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应用RNAi阻断AhR介导的TCDD免疫毒理作用的初步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作者: 张伟
导师: 王登高
关键词: 病毒载体,细胞株
文献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2,3,7,8-四氯二苯-对-二恶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是环境污染物多氯联苯类化合物中毒性最强的一种。研究发现, TCDD 有强烈的致癌、致畸、致病的毒性作用,对人体的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产生严重损伤,并危害肝脏、眼睛、皮肤等多种器官的功能。因此研究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免疫系统是对TCDD 最敏感的靶系统之一,TCDD 对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抵抗力都有显著的抑制效应。而隐藏在这一系列功能改变下面的分子水平机制研究也逐渐得到深入。TCDD 的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介导途径、TCDD 对多种激酶信号转导途径的干预、对细胞内Ca2+代谢、自由基代谢的影响、TCDD 与激素受体的相互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几个主要方向。其中,以TCDD的AhR 介导途径得到最多的关注。AhR 被认为是TCDD 在细胞内的重要受体,在TCDD 免疫毒性介导途径中起到重要作用,其可能机制是,AhR 与TCDD 结合后被激活,随即进入细胞核结合AhR核转位因子,然后通过识别并结合效应基因的启动子、增强子等基因调控元件,增强或抑制效应基因的表达,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淋巴细胞的功能。我们的前期研究也发现:○1 TCDD 对B 淋巴细胞的功能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2 B 淋巴细胞存在AhR;○3 AhR 是TCDD 抑制B 淋巴细胞功能的重要介导途径;○4可能有非AhR 依赖的信号转导途径存在。同时也有其他实验室研究资料表明,AhR并非是TCDD 毒理效应的唯一介导途径。综合以上研究资料可以看出,如采用一定研究手段抑制TCDD毒理作用中AhR基因的表达,可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1)观察抑制AhR表达是否阻断TCDD免疫毒性作用,为TCDD中毒症状的治疗提供靶点及理论依据;2)观察AhR表达的下降程度与TCDD免疫毒性的减弱程度之间的关系,明确AhR在TCDD免疫毒性作用介导过程中的地位,进一步揭示TCDD的毒性作用机制。近年在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引起广泛重视的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
论文目录: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应用RNAi 阻断AhR介导的TCDD免疫毒理作用的研究
前言
第一章 TCDD对CH12.LX细胞的免疫毒性效应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AhR基因表达的暂时性抑制及其对TCDD免疫毒性的阻断效应
第一节 AhR siRNA的设计与制备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 转染试剂的选择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节 AhR siRNA 对AhR基因表达的抑制效应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节 AhR siRNA 对TCDD 毒性效应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章 AhR基因表达长效性抑制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质粒载体的尝试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 腺病毒载体的尝试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节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尝试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节 慢病毒载体的尝试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RNAi技术应用策略及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发布时间: 2005-11-08
相关论文
- [1].AhR对子宫内膜癌增殖与侵袭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曲学玲.大连医科大学2014
- [2].Ahr和Nrf2相互作用介导TCDD诱导的NQO1表达[D]. 王立萍.武汉大学2013
- [3].SUMO化修饰调节AhR的转录活性并提高它的稳定性[D]. 邢欣荣.大连理工大学2012
- [4].内分泌干扰物TCDD与PCBs联合暴露复合效应代谢组学研究[D]. 卢春凤.沈阳药科大学2009
- [5].AHR和PPAR-γ基因多态性与肿瘤遗传易感性研究[D]. 陈丹.复旦大学2009
- [6].Slit/Robo信号通路和芳香烃受体(AhR)在卵巢肿瘤组织及卵巢癌细胞系中表达和意义的实验研究[D]. 代彩凤.山东大学2011
- [7].Aroclor 1254对小鼠生殖毒理的研究[D]. 马保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 [8].TCDD的早期妊娠毒性及其机理研究[D]. 黄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 [9].用RNA干扰(RNAi)抗草鱼出血病病毒的初步研究[D]. 陈芸.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
- [10].IGF2基因在TCDD致畸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王珺.中国医科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