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腐殖酸钠在铜硫矿石浮选中的作用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柏少军,丁湛,毕云霄,李颉,袁加巧[1](2021)在《铜硫浮选分离药剂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硫矿石是硫化矿中最为常见的矿石类型且分布广泛。黄铜矿、黄铁矿是铜硫矿石中典型的硫化矿物,浮选是从此类矿石中获取铜和硫的重要粗加工环节,铜硫分离是铜硫矿石浮选的共性问题和重难点。从铜硫分离的难点出发,结合国内外有关铜硫分离药剂的研究成果,综合评述了近年来铜硫浮选分离捕收剂和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指出,开发低毒、廉价、高选择性的浮选药剂,发挥组合药剂的协同作用,将成为铜硫矿石有效分离研究领域的重点以及发展方向。
张小普[2](2021)在《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矿物学特征和可浮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磁黄铁矿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硫铁矿,受缺位固溶体结构的影响,常见的磁黄铁矿主要为单斜和六方磁黄铁矿。论文从国内较为典型的矿床分别选取了单斜和六方磁黄铁矿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矿物学特征,并对比两者的浮选行为差异,分析不同晶系磁黄铁矿与药剂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其可浮性的因素。矿物学特征研究表明: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化学组成有所区别。在接触角测试中,单斜磁黄铁矿接触角整体高于六方磁黄铁矿,疏水性更强。经空气氧化后,自然矿浆p H发生了轻微改变。在硬度测试中,单斜磁黄铁矿表面维氏硬度为247.1kg/mm2,六方磁黄铁矿表面维氏硬度为234.8kg/mm2,且经XPS粉末测试,单斜磁黄铁矿的表明元素Fe、S含量明显高于六方磁黄铁矿。在SEM扫描电镜下可以看到,单斜磁黄铁矿多以台阶状呈现,而六方磁黄铁矿呈现平滑型条状形貌。在热电性能表征测试中,单斜和六方磁黄铁矿在温度区间300-700K范围内,塞贝克系数较小,电导率呈106S/m量级,具金属性质的高电导率。浮选试验研究表明:自诱导条件下,单斜磁黄铁矿最高回收率为71%,六方磁黄铁矿最高回收率为59%,且浮选回收基本2min之内完成。对比使用丁基黄药和乙硫氮捕收剂,确定使用丁基黄药为试验捕收剂,用量为1×10-4mol/L。硫化钠在捕收剂浮选体系下,可发挥抑制剂的作用。硫酸铜能够较好的活化磁黄铁矿,单斜磁黄铁矿回收率提升在10%以内,六方磁黄铁矿回收率提升20%以内。石灰对于不同晶系磁黄铁矿均能发挥很好的抑制作用,单斜磁黄铁矿回收率最低下降约为30%,六方磁黄铁矿回收率最低下降约为35%,但对于经硫酸铜活化后的磁黄铁矿却无法抑制,组合抑制剂腐殖酸钠+氯化钙对于活化后的磁黄铁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回收率能够控制在20%以下。从接触角的变化和吸附量测试来看,丁黄能够较好改善矿物表面的疏水性。硫化钠和石灰均能够调节矿物表面的亲水性。从Zeta电位的测定来看,单斜磁黄铁矿的零电点为7.1,六方磁黄铁矿的零电点8.3,阴离子药剂丁基黄药和硫化钠在矿物表面产生了吸附,降低了表面动电位。从红外光谱分析的角度来看,丁基黄药捕收剂与不同晶系磁黄铁矿作用过后的产物都是双黄药,但是由于晶体结构不同,丁基黄药分子与两种矿物表面的的键合力不同,吸附产物虽然相同,吸收峰波数偏移的程度不同。从物性影响因素来看,影响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因素有:自然接触角、杂质元素含量、矿石硬度、塞贝克系数、破裂面微观形貌以及表面元素含量。
吴海祥[3](2021)在《低碱度下黄铁矿与黄铜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绿色矿山建设的逐步推进和铜硫矿产资源愈发的难选,传统石灰高碱度铜硫分离工艺也随之暴露出一些缺点,现今选矿工作者们致力于开发各种适用于低碱度铜硫浮选分离的高效捕收剂和抑制剂。本论文以云南大理地区的铜硫矿石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出一种适合在低碱度条件下实现铜硫分离的新型药剂制度。现场使用传统石灰高碱度工艺,共计使用12kg/t石灰调节各浮选阶段的pH值达到12,工艺简单,但存在铜精矿回收率低、矿浆pH值波动大、泡沫层不稳定等缺点。加之原矿性质波动较大,在现有药剂制度和高碱性矿浆的条件下已较难获得优质精矿。在参考国内外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参照现场的选别工艺流程,本论文中实际矿物试验主要采用新型抑制剂YT与石灰配合使用以降低石灰用量与矿浆pH值。此外还使用铜捕收剂MCO和起泡剂HCCL来提升选别指标。进一步采用纯矿物试验对YT以及MCO在实际矿试验中表现出的效果进行验证。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该矿石是由多种组分构成,具有结构复杂、有用矿物嵌布粒度细、铜硫结合紧密等特点。原矿中有用元素为铜、硫、铁、金和银,其中铜的品位0.50%、硫品位6.62%、铁品位25.51%、金品位0.76g/t、银品位23.28g/t。黄铁矿的间隙或裂隙中常有黄铜矿充填交代,同时黄铜矿常呈包裹状零星分布在黄铁矿内部,实现充分单体解离难度大。(2)实际矿石浮选铜部分,闭路流程较原厂减少了一段精选和一段扫选,石灰用量缩减至2kg/t,浮选矿浆pH=9左右,在低碱度条件下抑制黄铁矿。最终闭路流程为:浮铜采用一粗两精一扫,得到铜精矿中铜品位为17.02%,回收率为80.24%,对比模拟原厂流程闭路试验数据可知,铜品位仅降低0.31%,铜回收率高了3.26%,硫回收率降低2.13%,铜硫分离效果较好;金回收率提高了8.29%,银回收率提高了7.35%,说明新工艺流程对贵金属的回收较为友好。(3)通过对比模拟原厂全流程和新工艺全流程数据,充分说明新药剂制度对浮硫和选铁没有负面影响。新工艺全流程经过一粗二精浮硫流程得到品位为45.21%,回收率为63.31%的硫精矿,对比模拟原厂全流程数据,硫精矿品位提高了4.67个百分点,回收率提高了12.04个百分点;新工艺全流程经过两段磁选得到品位为60.36%,回收率为43.29%的铁精矿,与模拟原厂全流程数据近乎相近。(4)YT对黄铁矿具有选择抑制性。单矿物浮选试证明了YT对黄铁矿有明显的抑制性能,不同比例混合矿试验表明YT具有选择抑制性,并通过接触角测定试验和吸附量测定试验进行表征。两种纯矿物表面YT吸附率在浓度为30mg/L时差距达到71.77%,充分说明了YT具有选择吸附性。Zeta电位测定试验表明YT与黄铁矿作用会显着提升等电点的数值,在低碱度范围内与黄铜矿电位差距大,有利于铜硫分离。(5)MCO对黄铜矿具有选择捕收性。单矿物浮选试验证明了MCO相比于Z200更具有选择性,在浓度24mg/L时两者对黄铁矿回收率差值达到31.49%。接触角试验中,MCO浓度增加至56mg/L时,两种矿物表面润湿能差距最大达到3.53 J×10-2/m2。根据MCO与两种矿物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可知,捕收剂MCO与黄铜矿吸附形式为化学吸附。
