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临界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桥梁工程,斜拉索,风洞试验,气动力系数
临界区论文文献综述
肖彬,刘庆宽,张磊杰,孙一飞,贾娅娅[1](2019)在《表面损伤斜拉索雷诺数临界区气动力与流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斜拉索由于具有自身质量轻、结构刚度差、结构阻尼小和自身长细比大的特点,极容易发生风(雨)致振动,对桥梁结构的安全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斜拉索作为斜拉桥的重要受力构件,准确掌握其风荷载对于桥梁抗风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斜拉索在生产、运输和安装过程中表面可能受到损伤,该斜拉索在临界雷诺数区的气动力特性和流场特性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针对此种状况,通过同步测力风洞试验,对表面无损伤斜拉索模型和表面损伤斜拉索模型在不同风攻角下的升力系数进行时程分析,得到边界层转捩的3个区域;将升力系数时程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得到升力时程频谱图,并通过频谱图分析随机信号的频域特征;对比从雷诺数亚临界、临界到超临界区表面无损伤和表面损伤斜拉索的流场变化,并从周围流场变化的角度分析雷诺数临界区斜拉索气动稳定性及可能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无损伤和表面损伤模型的升力系数随雷诺数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二者的升力时程在TrBL0向TrBL1阶段和TrBL1向TrBL2阶段过渡过程中会出现双稳态现象,损伤会影响斜拉索尾流区旋涡脱落的情况,进而对不同雷诺数下的Strouhal数值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章聪,江锦波,彭旭东,赵文静,李纪云[2](2019)在《近临界区CO_2物性预测模型对比与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是未来极具潜力的发电能量转换系统,CO_2物性表征模型对布雷顿循环系统中动力设备转轴密封和轴承性能的预测精度影响显着。在总结权威文献中不同温度和压力下CO_2物性实验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经典物性查询软件REFPROP软件中CO_2密度、黏度和热导率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获得了预测精度最高的物性预测模型及对应临界点附近误差较大的区域,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获得了近临界区预测精度更高的CO_2物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REFPROP软件中的FEK模型、VS1模型和TC1模型分别对CO_2的密度、黏度和热导率具有最高的预测精度,不过其在近临界区的物性预测最大和平均误差仍分别达到40%和8%以上,利用神经网络算法所获得的CO_2物性预测模型可使近临界点区的物性预测最大和平均误差分别降至30%和4%以下。(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鲁广甡[3](2019)在《临界区淬火对9%Ni钢的元素偏析及低温韧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液化天然气(LNG)作为一种清洁、高效能源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建设大量的LNG设施,9%Ni钢由于其优越的低温性能被广泛地使用在LNG项目建设中。作为LNG储运的重要结构材料之一,9%Ni钢的低温韧性一直以来都是钢铁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主要以9%Ni低温用钢作为研究对象。针对QT、QLT和LT热处理工艺对9%Ni钢的微观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做出一系列系统的研究,同时研究了临界区保温时间对其元素配分和低温性能的影响。本文利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多功能内耗仪、万能拉伸机和夏比冲击机等试验设备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与性能的特点。9%Ni钢经QT工艺处理后得到的最终组织主要以回火马氏体为主,逆转变奥氏体的形态为环状扁圆形。QLT工艺处理后的组织主要为回火索氏体,逆转变奥氏体多为岛状、块状以及薄膜状。LT工艺处理后的最终组织以回火索氏体为主,逆转变奥氏体多为块状,部分为环状。QT、QLT、LT叁种热处理工艺下的逆转变奥氏体含量不同,QLT工艺下的逆转变奥氏体含量最多,并且不同热处理工艺下逆转变奥氏体中元素偏聚程度不同。实验结果表明,逆转变奥氏体越多,低温冲击韧性越好。同时研究了9%Ni钢中逆转变奥氏体的元素含量对其热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临界区不同保温时间下的实验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特点。9%Ni经QLT工艺处理后得到的最终组织以回火索氏体为主,逆转变奥氏体具有沿着马氏体板条边界和原始奥氏体晶界形成的特点。并且随着临界区保温时间的提升,马氏体板条长度逐渐增大。临界区保温30min和100min的样品中的逆转变奥氏体主要为岛状或块状,而保温50min的样品中逆转变奥氏体形态较为细小呈薄膜状,并与块状逆转变奥氏体区域分开。通过实验证明这些薄膜状逆转变奥氏体可以吸收更多的能量,有利于抑制裂纹扩展,提高低温韧性。通过低温冲击试验结果表明,9%Ni钢的低温韧性取决于逆转变奥氏体的稳定性,逆转变奥氏体中Ni、Mn元素的含量影响着逆转变奥氏体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期刊2019-03-01)
