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糊精改性生物降解聚酯及其药物控制释放系统的研究

环糊精改性生物降解聚酯及其药物控制释放系统的研究

论文摘要

聚-ε-己内酯、聚丙交酯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吸收性,在生物医药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合成两种单体的无规或嵌段共聚物是改善各自性能的一种方法,另一种常用的改性方法是在分子链中引入支化结构。本研究用共聚方法,合成共聚组成为85/15(CL/LA)的聚-ε-己内酯-DL-丙交酯的嵌段共聚物,考查了共聚物作为埋植剂在动物体内、体外的降解行为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体内、体外降解行为基本相似,降解首先发生在无定形区,开始主要是PLA链段的降解,引起共聚组成发生变化,降解过程中聚合物的结晶度和热焓随降解的进行而升高。该嵌段共聚物形成的埋植剂在体内、体外降解三年后仍保持完好的形状,有望作为长效药物控释制剂的载体。由于环糊精是一类环状多糖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性能,并且是广为使用的药物载体。利用环糊精的亲水性和多羟基的特点,有望对聚酯从亲水性的改善和支化结构的形成两方面同时对聚酯性能加以改善。通过阴离子开环聚合,合成了β-CD为功能端基的聚-ε-己内酯,考查了单体/催化剂的比例、聚合反应温度和时间对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温度在60~70℃,反应8小时获得单体转化完全、分子量高并且分布较窄的聚合物。PCL链上β-环糊精的引入,使聚合物的吸水率提高,与水的接触角变小,提高了聚合物的亲水性。通过阴离子开环聚合,合成了β-CD为核的星型PCL、PDLLA、PLLA,研究了影响聚合物臂数的反应条件以及聚合物臂数对性能的影响。β-CD上羟基离子化数目决定聚合物臂数,同时影响聚合反应速率和单体的转化率:羟基离子化数目越多形成的臂数越多,引发活性越大,聚合速率也越快;星型结构的聚合物较线性聚合物有较低的熔融温度、结晶度、特性粘度,同时臂数越多,差别越大。相同的条件下,DLLA和LLA两种单体的手性差别对聚合反应速率、聚合结果没有影响。以BSA为模型蛋白,用W/O/W法制备了含药微球,考查了线性PCL和不同臂数星型PCL微球的降解行为和药物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分子量相近的情况下,星型聚合物的降解速率较线性聚合物的降解速率快,而且臂数越多,降解越快;与线性聚合物相比,星型聚合物形成的微球载药量高,突释量小,释放速率快,而且支化程度越高,释放速率越趋于平缓。当分子量大于一定值后,降解释放速率主要受分子量影响,臂数的影响不明显。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生物降解型聚酯的功能化与亲水性的改善
  • 1.1.1 分子链末端或侧基具有反应性功能团的功能化聚酯
  • 1.1.2 聚合物亲水性的改善
  • 1.1.2.1 亲水性聚醚链段的引入
  • 1.1.2.2 含有亲水性功能单体的聚合
  • 1.1.3 聚合物结构功能化
  • 1.2 蛋白及多肽类药物可生物降解微粒/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 1.2.1 蛋白及多肽类药物的控制释放
  • 1.2.1.1 蛋白稳定性与免疫原性的提高
  • 1.2.1.1.1 加入碱性无机盐中和微球内酸性微环境
  • 1.2.1.1.2 加入水溶性高分子
  • 1.2.1.1.3 对疏水性载体材料的化学修饰
  • 1.2.1.1.4 制备方法的改进
  • 1.2.1.2 药物突释与释放行为
  • 1.2.1.2.1 聚合物的性质对蛋白突释行为的影响
  • 1.2.1.2.2 分散剂对释放行为的影响
  • 1.2.2 口服给药—纳米粒子的黏膜免疫
  • 1.2.2.1 纳米粒子作为蛋白及多肽药物载体的特点
  • 1.2.2.2 纳米粒子黏膜免疫存在的问题
  • 1.2.2.3 增加纳米粒子胃肠道的寿命—提高黏膜免疫的方法
  • 1.3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给药系统
  • 1.3.1 环糊精的结构及其性质
  • 1.3.2 环糊精的吸收、代谢与毒副作用
  • 1.3.3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作为药物载体
  • 1.3.3.1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口服给药系统
  • 1.3.3.1.1 即时释放(Immediate release)
  • 1.3.3.1.2 延迟释放(Delayed release)
  • 1.3.3.1.3 延长释放(Proloned release)
  • 1.3.3.1.4 修饰释放(Modified release)
  • 1.3.3.2 环糊精多肽和蛋白给药系统
  • 1.3.3.2.1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与多肽和蛋白的相互作用
  • 1.3.3.2.2 亲水性环糊精作为蛋白的增溶剂和稳定剂
  • 1.3.3.2.3 亲水性环糊精作为吸收增强剂
  • 1.3.3.3 环糊精靶向给药系统
  • 1.3.4 环糊精聚合物及其药物控制释放
  • 1.3.4.1 环糊精/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包合物的形成及其药物释放
