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IOS常用参数设置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籍明慧[1](2021)在《基于龙芯3A4000的通用主板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在“龙芯1号”打破我国信息产业“无芯”局面之前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CPU及配套芯片产业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巨额利润流向了国外。与此同时,广泛进口的CPU及芯片作为主板和其他电子产品的核心器件,带来的更多是安全方面的隐患。棱镜门、中兴事件以及美国对华为禁令事件等等多次为我们敲醒了警钟,我国需要掌握真正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方能在世界与他国角逐。基于此,对以“龙芯3A4000”为处理器的通用主板进行设计与研究,可以及时服务于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的推广应用,同时还可以促进我国国产CPU的生态产业化发展。根据国内信创产业电子替代对于PC功能及性能方面要求并结合对“龙芯3A4000”CPU可达技术指标的研究,参考“龙芯3A4000+7A1000”的通用主板结构,确定了主板的系统结构及功能,并对关键模块核心芯片进行了选型设计。在原理图设计中,结合主板功能及各接口性能要求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其中针对内存复位控制、CPU供电部分设计进行了优化,且在电源转换以及网口等关键模块电路设计时采用国产芯片并实现了相应功能。在PCB设计之前,对信号完整性、电磁兼容性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几点解决方法,接下来在讨论结果指导下结合接口信号特点及电气特性进行PCB板层叠设计、特性阻抗设计以及之后的布局布线设计。最后对完成焊接的主板进行调试与性能测试工作,给出了每个调试项目的要点,并整理了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通过Stream、Netperf、Unixbench、Glxgears和IOZone等标准测试软件对主板显示、访存、网络等性能进行测试及评估。调试结果及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此次主板设计基本实现了功能上以及性能上的设计目标。同时此次设计的成功对于主板设计中的PCB优化,板级调试等各设计流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后续的主板量产化、产品检测等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林旭阳[2](2021)在《基于微课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视频教学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MOOC、微课、SPOC等视频教学手段和方式相继产生,并且以其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也在教学改革中应运而生,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课程,但在课堂训练中常出现学生学习速度不同、学习支持不充分、耗材大的特点,亟待一种可供学生实现补充学习、支持学习、可视化学习的资源。此外,在资源得以保证的前提下,我们还迫切需要一种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发,以打破在以往微课应用中存在的微课资源不知如何用及用不好的困境。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中职学生和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特征基础之上,构建出基于微课的中职“三阶段七步骤”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突破以往提微课必翻转课堂的应用困境,实现微课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的合力,从而提高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效果。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所开发的微课资源具有针对性,与本研究所构建的教学模式高度契合,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提供了可能。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首先通过文献法阅读大量有关文献,为研究开展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包括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等。其次,以掌握学习、动作技能形成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支撑构建混合式学习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的教学模式。从前期分析、微课设计与制作、学习组织过程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最后在实践研究中,通过对观察法、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验证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采用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通过研究发现微课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保持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为那些在课堂训练时学习支持不充分、接受速度慢的学生提供支持和提升效率,也为另一部分学习速度快、掌握好的同学提供了一种可拓展学习的资源,最终让绝大多数教学达到“掌握学习”的目的。此外,微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配合其他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通过对本研究在开展微课设计和应用时得到的经验与启示进行共享,并提出本次研究的不足和存在问题,同时对进一步的研究做了展望。
