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粉尘论文-詹绍义

纳米粉尘论文-詹绍义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粉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喷涂技术,微纳米粉尘,相似模型,浓度分布

纳米粉尘论文文献综述

詹绍义[1](2018)在《热喷涂车间微纳米粉尘迁移规律及其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喷涂技术,是目前表面工程重要应用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冶金、国防、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但热喷涂工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尤其是微纳米粉尘,不仅严重危害作业人员的健康,还会引起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研究热喷涂车间微纳米粉尘的扩散过程,分析环境因素对车间粉尘浓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对实现微纳米粉尘控制,减少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热喷涂工艺过程中微纳米粉尘的产生机理。为获取车间内微纳米粉尘的运动规律,基于相似原理,以实际热喷涂车间为原型,结合气固两相流理论,自主设计并搭建了热喷涂车间相似模型,对不同通风方式和通风流量下热喷涂微纳米粉尘颗粒的扩散过程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机械通风对于降低热喷涂车间微纳米粉尘浓度具有明显效果;单位时间通风流量越大,车间呼吸层微纳米粉尘颗粒浓度越低,清除时间越短;通风流量相同条件下,采用车间底部和侧面组合通风方式较单一侧面强力通风,更有利于实现微纳米粉尘的排除和沉降。其次,基于热喷涂微纳米粉尘的特性,分析了粉尘颗粒所受作用力并建立了粉尘颗粒的运动方程。然后建立实际热喷涂车间的几何模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气固两相流理论基础,采用流体仿真软件Fluent对车间流场、温度场以及微纳米粉尘的扩散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企业通风参数条件下,车间流场分布不均匀,受右侧抽风的影响,高风速区域向右侧偏移;车间温度场自热源沿径向快速递减,呼吸层高温区域较小;车间呼吸层微纳米粉尘浓度近似呈两端对称分布,高浓度区域主要集中在尘源附近,且大致沿径向逐渐减小,受右侧抽风气流的诱导作用,右侧微纳米粉尘浓度明显高于左侧。通过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对分析,两者基本吻合。最后,概述了粉尘后处理方法,总结出含尘气流净化处理装置选择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并结合企业案例分析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设计选择出适合的除尘器。(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4-01)

宋成早[2](2017)在《风速对室内纳米粉尘扩散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目前广泛应用于很多行业,而纳米材料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粉尘经扩散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本文以纳米二氧化钛粉尘为例,以对人体伤害浓度下限为起点,研究在不同风速下室内粉尘扩散情况。研究通过对室内环境参数的实际测量,建立合适的物理模型与数学求解方法,用GAMBIT进行网格划分和边界设置,使用FLUENT等软件进行迭代求解和结果处理,结果发现通风对于粉尘扩散的影响较大,而且风速越大粉尘浓度降低得越快。此模型在风速2m/s时粉尘浓度下降稳定,且在粉尘出现区域绝大部分浓度均低于人体伤害最低浓度下限。(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生产力》期刊2017年03期)

杨向龙,周晓青,杨磊,黄中伟[3](2013)在《小型水平爆轰管中纳米粉尘扬尘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小型水平爆轰管进气量小,纳米粉尘容易团聚的特点,发展了适用于在小型水平爆轰管中进行纳米粉尘爆轰实验的扬尘方法。通过直接观察法对扬尘效果进行了检验,并将该方法应用到基于小型水平爆轰管的纳米铝粉爆轰实验中。结果表明,这种扬尘方法结构简单,扬尘效果好,能方便地用于小型水平爆轰管中进行纳米粉尘爆轰实验。(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3年11期)

茆平,汪君,徐春兰,杨毅,陈守文[4](2011)在《喷雾对纳米粉尘采集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射流负压吸气和湍流雾滴冲击纳米粉尘原理,自制出一套纳米粉尘采样装置.对装置的采集原理进行了介绍,考察了雾化、雾化润湿和双雾化系统对纳米粉尘采集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仅雾化系统对纳米粉尘的采集效率为35%左右;被雾化润湿过的纳米粉尘更易被捕获,装置的采集效率能达到53%;而高速紊乱的双喷雾系统对纳米粉尘的采集效率可高达80%.(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杨毅,茆平,孙丙诚,陈守文[5](2010)在《纳米粉尘湿法采集与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模拟粉尘飞散状态,利用自制的湿法采样器对纳米粉尘进行采集,运用光度法对采集的捕集液样品进行浓度检测分析,以了解飞散的纳米粉尘的浓度。考察了采样的气体流量、捕集液流量和喷雾流量等主要参数对捕集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采样器在进气流量为400L/h,捕集液流量为0.4 L/min,喷雾水流量为80ml/min,对纳水TiO_2粉尘采集效率最高能稳定在95%以上。通过对比纳米粉尘飞散前后的显微照片,发现该采样器能对纳米级粉尘进行有效采集。并讨论了采样器的主要部件(喷淋塔、喷雾器件和液封结构)对纳米粉尘的捕获机理和贡献形式。(本文来源于《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08-15)

