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每次生产范式变革往往都改变了国际经济的势力格局。国际生产分工也不例外,它从小手工生产模式发展到大规模定制,特别是20世纪未和21世纪初出现的新生产模式,这被作者归纳为新国际生产分工。其特点是跨越地理边界和企业边界,虽然产品生产链和生产组织更加复杂和多层次,但其的经济性更甚以往,这要归功于各国的比较优势、报酬递增、合约的稳定性和交易费用的节约,这些因素也导致了生产组织选择及竞争方式的变革。从实证角度,作者发现中国在双向FDI过程中不断增加新国际生产分工的参与程度,但粗放型参与模式使本土从中获得的经济收益和外溢效应有限,结果是企业、产业和东道国在提升竞争力方面存在瓶颈。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一系列的策略提升中国在新国际生产分工的地位。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全球生产分工与我国增加值贸易高质量发展[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9(06)
- [2].行为能力与农户林业生产分工研究——基于福建农户的实证分析[J]. 林业经济 2020(08)
- [3].产品内国际生产分工对中国的劳动需求效应分析——基于制造业转移承接国的视角[J]. 财贸研究 2010(05)
- [4].经营效益、交易成本与农户生产分工——基于参数估计和夏普里值分解的分析[J]. 农村经济 2020(02)
- [5].农户生产分工差别化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种植业调查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17(05)
- [6].产品内国际生产分工与中国服务业发展[J]. 江汉论坛 2015(08)
- [7].地缘与区域生产分工网络对亚美尼亚经济发展的影响[J]. 欧亚经济 2019(05)
- [8].地区间生产分工与市场统一度测算:“价格法”再探讨[J]. 世界经济 2020(04)
- [9].全球制造业生产分工的演变、分布与贸易效应[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09)
- [10].国际生产分工的技能溢价效应[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0(01)
- [11].东亚产品内贸易发展机制、影响因素的分析[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0(11)
- [12].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两岸贸易的分工和依赖关系[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0(02)
- [13].国际生产分工、环境规治与中国工业污染:——基于联立方程模型GMM估计方法的经验研究[J]. 西北人口 2016(03)
- [14].中日机电产品生产分工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零部件贸易分析[J]. 日本研究 2009(02)
- [15].变革中的全球化:科技革命与国际生产分工[J]. 清华金融评论 2019(08)
- [16].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制造业生产分工、价值增值获取能力与空间分异[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08)
- [17].土地流转中为什么会形成大量小农复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18].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生产分工:特征及趋势[J]. 现代管理科学 2018(02)
- [19].器物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形式与分化——以新岗崧泽文化聚落为例[J]. 东南文化 2020(03)
- [20].东亚生产分工的演进机制研究:以IDP理论为视角[J]. 宁夏社会科学 2014(04)
- [21].东亚“雁行”分工模式局限性分析——基于中国数据的面板协整分析[J]. 经济问题 2010(08)
- [22].“经互会”成员国经济合作方式研究[J]. 赤子(上中旬) 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