张禹堃[3](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笔记本BIOS自动化测试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笔记本电脑的功能愈发强大,组成结构也愈发繁琐,这就对其稳定性测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作为计算机最底层的一环,是直接沟通协调各主要硬件设备的控制者,传统手工测试BIOS的方法已逐渐无法满足当前对笔记本电脑稳定性的测试需求,而利用自动化测试手段能实现高效可靠的测试流程。由于BIOS中无法直接运行现有的自动化测试工具,因此本文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笔记本BIOS界面进行图像解析,分别完成BIOS界面文本识别、文本行定位和笔记本开机Logo识别三个任务,从而实现对笔记本的自动控制。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为识别BIOS界面中的文本信息,针对文本识别模型CRNN进行探讨,以降低模型参数量、提高识别准确率为目标对CRNN结构进行优化,并设计了一套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文本识别网络SSS-Net。该网络集成了条纹卷积和注意力机制,将其以模块化的方式加入到文本识别框架中,并在公开数据集中验证了其水平文本识别的性能表现,和同等卷积神经网络特征提取部分的CRNN框架相比,拥有更高的识别精度,且参数量仅为CRNN的1/4。(2)为实现自动进入BIOS的功能需求,设计了基于Res Net的Logo识别框架,并在残差块结构中加入SE模块结构,根据构建的BIOS数据集中的性能表现确定具体网络框架结构。(3)为定位BIOS中文本行的具体位置,构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的文本检测框架。其中利用VGG16进行特征提取,利用双向GRU(Bi-directional Gated Recurrent Unit)进行文本行连续性的序列信息整合。将文本检测框架与文本识别框架SSS-Net拼接,构成完整的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框架,以完成对BIOS界面的文本检测与识别的完整任务。根据构建的BIOS数据集于实际应用中测试,验证了OCR框架的实际应用性能。(4)将Logo识别框架和OCR框架进行组合,配合其他硬件设备构建了用于BIOS的自动化测试系统Biz Bios Test,实现了完整的BIOS自动化测试流程。本文首先在公开数据集中对比了文本识别网络SSS-Net和CRNN的性能表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文本识别框架相比于CRNN对字符的具体位置更加敏感,以更低的参数量有效获取图像文本特征,使得识别精度更高,为图像文本探索出一种新的识别方法。其次,将本文构建的文本识别SSS-Net、文本检测框架和笔记本Logo识别框架分别在构建的BIOS数据集中进行训练,并应用于实际任务。实验验证了其对BIOS界面文本检测与文本识别任务和Logo识别任务的性能表现。最后配合硬件设备,实现了对笔记本BIOS的完全自动化控制,极大的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测试效率。
王珊[4](2021)在《基于多核DSP的三维点云配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化水平的飞速发展,目标物体的三维点云数据在工业制造、逆向工程、医学影像等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实际测量中由于物体的复杂形状、大小、以及受到遮挡等因素影响,需要多角度多次测量,再采用点云配准技术求取不同角度间的坐标变换关系将点云数据统一至相同坐标系。传统的点云配准技术是基于电脑平台实现的,但由于其机体大、功耗高等缺点,不适用于特定工程应用,而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功率低等优势的多核DSP更适合于工程应用中,因此研究基于多核DSP的三维点云配准技术对点云数据处理的快速化、处理设备小型化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论文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本文以激光雷达采集的不同视角的三维点云数据作为基础实验模型,针对目前初始配准算法中存在的配准速度慢、精确度低的问题,给出了距离比采样的点云配准算法。该算法包括选取特征点、描述特征点、匹配特征点以及对应的变换矩阵求解。为了降低点云中无效点的参与,选择基于法向量的采样来提取特征点,从而提高配准的速度,再对该特征点进行直方图描述子的计算,采用双向距离比采样的特征匹配算法对描述子进行匹配,采用单位四元数法对正确匹配点对进行解算,得到变换矩阵。仿真实验验证了该配准算法的有效性,可以为下一步配准提高良好的初值。其次,为进一步提高点云配准的精确度和速度,针对传统最近点迭代算法在技术上收敛的速度相对较慢、容易导致局部收敛等缺点,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双阈值的最近点迭代算法,结合传统迭代最近点算法的不足以及理想配准成像的特点,在传统的迭代最近点算法中分别增加了配准误差阈值和对应距离阈值,实验结果显示该算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配准的速度和精确度。最后,为了更进一步地提升点云配准算法的实际执行率,分析设计与优化本文中所提出的点云配准算法,并将点云配准算法作为一个多核DSP的串并行研究与开发框架,同时将点云配准算法移植到多核DSP端,对比与分析了点云配准算法中的多核DSP与单核DSP仿真的结果,验证了该研究方法在技术上的有效性与设计上的合理性。
孙亮,陈小春,鲍天明,王博,任彤,汤大鹏[5](2021)在《面向多处理器的内网计算机BIOS口令集中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自主可控计算机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大量国产计算机终端已在企事业单位应用。BIOS口令是计算机安全管理的第一道门户,如何在异构处理器和多种操作系统并存环境下,对内网计算机终端BIOS口令进行安全管理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设计基于固件的BIOS口令集中管理系统总体框架,融合终端自动发现、BIOS口令自适应统一更新等关键技术,可解决内网计算机BIOS口令定时更新、统一管理的难题。目前,BIOS口令集中管理系统已在X86和龙芯处理器平台的计算机终端集群中进行部署试用,取得良好效果。