郑娇,杨垚,朱瑶琼,胡朝霞,陈守文[6](2010)在《纳米二氧化钛生产现场空气中纳米粉尘的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硫酸/硫酸铵消解液直接吸收法采集空气中的纳米二氧化钛粉尘。结果表明,在流速为400L/h,采集时间2.5h,采用两级吸收瓶形式,总采集效率达到92%以上。在纳米TiO_2生产现场粉尘控制结果表明,无纺布型口罩是非常有效的防护手段,单层平均截留效率均在90%以上。根据口罩的拦截效果,参照NIOSH的推荐标准,建议将纳米TiO_2生产现场的粉尘浓度定为小于1mg/m~3。(本文来源于《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08-15)

魏吴晋[7](2010)在《铝纳米粉尘爆炸及其抑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结构通常是指尺寸在100纳米以下的微小结构,纳米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射程物质的技术。这是由于纳米材料具有颗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表面原子所占比例大等特点,以及其特有的叁大效应: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更统计出,在2010~2015年间全球纳米科技与材料的商机,估计有一兆美元左右。但是,纳米是把“双刃剑”,它表现出特殊的性质,具有全新的用途。然而,在2003年美国化学学会年会上,有3个研究小组发表了纳米材料具有特殊毒性的报告,却未对纳米的爆炸之安全特性进行研究。粉尘爆炸是工业企业防火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中国每年都有发生粉尘爆炸事故,而且还常常属于重、特大火灾。在这些火灾中,最严重的是铝粉尘爆炸,铝粉是一个具有粉尘特质更具火灾爆炸之特性,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影响火灾或爆炸之因素中粒径与粒度分布与粒子形状与表面状态具关键性;纳米科技及技术是最新科技及产业,面临此纳米时代的来临,对其安全特性了解却十分所限,这是十分危险情况。没有安全作为基础,一但发生事故,其产业发展将受到束缚与限制发展;而没有了解纳米安全特性(包括:最小点火能量,最低爆炸下限,最大爆炸压力等),就无法有效作好本质安全的预防措施(如惰性化及耐爆)和损失控制(如泄爆,抑爆或隔爆);所以说这是预防性措施,更能体现安全是产业发展基础之理念,并章显安全设计重要性与应用性。目前,国内外研究包括针对煤炭方面(含煤尘及瓦斯)爆炸之研究,瓦斯爆炸方面之探讨,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动力学特性的研究,瓦斯(可燃气体)爆炸传播规律研究,爆炸的数值模拟,铝粉爆炸,实验方法,火灾及爆炸控制措施在预防措施及限制损失均有所研究,但是没有对纳米铝粉的安全性进行研究。本文采用理论及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铝纳米(纳米)金属粉尘爆炸及其抑制技术开展研究。理论研究包括:燃烧与爆炸的理论基础,可燃气体爆炸机理,可燃固体的燃烧与爆炸机理,含碳粒的燃烧理论,可燃粉尘的爆炸机理,铝粉的燃烧与爆炸机理研究,含铝粉遇水燃烧机理及铝粉爆炸机理。实验设备主要是20升钢球爆炸试验仪,同时选用纳米及非纳米铝粉样本进行比对分析,实验项目:包括最小点火能量,最大爆炸压力,爆炸最大压力上升速率,最低含氧浓度及爆炸下限。在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使用的防治技术,其中包括:1爆炸的预防技术(1)含氧气浓度控制,(2)可燃性物质浓度控制。2.爆炸损失控制技术包括(1)抑爆控制技术,(2)耐爆控制技术,(3)火焰侦测及灭火系统,(4)隔爆控制技术,包括:旋转阀、灭焰器、自动快速反应阀系统,、火焰前端转向器、化学隔爆系统和泄爆控制技术。防治技术可应用于下列场所,1.制造,处置,处理可燃性物质场所,2.在铝粉的制造场所,3.在铝粉的处置(含研磨及抛光)之场所;具体内容从系统的安全设计,设备选用,危害评价及控制,灭火系统,到管理系统安全要求。最后,本论文提出了未来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即,可进一步运用其它灭火剂如二氧化碳或碳酸氢纳或碳酸氢纳钙进行灭火效果研究,可进一步开展针对水份(或湿度)对纳米铝粉安全特性的影响研究,增加对纳米铝粉对非纳米铝粉其它安全特性的研究,及利用原子力妇描探针显微仪来探讨纳米铝粉的结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0-06-01)