白睿,魏志聪,彭蓉,王衡嵩[4](2021)在《铜铅硫化矿物浮选分离中铅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硫化铜铅矿石的浮选分离问题是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文章针对浮选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从无机抑制剂、有机抑制剂、组合抑制剂和新型抑制剂四个方面,对硫化铜铅矿石浮选分离中铅抑制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分析指出,利用浮选药剂分子设计理论开发出新型铅抑制剂,使用组合抑制剂是未来硫化铜铅矿石浮选分离的重点研究方向。
张胜东[5](2021)在《闪锌矿铁含量对其浮选及与黄铁矿分离的影响》文中认为锌的硫化矿是工业上提取锌金属资源的主要原料,其中铁闪锌矿资源占据重要地位。我国铁闪锌矿资源丰富,且共伴生大量稀贵金属,对其选别回收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闪锌矿的晶格中部分锌原子被铁取代后,其物理化学性质受到显着影响,表面性质及浮选行为也随之改变,进而导致铁闪锌矿的浮选回收存在铜活化困难、黄药吸附活性下降、碱性下受到严重抑制以及难以与黄铁矿实现良好分离等难点,然而目前这些问题仍未得到系统有效地解决。因此,本文以不同铁含量闪锌矿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纯矿物浮选研究与药剂吸附量测定,系统考察了硫酸铜活化丁基黄药捕收浮选体系中闪锌矿的铁含量对其浮选行为及药剂吸附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接触角测定、溶出量测定、乙二胺四乙酸(EDTA)选择性萃取、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FESEM-EDS)分析、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分析、电化学研究等手段揭示了铁含量对闪锌矿表面氧化、混合矿体系中硫酸铜活化以及高碱高钙抑制选择性的影响规律及机制,明确了提高铁闪锌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效果的探索方向:开发非高碱工艺、提高硫酸铜活化选择性以及实现黄铁矿的选择性抑制;最后,分别开展了低碱下氯化铵调控铜活化选择性和非高碱性下黄铁矿选择性抑制研究来优化铁闪锌矿与黄铁矿的分离浮选,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单矿物浮选和药剂吸附量研究表明,铁取代降低了闪锌矿的天然可浮性、丁基黄药捕收可浮性以及硫酸铜活化丁基黄药捕收可浮性,铁取代对闪锌矿黄药吸附过程的阻碍作用是闪锌矿浮选效果恶化的原因;碱性增强和氧化钙调浆凸显了铁取代对闪锌矿黄药吸附以及浮选的不利影响,导致高铁闪锌矿浮选在氧化钙调浆的高碱环境下受到严重抑制。闪锌矿表面氧化研究表明,闪锌矿在空气中氧化缓慢,在矿浆中发生一定程度氧化,且闪锌矿的氧化活性和氧化程度随其铁含量升高而增加;闪锌矿铁含量升高导致其表面氧化加剧,带来离子溶出、表面氧化产物组成与形貌、表面疏水性及浮选行为的差异:在酸性下,铁闪锌矿更大程度的氧化表现为离子溶出量增加、表面富硫程度增加、氧化后表面天然疏水性增加;在高碱性下,随着铁含量升高,闪锌矿离子溶出增加,表面吸附更多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和金属羟基阴离子,氧化表面形貌产生显着改变,天然疏水性降低以及氧化后浮选回收率下降幅度增加。混合矿研究表明,硫酸铜活化丁基黄药捕收体系只能在高碱下实现闪锌矿与黄铁矿的浮选分离,且分离效果随闪锌矿铁含量升高而显着下降;氧化钙调浆环境对闪锌矿浮选抑制程度随闪锌矿铁含量升高而增加,导致高碱性下基本无法实现高铁闪锌矿与黄铁矿的浮选分离;铜在闪锌矿与黄铁矿表面的吸附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下具有选择性,在碱性环境下失去选择性,丁基黄药吸附在铜活化下的闪锌矿与黄铁矿混合体系中具有一定选择性,且选择性随闪锌矿铁含量升高而下降;闪锌矿与黄铁矿铜活化过程存在两个本质差异:无论处于酸性还是碱性环境,无论铁含量高低,闪锌矿铜活化过程均遵循铜锌离子交换机制,而黄铁矿则不发生铜铁离子交换过程;铜离子可渗透进入闪锌矿晶格内部,却只能在黄铁矿表面发生吸附;铁取代对闪锌矿铜活化过程带来一定影响,表面铁无法与铜发生离子交换,但铁取代促进了铜离子向闪锌矿晶体内部渗透的过程;闪锌矿与黄铁矿铜活化过程的本质差异反映出铜离子在两种矿物表面吸附强度的显着差异,这为两种矿物铜活化选择性调控创造了良好条件;在高碱性下,钙和铁氢氧化物在闪锌矿和黄铁矿表面的吸附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但随着闪锌矿铁含量升高,两种物质吸附的选择性相应下降,这也是高碱高钙环境对铁闪锌矿与黄铁矿混合矿体系抑制选择性不足的本质原因;闪锌矿铁含量升高导致铜活化选择性、钙抑制选择性以及铁氢氧化物吸附选择性降低,这也是导致铜活化黄药捕收体系下高碱高钙环境分离闪锌矿与黄铁矿效果随闪锌矿铁含量降低的三大原因;基于此,提出提高铜活化黄药捕收体系下闪锌矿尤其是高铁闪锌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效果的探索方向:开发低碱度分离工艺、提高铜活化选择性以及实现黄铁矿的选择性抑制。氯化铵调控铜活化选择性研究表明,p H=9时,氯化铵能够强化闪锌矿的铜活化、削弱黄铁矿的铜活化,从而提高铜活化体系下闪锌矿与黄铁矿的浮选分离效果,但分离效果仍然表现出随闪锌矿铁含量升高而下降的趋势;低碱下氯化铵主要通过锌氨络合溶解氢氧化锌、铜氨络离子“储存”、“释放”、“运载”铜离子促进铜离子活化以及锌氨络合促进铜锌交换三个途径来强化闪锌矿铜活化,通过维持黄铁矿表面羟基化以及氨分子解吸黄铁矿表面吸附铜的方式削弱黄铁矿铜活化,最终实现对闪锌矿与黄铁矿混合矿体系中铜活化选择性的提升。非高碱下黄铁矿的选择性抑制研究表明,次氯酸钙在p H=9/10.5下具有良好的抑制选择性,能够较好地实现闪锌矿与黄铁矿的浮选分离,将次氯酸钙选择性抑制与铜氨体系选择性活化相结合,能够实现低碱下闪锌矿与黄铁矿的较好浮选分离,但仍然无法避免闪锌矿铁取代对分离效果的不利影响;在闪锌矿与黄铁矿混合体系中,矿物表面氧化程度的不同及其带来的锌铁氢氧化物吸附差异和钙吸附的选择性是次氯酸钙发挥选择性抑制的基础,闪锌矿的铁取代带来的其与黄铁矿在氧化溶出、锌铁氢氧化物吸附以及钙吸附三个方面选择性的降低是次氯酸钙抑制选择性下降的本质原因。本文的研究探明了闪锌矿铁取代对铜活化黄药捕收体系中闪锌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的影响规律及机制,明确了提高铁闪锌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效果的突破方向,并从调控铜活化选择性与实现非高碱下黄铁矿选择性抑制两个方向进行了深入有效的研究,为系统解决铁闪锌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难题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姚伟[6](2020)在《基于磨矿介质及金属离子助抑剂强化含钙矿物浮选分离理论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钨储量丰富,钨金属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白钨矿是主要的可开采利用的含钨矿物之一,浮选法是最常用的富集白钨矿的方法。但由于白钨矿性碎,易过磨,且在铸铁球磨矿过程中,白钨矿矿物表面和矿浆不可避免地被铁介质所污染;加之白钨矿、方解石、萤石常致密共生且可浮性相近,单用水玻璃作抑制剂往往难以达到高效浮选分离的目的。因此,白钨矿与方解石、萤石的浮选分离仍是选矿难题之一。在工业应用中,白钨矿的浮选回收率较低,仅60-85%,这严重制约着白钨矿的高效、综合利用。基于此,本研究从提高含钙矿物自身可浮性以及水玻璃的选择性抑制效果方面入手,通过磨矿介质以及金属离子助抑剂强化白钨矿与方解石、萤石的浮选分离。