黄志贤[6](2020)在《基于NB-IoT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投入令桥梁结构性能退化与性态变异问题能被及时地发现,从而避免桥梁意外坍塌事故发生,保障了桥梁运营阶段的安全,因此相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窄带物联网NB-Io T的大规模推广为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NB-Io T低功耗、深穿透与大连接的通信优势与桥梁健康监测的需求相契合。本文基于桥梁监测系统研究背景、意义与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功能的分析,提出一种基于NB-Io T通信技术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方案。主要工作包括:(1)充分考虑桥梁监测终端安装环境与扩展需求,以低功耗、高性能的MKL36Z128芯片与ME3616 NB-Io T通信模组为核心,同时辅以电源转换与信号采集模块,设计功能完备、运行稳定的终端设备,对影响桥梁健康状态的主要参数进行监测、预处理以及分析,并利用NB-Io T通信网络将所得数据传输至云端服务程序。(2)在终端软件方面,引入MQXLite操作系统,利用操作系统下任务与中断的关系合理规划终端软件执行流程,实现数据采集、预处理与上传;以云服务器侦听程序为媒介打通桥梁监测系统的通信流程,同时借助数据库工具实现采集数据的存储与管理;以网页形式实现桥梁监测数据可视化,并提供一定信息查询与设备管理功能。(3)桥梁监测终端安装位置与运行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后期软件维护的难度。为此,本文在桥梁监测终端程序中嵌入远程程序更新功能,在云服务器端侦听程序实现机器码文件的解析与更新数据下发,并设计丢帧重传、断点续传等机制保证通信过程的数据稳定传输。本文设计并实现了桥梁健康现场监测系统的主要软硬件内容,经过反复调试以及野外环境测试,证明系统具有良好的运行性能。本方案为桥梁健康监测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与科学意义以及应用前景。
聂春梅[7](2020)在《复杂场景下的雷达杂波实时模拟》文中提出经过历代雷达工作者的努力,雷达相关产品性能日益提高,同时,这也对杂波模拟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鉴于水陆结合、城乡交界、存在大型人造散射点等多种杂波类型共存区域的巨大的经济价值、军事价值及其电磁环境的多变性,对此类场景的杂波模拟日渐成为今后杂波模拟课题的重要目标和热点方向,也是杂波模拟领域的难点工作。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多种杂波类型共存的复杂场景下雷达杂波的快速模拟。基于复合高斯型杂波模型,笔者给出一种形状参数取值可为非(半)整数的复杂场景杂波模拟方法。文中采用DSP+FPGA架构,完成了满足大量杂波数据产生、处理与传输需求的高速模拟板的搭建工作;结合相关软件设计,形成了支持基于单一统计量的传统杂波模型以及K分布、Pareto分布等复合高斯型杂波模型的杂波快速模拟系统,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针对复杂场景杂波特性过于复杂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复杂场景杂波组成类型,并对海杂波、地杂波及气象杂波特性进行简单介绍;重点分析了现有复杂场景杂波建模方法,总结相关适用特性及优缺点。在传统复合高斯型杂波模拟形状参数取值局限的基础上,提出对应解决方案,大量仿真实验证明该方案有效解决了复合高斯型杂波模型形状参数取值仅为(半)整数的问题,提高了复杂场景杂波模拟精准概率。文中给出详细的复杂场景杂波数据模拟流程,完成基于复合高斯型的复杂场景杂波建模。针对复杂场景杂波数据模拟速度过慢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以高性能DSP处理器TMS320C6678为核心的高速模拟板,模拟板内置FPGA及其他相关组件,其优越的处理性能,支持大批量杂波数据的实时模拟、处理与传输任务。基于SYS/BIOS的复杂场景下杂波模拟算法,针对性地提出多种本文算法设计过程中可用的实时性优化技巧,有效提高系统实时性能。结合高性能多核处理器的实际情况,针对复杂场景杂波模拟任务给出合理的设计方案。最后,基于本文设计系统完成各模块测试验证工作。重点测试数据传输模块的SRIO通信情况,杂波生成模块模拟K、Pareto等复合高斯型杂波数据的准确性与实时性能。基于IPIX实测数据验证了本文系统在模拟海杂波、地杂波并存的滨海域复杂场景下杂波数据的可行性。
刘贤德[8](2020)在《基于NB-IoT的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精准而实时的电能质量检测数据是实现三相电网中电能良好管理和应用的基础,也是改善电网质量、预防电力突发事件的重要前提,因此需要建设稳定可靠的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窄带物联网NB-IoT的出现,给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的研究带来了新思路。基于NB-IoT的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涉及到了硬件设计、嵌入式编程、NB-IoT远程通信、人机交互及系统可维护等问题。本文的核心内容如下。(1)以NB-IoT通信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远程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框架。设计了终端NB-IoT通信应用构件和人机交互系统HCICom类,实现电能质量采集数据的上行与下行过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基本测试。(2)以硬件打通为基础,给出了基于构件方法的电能质量采集终端软硬件设计。硬件上设计了电能质量采集模块、主控模块、NB-IoT通信模块等,保证硬件设计的重构性;软件上进行基础构件和应用构件的封装,增大软件的编程粒度,并借助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实现电网谐波分析。(3)针对大规模的电能质量采集终端难维护问题,提出了一种远程更新终端程序的方案。该方案可克服现场环境因素,借助NB-IoT实现终端程序更新和功能拓展,降低维护难度和成本。最后本文给出了一套可更新维护的远程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经实验测试表明,该系统在数据准确性和通信稳定性方面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并实现了终端程序的远程升级,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具有一定工业应用参考价值。