  • 1.3.4.2 固载化环糊精聚合物及其药物释放
  • 1.4 环糊精用于星型聚合物的合成
  • 1.5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
  • 1.6 参考文献
  • 第2章 聚-ε-己内酯-b-DL-丙交酯嵌段共聚物埋植剂体内体外降解及其相关性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
  • 2.2.2 PCL-b-PLA埋植剂的制备
  • 2.2.3 PCL-b-PLA埋植剂的体外降解
  • 2.2.4 PCL-b-PLA埋植剂的体内降解
  • 2.2.5 PCL-b-PLA特性粘度[η]的测定
  • 2.2.6 PCL-b-PLA降解过程中共聚组成的变化
  • 2.2.7 PCL-b-PLA降解过程中热焓的变化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埋植剂体外及体内降解粘度和失重的变化
  • 2.3.2 体内及体外降解的相关性
  • 2.3.3 埋植剂降解过程共聚组成的变化
  • 2.3.4 埋植剂降解过程中热焓的变化
  • 2.3.5 埋植剂降解过程微观结构的变化
  • 2.4 小结
  • 2.5 参考文献
  • 第3章 β-环糊精为端基聚-ε-己内酯的合成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表征
  • 3.2.3 2-位羟基单取代β-环糊精钠(β-CD-Na-1)的制备
  • 3.2.4 β-CD-Na-1引发ε-己内酯的聚合(β-CD-PCL)
  • 3.2.5 PCL的合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聚合物结构的表征
  • 3.3.2 引发剂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 3.3.3 聚合反应时间对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 3.3.4 聚合反应温度对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 3.3.5 PCL链段分子量大小对亲水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3.5 参考文献
  • 第4章 β-环糊精为核星型聚-ε-己内酯的合成与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与试剂
  • 4.2.2 表征
  • 4.2.3 不同取代度β-环糊精钠的制备
  • 4.2.4 β-CD-Na引发星型聚己内酯的聚合
  • 4.2.5 线性PCL的合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星型聚合物环状结构的表征
  • 4.3.2 星型聚合物的臂数及其分子量
  • 4.3.3 聚合时间和转化率的关系
  • 4.3.4 ε-CL/β-CD摩尔比对分子量的影响
  • 4.3.5 星型聚合物的臂数对热行为的影响
  • 4.3.6 星型聚合物臂数对溶液性质的影响
  • 4.3.7 SEM和AFM对聚合物表面形貌的表征
  • 4.4 小结
  • 4.5 参考文献
  • 第5章 β-环糊精为核星型可生物降解聚丙交酯的合成与表征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原料与试剂
  • 5.2.2 表征
  • 5.2.3 不同取代度环糊精钠(β-CD-Na)的制备
  • 5.2.4 环糊精钠引发星型聚-DL-丙交酯和聚-L-丙交酯的合成
  • 5.2.5 PDLLA和PLLA线性均聚物的合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聚合物环状结构的表征
  • 5.3.2 星型聚合物的臂数及其分子量
  • 5.3.3 不同NaH/β-CD摩尔比下单体/β-CD摩尔比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 5.3.4 聚合时间和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关系
  • 5.3.5 聚合机理的假设
  • 5.3.6 臂数对聚合物热行为的影响
  • 5.4 小结
  • 5.5 参考文献
  • 第6章 β-环糊精为核星型聚-ε-己内酯的降解行为及其牛血清白蛋白微球缓释控制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材料和方法
  • 6.2.2 PCL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6.2.3 聚合物特性粘数[η]的测定
  • 6.2.4 含BSA的星型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 6.2.5 微球的粒径大小及分布
  • 6.2.6 表面形态
  • 6.2.7 微球BSA含量(载药量)的测定
  • 6.2.8 微球的体外降解速率及BSA释放行为的研究
  • 6.2.9 BSA稳定性的考察-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空白微球的降解行为
  • 6.3.1.1 微球粒径大小和分布
  • 6.3.1.2 分子量随降解时间的变化
  • 6.3.2 BSA微球的体外释放
  • 6.3.2.1 含BSA聚合物微球的表面形态
  • 6.3.2.2 含BSA微球的包裹效率
  • 6.3.2.3 含BSA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