高敏,张宁川[4](2018)在《分离涡模拟在亚临界区风场圆柱绕流中的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圆柱绕流问题一直是流体力学领域热门的研究对象,本文基于ANSYS Fluent软件,采用分离涡模拟(DES)的湍流模型,以连续性方程和N-S方程为控制方程,对亚临界区流动状态风场下的圆柱绕流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分析了圆柱阻力系数,Strouhal数,圆柱后绕流速度分布及涡量大小。计算结果表明DES湍流模型可有效描述流场的叁维特性,与之前的实验和模拟结果吻合,验证了DES模型在亚临界区用于风场绕流问题的有效性。DES模型较于大涡模拟和雷诺平均法在计算效率和准确性上有一定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8年12期)
李岩,蔡旭东,赵增武,定巍[5](2018)在《临界区退火对热轧中锰TRIP钢P偏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FE-SEM)和透射电镜(TEM)结合能谱仪,观察热轧中锰TRIP钢在不同退火温度、相同时效制度下的P偏聚行为。结果显示,650℃退火+时效后的试样更容易观察到P偏聚区,呈散点状,较为弥散地分布在视场内,而750℃退火+时效后的试样P偏聚更为集中,呈狭长带状分布,偏聚区集中而数量少。2种退火温度下,试样中的P偏聚区都与碳化物重迭分布在一起。650和750℃均为试样临界区(铁素体+奥氏体)温度,同一温度下,P在铁素体中的扩散系数是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的26倍,P更容易在铁素体晶界偏聚,但扩散系数不足以解释退火温度对于P偏析的影响。根据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菊池线分析,含P析出相主要为正交系的FeP相及Mn_xFe_(1-x)P的(Fe、Mn)P固溶相,与Fe-Mn-C-P系优势区图计算结果一致,属于FeP相与Mn_7C_3碳化物相共存区。(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罗晔[6](2018)在《通过临界区退火处理提高5Mn-1Al-0.5Ti钢的冲击韧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5Mn-1Al-0.5Ti钢的冲击韧性,本研究采用了临界区退火处理,使其生成了铁素体-马氏体双相组织。由于穿晶断裂的发生,(8-12)Mn马氏体钢的冲击韧性通常很低;由于Mn含量下降,加之晶界强度高于沿晶界Ti偏析所产生的基体强度,从而产生穿晶解(本文来源于《世界金属导报》期刊2018-08-14)
谢健明,张迎晖,汪志刚,刘欣,朱福生[7](2018)在《临界区退火温度对Nb-Cr-RE系微碳DP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室设计了Nb-Cr-RE系微碳DP钢,利用扫描电镜以及拉伸试验机,观察与分析了退火温度对微碳DP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碳DP钢退火板主要由铁素体及其晶界上附着的细小马氏体所构成;随退火温度的上升,DP钢的抗拉强度先升后降,屈服强度逐渐降低,伸长率先增加后降低;铁素体再结晶越充分,晶粒尺寸分布越均匀,等轴化越明显,DP钢屈服强度越小,伸长率越高;另外高温退火时的较大尺寸短棒状碳化物会明显恶化伸长率.(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高敏[8](2018)在《亚临界区风场中叁维圆柱绕流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圆柱绕流问题一直是流体力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有风洞实验和数值模拟两类研究方式。风洞试验的费用很高,数值模拟就成为目前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尽管已经有大量研究成果,但多集中在低雷诺数区间,对于高雷诺数下的圆柱绕流模拟较少,其症结在于高雷诺数下绕流流场结构极为复杂,采用数值上的不同处理方式,其结果差异甚大,有时会导致模拟结果严重失真。究竟采用何种数值模型,可达到既保证计算精度同时又适应现有计算设备能力,是相关学术界关注并不断探索的问题。应用ANSYS Fluent软件,对亚临界区风场中叁维圆柱绕流问题进行建模和计算。首先,对长细比3:1的单圆柱均匀风场的绕流问题,分别采用内置的大涡模拟法,雷诺平均法,分离涡模拟法应用ANSYS Fluent软件进行建模和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分离涡模拟法比雷诺平均法精度高,与大涡模拟法比较精度差别不大,但计算效率更高。其次,采用分离涡模拟法对亚临界雷诺数区间里的四种雷诺数下的单圆柱绕流进行了模拟,对结果从升力系数、阻力系数、涡量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显示:数值结果可较为准确地描绘出圆柱绕流的叁维特性,进一步验证了分离涡模拟法对亚临界雷诺数区圆柱绕流问题求解的适用性。最后,对雷诺数为10~5级、四种不同间距比的串列双圆柱绕流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其阻力系数,升力系数,涡量图,流线图。总结了其变化规律。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的振幅会随着间距比的增大而变小。当间距比较小时,两圆柱可看作一个整体,其后的尾流情况同单圆柱的类似,随着间距比慢慢增大,上游圆柱的尾流会逐渐附着在下游圆柱上对其的尾流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5)