孙亚军[9](2020)在《油气泵电机控制与故障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气回收系统作为加油站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减少汽车卸油、加油过程中的油气挥发,提高加油站安全性,降低环境污染和能源流失。而油气回收系统的关键是油气泵电机,其性能直接决定油气回收能否满足我国油气标准。因运行环境特殊,无刷直流电机成为油气泵电机的首选,而对无刷直流电机的转速测量、控制策略、故障检测等方面一直是研究热点。因此本文主要就油气泵无刷直流电机控制与故障检测系统实时性、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可维护性方面进行研究设计,主要完成内容如下:(1)为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实时性,对位置信号、转速测量和控制策略分别进行设计。在位置信号处理上,将软件方法和传统滤波电路结合保证换相信息准确。针对传统测速方法灵敏度不高,提出倍频窗口滑动测速法,加快转速获取,提高实时性。针对传统PID闭环控制中参数无调节问题,设计模糊表,改进专家PID调节器,增强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提高控制精度,保证电机稳定可靠运转。(2)为提高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设置多种故障检测。不仅有电流、电压和温度实时检测,同时添加霍尔传感器、堵转、转子卡槽检测,在发现故障时立即停止电机运行,并将故障信息通过485或者232总线上传至上位机,确保电机得到及时维护。(3)为提高控制系统的可维护性,提出面向终端软硬件构件化设计思想。硬件方面进行层次划分和构件化设计,提高硬件设计颗粒度,方便后期设备维修与功能拓展;软件方面采用GEC架构,将整个工程划分为BIOS及USER两个独立程序,并实现操作系统内存驻留,降低嵌入式程序开发难度,便于后期终端代码维护与更新。最后本文综上研究,进行详细软硬件设计,完成基于S32K144的72w低功率无刷直流电机的软硬件系统。为验证其性能,在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中的具体实验,反复测试,并给出实验数据。结果表明,该系统安全稳定,转速误差在1%以内,调节响应时间在1s以内,能够使得气液比处于正常范围,完全满足油气泵电机控制需求。
杭慧陶[10](2020)在《婴儿哭声检测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哭是婴儿的本能性反应,哭闹是婴儿表达感情、对外界刺激的重要方式,而且不同的哭声表示了不同的反应需求。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婴儿智能监护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婴儿哭声检测报警系统可以有效减少父母照顾婴儿的压力。本课题以数字信号处理器为核心,结合物联网模块实现了婴儿哭声信号的采集、处理、传输和报警信息推送。课题主要内容如下:1、对婴儿哭声报警系统进行需求分析,选定系统核心处理器、语音采集模块和物联网模块形成系统设计方案;2、系统硬件部分的设计以TMS320C5535为核心处理器,采用TLV320AIC3204语音编解码器采集语音,通过WH-NB73物联网模块实现网络通信,结合其他外围电路,完成了婴儿哭声检测报警系统的硬件平台组建;3、系统软件部分以简易的实时操作系统DSP/BIOS为平台,通过I2S接口将采集到的音频数据发送给DSP处理器,并通过优化的端点检测方法对音频信号进行端点检测;采用MFCC作为特征参数,通过HMM实现语音识别并由UART接口将识别结果发送给物联网模块,物联网模块通过透传云将报警信息推送给客户端;4、搭建测试环境,从功能和性能两个方面对婴儿哭声报警系统进行测试。实验表明改进的端点检测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对婴儿哭声识别的正确率,对测试集的识别率达到95%;5、最后,对本系统进行总结和展望,肯定了本系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对婴儿哭声报警系统的后期改进和延伸做了分析。
二、BIOS常用参数设置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IOS常用参数设置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龙芯3A4000的通用主板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来源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
2 主板结构及功能规划 |
2.1 龙芯CPU概述 |
2.2 主板功能设计 |
2.2.1 主板功能接口与技术指标需求 |
2.2.2 主板结构规划 |
2.2.3 功能模块划分 |
2.2.4 CPU散热要求 |
3 原理设计 |
3.1 CPU与桥片模块的设计 |
3.2 BIOS及其他FLASH电路设计 |
3.3 内存DDR4 SDRAM模块 |
3.4 电源模块 |
3.5 时钟模块 |
3.6 复位电路设计及上电复位时序 |
3.7 视频接口电路设计 |
3.7.1 VGA接口电路 |
3.7.2 DVI接口电路 |
3.8 音频接口电路设计 |
3.9 PCIE接口电路设计 |
3.10 USB接口电路设计 |
3.11 SATA接口电路设计 |
3.12 网络接口电路设计 |
3.13 UART串口电路设计 |
3.14 JTAG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
3.15 本章小结 |
4 PCB规划及设计 |
4.1 概述 |
4.2 PCB的板框尺寸、叠层设计以及特性阻抗 |
4.3 PCB布局 |
4.4 PCB布线 |
4.5 本章小结 |
5 主板调试 |
5.1 概述 |
5.2 调试过程 |
5.3 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6 性能测试 |
6.1 系统基本功能测试 |
6.2 访存速度测试 |
6.3 网络性能测试 |
6.4 硬盘读写性能测试 |
6.5 USB接口速度测试 |
6.6 显示性能测试 |
6.7 系统稳定性测试 |
6.8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微课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1.研究背景 |
2.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基于微课的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
2.微课在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3.微课在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成果 |
4.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启示 |
(三)研究方案 |
1.核心概念界定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意义 |
4.研究内容 |
5.研究方法 |
6.研究思路 |
(四)研究创新点 |
二、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现状调查 |
(一)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现状分析 |
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分析 |
2.《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
3.微课应用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适切性分析 |
(二)微课在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需求分析 |
1.调查对象分析 |
2.教师能力分析 |
