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表温度的室内热环境响应实验研究

基于体表温度的室内热环境响应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从建筑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出发,从课题组筛选的生理参数中选择人体体表温度这一生理指标为切入点对室内热舒适进行研究。采用实验室生理参数测试、环境参数测试和主观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健康青年体表各部位温度对热环境的响应,各部位温度对热感觉、热舒适的影响以及局部热感觉对整体热感觉的影响。实验中人体被分为5个解剖学部分,包括13个测点,采用直接测定体表温度的方法,测试了不同环境下人体各部位的皮肤温度。通过问卷,调查了体表测点对应部位的局部热感觉和热舒适。实验数据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使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法、一元线性相关及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及方差检验等检验及回归方法。体表各部位皮肤温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工况下,体表温度分布基本相同,躯干部位温度均高于四肢部位温度。四肢部位温度在各工况下分布不同:冬季手部皮肤温度最低,其它季节小腿部位皮肤温度最低;环境参数对体表各部位温度的影响不同,对四肢部位温度影响大于对人体躯干部位温度。局部热感觉对整体热感觉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环境下,不同部位的局部热感觉对整体热感觉影响权重不同;在不同环境组合下,同一部位的热感觉对整体热感觉影响的权重不同;男女局部热感觉对整体热感觉影响也存在差异。在研究体表温度对热感觉、热舒适影响分析过程中,提出了生理中性温度的概念。研究结果表明:就人体平均体表温度而言,在冬季环境和夏季环境中男青年生理中性温度高于女青年;夏季环境下,男女青年在热舒适状态下生理中性温度低于人体处于热中性状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
  • 1.4 本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2 人体生理学基础
  • 2.1 人体温度概述
  • 2.1.1 体温
  • 2.1.2 体表温度
  • 2.1.3 人体平均温度
  • 2.2 人体温度感受器
  • 2.3 人体温度调节
  • 2.3.1 体表温度调节
  • 2.3.2 体温调节
  • 2.4 人体温度测量
  • 2.4.1 核心温度测定
  • 2.4.2 体表温度测量
  • 2.4.3 体表平均温度的计算
  • 2.5 人体温度与热感觉的联系
  • 3 热舒适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人体热损失模型
  • 3.1.1 潜热损失
  • 3.1.2 显热损失
  • 3.2 人体热平衡方程及“两节点模型”
  • 3.2.1 人体热平衡方程
  • 3.2.2 Gagge 教授的“两节点模型”
  • 3.3 热舒适方程
  • 3.4 人体热舒适评价方法
  • 3.4.1 热感觉指标TSENS
  • 3.4.2 不舒适指标DISC
  • 3.4.3 标准有效温度SET*
  • 4 实验研究
  • 4.1 实验目的
  • 4.2 受试群体
  • 4.3 体表温度测点布置
  • 4.4 测试仪器
  • 4.5 实验工况及流程
  • 4.5.1 冬季实验工况及流程
  • 4.5.2 过渡季节实验工况及流程
  • 4.5.3 夏季实验工况及流程
  • 5 实验结果分析
  • 5.1 受试群体背景资料及实验环境分析
  • 5.1.1 受试群体背景资料统计分析
  • 5.1.2 实验室热环境分析
  • 5.2 体表温度分布特征分析
  • 5.2.1 冬季体表温度分布特征分析
  • 5.2.2 过渡季节体表温度分布特征分析
  • 5.2.3 夏季体表温度分布特征分析
  • 5.2.4 不同工况下体表温度对比分析
  • 5.2.5 小结
  • 5.3 环境突变对体表温度影响
  • 5.4 环境参数对体表温度影响分析
  • 5.4.1 环境温度对体表温度的影响分析
  • 5.4.2 风速对体表温度的影响分析
  • 5.4.3 小结
  • 5.5 局部热感觉、热舒适与全身热感觉、热舒适的研究
  • 5.5.1 问卷设计
  • 5.5.2 热舒适和热感觉分析
  • 5.5.3 局部热感觉对全身热反应研究方法
  • 5.5.4 局部热感觉对全身热反应最优模型的建立
  • 5.5.5 小结
  • 5.6 生理中性温度研究
  • 5.6.1 冬季生理中性温度
  • 5.6.2 夏季生理中性温度
  • 5.6.3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超声速平板/空气舵热环境数值模拟研究[J]. 空气动力学学报 2019(01)
    • [2].热环境对不同冲刺能力的影响和训练启示[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9(03)
    • [3].热红外遥感浙江地表热环境分布研究[J]. 遥感学报 2019(04)
    • [4].绿化布局对建筑物周围热环境影响的研究[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9(07)
    • [5].长春地铁热环境与热舒适实测分析[J]. 都市快轨交通 2019(05)
    • [6].办公室内侧送风热环境的模拟研究[J].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8(06)
    • [7].基于热环境优化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新中心区绿化布局形式模拟研究[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9(05)
    • [8].热环境对人员工作效率的影响[J]. 低温建筑技术 2018(04)
    • [9].热环境下壁板结构稳定性试验方法初探[J]. 工程与试验 2018(01)
    • [10].土地利用差异与变化对区域热环境贡献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J]. 生态环境学报 2018(07)
    • [11].矿井热环境评价方法的研究[J]. 民营科技 2018(07)
    • [12].热环境下大强度的无氧间歇和有氧组合练习次序对恢复期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和耳温的影响[J]. 军事体育学报 2018(01)
    • [13].夏热冬冷地区住宅热环境状况调研及分析——以长沙某住宅小区建筑为例[J]. 建材与装饰 2018(43)
    • [14].高层建筑的分布对室外风、热环境的影响研究[J]. 城市建筑 2017(20)
    • [15].森林公园林分结构特征对空间热环境的影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16].冬季办公室室内热舒适环境数值模拟与研究[J]. 绿色环保建材 2019(06)
    • [17].天津市区养老设施夏季户外热环境评价[J].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7(06)
    • [18].热环境对基础激励作用下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薄板振动特性的影响[J]. 复合材料学报 2019(02)
    • [19].基于Landsat8的东莞市热环境变化动态[J].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8(04)
    • [20].基于热环境优化的湿热地区中央商务区单元规划指标研究[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8(05)
    • [21].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京津冀城市群热环境时空形态模拟[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9(02)
    • [22].近30年武汉市热环境格局演化机制及扩散模式研究[J]. 国土资源遥感 2017(04)
    • [23].不同下垫面对城市街区热环境影响的数值仿真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动漫园区为例[J].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8(01)
    • [24].湿热地区景观要素配置对园林热环境的影响研究[J]. 中国园林 2018(02)
    • [25].热舒适的“度”,多少算合适?[J]. 世界建筑 2015(07)
    • [26].基于CFD的高层建筑空调外机热环境优化研究[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20(02)
    • [27].我国深部矿井热环境研究现状与进展[J].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8(01)
    • [28].风向对空冷汽轮机系统冷端热环境的影响研究[J]. 汽轮机技术 2018(05)
    • [29].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的新旧城区热环境特征对比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06)
    • [30].翼面热环境的并行迭代耦合方法及热模态分析[J]. 振动.测试与诊断 2019(04)

    标签:;  ;  ;  ;  

    基于体表温度的室内热环境响应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