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磨矿介质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及机理。白钨矿、方解石、萤石三种含钙矿物四个不同粒级的可浮性大小顺序为:+38-75μm>+75-106μm>+15-38μm>-15μm。细粒级(-15μm)与粗粒级(+38-75μm,+75-106μm,+15-38μm)相混合时,细粒级会严重恶化浮选矿浆环境,降低浮选回收率。而将粗细粒级单独浮选,增大细粒级浮选时捕收剂浓度可显着提高其浮选回收率。当采用铸铁球磨矿,表面动电位测试、SEM-EDS以及XPS分析表明矿物表面粘附的单质铁(Fe)、氧化亚铁(Fe O)以及羟基氧化铁(Fe OOH)阻碍了捕收剂油酸钠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因而铸铁球磨含钙矿物的浮选回收率低于陶瓷球磨。此外,溶氧量测试(DO)以及ICP-AES分析表明铸铁球磨矿后,矿浆中存在铁离子,且矿浆溶氧量降低,钙离子浓度升高。(2)金属离子助抑剂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及机理。水玻璃对白钨矿、方解石、萤石浮选的抑制作用大小顺序为:萤石>方解石>白钨矿。表面动电位测试、红外光谱以及XPS分析表明水玻璃通过与含钙矿物表面的活性位点Ca2+离子结合,生成硅酸钙,阻碍油酸钠在其表面的吸附,进而抑制含钙矿物的浮选。当Pb2+与水玻璃混合后,Pb-水玻璃体系中有固相生成。XRD以及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该固相为硅酸铅玻璃相的混合物。单矿物浮选试验表明Pb-水玻璃体系中的固相对白钨矿、方解石、萤石三种含钙矿物的浮选无影响,而Pb-水玻璃体系中的液相能强化水玻璃对方解石和萤石浮选的抑制作用,对白钨矿的浮选有轻微活化作用。当Zn2+与水玻璃混合后,Zn-水玻璃体系中无固相生成。单矿物浮选试验表明Zn-水玻璃对白钨矿浮选影响较小,对方解石浮选的抑制作用较强,对萤石浮选的抑制则相对较弱。而采用水玻璃+Zn-水玻璃的组合抑制剂可实现对方解石、萤石的高效抑制,对白钨矿的浮选影响较小。表面动电位测试表明,采用Pb-水玻璃中液相或水玻璃+Zn-水玻璃作抑制剂,抑制剂中的荷负电组分能显着吸附在方解石和萤石表面,进而阻止捕收剂油酸钠的吸附;而在白钨矿表面抑制剂中的荷负电组分则吸附较少,油酸钠仍能吸附在白钨矿表面。浮选溶液化学以及XPS分析表明:Pb-水玻璃中液相、水玻璃+Zn-水玻璃中生成的金属-水玻璃聚合物以及Si(OH)4强化了对方解石浮选的抑制,而水玻璃及其水解组分(Si O(OH)3-和Si O2(OH)22-)强化了对萤石浮选的抑制。在矿浆p H为10.0,油酸钠浓度为1.0×10-4 mol/L时,分别采用水玻璃(300 mg/L)、Pb-水玻璃中液相(400 mg/L,水玻璃与硝酸铅质量比7:1)、水玻璃(300 mg/L)+Zn-水玻璃(100 mg/L,水玻璃与七水硫酸锌质量比3:1)作抑制剂,人工混合矿经浮选分离后,浮选精矿WO3品位分别为43.18%、66.57%、60.31%,WO3回收率分别为73.40%、77.70%、74.96%。(3)实际矿物浮选试验研究。针对江西某地白钨矿实际矿物浮选试验研究表明,采用陶瓷球磨矿,粗(+15μm)细(-15μm)粒级分级浮选,增大细粒级浮选时捕收剂浓度以及精选段采用Pb-水玻璃或Zn-水玻璃作抑制剂可有效提高浮选指标。在碳酸钠用量1500 g/t,水玻璃用量4500 g/t,油酸钠用量500 g/t的最佳粗选条件下,采用铸铁球和陶瓷球磨矿,粗精矿WO3品位分别为3.04%和3.22%,WO3回收率分别为88.99%和90.39%。而将粗细粒级分级浮选,粗粒级浮选油酸钠用量500 g/t,细粒级浮选油酸钠用量750g/t条件下,粗精矿加权WO3品位及回收率分别为3.35%和90.38%。当粗选采用水玻璃作抑制剂,精选一分别采用水玻璃、Pb-水玻璃以及Zn-水玻璃作抑制剂时,经一粗二精二扫的浮选闭路流程,精矿WO3品位分别为3.77%、4.15%、3.89%,WO3回收率分别为92.74%、93.78%、93.30%。本研究从磨矿介质及金属离子助抑剂入手,强化了白钨矿与方解石、萤石的浮选分离,有助于实现白钨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本研究成果丰富了白钨矿浮选理论体系,对白钨矿与含钙脉石矿物的浮选分离具有参考价值。
赵连兵,先永骏,文书明,张松,韩广,陈章鸿[7](2020)在《黄铁矿的抑制及活化分选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黄铁矿资源储量大,共伴生有色金属价值高,在当下资源紧张和环境压力严峻的态势下,其高效清洁利用技术的开发意义重大。目前选矿界对含黄铁矿的有色金属硫化矿的浮选分离工艺主要是抑制黄铁矿,先回收其它有用金属矿物,随后再活化捕收黄铁矿。但是受黄铁矿晶体缺陷、化学成分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加之浮选体系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浮选实践中常常出现黄铁矿与其他硫化矿物分离效果不理想,再活化效果不佳等问题。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关于黄铁矿晶体微观物理化学结构、抑制剂及其抑制机理、活化剂及其活化机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对黄铁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罗红莹[8](2020)在《油酸钠体系中锡石与绿泥石浮选选择性抑制作用研究》文中指出锡作为世界上的稀有金属之一,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04%,全球锡储量约470万吨。锡矿资源是我国的优势矿产之一,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储量的23%。但是我国开发利用的锡资源禀赋较差,矿物共伴生存在复杂,具有品位低、嵌布粒度细等特点。在锡石的生产实践中,脉石矿物除石英、方解石外,绝大多数还含有蛇纹石、绿泥石、角闪石等硅酸盐矿物。另外绿泥石容易粘附于气泡而上浮,污染浮选精矿,造成精矿质量下降,并且在已有的研究报道中,很少有专门针对锡石和绿泥石的浮选分离基础研究,因此药剂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对实现对锡石和绿泥石的分离非常关键,同时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为此本论文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溶液化学计算、Zeta电位测试、红外光谱测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方法进行了锡石与绿泥石的浮选分离基础研究和所筛选出的有效抑制剂对锡石、绿泥石浮选的影响及其选择性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油酸钠对锡石和绿泥石都有一定的捕收能力,锡石在弱碱性环境中(pH=7~9)可浮性最好,绿泥石在弱碱性条件(pH=7~9)可浮性较好;在pH=8,油酸钠用量为1.5×10-4mol/L时,锡石回收率为87.89%,绿泥石回收率为29.29%。