三、基于微课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
(一)理论基础 |
1.指向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掌握学习理论 |
2.指向混合式技能训练的动作技能形成理论 |
(二)基于微课的“三阶段七步骤”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
1.理实一体的七步骤教学过程 |
2.微课支持的三阶段混合式教学形态 |
(三)实施条件 |
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微课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案例 |
(一)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理念及思路 |
1.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理念 |
2.微课设计与开发思路 |
(二)微课前期分析 |
1.“网线制作”微课前期分析 |
2.“操作系统安装”微课前期分析 |
(三)“网线制作”微课规划设计 |
1.“网线制作”的知识微导学微课规划设计 |
2.“网线制作”的技能微助学微课规划设计 |
3.“网线制作”的拓展微研学微课规划设计 |
(四)“操作系统的安装”微课规划设计 |
1.“操作系统安装”知识微导学微课规划设计 |
2.“操作系统安装”技能微助学微课规划设计 |
3.“操作系统安装”拓展微研学微课规划设计 |
(五)微课教学案例的制作与开发 |
1.微课制作环境和注意事项 |
2. “优芽互动电影”制作关键步骤 |
五、基于微课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 |
(一)行动研究方案 |
1.计划与设想 |
2.时间安排 |
3.对象筛选 |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
1.计划 |
2.行动 |
3.观察 |
4.反思 |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
1.计划 |
2.行动 |
3.观察 |
4.反思 |
(四)行动研究效果评价 |
1.行动研究方法与过程分析 |
2.教学效果评价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1.研究创新 |
2.研究结论 |
3.实施建议 |
(二)研究不足 |
1.行动研究的周期还可以再延长 |
2.教学模式有待完善 |
3.数据分析方法简单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学生现状访谈问卷 |
附录 2 前期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3 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学习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 4 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微课教学模式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5 课堂观察表 |
读硕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基于深度学习的笔记本BIOS自动化测试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BIOS自动化测试解决方案 |
1.3.2 深度学习 |
1.3.3 文本检测 |
1.3.4 文本识别 |
1.4 研究内容 |
1.5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BIOS自动化测试与深度学习 |
2.1 BIOS自动化测试 |
2.1.1 BIOS基本定义 |
2.1.2 自动化测试及测试工具 |
2.2 深度学习应用 |
2.2.1 经典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及目标检测算法 |
2.2.2 注意力机制模型 |
2.2.3 文本检测算法CTPN |
2.2.4 文本识别框架CRNN |
2.3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文本识别模型 |
3.1 引言 |
3.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文本识别网络SSS-Net |
3.2.1 SSS-Net网络结构介绍 |
3.2.2 Dense Net |
3.2.3 SSS Block |
3.3 实验工作 |
3.3.1 实验平台和数据集 |
3.3.2 评价指标 |
3.3.3 实验部署细节 |
3.3.4 实验结果与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Logo识别框架和OCR框架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数据集构建 |
4.2.1 Logo识别数据集 |
4.2.2 文本检测数据集 |
4.2.3 文本识别数据集 |
4.3 Logo识别框架 |
4.3.1 Logo识别框架设计 |
4.3.2 Logo识别框架实验验证 |
4.4 OCR识别框架 |
4.4.1 OCR识别框架设计 |
4.4.2 OCR识别模型实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izBiosTest系统设计 |
5.1 需求分析 |
5.1.1 功能需求 |
5.1.2 性能需求 |
5.2 硬件设备 |
5.2.1 自动化机械手设备(BizFinger) |
5.2.2 远程键盘鼠标控制设备(Biz KVM) |
5.3 BizBiosTest系统设计 |
5.3.1 流程设计 |
5.3.2 界面显示及其功能介绍 |
5.4 BizBiosTest流程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4)基于多核DSP的三维点云配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及应用前景 |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2 应用前景 |
1.2 三维点云配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初始配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精确配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2 三维点云配准理论基础 |
2.1 三维点云模型 |
2.2 三维点云拓扑结构 |
2.3 点云配准的定义 |
2.4 点云配准的数学模型 |
2.4.1 刚体变换 |
2.4.2 变换矩阵求解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距离比采样的点云配准算法 |
3.1 特征点集的选取 |
3.2 特征描述子计算 |
