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含油气系统理论以及继承发展的成藏动力学理论以其系统、整体、动态的思路日益受到重视,在最薄弱的研究环节——油气运聚史研究中,油气的非均一性运移以及油气运聚成藏动态过程中的多要素的耦合、系统分析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潜山油气臧作为济阳坳陷内油气资源战略性接替的主要现实阵地,其成藏过程研究已由最初的对比研究、基础要素研究逐渐倾向于应用含油气系统及成藏动力学理论来研究成藏机制、油气成藏模式和油气分布规律等关系油气勘探决策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论文选取胜利油田东北部滩海区域的桩海地区古生界和太古界潜山为研究对象,通过古潜山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多要素的综合研究,重建油气运聚成藏的动态过程,进而揭示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在丰富古潜山油气运聚成藏理论的同时为勘探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胜利油田桩海地区古生界和太古界潜山圈闭可接受来自周边渤中凹陷、黄河口凹陷、五号桩洼陷和埕北凹陷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生成的充足油气,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储层中存在的严重非均质性和油气动态运聚成藏过程的不均一性导致勘探开发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在不同井区的不同层位油气显示情况可能差别很大。基于桩海地区潜山勘探开发现状和现存问题,本论文遵从以“藏”为中心的思路,依据整体、系统、动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在含油气系统理论指导下,以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为主线,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地质、测井、地震和开发动态等多种基础资料和大量分析化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桩海潜山形成演化的区域地质背景和油气成藏静态要素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构造应力场、流体压力场、温度场和流体势能场等多种物理、化学场的动态、定性—定量、整体的研究以及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实现了成藏要素和成藏作用的时空动态配置,指出桩海潜山圈闭有效输导体系和有效运聚系统,建立了古潜山油气成藏模式,最终对桩海地区古生界和太古界潜山油气藏进行综合评价和油气勘探目标优选。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结果显示桩海潜山区有三次大的油气运聚成藏期,即东营末期—馆陶初期、馆陶末期及明化镇期,与周围凹(洼)陷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主要排烃期相对应。(2)油气运聚过程动力场研究:下古生界和太古界发育多个纯张和张扭应力发育区(如CB30区块和1686潜山带),可为油气运移、聚集可提供有利的通道和储集空间场所。流体势模拟结果整体反映出凹陷区是高势区,潜山带是低势区。水动力更多的是起着利于油气运移的积极作用,在局部地区,可能水动力方向与油气运移方向相反,可形成水动力圈闭来聚集油气。Tg和Tg2反射层存在4类势区,即高势区、低势区、高势区与低势区之间的过渡带以及高势区中的相对低势区。研究区油气运聚不仅与油势的高低有关,而且与油势等值线的形态及其他因素有关。低势区可以有很高的油气产量,也可以是低产区,且在高—低势区的过渡部位也可以有好的油气显示。(3)桩海潜山带油气运移通道包括高渗透性岩体(包括砂岩、碳酸盐岩和太古界混合花岗岩)、断裂和不整合系统,其中断层和不整合系统输导效率较高。输导体系主要有三种类型:岩体—断层—不整合型输导体系、岩体—断层型输导体系和岩体—不整合型输导体系,其中第一类广泛分布,第二类分布于潜山边缘,第三类只存在于长堤潜山带的东坡。(4)根据油源对比结果、油气成藏期次、油气运聚过程中的动力场特征和输导体系发育特征可划分出四套宏观有效输导体系及与之匹配的有效运聚系统,其中渤中凹陷—桩海北部运聚系统和黄河口凹陷—桩海东部运聚系统效率较高。(5)桩海地区周围凹陷生成的成熟、高成熟油气受控于流体势所反映的动力学因素(浮力、水动力和毛细管力),沿断裂带垂向运移及沿不整合和高孔渗岩体侧向运移,经历了东营末期—馆陶早期、馆陶末期和明化镇期等3次主要的生排烃高峰期和相应的三次主要成藏期,在古生界和太古界潜山顶面或潜山内幕构造圈闭中聚集,形成了桩海地区的复式潜山油气聚集带。各系统内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可概括为多凹陷——混源——断层和不整合有效输导——孔洞缝发育潜山,其特点是:多凹陷生烃、多期多向供烃、油气混源、多种运移动力和通道、多期充注、多种储集空间类型、多层位储油和多种油气藏类型(内幕单斜断块潜山油气藏、内幕褶皱断块潜山油气藏、拆离断层下盘裂缝潜山油气藏和内幕断层破碎带潜山油气藏)。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运聚模拟[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2].油气运聚模拟在目标钻前研究中的成功应用——以渤海海域渤中21-22区为例[J]. 海洋石油 2013(03)
- [3].构造运动输导油气能力定量化指标及与油气运聚的关系[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09)
- [4].辽西南洼油气运聚模拟及有利区带预测[J]. 石油钻采工艺 2018(S1)
- [5].不整合面类型与油气运聚关系分析[J]. 化工管理 2016(35)
- [6].济阳坳陷垦东地区油气运聚规律再认识[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5(03)
- [7].泌阳凹陷流体势特征及油气运聚单元划分[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8].巴彦浩特盆地东部坳陷石炭系流体势特征及油气运聚单元划分[J]. 地质力学学报 2020(01)
- [9].基于有限体积法的三维油气运聚模拟技术[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5(06)
- [10].油气运聚模拟实验室建设 实践与成效[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6(02)
- [11].高邮凹陷复杂断块油气藏油气运聚机理研究[J]. 断块油气田 2011(02)
- [12].南堡凹陷油气运聚单元及输导体系性能定量评价[J]. 断块油气田 2011(06)
- [13].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油气运聚单元[J]. 中国石油勘探 2010(03)
- [14].基于角点网格模型的“迷宫式”油气运聚模拟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2010(06)
- [15].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涠洲11-4—涠洲11-4N油田油气运聚的源控特征[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9(09)
- [16].盆缘非生烃洼陷它源油气运聚方式及勘探意义——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三合村洼陷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05)
- [17].超压对三肇凹陷扶余油层致密油藏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6(02)
- [18].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流体势特征及油气运聚单元划分[J]. 特种油气藏 2019(04)
- [19].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古压力恢复及油气运聚动力构成[J]. 地质力学学报 2015(04)
- [20].东非Albert湖盆北部构造调节带解析及其油气运聚分析[J]. 海洋石油 2017(04)
- [21].霸县凹陷古近系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运聚的关系[J]. 中国设备工程 2018(17)
- [2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点研究机构系列介绍[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23].浅层油气运聚理论与渤海大油田群的发现[J]. 石油学报 2017(01)
- [24].金湖凹陷杨村断裂及控藏作用研究[J]. 复杂油气藏 2015(02)
- [25].西湖凹陷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运聚单元划分[J]. 上海国土资源 2018(04)
- [26].庙20区块地质构造研究[J]. 化工管理 2017(35)
- [27].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研究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运聚规律[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1)
- [28].青城凸起中生界内幕断层及油气运聚特征[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4(06)
- [29].源断时空匹配关系及其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J]. 特种油气藏 2015(04)
- [30].镇泾地区地层异常压力与油气运聚关系[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