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稳定性与腰背肌退变相关性的研究

腰椎稳定性与腰背肌退变相关性的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腰椎稳定性是指腰椎在载荷作用下维持自身结构正常形变的能力,即腰椎刚度的大小。腰椎各节段在外力作用下产生部分节段的过度移位就是腰椎不稳,可引发腰背部疼痛。腰椎失稳是腰椎退行性改变之一,目前研究认为:腰椎退变程度总体上伴随年龄增长而加剧,但不同结构的退变规律并不一致,在不同年龄段及性别间也存在着明显差异。脊柱的稳定由内源性稳定系统和外源性稳定系统组成,内在平衡系统包括椎体、椎间盘、椎间关节、关节囊、韧带等,外在平衡系统是指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柱的躯干肌群。脊柱周围肌肉在维持脊柱的稳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医理论中许多方面都强调了筋与骨的关系。《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中医治疗筋伤的四大原则之一“筋骨并重”认为:筋附于骨,治疗时只有采用筋骨并重的方法,才能达到“筋柔而骨正”。《正体类要·序》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素问·刺要论》曰:“筋伤则内动肝,骨伤则内动肾,脉伤则内动心,肉伤则内动脾”。然而目前对腰椎失稳的诊疗依据多局限于影像学对维持腰椎稳定的内源性结构如椎体、小关节、椎间盘及韧带的变化作出判断,而对维持腰椎稳定的外源性结构即脊柱的主动稳定系统(椎旁肌肉,如多裂肌,最长肌,髂腰肋肌等)的变化研究的较少,同时缺乏对肌肉系统病变进行量化的标准。这其中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影像学诊断技术发展的局限以及相关技术应用的普及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原因是医学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及被认识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但随着社会经济及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MRI技术诊断软组织的病变已经成为可能,MRI因为成像方法的多样性和对软组织病变良好的敏感性而被认为是诊断肌肉病损的优越方法。基于以上条件,本课题通过利用MRI技术对腰腿痛患者的腰背肌退变情况进行判断和检测,进而对腰椎稳定性和腰背肌退变的相关性进行评估;同时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评分,统计分析患者症状与多裂肌内脂肪浸润的相关性;以及对腰腿痛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依据中医“肝主筋,肾主骨”的理论,统计分析肝肾亏虚是否是腰椎失稳患者的主要证型,用中医的理论对腰椎稳定性和腰背肌退变的相关性进行论证。目的本课题通过利用MRI技术对腰椎失稳患者的腰背肌退变情况进行检测,进而对腰椎稳定性与腰背肌退变的相关性进行评估。希望通过此课题能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对腰椎失稳疾患的理解、诊疗及预防提供一些帮助和依据,同时也希望能从中医“筋骨并重”“肝肾亏虚”的角度为腰椎稳定性与腰背肌退变的相关性提供一些论证。方法前瞻性分析83例(包括研究组40例,对照组40例,正常组3例)研究对象的临床表现和影像MRI及X线表现,依据腰背肌退变的MRI评价指标,评价分析研究对象的腰背肌退变情况,统计分析研究对象的腰背肌MRI显示厚度值在研究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显著性,采用TEST返回t检验的概率值,样本为成对检验;对多裂肌不同改变的组间差异,应用多样本比较的秩和Kruskal-Wallis检验;对患者症状与多裂肌内脂肪浸润程度的相关性采取卡方检验;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中医证型的差异性采用秩和Kruskal-Wallis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组40例研究对象的平均腰背肌厚度大于40例对照组的腰背肌厚度,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研究组和对照组中男性组腰背肌平均厚度均大于女性组,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L4/5椎间隙腰背肌厚度总体上大于对照组L4/5椎间隙腰背肌厚度,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多裂肌为代表,观察腰背肌的形态、肌内脂肪浸润程度及信号(均匀、不均匀),研究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症状与多裂肌内脂肪浸润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统计研究,二者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964>0.05);研究组与对照组中辨证类型为肝肾亏虚者占较大部分,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0.05)。结论腰椎稳定性和腰背肌的退变之间没有明显的正性相关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腰椎失稳的诊疗进展
  • 1.1.1 定义
  • 1.1.2 发病的生物力学基础
  • 1.1.3 诊断标准
  • 1.1.4 临床表现
  • 1.1.5 影像学表现
  • 1.1.6 治疗
  • 1.2 腰背肌退变的相关研究
  • 1.3 发展趋势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资料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腰背肌厚度
  • 2.3.2 多裂肌的形态、信号和肌间隙的改变
  • 2.3.3 症状与多裂肌内脂肪浸润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 2.3.4 研究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型比较
  • 2.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腰背肌锻炼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质量分析[J].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7(01)
    • [2].运动防驼背[J]. 中老年保健 2016(12)
    • [3].腰背肌锻炼对早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干预作用[J]. 航空航天医药 2010(07)
    • [4].腰背肌的锻炼很重要[J]. 医药与保健 2010(03)
    • [5].武警新兵腰背肌背伸训练对腰背肌肌力的影响[J]. 重庆医学 2013(15)
    • [6].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并发腰背肌衰弱综合症[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9(01)
    • [7].腰背肌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 交通医学 2016(06)
    • [8].6个姿势练好腰背肌[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8(05)
    • [9].腰背肌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上海护理 2010(02)
    • [10].腰背肌衰弱综合征病理机制的探讨[J]. 光明中医 2010(10)
    • [11].腰背肌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现状[J]. 中国中医急症 2009(10)
    • [12].渐进性腰背肌功能锻炼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康复影响[J]. 临床军医杂志 2020(02)
    • [13].针灸理疗结合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 新中医 2016(04)
    • [14].腰痛练好腰背肌[J].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 2014(08)
    • [15].腰背肌练习对间盘镜术后康复的意义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15)
    • [16].常做直立后仰锻炼腰背肌[J]. 益寿宝典 2018(08)
    • [17].腰背肌锻炼操对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的干预效果[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20(05)
    • [18].6个姿势练好腰背肌[J].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 2015(12)
    • [19].腰背肌锻炼对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响的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34)
    • [20].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肌锻炼方法选择与体质量指数的关系[J]. 中国中医急症 2012(11)
    • [21].腰背肌锻炼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 中国康复 2009(01)
    • [22].牵引下腰背肌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 中国实用医药 2008(11)
    • [23].腰背肌锻炼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质量分析[J]. 现代医院 2015(06)
    • [24].腰背肌锻炼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压疮预防中的作用[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5(12)
    • [25].腰椎后路微创手术对腰背肌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05)
    • [26].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院后腰背肌锻炼干预措施探讨[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23)
    • [27].腰背肌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的效果分析[J]. 现代临床护理 2008(03)
    • [28].体位干预联合康复锻炼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患者腰背肌功能的影响[J]. 蛇志 2018(01)
    • [29].三个小动作锻炼腰背肌[J]. 长寿 2012(04)
    • [30].腰背肌功能锻炼对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影响及作用[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8(21)

    标签:;  ;  ;  

    腰椎稳定性与腰背肌退变相关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