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色谱及其质谱联用技术在水稻内源活性物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液相色谱及其质谱联用技术在水稻内源活性物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摘要

植物内源活性物质是植物体内本来存在的或者自身生命活动产生、参与各种生命活动的物质。如何准确快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这些内源活性物质,是研究植物内源活性物质的生理功能的重要环节。本论文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电喷雾串联质谱等技术,建立了快速定量分析水稻中尼克酰胺、细胞分裂素、单糖等内源活性物质的方法,这些新发展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于准确了解这些物质的各种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分为三部分:一,运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采用选择离子和三级质谱首次建立了水稻组织中尼克酰胺的快速定量方法。样品采用温水提取30分钟,离心,上清液直接进行LC-MS分析。通过对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的优化,利用反相色谱柱的粗分离和离子阱多级质谱的定性定量优势,测定了水稻中内源NA含量,其线性范围为0.127-65 ng/20μL,检测限为3.175 ng/mL。该方法去除了繁琐的衍生步骤,具有操作简单,分析快速,分辨率和灵敏度高的优点。二,采用二维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运用中心切割技术,构建了一种新的定量分析玉米素的串联柱模式二维液相色谱定量方法。水稻样品通过简单的80%甲醇水萃取,提取液直接进入一维离子交换色谱柱进行初级分离,利用六通阀将含目标组分切换至二维反相色谱柱进行第二维的分离分析,测定了水稻组织内玉米素的含量,其线性范围为0.0537-27.5 ng,检测限为0.026 ng。二维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方法具有纯化能力强,重复性好及操作简单等优势。三,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检测技术新建立了水稻中三种游离糖—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的定量分析方法。水稻样品通过简单的80%乙醇水萃取,氯仿异戊醇纯化步骤后,直接进行液相分离和蒸发光检测,测定了三种糖的含量。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44-5.275、0.228-5.5和0.422-10.15μg/μL,检测限分别为0.11、0.114和0.212μg/μL。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植物内源活性物质
  • 2 高效液相色谱及液质联用分析
  • 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2.2 二维高效液相色谱法
  • 2.2.1 原理
  • 2.2.2 分类
  • 2.2.3 二维液相色谱柱连接方式
  • 2.3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2.3.1 质谱技术
  • 2.3.2 液质联用技术
  • 2.3.3 液质联用分析的特点
  • 2.4 液相色谱及液质联用方法在植物内源活性物质分析中的应用
  • 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水稻尼克酰胺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 1 引言
  • 1.1 尼克酰胺及其生理功能
  • 1.2 尼克酰胺及其他植物铁载体的分析方法
  • 2 实验过程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 样品前处理方法
  • 2.3 测定条件
  • 2.4 质谱条件
  • 2.5 色谱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 2.5.1 色谱柱的选择
  • 2.5.2 流动相的选择
  • 2.6 质谱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 2.6.1 电离源接口的选择
  • 2.6.2 载气流速的选择
  • 2.6.3 毛细管温度的选择
  • 2.6.4 电喷雾电压的选择
  • 2.6.6 毛细管电压和管透镜补偿值的选择
  • 2.6.7 检测方式的选择
  • 2.7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2.8 精密度实验
  • 2.9 实际样品的测定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水稻细胞分裂素ZT的二维液相色谱分析
  • 1 引言
  • 1.1 细胞分裂素及玉米素
  • 1.2 细胞分裂素分析方法
  • 2 实验过程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 样品前处理方法
  • 2.3 测定条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在线的二维高效液相色谱系统
  • 3.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3 色谱柱连接方式的选择
  • 3.4 二维液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 3.5 回归方程、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3.6 精密度分析
  • 3.7 重复性实验
  • 3.8 样品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水稻中三种单糖的HPLC-ELSD分析
  • 1 引言
  • 1.1 糖类化合物
  • 1.2 糖类分析方法
  • 2 实验过程
  • 2.1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原理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3 样品前处理方法
  • 2.4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4.1 检测器的选择
  • 2.4.2 色谱柱和流动相的选择
  • 2.4.3 流速的调整
  • 2.5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2.6 精密度分析
  • 2.7 实际样品的测定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营养活性物质的蛋白类载体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10)
    • [2].欧盟药物滥用监测和新精神类活性物质预警研究与启示[J]. 中国药物警戒 2019(10)
    • [3].Article 95:真正为每个人创造平等条件了吗?[J]. 中国涂料 2015(11)
    • [4].营养活性物质组学产品研发和应用的理论和实践[J]. 饲料工业 2018(01)
    • [5].抗水稻黄单胞菌的苏云金芽胞杆菌菌株筛选及其活性物质[J]. 微生物学通报 2015(10)
    • [6].药食同源饲用天然植物营养组分的分析及其营养活性物质组学产品的研制[J]. 畜牧产业 2020(01)
    • [7].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分离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7)
    • [8].爱利思达新增七种活性物质 进一步增强产品研发线价值[J]. 乙醛醋酸化工 2017(04)
    • [9].细胞活性物质抗衰老技术规范化指南[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6(09)
    • [10].海洋活性物质对肝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11].基于核心素养的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小球藻活性物质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为例[J]. 考试与评价 2019(12)
    • [12].复合酵母培养物的营养活性物质组学及其应用技术的研发[J]. 中国畜牧杂志 2014(01)
    • [13].振动性血管功能损伤与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关系的研究(综述)[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09(01)
    • [14].大型高等真菌源抗虫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展望[J]. 中国生物防治 2008(S1)
    • [15].生物芯片技术在中药研发与海洋活性物质筛选方面的应用及展望[J]. 中国海洋药物 2008(02)
    • [16].中华蹄盖蕨抗番茄溃疡病菌活性物质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抑菌作用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9(24)
    • [17].海洋微藻活性物质在结肠直肠癌化学预防中的应用前景[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09)
    • [18].欧委会通过辛酸等6个生物杀灭剂活性物质[J]. 农药市场信息 2014(06)
    • [19].银杏植株活性物质合成与积累的影响因素分析[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3)
    • [20].金刚石膜生长中的活性物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31)
    • [21].一株溶藻细菌溶藻活性物质的成份及溶藻机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03)
    • [22].采用GC-MS结合嗅闻分析鉴定白鲢鱼风味活性物质[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0(12)
    • [23].苦瓜活性物质的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
    • [24].栀子中的营养活性物质及其组方在猪生产中的应用示例分析[J]. 猪业科学 2020(01)
    • [25].抗耻垢分枝杆菌菌株的筛选及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J].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6(04)
    • [26].复合外源活性物质对小白菜除草剂毒害的缓解效应[J]. 湖北农业科学 2014(21)
    • [27].樱桃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2)
    • [28].欧盟批准溴乙酸等8种生物杀灭剂活性物质[J]. 乙醛醋酸化工 2014(04)
    • [29].德国开发出有助新药研发的活性物质检测新法[J]. 中国医药导报 2010(09)
    • [30].复合外源活性物质对敌敌畏造成苋菜毒害的缓解效果[J]. 农药 2010(04)

    标签:;  ;  ;  ;  ;  ;  ;  ;  

    液相色谱及其质谱联用技术在水稻内源活性物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