  • 6.3.2.4 释放体系对蛋白结构完整性的影响
  • 6.4 小结
  • 6.5 参考文献
  • 第7章 结论
  • 2001-2006年博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及拟发表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壳聚糖/β-环糊精复合物的制备及应用[J]. 食品工业 2019(12)
    • [2].以β-环糊精制备除虫菊酯微胶囊及应用[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12)
    • [3].新型第二代超分子大环主体化合物环糊精衍生物的合成及应用[J].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19(06)
    • [4].基于全-6-脱氧-6-(4-甲酰苯基)-β-环糊精的一维自组装通道结构构筑的有机框架结构[J].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5].不同环糊精对阿苯达唑增溶作用的考察[J]. 中国药师 2020(03)
    • [6].改性环糊精在环境水污染中的研究进展[J]. 化工科技 2020(01)
    • [7].β-环糊精对玉米淀粉成膜性能的影响[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20(01)
    • [8].单–[6–氧–6–(4–氯苯)]–β–环糊精形成螺旋柱状超分子的自组装行为[J].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20(03)
    • [9].方兴未艾的环糊精化学[J].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20(03)
    • [10].环糊精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用于二氧化碳捕捉研究获进展[J]. 化工新型材料 2020(06)
    • [11].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用作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 现代盐化工 2020(04)
    • [12].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工业发酵染菌(Bacillus cohniistrain PGRS7)的鉴定及防治[J]. 微生物学杂志 2020(04)
    • [13].大环糊精的分离、鉴定及应用研究进展[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9(01)
    • [14].环糊精在烟草行业中的应用之研究进展[J]. 轻工学报 2019(02)
    • [15].植根深远的环糊精化学[J]. 化学工程师 2019(05)
    • [16].β-环糊精的应用进展研究[J]. 山东化工 2017(24)
    • [17].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36)
    • [18].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靶向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J]. 北方药学 2017(01)
    • [19].壳聚糖-β-环糊精药物载体的制备与表征[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7(04)
    • [20].高水溶性β-环糊精衍生物对萘胺的包合与洗脱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1)
    • [21].衍生化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拆分米那普仑对映体及其分离机制[J]. 色谱 2017(03)
    • [22].荧光素与β-环糊精的包合作用[J].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17(02)
    • [23].腐殖酸和β-环糊精对阿特拉津光降解的影响[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7(07)
    • [24].环糊精及肽配体介导的毒死蜱非竞争检测模式[J]. 食品科学 2017(16)
    • [25].α-环糊精对α-半乳糖苷酶的抑制[J]. 食品工业 2016(05)
    • [26].β-环糊精的修饰方法及其在药物控制释放领域的应用[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4)
    • [27].β-环糊精与α-半乳糖苷酶相互作用的研究[J]. 食品工业 2016(09)
    • [28].响应面法优化β-环糊精提取葡萄叶白藜芦醇工艺[J]. 食品科学 2016(22)
    • [29].β-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精细化工中间体 2014(06)
    • [30].环糊精的发展及特性研究[J]. 中国果菜 2015(04)

    标签:;  ;  ;  ;  ;  ;  ;  

    环糊精改性生物降解聚酯及其药物控制释放系统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