在试验所采用的所有抑制剂中,无机抑制剂(水玻璃、六偏磷酸钠、氟硅酸钠)、小分子有机抑制剂(柠檬酸和草酸)以及黄原胶对锡石和绿泥石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抑制,选择性较差;三种离子型大分子抑制剂(腐殖酸钠、聚丙烯酸钠、木质素磺酸钠)以及角豆胶和可溶性淀粉对锡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绿泥石浮选影响较小,二者的浮选回收率变化幅度不大;一定量的羧甲基纤维素对锡石和绿泥石表现出了良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在pH=8,用量为12.5mg/L时,锡石回收率为92.23%,绿泥石回收率为6.25%。人工混合矿试验表明当羧甲基纤维素的用量为6.5mg/L时,浮选分离效果最好,此时泡沫产品产率为43.98%,Sn品位为75.09%,回收率为82.79%。油酸钠与锡石和绿泥石作用后,两种矿物表面的C元素浓度增加,表面电位负移,并且还出现了油酸钠基团的特征峰,表明油酸钠主要是以化学吸附的形式作用于锡石和绿泥石表面,其中在锡石表面的吸附作用不是通过直接与锡石表面的Sn位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而是通过与锡石表面羟基化产生的羟基化合物(Sn-OH)中氧位点作用实现的。抑制剂羧甲基纤维素的添加能直接影响油酸钠在两种矿物表面的吸附作用强度,最终使得绿泥石被强烈抑制,而锡石影响较小,对锡石和绿泥石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抑制效果;羧甲基纤维素在锡石表面作用后,C原子浓度减少,表面电位小幅负移,未出现羧甲基纤维素基团的特征峰,故而羧甲基纤维素在锡石表面只有较弱的物理吸附,对后续油酸钠的捕收并未造成巨大影响;而羧甲基纤维素与绿泥石表面作用后,C原子浓度增加,电位负移,并出现了羧甲基纤维素基团的特征峰,故而羧甲基纤维素与绿泥石表面之间存在氢键和较弱的化学吸附,从而影响油酸钠与绿泥石表面的相互作用及其浮选效果,进而使锡石和绿泥石得到有效分离。
谭欣[9](2020)在《调整剂与捕收剂加药顺序对典型硫化矿物浮选分离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浮选加药顺序一般为先加调整剂后加捕收剂,但研究和实践中都发现有时先加捕收剂后加调整剂的浮选技术指标更好,是个别情况还是普遍规律不清楚。目前对调整剂与捕收剂加药顺序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此,论文开展了典型硫化矿捕收剂(乙硫氮、Z-200、丁基钾黄药)与调整剂(硫酸锌、硫酸铜、亚硫酸钠、硫化钠、糊精、腐殖酸钠、阳离子瓜尔胶、DP1 15)加药顺序对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等典型硫化矿物浮选分离影响的系统研究。单矿物浮选研究表明,调整剂与捕收剂的加药顺序对硫化矿物的浮选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与调整剂先加时相比,调整剂后加时或对矿物的浮选影响较小,或增加或降低矿物的可浮性,从而提高部分硫化矿物分离的选择性。在以乙硫氮作捕收剂、硫酸锌或阳离子瓜尔胶作调整剂的方铅矿与闪锌矿浮选体系以及以Z-200作捕收剂、DP115作调整剂的黄铜矿与闪锌矿(或方铅矿)浮选体系中,后加调整剂更有利于浮选分离。人工混合矿分离浮选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浮选条件下,与调整剂先加相比,方铅矿-闪锌矿(1:1)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调整剂硫酸锌或阳离子瓜尔胶后于乙硫氮添加的浮选选择性分离指数提高6.18或3.07,并用实际矿石进行了验证,实际矿石浮选的效果与单矿物和人工混合矿结果一致;黄铜矿-闪锌矿(1:1)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调整剂DP115后于Z-200添加的浮选选择性分离指数提高10.09;黄铜矿-方铅矿(1:1)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调整剂DP1 15后于Z-200添加的浮选选择性分离指数提高4.88。采用吸附量测定和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等现代测试手段研究揭示了无机抑制剂硫酸锌和有机抑制剂(阳离子瓜尔胶和DP115)后加有利于浮选分离的作用机理。乙硫氮浮选分离方铅矿与闪锌矿时,先加捕收剂乙硫氮,后加抑制剂硫酸锌有利于浮选分离的作用机理是抑制剂硫酸锌在闪锌矿表面吸附量增加,而对方铅矿表面乙硫氮捕收剂的吸附影响很小,导致方铅矿与闪锌矿可浮性差异进一步加大而得到有效浮选分离;乙硫氮浮选分离方铅矿与闪锌矿以及Z-200浮选分离黄铜矿与闪锌矿(或方铅矿)时,先加捕收剂乙硫氮(或Z-200),后加抑制剂阳离子瓜尔胶(或DP115)有利于浮选分离的作用机理是捕收剂乙硫氮(或Z-200)在目的矿物方铅矿(或黄铜矿)表面的吸附受抑制剂阳离子瓜尔胶(或DP115)的影响减弱,导致方铅矿与闪锌矿、黄铜矿与闪锌矿(或方铅矿)可浮性差异进一步加大而得到有效浮选分离。论文综合采用多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阐明了调整剂与捕收剂加药顺序对典型硫化矿物浮选分离效果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加药顺序对捕收剂在矿物表面吸附及解吸的影响机理。论文研究结果为实际典型铜铅锌硫化矿选择性浮选分离的工艺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尧章伟[10](2019)在《四川九龙铅锌矿选矿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铅锌硫化矿是我国重要的铅锌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一直以来铅锌硫化矿的选矿重点和难点都在于铅锌分离,其分离难的原因在于铅锌原子具有相似的外层电子结构,可浮性相近。除此之外矿浆以及回水中Cu2+等难免离子对闪锌矿的活化作用,因此通常需要氰化物才能得到较好的分选效果。随着我国对环保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氰化法等对环保产生压力的处理方法难以适应当前环保要求,因此因此铅锌硫化矿的浮选分离研究对高效、绿色利用铅锌硫化矿产资源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以四川九龙铅锌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浮选参数条件试验,系统地研究了磨矿细度、捕收剂种类、捕收剂用量、抑制剂种类、抑制剂用量等条件对浮选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获得了最佳浮选工艺条件为:磨矿细度-0.074mm含量占85%、乙黄用量40g/t、抑制剂硫酸锌+硫化钠用量为2000g/t+500g/t、石灰用量6000g/t、硫酸铜用量150g/t、丁黄用量80g/t、2#油40g/t。在此条件下进行开路试验最终确定铅锌均采用"一粗两扫三精"流程,最终进行闭路试验,在原矿含铅2.25%、含锌6.02%以及含银63g/t的情况下获得了品位51.31%,回收率88.36%的铅精矿,其中含锌6.06%;锌品位45.13%,锌回收率87.42%的锌精矿。铅精矿中含银684.74g/t,银回收率达到41.93%。为进一步提高铅锌中伴生银回收率,降低石灰用量和矿浆pH,采用了腐殖酸钠和石灰组合抑制黄铁矿,其效果显着。在腐殖酸钠用量为300g/t、石灰用量为3000g/t,硫酸铜用量150g/t、丁黄用量80g/t、2#油40g/t的条件下进行闭路试验,获得了品位51.06%,回收率88.16%的铅精矿;锌品位为44.53%,回收率86.25%的锌精矿。铅精矿中含银872.1g/t,铅精矿中银回收率为53.98%。相比于单独使用石灰作为黄铁矿的抑制剂,银回收率提高了12.05%。对锌精矿进行XRD以及多元素分析,发现锌精矿含铁18.76%,含硫32.37%,说明主要锌矿物为高铁闪锌矿。这就解释了锌精矿品位不高即只达到45.13%的原因。
