)萘-1-磺酰胺与锌离子自组装构筑有机-金属叁元大环结构D-1,研究了D-1对谷胱甘肽的识别作用,ESI-MS质谱和紫外滴定证实了D-1能够1:1包合谷胱甘体分子,平衡常数log K为4.62±0.15;D-1空穴的限域作用及其底部叁元环上的氨基和谷胱甘肽上的巯基(半胱氨酸)间的氢键作用使D-1的电子构型发生转变,进而引起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发生变化(如图1所示),实现了大环化合物D-1对生物分子谷胱甘肽的高灵敏度识别。(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论文集-论文》期刊2017-07-19)

陈永婷,华星,陈胜利[4](2016)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金属-N_4大环化合物在酸性介质中的稳定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是一种能够有效地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其具有较高的效率及功率密度,还兼具环境友好的优点,因而在电动车和分布式电站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然而,昂贵的价格及较差的耐久性阻碍了PEMFCs的广泛应用.阴极氧还原反应(ORR)缓慢的动力学是限制PEMFCs性能的主要因素.目前,Pt及其合金仍然是最有效的ORR催化剂.有限的Pt供应量是PEMFC商业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具有较高ORR活性的非贵金属催化剂越来越多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众多非贵金属ORR催化剂中,Fe,Co等金属与氮共掺杂的碳材料最有望取代Pt.一般认为,这类材料中起催化作用的活性中心是与金属酞菁(MPc)和卟啉(MP)等大环分子类似的金属-N4配位结构.无论是MPc和MP,还是掺杂碳材料催化剂,在酸性介质中的耐久性都不够好.具体原因至今仍没有定论.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心金属离子与酸性介质中的质子交换引起的去金属中心是原因之一.我们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热力学分析研究酸性介质(pH=1)中金属大环分子中金属离子和溶液中质子的交换反应,探讨去金属中心是否是造成金属大环类分子催化剂和金属与氮共掺杂碳基催化剂在酸性介质中不稳定的原因.我们建立了研究金属大环化合物中心金属离子与溶液中质子的交换反应的热力学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获得各种金属酞菁和卟啉在强酸性介质中的金属离子平衡浓度,以确定相应金属大环分子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酸性介质中铬、锰、锌类酞菁和卟啉分子很容易被质子化而形成相应的非金属酞菁和卟啉,原因可能是这叁类金属的二价阳离子的3d轨道均为半充满或者全充满状态,使得它们与氮的配位能力下降;而铁、钴、镍、铜类酞菁和卟啉在酸性介质中金属化离子的平衡浓度几乎为零,表明它们基本上不发生金属离子与质子的交换反应,且稳定性趋势为Co Pc>NiPc>FePc>CuPc和Co P>NiP>Cu P>FeP,同时,相应的金属酞菁比金属卟啉更稳定.这表明具有氧还原活性的铁、钴类大环分子催化剂及铁、钴与氮共掺杂的碳材料在酸性溶液中的活性衰减并不是由于金属离子与质子的交换引起的.我们还考察了取代基对大环分子中金属离子与质子交换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给电子取代基(甲基,氨基,叔丁基)会极大地增强酞菁铁和酞菁钴在酸性介质中的稳定性.对于酞菁铁而言,具有中等强度吸电子效应的四氯、四氟和十六氯取代后,其在酸性中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增强,而具有强烈吸电子效应的四硝基及十六氟取代后,稳定性则降低.对于酞菁钴而言,上面提到的所有吸电子取代基都会使得其在酸性介质中变得更加不稳定,并且其不稳定程度随着取代基吸电子能力的增强而上升.(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潘佳俐[5](2016)在《双重水杨酸双酰肼类金属大环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杨酰肼类配合物不仅结构丰富多样,而且在磁性、催化、非线性光学以及生物和医药等领域存在着潜在的应用价值,因此一直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以柔性链连接的双重水杨酸双酰肼,具有配位点多,配位能力强,更容易构筑多核配合物等特点。因此,本工作主要以柔性链连接的双重水杨酸双酰肼作为主要配体,或者以双重水杨酸双酰肼和水杨酸双酰肼作为双组分配体,分别与Fe(Ⅲ)、Mn(Ⅱ)和Ni(Ⅱ)等金属盐反应,形成了 12-MC-4、18-MC-6、30-MC-10等金属冠醚化合物,以及基于多核金属大环化合物的寡聚物,并研究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和磁性质。本文以5-X-水杨酸酰肼(X = Cl、Br)和戊二酰氯为原料合成得到了 N,N-二(5-X-水杨酰基)戊二酰肼两种配体(H6PentCShz,X = Cl;H6PentBShz,X = Br)。