3.2.1 点特征直方图 |
3.2.2 快速点特征直方图 |
3.3 基于双向距离比采样的特征匹配 |
3.4 初始配准过程 |
3.5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自适应双阈值的最近点迭代配准算法 |
4.1 最近点迭代算法 |
4.1.1 点点迭代算法 |
4.1.2 点到投影迭代算法 |
4.1.3 点到面迭代算法 |
4.2 自适应阈值的设定 |
4.3 自适应双阈值的最近点迭代算法 |
4.4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4.5 由初始到精确的点云配准算法 |
4.6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多核DSP的点云配准方法 |
5.1 TMS320C6678处理器 |
5.2 以太网接口 |
5.3 开发环境和流程 |
5.4 多核并行处理设计 |
5.4.1 并行处理模式 |
5.4.2 核间通信模块 |
5.5 Cache缓存一致性 |
5.6 基于多核DSP的点云配准算法实现 |
5.6.1 多核DSP的点云配准算法任务划分 |
5.6.2 基于多核DSP的点云配准算法设计 |
5.7 多核DSP点云配准实验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5)面向多处理器的内网计算机BIOS口令集中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等级保护2.0背景下的计算机BIOS口令安全需求分析 |
1.1 固件安全的概念和内涵 |
1.2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中的固件安全需求 |
1.3 BIOS口令管控是内网计算机管理的首要安全需求 |
1.4 BIOS口令集中管控需求分析 |
2 BIOS口令集中管理机制的关键技术 |
2.1 内网计算机终端的自动发现技术 |
2.2 面向多处理器平台的BIOS口令自适应统一更新技术 |
3 BIOS口令集中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BIOS口令集中管理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 BIOS口令集中管理系统总体流程设计 |
3.2.1 系统运行过程总体时序设计 |
3.2.2 内网计算机管理平台客户端的工作流程设计 |
3.2.3 BIOS口令集中管理系统客户端的工作流程设计 |
3.3 BIOS口令集中管理系统的实现 |
4 结语 |
(6)基于NB-IoT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2.2 NB-IoT发展现状 |
1.2.3 远程更新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与技术基础 |
2.1 桥梁监测系统功能分析 |
2.2 桥梁监测系统框架 |
2.2.1 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 |
2.2.2 NB-IoT网络传输系统 |
2.2.3 人机交互系统 |
2.3 NB-IoT通信技术 |
2.3.1 NB-IoT技术特点 |
2.3.2 NB-IoT与其他通信技术的比较 |
2.4 嵌入式软件更新技术 |
2.4.1 现场更新技术 |
2.4.2 远程更新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桥梁监测终端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终端硬件结构 |
3.2 终端硬件器件选型 |
3.2.1 主控芯片选型 |
3.2.2 NB-IoT通信模组的选型 |
3.2.3 桥梁监测传感器选型 |
3.3 终端硬件电路设计 |
3.3.1 主控制模块设计 |
3.3.2 通信模块硬件设计 |
3.3.3 电源转换模块设计 |
3.3.4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
3.4 终端硬件驱动设计 |
3.4.1 外设驱动设计 |
3.4.2 传感器驱动设计 |
3.4.3 通信模组驱动设计 |
3.5 终端PCB设计与测试 |
3.5.1 终端PCB设计 |
3.5.2 终端硬件电路测试 |
3.5.3 硬件驱动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桥梁监测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软件结构与功能 |
4.2 终端控制程序设计 |
4.2.1 通信帧格式设计 |
4.2.2 MQXLite任务调度 |
4.2.3 MQXLite任务设计 |
4.2.4 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
4.3 服务器云侦听程序设计 |
4.3.1 数据库设计 |
4.3.2 套接字通信设计 |
4.3.3 Websocket通信设计 |
4.4 人机交互软件设计与实现 |
4.5 系统综合测试 |
4.5.1 通信稳定性测试 |
4.5.2 预警性能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终端程序远程更新方案设计与实现 |
5.1 远程可维护性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
5.2 远程更新技术的融入方法 |
5.3 远程更新的设计 |
5.3.1 服务器更新软件设计 |
5.3.2 终端程序设计 |
5.3.3 更新方案设计 |
5.4 更新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外设驱动函数接口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复杂场景下的雷达杂波实时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复杂场景下杂波模拟研究现状 |
1.2.2 雷达杂波模拟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工作与安排 |
第二章 复杂场景杂波分析与建模 |
2.1 复杂场景杂波组成类型 |
2.1.1 海杂波 |
2.1.2 地杂波 |
2.1.3 气象杂波 |
2.2 复杂场景杂波常用建模方法分析 |
2.3 基于复合高斯型的复杂场景杂波建模 |
2.3.1 传统复合高斯型杂波建模 |
2.3.2 任意参数复合高斯型杂波建模 |
2.3.3 算法对比分析 |
2.4 复杂场景杂波数据产生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模拟系统的方案设计 |
3.1 总体方案 |
3.1.1 模拟板硬件设计 |
3.1.2 功能模块划分 |
3.2 系统性能分析 |
3.2.1 主要性能指标 |
3.2.2 核心指标可行性分析 |
3.3 主要模块设计 |
3.3.1 杂波生成模块 |
3.3.2 数据传输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拟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开发平台与环境 |
4.1.1 TMS320C6678处理器 |