李拔,刘清友,贾书君,陈健[9](2018)在《临界区变形致低碳微合金钢晶粒的超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热模拟试验对临界区变形实现低碳微合金钢的晶粒超细化进行了研究,并结合SEM、应力应变曲线和EBSD对超细晶组织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临界区变形工艺制备了有效晶粒尺寸约1μm的超细组织,该组织由超细晶铁素体和细晶粒状贝氏体组成。本试验中,随着临界区变形温度的降低,晶粒细化的程度在670℃时达到极限。此晶粒细化是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和先共析铁素体动态再结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起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8年05期)
朱飞,何宜柱,杨磊[10](2018)在《临界区淬火温度对重载车梁钢组织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重载车梁试验钢在不同临界区淬火(Inter-critical Quenching,IQ)温度处理后的铁素体F、马氏体M双相组织演化规律,利用拉伸试验探讨试验钢在不同IQ温度处理并520℃回火后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IQ温度对试验钢淬火组织中M含量及形貌有一定影响,M含量随IQ温度升高而升高;IQ温度处于奥氏体转变开始温度至800℃时,M以颗粒状或岛状分布于F基体,处于800℃及以上时,M成为基体相且部分呈明显的板条状形貌;试验钢临界区淬火组织中M含量及性质对其回火后的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IQ状态试验钢回火后屈服及抗拉强度与淬火组织M含量正相关,比例延伸与IQ温度呈负相关,屈强比与IQ温度呈"V"形关系,并在IQ温度为800℃时获得最佳屈强比0.835。(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临界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是未来极具潜力的发电能量转换系统,CO_2物性表征模型对布雷顿循环系统中动力设备转轴密封和轴承性能的预测精度影响显着。在总结权威文献中不同温度和压力下CO_2物性实验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经典物性查询软件REFPROP软件中CO_2密度、黏度和热导率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获得了预测精度最高的物性预测模型及对应临界点附近误差较大的区域,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获得了近临界区预测精度更高的CO_2物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REFPROP软件中的FEK模型、VS1模型和TC1模型分别对CO_2的密度、黏度和热导率具有最高的预测精度,不过其在近临界区的物性预测最大和平均误差仍分别达到40%和8%以上,利用神经网络算法所获得的CO_2物性预测模型可使近临界点区的物性预测最大和平均误差分别降至30%和4%以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临界区论文参考文献
[1].肖彬,刘庆宽,张磊杰,孙一飞,贾娅娅.表面损伤斜拉索雷诺数临界区气动力与流场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19
[2].章聪,江锦波,彭旭东,赵文静,李纪云.近临界区CO_2物性预测模型对比与修正[J].化工学报.2019
[3].鲁广甡.临界区淬火对9%Ni钢的元素偏析及低温韧性的影响[D].辽宁科技大学.2019
[4].高敏,张宁川.分离涡模拟在亚临界区风场圆柱绕流中的适用性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8
[5].李岩,蔡旭东,赵增武,定巍.临界区退火对热轧中锰TRIP钢P偏聚的影响[J].钢铁研究学报.2018
[6].罗晔.通过临界区退火处理提高5Mn-1Al-0.5Ti钢的冲击韧性[N].世界金属导报.2018
[7].谢健明,张迎晖,汪志刚,刘欣,朱福生.临界区退火温度对Nb-Cr-RE系微碳DP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8
[8].高敏.亚临界区风场中叁维圆柱绕流的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9].李拔,刘清友,贾书君,陈健.临界区变形致低碳微合金钢晶粒的超细化[J].金属热处理.2018
[10].朱飞,何宜柱,杨磊.临界区淬火温度对重载车梁钢组织性能的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