配体H6PentCShz 和 H6PentBShz 分别与无水 FeC13 和 Mn(OAc)2·4H20 在溶剂 DMF 中作用,得到了两个以[Fe-N-N-]为重复单元的Fe[12-MC-4]的金属冠醚:[Fe4(PentCShz)2(H20)4]·8DMF(1),[Fe4(PentBShz)2(H20)4]·8DMF(2),和两个以[Mn-N-N-]为重复单元的 Mn[30-MC-10]金属冠醚:[Mn10(PentCShz)5(py)(H20)9](3),[Mn10(PentBShz)5(py)(H20)9](4)。由于配体中柔性烷链的作用,Fe[12-MC-4]是目前该类配体形成的最小的金属冠醚环,而且所形成的金属冠醚环具有准八面体空腔;化合物3和4包含两个互成一定夹角的畸变的立方空穴。磁性质研究表明:化合物1和2中四个铁离子之间存在着反铁磁性耦合作用;化合物3和4中十个锰离子之间存在着反铁磁性耦合作用。以5-X-水杨酸酰肼(X = Cl、Br)和戊酸酐为原料合成得到两种3-(5-氯水杨酰肼基)戊二酸配体(H4PentACShz,X = Cl;H4PentABShz,X = Br)。双组份配体H4PentACShz 和 H6PentCShz 以及 H4PentABShz 和 H6PentBShz 分别与Mn(OAc)2·-4H2O在DMF中反应,形成了两个以[Mn-N-N-]为重复单元连接的Mn[18-MC-6]金属冠醚:[Mn6(PentACShz)2(PentCShz)2(DMF)4(H20)6]·8DMF(5),[Mn6(PentABShz)2(PentBShz)2(DMF)4(H20)6]·8DMF(6)。它们的结构中都包含一个半开放的长方体空腔。磁学性质研究表明化合物5和6中六个锰离子之间存在着反铁磁性耦合作用。利用两种新合成的N,N-二(5-X-水杨酰基)己二酰肼配体(H6HexCShz,X = C1;H6HexBShz,X = Br),分别与Ni(OAc)2·4H20在溶剂DMF中作用,得到两个新型大环化合物:[Ni12(HexCShz)4(py)16](7),[Ni12(HexBShz)4(py)16](8)。化合物 7 和 8 都是由柔性烷基链连接而成的以叁核镍为单元的四聚物。磁化学性质研究表明:化合物7中十二个镍离子之间存在着铁磁性耦合作用,而化合物8中十二个镍离子之间则存在着反铁磁性耦合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张博文[6](2016)在《过渡金属大环化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大环化合物受到广泛关注,因为其拥有π电子体系、大环孔道结构、大的比表面积、显著地电磁特性等特点。特殊的共轭结构使得金属大环化合物的电子运输能力很强,大的孔道结构使其拥有大量的活性位点。因此金属大环化合物常常被用做电催化剂。石墨烯,一个由单层的sp2杂化的碳原子构成的微纳米结构,拥有很多优点,其中包括完美的杂化结构、大的理论比表面积、大的共轭结构和价格低廉等优点,因此石墨烯常常作为电化学催化剂的载体。所以,石墨烯与过渡金属大环化合物的复合材料有望在传感器、燃料电池、光电转换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研究的是金属卟啉和金属酞菁与功能化的石墨烯的复合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方面的应用。采用溶剂热的方法合成出聚四苯基铁卟啉/石墨烯(PFeTPP/PSS-Gr)和四吡啶氧基镍酞菁/氮-硫-共掺的石墨烯(NiTPPc/N-S-G)复合材料分别作为检测多巴胺(DA)和双酚A(BPA)的传感器。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复合物进行了形貌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电子衍射能谱(XPS)等测试技术分析金属大环化合物与石墨烯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谱(EIS)、示差脉冲伏安法(DPV)等电化学检测技术对催化剂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表明这两种复合物对检测物有很好的电催化活性、选择性、较高的灵敏度、以及较低的检测限。在真实样品检测中均表现出了很好的实际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6-03-01)

王少静,吕昭容,董鑫,陈邦,花成文[7](2015)在《叁嗪类席夫碱大环化合物的合成与金属离子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度稀释法合成了标题化合物,并通过IR、1HNMR、13CNMR和ESI-MS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通过紫外检测,探究了此类大环化合物对金属离子的识别作用。结果表明,5,15-二甲氧基-10,27-二(N,N-二乙基)氨基-1,9,11,19,26,28,37,42-八氮杂-7,13,24,30-四氧杂七环[34,23,6,18,12,214,17,220,23,125,29,231,34]-1,3,5,8,10,12(37),14,16,18,20,22,25,27,29(42),31,33,35,38,40,43-四十二碳二十烯对Fe3+离子有特异性识别作用。(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5年08期)