4.1.2 SYS/BIOS实时操作系统 |
4.2 系统开发流程 |
4.3 多核设计 |
4.3.1 多核任务分配 |
4.3.2 多核通信设计 |
4.4 软件实现 |
4.4.1 程序并行处理 |
4.4.2 软件线程设计 |
4.5 SYS/BIOS优化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雷达杂波模拟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
5.1 数据传输模块测试 |
5.2 传统杂波模拟测试 |
5.2.1 相关Rayleigh杂波 |
5.2.2 相关Log-normal杂波 |
5.2.3 相关Weibull杂波 |
5.3 复合型杂波模拟测试 |
5.3.1 相关K分布杂波 |
5.3.2 相关Pareto分布杂波 |
5.4 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NB-IoT的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能质量采集终端设计方案的研究现状 |
1.2.2 物联网通信技术在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1.2.3 远程更新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其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及其相关理论技术 |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电能质量采集终端 |
2.2.2 信息邮局 |
2.2.3 人机交互系统 |
2.3 电能质量指标 |
2.3.1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 |
2.3.2 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偏差 |
2.3.3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度 |
2.3.4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
2.3.5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
2.4 NB-IoT通信技术 |
2.4.1 物联网连接技术分类 |
2.4.2 NB-IoT技术特点 |
2.4.3 NB-IoT与其他LPWAN技术比较 |
2.5 处理系统更新维护问题的技术基础:嵌入式软件更新技术 |
2.5.1 在线编程技术 |
2.5.2 远程更新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能质量采集终端硬件设计 |
3.1 嵌入式硬件构件化思想 |
3.2 终端硬件结构组成 |
3.3 终端硬件选型 |
3.3.1 电能计量芯片选型 |
3.3.2 主控芯片选型 |
3.3.3 NB-IoT通信模块选型 |
3.4 终端硬件构件化电路设计 |
3.4.1 电能质量采集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4.2 主控芯片硬件最小系统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
3.4.3 NB-IoT通信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4.4 电源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5 终端硬件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能质量采集终端软件设计 |
4.1 嵌入式软件构件化思想 |
4.2 终端基础构件设计 |
4.2.1 SPI基础构件设计 |
4.2.2 SPI基础构件测试 |
4.2.3 其他基础构件设计 |
4.3 终端应用构件设计 |
4.3.1 电能质量采集应用构件设计 |
4.3.2 NB-IoT通信应用构件设计 |
4.3.3 终端应用构件测试 |
4.4 终端主程序执行流程设计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人机交互软件设计与系统测试 |
5.1 服务器端软件设计 |
5.1.1 服务器端与终端的通信接口类HCICom设计 |
5.1.2 数据库操作类SQLCommand设计 |
5.1.3 服务器端与客户端的通信设计 |
5.1.4 服务器端各窗体设计 |
5.2 客户端软件设计 |
5.2.1 客户端实时数据窗体设计 |
5.2.2 客户端历史数据窗体设计 |
5.2.3 串口配置校正窗体设计 |
5.3 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测试 |
5.3.1 数据准确性测试 |
5.3.2 通信稳定性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远程可维护方案设计 |
6.1 系统远程可维护性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
6.2 远程更新技术的融入方法 |
6.3 远程更新系统设计 |
6.3.1 终端部分的远程更新设计 |
6.3.2 服务器端部分的远程更新设计 |
6.3.3 远程更新操作执行流程 |
6.4 远程更新系统的性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油气泵电机控制与故障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油气泵电机研究背景与问题抛出 |
1.1.2 油气泵电机研究意义与解决思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转速测量研究现状 |
1.2.2 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2.3 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 论文内容的安排 |
第二章 油气泵电机系统模型和相关技术 |
2.1 油气泵电机控制系统框架 |
2.1.1 油气泵控制系统硬件框架 |
2.1.2 油气泵控制系统软件框架 |
2.2 油气泵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
2.2.1 油气信号分辨率 |
2.2.2 电机控制稳定性 |
2.2.3 电机控制安全性 |
2.3 无刷直流电机基本结构与数学模型 |
2.3.1 无刷直流电机基本结构 |
2.3.2 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
2.4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策略 |
2.4.1 连续PID控制策略 |
2.4.2 数字PD控制策略 |
2.4.3 专家PID控制策略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刷直流电机信号处理与控制检测技术研究 |
3.1 基于软硬件协同的霍尔信号的处理 |
3.1.1 霍尔传感器原理 |