二、腐殖酸钠在铜硫矿石浮选中的作用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腐殖酸钠在铜硫矿石浮选中的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铜硫浮选分离药剂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铜硫分离的难点 |
1.1 原矿中可溶性盐的影响 |
1.2 黄铁矿可浮性变化的影响 |
1.3 黄铁矿抑制后的活化问题 |
1.4 伴生贵金属的回收问题 |
1.5 铜硫矿资源贫、细、杂化的问题 |
2 铜硫浮选分离药剂 |
2.1 捕收剂 |
2.1.1 常规捕收剂 |
2.1.2 组合捕收剂 |
2.1.3 代号捕收剂 |
2.2 抑制剂 |
2.2.1 无机抑制剂 |
2.2.2 有机抑制剂 |
2.2.3 组合抑制剂 |
2.2.4 代号抑制剂 |
3 铜硫浮选分离作用机理 |
3.1 电化学机理研究 |
1)捕收剂的阳极氧化 |
2)捕收剂金属盐的形成 |
3)硫化矿物表面的氧化 |
4)MX的氧化分解 |
5)抑制剂使MX分解 |
3.2 抑制剂作用机理研究 |
3.2.1 无机抑制剂作用机理 |
3.2.2 有机抑制剂作用机理 |
4 结语 |
(2)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矿物学特征和可浮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磁黄铁矿资源 |
1.1.1 硫铁矿资源 |
1.1.2 磁黄铁矿的矿物性质 |
1.1.3 不同产地磁黄铁矿的研究意义 |
1.2 磁黄铁矿矿物的化学标型特征 |
1.3 磁黄铁矿的物性特征研究现状 |
1.4 磁黄铁矿的氧化和溶解 |
1.4.1 磁黄铁矿的氧化 |
1.4.2 磁黄铁矿的溶解 |
1.5 磁黄铁矿浮选技术与理论进展 |
1.5.1 磁黄铁矿浮选工艺研究现状 |
1.5.2 磁黄铁矿浮选药剂研究现状 |
1.5.3 磁黄铁矿浮选理论研究现状 |
1.6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单矿物试样来源与制备 |
2.1.2 试样分析 |
2.2 实验仪器及试验药剂 |
2.2.1 试验仪器 |
2.2.2 试验药剂 |
2.3 研究方法 |
2.3.1 单矿物浮选试验 |
2.3.2 磁黄铁矿的化学组成分析 |
2.3.3 矿浆初始pH值测试 |
2.3.4 矿物接触角测定 |
2.3.5 矿物动电位的测定 |
2.3.6 矿物塞贝克系数的测定 |
2.3.7 矿物硬度的测定 |
2.3.8 矿物破裂形貌分析 |
2.3.9 红外光谱测试 |
2.3.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
2.3.11 紫外光谱分析及吸附量测定 |
第三章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矿物学特征研究 |
3.1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成因及产状 |
3.1.1 单斜磁黄铁矿的成因及产状 |
3.1.2 六方磁黄铁矿的成因及产状 |
3.2 磁黄铁矿的矿物学特性研究 |
3.2.1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化学组成 |
3.2.2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单矿物的自然pH值 |
3.2.3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硬度测试 |
3.2.4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接触角 |
3.2.5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塞贝克系数测定 |
3.2.6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破裂面形貌 |
3.2.7 磁黄铁矿的XPS分析及表面铁原子相对含量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浮选行为研究 |
4.1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自诱导浮选行为 |
4.1.1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无捕收剂浮选 |
4.1.2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浮选速率 |
4.2 捕收剂作用下不同成因磁黄铁矿的可浮性研究 |
4.2.1 捕收剂用量对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
4.2.2 丁黄在不同pH条件下对磁黄铁矿浮选回收率的影响 |
4.3 硫化钠对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
4.3.1 硫化钠用量对不同晶系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
4.3.2 硫化钠对不同晶系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
4.4 硫酸铜对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
4.4.1 硫酸铜用量对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
4.4.2 经硫酸铜活化后的磁黄铁矿可浮性表现 |
4.5 抑制剂对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
4.5.1 石灰用量对未经硫酸铜活化的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
4.5.2 石灰用量对经硫酸铜活化的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
4.5.3 组合抑制剂用量对经硫酸铜活化单斜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
4.5.4 组合抑制剂用量对经硫酸铜活化六方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可浮性差异的机理研究 |
5.1 磁黄铁矿表面润湿性及表面自由能变化与浮游性的关系 |
5.1.1 捕收剂浓度对不同晶系磁黄铁矿表面接触角大小的影响 |
5.1.2 不同液相中磁黄铁矿表面自由能与可浮性的关系 |
5.1.3 抑制剂浓度对不同晶系磁黄铁矿接触角的影响 |
5.2 不同成因磁黄铁矿的吸附机理研究 |
5.2.1 丁黄捕收剂对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吸附机理研究 |
5.2.2 调整剂对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吸附机理研究 |
5.3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表面电性 |
5.4 红外光谱分析 |
5.5 塞贝克系数与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关系 |
5.6 杂质含量与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关系 |