周先国[8](2009)在《新型纳米粉尘湿法采集装置的设计及采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新型纳米粉尘湿法采集装置的设计与优化及其对纳米TiO_2粉尘的采集。首先,采用湍流喷雾撞击、塔板喷淋等湿法采集原理设计了一套新型纳米粉尘湿法采集装置,并通过纳米TiO_2粉尘采集实验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改进后的装置操作简单方便,采集效率在90%以上,适用于纳米至微米范围所有粒径的颗粒的采集。其次,通过测定纳米TiO_2粉尘与多种溶剂的接触角,确定接触角为零度的蒸馏水为捕集液。对样品检测方法的研究表明,二安替吡啉甲烷光度法能对0.1~3.0mg/L浓度范围的纳米TiO_2样品进行良好检测。浊度法对0.4~80 mg/L浓度范围的纳米TiO_2样品的检测结果良好,且检测快速,简洁,经济,做为本装置配套检测方法。最后,对装置采集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影响力最大的是进气流量,其次是采集时间,最后是捕集液流量,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不大,但装置采集效率会随采集样品存储时间的增长而减小。对较高浓度范围(0.25~0.99 mg/m~3)的纳米粉尘采集的最佳采集参数为:采集时间8 h,进气流量400 L/h,捕集液流量1.0 L/min,采集效率在96%以上。对较低浓度范围(0.01~0.25 mg/m~3)的纳米粉尘采集的最佳采集参数为:采集时间10h,进气流量400 L/h,捕集液流量1.0 L/min,采集效率在90%以上。TEM表征证明采集样品颗粒粒径在30到50nm之间,与原料产品的粒度一致。综上说明装置能很好的对纳米粉尘进行高效率采集。(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9-05-01)

荆俊山,张仁健,傅刚[9](2009)在《风速对生产车间纳米粉尘浓度影响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CFD软件对车间内纳米颗粒物的扩散问题进行了数值研究,采用RNGκ-ε两方程模型计算车间内湍流,计算得到不同风速风向条件下人体呼吸高度上风场和颗粒物的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在不采取通风措施的条件下,车间内纳米颗粒物容易堆积,30min内最大浓度可达1430.71μg/m3,通风使车间内空气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排放源的下风向仍有纳米颗粒物堆积的现象,随着风速的加大,纳米颗粒物堆积的范围和浓度都明显减少。(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技术》期刊2009年02期)

杨毅,王正萍,陈守文,周先国[10](2008)在《纳米粉尘湿法采集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空气中纳米粉尘进行有效的采集并进行准确的检测,研制出一种新型纳米粉尘湿法捕集装置,考察了纳米 TiO_2粉尘的检测方法及装置的采集效率。利用浊度法对采集液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对采集液样品的浓度测定可精确到 ppm 级。根据装置串联法对装置进行了采集效率的测定,结合浊度法和分光光度计法检测数据,计算得到装置的采集效率可稳定在91%95%。浊度法由于简单、快速及准确,可很好地在工厂生产和科研工作检测纳米粉尘浓度中得到推广和应用。(本文来源于《第五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09-01)

纳米粉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纳米材料目前广泛应用于很多行业,而纳米材料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粉尘经扩散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本文以纳米二氧化钛粉尘为例,以对人体伤害浓度下限为起点,研究在不同风速下室内粉尘扩散情况。研究通过对室内环境参数的实际测量,建立合适的物理模型与数学求解方法,用GAMBIT进行网格划分和边界设置,使用FLUENT等软件进行迭代求解和结果处理,结果发现通风对于粉尘扩散的影响较大,而且风速越大粉尘浓度降低得越快。此模型在风速2m/s时粉尘浓度下降稳定,且在粉尘出现区域绝大部分浓度均低于人体伤害最低浓度下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粉尘论文参考文献

[1].詹绍义.热喷涂车间微纳米粉尘迁移规律及其控制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2].宋成早.风速对室内纳米粉尘扩散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7

[3].杨向龙,周晓青,杨磊,黄中伟.小型水平爆轰管中纳米粉尘扬尘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

[4].茆平,汪君,徐春兰,杨毅,陈守文.喷雾对纳米粉尘采集效率的影响[J].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5].杨毅,茆平,孙丙诚,陈守文.纳米粉尘湿法采集与检测技术研究[C].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6].郑娇,杨垚,朱瑶琼,胡朝霞,陈守文.纳米二氧化钛生产现场空气中纳米粉尘的控制研究[C].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7].魏吴晋.铝纳米粉尘爆炸及其抑制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

[8].周先国.新型纳米粉尘湿法采集装置的设计及采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

[9].荆俊山,张仁健,傅刚.风速对生产车间纳米粉尘浓度影响的模拟[J].中国粉体技术.2009

[10].杨毅,王正萍,陈守文,周先国.纳米粉尘湿法采集可行性研究[C].第五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标签:;  ;  ;  ;  

纳米粉尘论文-詹绍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