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媒体计算机音频技术的听觉诱发电位刺激器与听觉皮层诱发电位的3A单次提取

基于多媒体计算机音频技术的听觉诱发电位刺激器与听觉皮层诱发电位的3A单次提取

论文摘要

诱发电位的检测是人体神经通路检测的一个重要方面。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幅度是检查的重点。当前临床所用的诱发电位提取技术都为叠加平均技术,但是该技术所基于的两个基本理论假设:(1)诱发电位为潜伏期、幅度和频率不随刺激次数变化的确定信号;(2)背景干扰(包括脑电、50Hz工频干扰及其他干扰)为白噪声,已被理论和实验分析证明存在缺陷。因此,诱发电位的单次提取成为当前诱发电位提取工作的难点和热点。本研究独立提出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与声音处理有关的资源,构成人体听觉诱发电位刺激器子系统,包括声音的产生、声卡、声音的播放、耳机。计算机控制的基于多媒体计算机声音资源的听觉诱发电位刺激器子系统,信号采集子系统,信号处理系统构成了“基于多媒体计算机声音资源的人体听觉诱发电位单次提取系统”。本研究采用本实验室提出的,单次提取诱发电位的自参考、自相关、自适应干扰对消理论和技术(auto-reference,auto-correlative andadaption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theories and techniques,AAA-ICT)来单次提取听觉诱发电位。这是AAA-ICT理论在这一个方面的成功应用。本研究给出38例正常青年人(年龄22.55±2.77,其中男12人,女26人)和40个正常老年人(年龄71.8±5.997,其中男19人,女21人)的单次提取ACEP(特征波:P1-N1-P2),包括单耳刺激和双耳刺激。研究结果表明:青年人ACEP的P1,N1,P2的潜伏期和正常值范围分别是:左耳:68.45±5.97ms,7.93±3.26μv,120.8±6.49ms,-13.95±3.36μv,185.9±8.51ms,11.87±3.97μv;右耳:69.7±7.12ms,7.98±2.73μv,121.1±8.35ms,-13.46±3.49μv,185.6±9.04ms,12.45±3.78μv;双耳:69.22±6.39ms,7.73±2.74μv,119.6±8.05ms,-14.75±3.39μv,185.9±6.82ms,14.2±4.55μv。老年人单次提取CAEP的P1,N1,P2的潜伏期和正常值范围分别是:左耳:73.67±6.52ms,4.83±2.02μv,131.6±10.2ms,-9.03±2.27μv,210.6±16.98ms,7.98±2.06μv右耳:69.7±7.12ms,7.98±2.73μv,121.1±8.35ms,-13.46±3.49μv,185.6±9.04ms,12.45±3.78μv;双耳:74.28±6.16ms,5.13±1.69μv,128.6±9.47ms,-9.47±2.32μv,209.8±16.31ms,8.68±2.2μv。从均值上看,老年人的潜伏期要长于年轻人,老年人的波幅低于青年人。通过统计学检验表明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和讨论:(1)自主研发的基于计算机多媒体音频技术的听觉诱发电位刺激器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计算机资源,可以方便产生各种所需波形;(2)利用该刺激器可成功单次提取人体的听觉皮层诱发电位;(3)易于研制便携式的听觉诱发电位单次提取设备。

论文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 基于多媒体计算机音频技术的听觉诱发电位刺激器与听觉皮层诱发电位的3A单次提取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目的和意义
  • 1.2 关于现有的诱发电位提取技术
  • 1.3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 1.4 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叠加平均技术理论缺陷以及3A-ICT提取方法理论
  • 2.1 叠加平均技术理论缺陷
  • 2.2 3A-ICT技术
  • 2.3 前人所做工作概述
  • 第三章 听觉诱发电位提取设备
  • 3.1 听觉诱发电位刺激器
  • 3.2 听觉皮层诱发电位采集系统
  • 3.3 实验软件装置
  • 第四章 听觉皮层诱发电位提取结果及数据分析
  • 4.1 实验准备和实验条件
  • 4.2 实验方法
  • 4.3 仪器参数设置
  • 4.4 受试者情况
  • 4.5 ACEP波形的确定以及命名
  • 4.6 单个测试者的自适应干扰对消情况
  • 4.7 青年人研究结果
  • 4.8 老年人研究结果
  • 4.9 青年人与老年人研究结果比较分析
  • 4.10 统计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现有诱发电位提取方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听觉皮层诱发电位在儿童听觉感知中的应用[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5(03)
    • [2].《小鼠听觉皮层的视觉刺激反应》摘译[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20(06)
    • [3].基于自参考自相关自适应干扰对消技术听觉皮层诱发电位单次提取[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8(05)
    • [4].丘脑—听觉皮层投射的研究进展[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6(02)
    • [5].听觉皮层诱发电位对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评估[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19)
    • [6].记录觉醒大鼠听觉皮层神经元细胞外电活动的方法[J].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3(07)
    • [7].神经教育学:心智、脑与教育的集成[J]. 珠算与珠心算 2019(06)
    • [8].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听觉皮层血氧依赖水平功能磁共振研究[J]. 中国医疗设备 2009(03)
    • [9].听力正常青年人听觉皮层诱发电位P1-N1-P2特征值的探索性研究[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04)
    • [10].昏迷的人会做梦吗?[J]. 大科技(科学之谜) 2016(01)
    • [11].科学问答[J].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4(06)
    • [12].指甲刮玻璃,为什么听了就难受?[J]. 财富生活 2020(11)
    • [13].耳鸣习服疗法[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7(04)
    • [14].成人语后聋听觉皮层静息态fMRI成像特点的初步研究[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02)
    • [15].miR-34a介导Bcl-2促原代听觉皮层神经元凋亡的作用[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7(12)
    • [16].大脑原来自带消音系统[J]. 时代英语(高三) 2019(04)
    • [17].关于情绪对听觉皮层激活的研究展望[J]. 读天下 2016(13)
    • [18].先天性失乐症的神经机制[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3(03)
    • [19].正常人及单侧突发性聋患者的静息态fMRI研究[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2(03)
    • [20].个性化音乐疗法可改善耳鸣症状[J]. 保健医苑 2012(06)
    • [21].动脉自旋标记成像观察不同频率声音刺激下听觉皮层的脑血流量变化[J]. 中国病案 2018(06)
    • [22].听觉皮层网络老化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05)
    • [23].名刊速览[J]. 人与自然 2014(10)
    • [24].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耳鸣的研究进展[J]. 协和医学杂志 2012(02)
    • [25].磁共振波谱技术在听觉皮层的应用及其质量控制[J]. 中国医疗设备 2012(12)
    • [26].神经系统科学与技术[J]. 国际学术动态 2017(05)
    • [27].人脑与猴脑相似度超出预计[J]. 科学大观园 2012(05)
    • [28].美科学家给人脑语言中枢“重新定位”[J]. 生物学教学 2012(07)
    • [29].刺激大脑特定区域可生成新记忆[J]. 科学大观园 2013(22)
    • [30].早期听觉剥夺后的大脑可塑性:来自先天性听力障碍群体的证据[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02)

    标签:;  ;  ;  ;  ;  ;  ;  

    基于多媒体计算机音频技术的听觉诱发电位刺激器与听觉皮层诱发电位的3A单次提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