5.7 破裂面形貌及表面Fe原子相对含量与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关系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低碱度下黄铁矿与黄铜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铜硫矿石资源概述 |
1.1.1 铜资源 |
1.1.2 硫资源 |
1.2 铜硫矿石的可浮性和铜硫分离难点概述 |
1.2.1 黄铜矿的可浮性 |
1.2.2 黄铁矿的可浮性 |
1.2.3 铜硫分离的难点 |
1.3 常见铜硫分离浮选工艺 |
1.4 低碱度条件下铜硫分离浮选调整剂研究进展 |
1.4.1 抑制剂 |
1.4.2 其他调整剂 |
1.5 铜硫分离浮选捕收剂研究进展 |
1.5.1 新型捕收剂 |
1.5.2 组合捕收剂 |
1.6 铜硫分离浮选起泡剂研究进展 |
1.7 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
1.7.1 研究的背景意义 |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试样、药剂、设备与研究方案 |
2.1 试验试样 |
2.1.1 试验实际矿样品制备 |
2.1.2 纯矿物矿样 |
2.2 药剂与设备 |
2.3 研究方案 |
2.3.1 研究思路 |
2.3.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实际矿样工艺矿物学分析 |
3.1 主要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分析 |
3.2 铜物相分析 |
3.3 主要矿物的嵌布特性和结构构造分析 |
3.3.1 黄铜矿 |
3.3.2 黄铁矿 |
3.4 原矿粒度筛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际矿物浮选试验研究 |
4.1 磨矿细度条件试验 |
4.2 抑制剂种类试验 |
4.2.1 单一抑制剂试验 |
4.2.2 组合抑制剂试验 |
4.3 抑制剂用量试验 |
4.3.1 石灰用量试验 |
4.3.2 YT用量试验 |
4.4 起泡剂种类试验 |
4.5 捕收剂种类试验 |
4.6 捕收剂用量试验 |
4.6.1 MCO用量试验 |
4.6.2 丁铵黑药用量试验 |
4.7 开路试验 |
4.8 闭路试验对比 |
4.8.1 模拟原厂流程闭路试验 |
4.8.2 新工艺流程闭路试验 |
4.9 后续硫铁回收探索试验 |
4.9.1 模拟原厂全流程开路试验 |
4.9.2 新工艺全流程开路试验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抑制剂YT与纯矿物作用机理初探 |
5.1 纯矿物浮选试验 |
5.1.1 抑制剂种类对纯矿物浮选的影响 |
5.1.2 YT浓度对纯矿物浮选的影响 |
5.1.3 YT对不同比例混合矿浮选的影响 |
5.2 接触角试验 |
5.2.1 pH对纯矿物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
5.2.2 YT浓度对纯矿物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
5.3 紫外吸附试验 |
5.3.1 YT吸附量标准曲线绘制 |
5.3.2 YT吸附量测定及分析 |
5.3.3 YT溶液中不同离子对吸光度的影响 |
5.4 Zeta电位试验 |
5.4.1 不同pH条件下YT对纯矿物Zeta电位的影响 |
5.4.2 YT浓度对黄铜矿和黄铁矿Zeta电位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捕收剂MCO与纯矿物作用机理初探 |
6.1 纯矿物浮选试验 |
6.1.1 矿浆pH对纯矿物浮选的影响 |
6.1.2 MCO和Z200 浓度对纯矿物浮选的影响 |
6.2 接触角试验 |
6.3 紫外吸附试验 |
6.3.1 MCO吸附量标准曲线绘制 |
6.3.2 MCO吸附量测定 |
6.3.3 MCO溶液中不同离子对吸光度的影响 |
6.4 Zeta电位试验 |
6.4.1 不同pH条件下MCO对纯矿物Zeta电位的影响 |
6.4.2 MCO浓度对黄铜矿和黄铁矿Zeta电位的影响 |
6.5 红外光谱分析 |
6.5.1 黄铜矿与MCO作用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
6.5.2 黄铁矿与MCO作用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结论与创新点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4)铜铅硫化矿物浮选分离中铅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无机抑制剂及其抑制机理 |
2 有机抑制剂及其抑制机理 |
3 组合抑制剂及其抑制机理 |
4 新型抑制剂及其抑制机理 |
5 结论 |
(5)闪锌矿铁含量对其浮选及与黄铁矿分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锌资源概况 |
1.1.1 锌资源分布极特征 |
1.1.2 铁闪锌矿资源概况 |
1.2 铁闪锌矿浮选及分离研究进展 |
1.2.1 铁闪锌矿的浮选特性 |
1.2.2 铁闪锌矿的铜活化 |
1.2.3 铁闪锌矿的表面氧化 |
1.2.4 铁闪锌矿与黄铁矿的分离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论文课题来源 |
第二章 试验原料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矿样 |
2.1.1 纯矿物样品制备 |
2.1.2 纯矿物样品纯度鉴定与表征 |
2.2 试验药剂与设备 |
2.2.1 试验药剂 |
2.2.2 试验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纯矿物浮选 |
2.3.2 接触角测定 |
2.3.3 吸附量测定 |
2.3.4 矿物离子溶出量测定 |
2.3.5 XPS分析 |
2.3.6 Zeta电位测试 |
2.3.7 TOF-SIMS检测 |
2.3.8 电化学分析 |
2.3.9 Visual MINTEQ溶液化学计算 |
第三章 铁含量对闪锌矿浮选及药剂吸附的影响 |
3.1 铁含量对闪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1 铁含量对闪锌矿天然可浮性的影响 |
3.1.2 铁含量对闪锌矿黄药捕收可浮性的影响 |
3.1.3 铁含量对闪锌矿铜活化可浮性的影响 |
3.2 铁含量对闪锌矿铜吸附量的影响 |
3.3 铁含量对闪锌矿铜活化黄药吸附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铁含量对闪锌矿表面氧化的影响 |
4.1 铁含量对闪锌矿氧化浮选的影响 |
4.1.1 铁含量对闪锌矿空气放置氧化浮选的影响 |
4.1.2 铁含量对闪锌矿充气氧化浮选的影响 |
4.2 铁含量对闪锌矿氧化后疏水性影响 |
4.3 铁含量对闪锌矿离子溶出的影响 |
4.3.1 锌铁溶出动力学 |
4.3.2 pH值对闪锌矿锌铁溶出的影响 |
4.3.3 铁含量对闪锌矿表面锌铁萃取量的影响 |
4.4 表面电位与溶液组分分析 |
4.5 不同铁含量闪锌矿表面氧化产物XPS表征 |
4.5.1 XPS分析样品制备 |
4.5.2 总谱分析 |
4.5.3 C/O/S分峰处理 |
4.6 不同铁含量闪锌矿表面氧化产物FE-SEM分析 |
4.7 电化学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铁含量对闪锌矿与黄铁矿分离的影响 |
5.1 铁含量对闪锌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5.1.1 铁含量对闪锌矿与黄铁矿分离浮选行为的影响 |