张金萍,马建平,王深清,赵朝委,董育斌[8](2015)在《双金属Ru大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在催化性质方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吡啶为端基的有机配体L与Ru(DMSO)_4Cl_2,通过溶剂热反应自组装得到一种双金属Ru超分子大环化合物(Fig.1)。并且该超分子大环化合物在光照条件下可以将水氧化分解释放出氧气(Fig.2)。普通钌基催化剂只能用一次,但是该双金属Ru大环超分子化合物可以循环利用2次。(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8)》期刊2015-07-28)

赵丽敏,张宝峰[9](2015)在《氧化石墨烯-金属钯的大环化合物的复合物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石墨烯具有的层状单原子以及一个庞大的二维结构,能够连接各种有机、生物分子进行化学修饰,并且促进了在生物体系的实际应用.氧化石墨烯优于其他碳纳米材料,是因为它所拥有的平面结构以及π共轭体系.本文通过π-π堆积作用设计合成了一种氧化石墨烯-金属钯的大环化合物的复合物,并分别对氧化石墨烯、金属钯的大环化合物、氧化石墨烯-金属钯的大环化合物的复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以及利用紫外光谱的变化情况进一步说明氧化石墨烯和金属钯的大环化合物是能够复合到一起的.(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陈冬梅,欧敏,吴娟,黄超,张云黔[10](2014)在《席夫碱大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稀土金属离子的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4.引言含氧、氮杂原子的Schiff碱大环,其环腔尺寸大小和环缘上配位供体原子数量易于调整、配位供体原子与客体分子作用的配位取向灵活,在对某些有机小分子或无机离子的选择性识别研究中是一类理想的有(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七届大环化学暨第九届超分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8-25)

金属大环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5-氨基异酞酸为初始原料,通过酯化、肼解和席夫碱等反应合成了双叁齿配体LD,并通过与锌离子(Zn~(2+))自组装构筑了金属(锌)-有机大环化合物LD-Zn,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核磁、电喷雾质谱等表征手段研究了LD-Zn对氨基葡萄糖的识别作用。核磁光谱和电喷雾质谱测试表明,氨基葡萄糖分子能够进入到大环LD-Zn内部,并且LD-Zn以1∶1的比例包合了氨基葡萄糖分子。紫外-可见光谱表明,当向LD-Zn中加入氨基葡萄糖后,373 nm处的吸收峰强度增加,269 nm和303 nm处的吸收峰强度降低,平衡常数K达到4.19×10~3L/mol,最低检测限为5.0×10~(-6)mol/L。通过对比测试发现,LD-Zn只对氨基葡萄糖有紫外光谱响应,而对葡萄糖和叁乙胺无任何响应,说明氨基葡萄糖的结构与大环化合物LD-Zn的空腔更匹配,LD-Zn对氨基葡萄糖的识别不是单纯羟基(氢键)或者氨基(碱性)引起的,而是由LD-Zn限域的空腔效应和氨基的氢键协同作用实现了对氨基葡萄糖的识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属大环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隋丽冉,刘亚文,林琳.半夹心金属铱大环化合物的碳氢键活化现象和配位自组装[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9

[2].吴红梅,郭宇,曹建芳,陈强强,张志华.用于检测氨基葡萄糖的金属-有机大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光谱分析[J].发光学报.2018

[3].吴红梅,郭宇,曹建芳.有机-金属大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谷胱甘肽分子的识别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论文集-论文.2017

[4].陈永婷,华星,陈胜利.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金属-N_4大环化合物在酸性介质中的稳定性(英文)[J].催化学报.2016

[5].潘佳俐.双重水杨酸双酰肼类金属大环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6].张博文.过渡金属大环化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方面的应用[D].长春理工大学.2016

[7].王少静,吕昭容,董鑫,陈邦,花成文.叁嗪类席夫碱大环化合物的合成与金属离子识别研究[J].化学试剂.2015

[8].张金萍,马建平,王深清,赵朝委,董育斌.双金属Ru大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在催化性质方面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8).2015

[9].赵丽敏,张宝峰.氧化石墨烯-金属钯的大环化合物的复合物制备与表征[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陈冬梅,欧敏,吴娟,黄超,张云黔.席夫碱大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稀土金属离子的识别研究[C].全国第十七届大环化学暨第九届超分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4

标签:;  ;  ;  

金属大环化合物论文-隋丽冉,刘亚文,林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