3.1.2 硬件滤波与软件滤波 |
3.1.3 软硬件协同滤波法 |
3.1.4 软硬件协同滤波实验 |
3.2 基于霍尔信号的倍频滑动窗口测速法 |
3.2.1 基于霍尔信号的倍频法 |
3.2.2 基于霍尔信号的滑动窗口测速法 |
3.2.3 倍频滑动测速法测试实验 |
3.3 基于专家PID的控制策略改进 |
3.3.1 专家PID算法改进 |
3.3.2 专家PID测试实验 |
3.3.3 专家PID程序设计 |
3.4 无刷直流电机故障检测 |
3.4.1 下位机电机故障检测 |
3.4.2 上位机电机故障检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GEC的操作系统驻留软件架构技术研究 |
4.1 GEC架构与mbedOS操作系统概述 |
4.1.1 BIOS程序工程框架 |
4.1.2 USER工程框架 |
4.2 GEC架构下mbedOS驻留方法 |
4.2.1 Flash和RAM空间划分 |
4.2.2 API表动态和静态链接设计 |
4.2.3 USER接口函数获取与重映射 |
4.2.4 驻留的注意事项 |
4.3 GEC架构下驻留mbedOS后启动流程分析 |
4.3.1 BIOS的启动流程 |
4.3.2 USER的启动流程 |
4.3.3 mbedOS的启动流程 |
4.4 mbedOS驻留后实验测试 |
4.4.1 功能性测试 |
4.4.2 实时性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气泵电机控制与故障检测系统软硬件设计 |
5.1 嵌入式软硬件设计原则 |
5.1.1 嵌入式硬件设计原则 |
5.1.2 嵌入式软件设计原则 |
5.2 油气泵电机系统硬件设计 |
5.2.1 MCU最小系统电路 |
5.2.2 功率驱动与检测电路 |
5.2.3 隔离和通信电路设计 |
5.2.4 PCB布局与设计 |
5.3 油气泵电机系统软件设计 |
5.3.1 GEC工程框架应用与设计 |
5.3.2 电机控制系统主任务 |
5.3.3 中断处理程序设计 |
5.4 油气泵电机系统实验测试 |
5.4.1 油气泵运行控制实验测试 |
5.4.2 油气泵故障检测实验测试 |
5.4.3 油气回收系统油气泵实践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主控芯片基本输入输出表 |
附录B S32K44最小系统电路 |
附录C DRV8323SRAT详细参数表 |
附录D 接口函数一览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婴儿哭声检测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2.2 研究的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内容以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的设计和论证 |
2.1 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 |
2.2 核心处理器的选型及操作系统介绍 |
2.2.1 核心处理器的选型 |
2.2.2 操作系统的介绍 |
2.3 婴儿哭声信号的前端处理 |
2.3.1 信号的预处理 |
2.3.2 婴儿哭声信号的特征参数提取 |
2.4 基于HMM的婴儿哭声识别算法 |
2.4.1 HMM的定义 |
2.4.2 HMM模型的三个基本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
2.5 NB-IoT技术 |
2.5.1 NB-IoT网络架构 |
2.5.2 NB-IoT技术特点 |
2.5.3 WH-NB73的透传云平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设计总体框架 |
3.2 语音处理模块 |
3.2.1 DSP处理器模块电路设计 |
3.2.2 DSP电源电路设计 |
3.2.3 时钟电路设计 |
3.2.4 JTAG接口电路设计 |
3.2.5 外扩程序存储器电路设计 |
3.3 语音采集模块 |
3.4 通信模块 |
3.4.1 WH-NB73模块总体设计电路 |
3.4.2 UART接口设计电路 |
3.4.3 复位控制和恢复出厂设置控制电路 |
3.5 系统的PCB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总体框架 |
4.2 开发环境与开发工具 |
4.3 系统工程的搭建 |
4.3.1 DSP/BIOS工程的创建与配置 |
4.3.2 DSP/BIOS启动顺序 |
4.4 系统应用程序的设计 |
4.4.1 语音采集模块的设计 |
4.4.2 语音处理模块的设计 |
4.4.3 网络通信模块的设计 |
4.5 客户端应用开发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方法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3.1 模板训练以及对测试集的识别 |
5.3.2 性能测试过程及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BIOS常用参数设置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龙芯3A4000的通用主板设计与研究[D]. 籍明慧. 中北大学, 2021(09)
- [2]基于微课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D]. 林旭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深度学习的笔记本BIOS自动化测试的研究与实现[D]. 张禹堃. 东华大学, 2021(09)
- [4]基于多核DSP的三维点云配准方法研究[D]. 王珊.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5]面向多处理器的内网计算机BIOS口令集中管理机制研究[J]. 孙亮,陈小春,鲍天明,王博,任彤,汤大鹏.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21(02)
- [6]基于NB-IoT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与实践[D]. 黄志贤. 苏州大学, 2020(02)
- [7]复杂场景下的雷达杂波实时模拟[D]. 聂春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基于NB-IoT的电能质量采集及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D]. 刘贤德. 苏州大学, 2020(02)
- [9]油气泵电机控制与故障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孙亚军. 苏州大学, 2020(02)
- [10]婴儿哭声检测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杭慧陶.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论文; 计算机算法论文; 计算机通信论文; bios论文; 文本分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