5.1.2 混合矿体系中黄药吸附量测定 |
5.2 闪锌矿铁含量对铜活化选择性的影响 |
5.2.1 铜吸附量测定 |
5.2.2 铜活化交换模型验证 |
5.2.3 铜离子活化内部迁移规律研究 |
5.2.4 铜活化选择性分析 |
5.3 铁含量对高碱高钙抑制选择性的影响 |
5.3.1 钙吸附量比较 |
5.3.2 钙对铜与黄药吸附的影响 |
5.3.3 钙对表面羟基化的影响 |
5.3.4 钙对动电位的影响 |
5.3.5 钙吸附微观表征比较 |
5.3.6 高碱高钙抑制选择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氯化铵调控铜活化选择性研究 |
6.1 氯化铵对铜活化浮选行为的影响 |
6.1.1 氯化铵对单矿物铜活化浮选行为的影响 |
6.1.2 氯化铵对混合矿分离浮选行为的影响 |
6.2 氯化铵强化闪锌矿铜活化机理 |
6.2.1 闪锌矿铜吸附量测定 |
6.2.2 闪锌矿锌萃取量测定 |
6.2.3 铜活化闪锌矿XPS分析 |
6.2.4 溶液组分检测与计算 |
6.2.5 氯化铵强化闪锌矿铜活化机理分析 |
6.3 氯化铵削弱黄铁矿铜活化机理 |
6.3.1 黄铁矿黄药吸附量测定 |
6.3.2 黄铁矿铜铁吸附量测定 |
6.3.3 铜活化黄铁矿XPS分析 |
6.3.4 氯化铵削弱黄铁矿铜活化机理分析 |
6.4 氯化铵调控铜活化选择性机制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非高碱性下黄铁矿选择性抑制研究 |
7.1 单矿物抑制浮选 |
7.1.1 黄铁矿抑制浮选 |
7.1.2 闪锌矿抑制浮选 |
7.2 混合矿抑制浮选 |
7.3 铁取代对次氯酸钙抑制选择性影响机理 |
7.3.1 离子溶出与表面锌铁钙萃取测定 |
7.3.2 XPS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8.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8.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附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
(6)基于磨矿介质及金属离子助抑剂强化含钙矿物浮选分离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钨资源概况 |
1.1.1 我国钨矿床类型 |
1.1.2 我国钨矿资源特点 |
1.2 含钙矿物的基本性质 |
1.2.1 白钨矿的基本特性 |
1.2.2 方解石的基本特性 |
1.2.3 萤石的基本特性 |
1.3 白钨矿选矿工艺研究现状 |
1.3.1 重选 |
1.3.2 磁选 |
1.3.3 化学分选 |
1.3.4 浮选 |
1.4 白钨矿浮选药剂研究现状 |
1.4.1 白钨矿浮选捕收剂研究现状 |
1.4.2 白钨矿浮选抑制剂研究现状 |
1.5 磨矿介质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1.5.1 磨矿介质对矿物颗粒表面性质的影响 |
1.5.2 磨矿介质对矿物颗粒形貌特性的影响 |
1.6 金属离子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1.6.1 金属离子对矿物的活化或助抑作用 |
1.6.2 金属离子对矿物的抑制作用 |
1.7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原料、仪器设备及方法 |
2.1 试样的制备及分析 |
2.1.1 单矿物矿样的制备及分析 |
2.1.2 实际矿石矿样的制备及分析 |
2.2 试验药剂及仪器设备 |
2.2.1 试验药剂 |
2.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方案 |
2.3.2 主要试验及检测方法 |
第3章 磨矿介质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 粒度及其组成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1 粒度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2 粒度组成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3 DLVO理论分析与计算 |
3.2 磨矿介质材质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 |
3.2.1 磨矿介质材质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2 磨矿介质材质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机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属离子助抑剂强化含钙矿物的浮选分离 |
4.1 金属离子助抑剂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1 水玻璃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2 Pb-水玻璃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3 Zn-水玻璃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4.1.4 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 |
4.2 金属离子助抑剂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机理 |
4.2.1 水玻璃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机理 |
4.2.2 Pb-水玻璃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机理 |
4.2.3 Zn-水玻璃对含钙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际矿物浮选试验研究 |
5.1 粗选条件试验 |
5.1.1 碳酸钠用量试验 |
5.1.2 油酸钠用量试验 |
5.1.3 粗细粒级分级浮选 |
5.1.4 瓷磨铁磨对比 |
5.1.5 水玻璃用量试验 |
5.1.6 Pb-水玻璃用量试验 |
5.1.7 Zn-水玻璃用量试验 |
5.2 精选抑制剂种类试验 |
5.3 浮选闭路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7)黄铁矿的抑制及活化分选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黄铁矿的晶体结构及其性质 |
2 抑制剂及抑制机理 |
2.1 常用的抑制剂 |
2.2 抑制机理 |
2.2.1 无机抑制剂的抑制机理 |
2.2.2 有机抑制剂的抑制机理 |
3 活化剂及活化机理 |
3.1 常用的活化剂 |
3.2 活化机理 |
3.2.1 酸类活化剂活化机理 |
3.2.2 盐类活化剂活化机理 |
4 结论与展望 |
(8)油酸钠体系中锡石与绿泥石浮选选择性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1.1 锡的性质与用途 |
1.1.2 锡矿资源分布 |
1.2 锡石选别工艺 |
1.2.1 锡石重选 |
1.2.2 锡石浮选 |
1.2.3 其他工艺 |
1.2.4 锡石浮选药剂 |
1.3 绿泥石选别工艺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试样与研究方法 |
