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经胸膜腔注入四环素建立兔炎性胸腔积液后胸膜粘连的动物模型;观察胸膜腔内注射低分子肝素(LMWH)对胸水炎性渗出和胸膜粘连的影响。 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于兔右胸膜腔放置引流管,前两组经引流管注入四环素盐酸盐35mg·kg-1,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治疗组于注药后2h、24h、48h和72h分别于右胸腔注入LMWH 55∪·kg-1,模型组分别注入生理盐水2.0ml,每24h经引流管抽胸腔积液1次,直到第96h拔管为止。胸腔积液促凝血活性采用一期复钙时间分析,复钙时间缩短表明胸腔积液促凝血活性增强。生化指标采用Vitro950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治疗组于实验前、24h、48h、72h、96h检测兔血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实验第14天处死动物,记录胸膜粘连积分并测量胸膜厚度。 结果:1.模型组在四环素注入后2h即开始出现胸腔积液,48h~72h达到高峰,积液量为11.7±2.3ml,此后逐渐吸收、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胸腔积液出现的高峰延迟,且积液量明显减少,至96h时,4只兔胸腔积液已完全吸收,6只积液量为1.6±2.4ml;对照组胸膜腔所注2.0ml生理盐水在24h内完全吸收。三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模型组和治疗组胸腔积液白细胞和蛋白质含量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二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3.模型组胸腔积液较易出现凝块,一期复钙时间显著缩短(184±46秒),提示促凝血活性明显升高;治疗组一期复钙时间(均>500秒)明显延长,表明胸腔积液促凝血活性降低。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4.模型组胸膜粘连积分在3分以上,有一例出现血胸,胸膜腔完全包裹;治疗组胸膜的纤维化及粘连较模型组显著减轻,第14天时治疗组无一例遗留胸膜粘连;对照组胸膜正常,未见粘连及包裹。5.模型组脏、壁层胸膜均显著纤维化并增厚;治疗组胸膜轻度纤维化;对照组胸膜正常,未见纤维化。模型组胸膜厚度为768±596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犬胸膜腔积液的X线影像定性与定量评估[J]. 中国兽医杂志 2016(05)
- [2].犬胸膜腔积液的超声诊断及定量评估[J]. 中国兽医杂志 2016(08)
- [3].下胸膜腔积液的B超诊断与鉴别[J]. 浙江预防医学 2008(03)
- [4].胸膜腔积液嗜酸粒细胞异常增高1例[J]. 临床检验杂志 2009(02)
- [5].胸膜腔置管并注入紫杉醇治疗癌性胸膜腔积液64例[J]. 山东医药 2014(07)
- [6].超声对结核性胸膜腔积液的初步定性分析[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4(05)
- [7].超声及X线在胸腔积液诊断价值的比较[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8(03)
- [8].sPD-L1在肺癌患者血清及胸膜腔积液中水平差异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04)
- [9].胸膜腔积液303例临床分析[J]. 临床医学 2011(07)
- [10].结核性胸腔积液行内科胸腔镜、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J]. 临床医药实践 2010(16)
- [11].胸膜腔置管并注入多抗甲素治疗癌性胸膜腔积液临床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0(09)
- [12].双侧胸膜腔中等量积液X线阴性1例[J]. 河北医药 2013(15)
- [13].恙虫病213例胸部X线表现[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8(04)
- [14].微创引流用于恶性胸腔积液治疗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15(11)
- [15].减少胸腔穿刺中不良反应的护理体会[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9(04)
- [16].B超引导下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膜腔积液临床观察[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3(03)
- [17].尿激酶胸膜腔内注入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膜腔积液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3(09)
- [18].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经肋间动脉介入化疗的意义及多途径治疗方案探讨[J].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2(02)
- [19].内科胸腔镜对单纯性胸腔积液患者诊断价值的研究[J]. 吉林医学 2010(31)
- [20].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分析[J].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7(04)
- [21].闭式引流加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观察[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1(06)
- [22].23例肝性胸水治疗体会[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02)
- [23].羟脯氨酸在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现代肿瘤医学 2008(07)
- [2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肺癌的临床诊断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15(10)
- [25].胸腔积液穿刺留置引流的临床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