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研究

洛阳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研究

论文摘要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始于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土地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系统的改变和影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充分分析研究区域、流域自然环境属性、资源禀赋条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系统影响规律的基础上,将开发利用强度控制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生态恢复允许的范围内,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合理开发,探寻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适度开发,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系统一旦遭受破坏,其恢复和治理极其困难,而且需要慢长的过程,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问题研究之目的在于为规划方案的重点提供环境条件方面的依据,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适度开发,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先破坏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情况的发生。本文选择洛阳市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条件复杂多样这一典型区作为研究区,在对市域资源、环境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调查分析,认为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环境容量不足、自然灾害多发是影响洛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在对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地生态敏感性进行了综合性定量评价及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评价,对全市进行了区域性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分区,将全市划分为4个一级区和8个亚区,研究认为洛阳市土地生态敏感性区域分异大,以应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土地为原则,提出了各区土地利用的方向、方式,分析了各分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存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各区生态防治重点和生态建设用地调控指标。以生态市各业协调发展考核指标作为土地协调利用的依据,研究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法,提出洛阳市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土地利用结构,提出了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建议和重点区域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分析研究了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各业协调用地的发展空间问题,提出规划期内与环境协调的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为33.21千公顷,可多途径安排生态建设用地167.60千公顷,为规划编制中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域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3 生态环境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分析
  • 3.1 生态环境现状
  • 3.1.1 森林植被及物种多样性
  • 3.1.2 自然保护区现状
  • 3.1.3 水土流失现状
  • 3.1.4 水环境质量现状
  • 3.1.5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 3.1.6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 3.1.7 自然灾害
  • 3.2 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
  • 3.2.1 森林植被退化和物种多样性减少的趋势仍在加重
  • 3.2.2 水土流失严重
  • 3.2.3 自然灾害频繁
  • 3.2.4 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协调
  • 4 土地利用结构研究
  • 4.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4.2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 4.2.1 土地可持续利用结构确定原则
  • 4.2.2 土地可持续利用结构确定
  • 5 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
  • 5.1 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
  • 5.1.1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因子选择及赋值
  • 5.1.2 敏感性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 5.1.3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 5.1.4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 5.2 主要的敏感性生态功能区
  • 5.3 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及开发利用方向
  • 5.3.1 分区的原则和方法
  • 5.3.2 分区利用方向的确定
  • 6 增强土地生态适宜性的措施
  • 6.1 与环境协调的土地利用方式
  • 6.1.1 河谷川地区土地利用模式
  • 6.1.2 丘陵区土地利用模式
  • 6.1.3 深山区“生态-旅游-特产”土地利用模式
  • 6.1.4 城乡结合部“园艺种植—新村建设”土地利用模式
  • 6.1.5 矿山生态恢复土地利用模式
  • 6.2 与环境协调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建议
  • 6.2.1 实施分区分类管制
  • 6.2.2 土地利用结构分区调控指标
  • 6.2.3 生态建设用地安排
  • 6.2.4 规划期内与环境协调的建设用地规模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相关论文文献

    • [1].千岛湖枇杷荣获“全国十大优质枇杷”称号[J]. 杭州农业与科技 2009(04)
    • [2].当代江西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鄱阳湖学刊 2019(05)
    • [3].优化四川创新生态环境的对策研究——基于提升企业创新主体活力视角[J].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9(06)
    • [4].浅析增强森林病虫防治工作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J]. 种子科技 2019(18)
    • [5].以促进民生为着眼点建设绿水青山——对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路径的思考[J]. 理论研究 2019(06)
    • [6].问得尖锐,答得真诚——广东省生态环境服务企业面对面座谈会侧记[J]. 环境 2019(12)
    • [7].从摄影视角观察生态环境及生态物种——评《生态摄影手册》[J]. 环境保护 2020(Z1)
    • [8].论翻译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及其对译者的影响[J].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9(04)
    • [9].辽宁省环保集团辐洁生态环境有限公司[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9(12)
    • [10].坚决扛起政治责任 推动党建和生态环境业务工作“两手硬”[J]. 环境保护 2019(24)
    • [11].《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研究》[J]. 经济研究 2020(01)
    • [12].广东以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J]. 环境 2020(01)
    • [1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工作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01)
    • [14].浅析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J]. 城市建筑 2019(34)
    • [15].浅析企业VOCs治理[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0(02)
    • [16].践行“公民十条” 关注生态环境[J]. 中国环保产业 2020(03)
    • [17].建设美丽中国——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J]. 档案天地 2020(02)
    • [18].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的相关分析[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03)
    • [19].林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园林绿化的发展[J].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0(03)
    • [20].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研究[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0(03)
    • [21].新时代县(区)级生态环境执法监测体制改革研究[J]. 环境保护 2020(08)
    • [22].辽宁省环保集团辐洁生态环境有限公司[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0(02)
    • [23].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探讨[J]. 经营管理者 2020(04)
    • [24].马克思恩格斯的语言生态环境思想及其启示[J]. 云南社会科学 2020(02)
    • [25].论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J]. 建材与装饰 2020(16)
    • [26].辽宁省生态环境厅优化服务保障复工复产[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0(03)
    • [27].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J]. 人文杂志 2020(03)
    • [28].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研究[J]. 低碳世界 2020(04)
    • [29].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J]. 江西农业 2020(08)
    • [30].我国生态环境财税政策历史变迁及优化建议[J]. 中国环境管理 2020(03)

    标签:;  ;  ;  ;  

    洛阳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