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民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211102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一、激发兴趣,诱发学生创新欲望
高中生性格特征已经基本形成,对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也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抓住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任务驱动法、情境法、游戏法、自主探索法、活动法……每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应该认真挖掘计算机本身的乐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善教善放,指导学生创新方法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做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临摹其他学科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多而杂,要求用较少的课时学习较多的知识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在课堂讲授、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这种问题应该是难度适中的,学生探究才有信心,问题属于可以完成的,这样才有探索的余地,问题还应是有实际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产物,正是这样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调动了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解决问题,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再造,形成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和独特办法,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如表格的制作,教师可有意识地将表格宽度调小,让他们以不同的方法把它扩大到合适的表格,学生则会自主探究,想出很多方法,教师再加以肯定,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传统教学,教师往往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只能是继承式的学习,不能自主探索,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是创新的教育,强调课堂上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学中教师鼓励、指导学生独立探索学习,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样我们也应该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现实的训练中,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及时评价,增强学生创新信心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还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提供创新的平台,让他们能真正地进行创新。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实践,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高健群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若干问题.教育评论,2009,(1):34-35。
[3]薛彩欣浅谈高校学生的创新教育.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6):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