2.1 试样制备 |
2.2 试验药剂 |
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4 研究方法 |
2.4.1 单矿物浮选试验 |
2.4.2 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 |
2.4.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4.4 矿物表面Zeta电位测试 |
2.4.5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分析(FTIR) |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分析(XPS) |
第三章 纯矿物浮选分离研究 |
3.1 油酸钠浮选体系中矿物的可浮性 |
3.2 油酸钠浮选体系中无机抑制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2.1 水玻璃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2.2 六偏磷酸钠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2.3 氟硅酸钠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3 油酸钠浮选体系中小分子有机抑制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3.1 柠檬酸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3.2 草酸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4 油酸钠浮选体系中大分子有机抑制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4.1 离子型有机抑制剂 |
3.4.2 非离子型有机抑制剂 |
3.5 人工混合矿浮选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药剂与矿物表面作用机理研究 |
4.1 矿物晶体结构及溶液化学计算 |
4.1.1 锡石晶体结构与溶液化学 |
4.1.2 绿泥石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 |
4.1.3 油酸钠溶液化学 |
4.1.4 羧甲基纤维素性质 |
4.2 动电位测试分析 |
4.2.1 锡石和绿泥石与油酸钠作用前后的电位 |
4.2.2 锡石和绿泥石与CMC作用前后的电位 |
4.2.3 锡石和绿泥石与CMC和油酸钠作用前后的电位 |
4.3 红外光谱分析 |
4.3.1 锡石和绿泥石与油酸钠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 |
4.3.2 锡石和绿泥石与CMC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 |
4.3.3 锡石和绿泥石与CMC和油酸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 |
4.4 XPS分析 |
4.4.1 锡石与药剂作用前后的XPS分析 |
4.4.2 绿泥石与药剂作用前后的XPS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说明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荣誉 |
(9)调整剂与捕收剂加药顺序对典型硫化矿物浮选分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典型铜铅锌铁硫化矿物可浮性及浮选工艺流程 |
2.1.1 典型铜铅锌铁硫化矿物的可浮性 |
2.1.2 典型铜铅锌铁硫化矿浮选体系与浮选工艺流程 |
2.2 浮选药剂与典型铜铅锌铁硫化矿物的作用机理 |
2.2.1 捕收剂与典型铜铅锌铁硫化矿物的作用机理 |
2.2.2 调整剂与典型铜铅锌铁硫化矿物的作用机理 |
2.3 浮选过程中调整剂与捕收剂加药顺序的研究进展 |
2.3.1 氧化矿浮选研究进展 |
2.3.2 硫化矿浮选研究进展 |
2.4 小结 |
3 研究内容与试验方法 |
3.1 研究目标 |
3.2 技术路线 |
3.3 研究内容 |
3.4 试验样品 |
3.4.1 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
3.4.2 试样的基本性质 |
3.5 试验方法 |
3.5.1 浮选试验方法 |
3.5.2 机理研究方法 |
3.6 评价指标 |
3.7 试验药剂及试验设备 |
3.7.1 主要试验药剂 |
3.7.2 主要试验设备 |
4 调整剂与捕收剂加药顺序对典型硫化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4.1 捕收剂种类对典型硫化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4.1.1 乙硫氮对典型硫化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4.1.2 Z-200对典型硫化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4.1.3 丁基钾黄药对铅锌硫化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4.2 无机调整剂的加药顺序对典型硫化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4.2.1 硫酸锌加药顺序对典型硫化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4.2.2 硫酸铜加药顺序对典型硫化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4.2.3 亚硫酸钠加药顺序对典型硫化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4.2.4 硫化钠加药顺序对典型硫化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4.3 有机调整剂加药顺序对典型硫化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4.3.1 糊精加药顺序对典型硫化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4.3.2 腐殖酸钠加药顺序对典型硫化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4.3.3 阳离子瓜尔胶加药顺序对典型硫化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4.3.4 DP115加药顺序对典型硫化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4.4 加药顺序对典型硫化矿物浮选分离的影响规律 |
4.5 小结 |
5 人工混合矿和实际矿石浮选分离试验 |
5.1 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试验 |
5.2 铅锌硫化矿实际矿石浮选分离试验 |
5.3 小结 |
6 调整剂与捕收剂加药顺序对典型硫化矿物可浮性影响的作用机理 |
6.1 浮选药剂的溶液化学计算与分析 |
6.1.1 乙硫氮的溶液化学计算与分析 |
6.1.2 锌离子的溶液化学计算与分析 |
6.2 硫酸锌与乙硫氮加药顺序对铅锌硫化矿物可浮性影响的机理 |
6.2.1 铅锌硫化矿物表面药剂吸附量测定 |
6.2.2 铅锌硫化矿物药剂吸附表面FTIR分析 |
6.2.3 铅锌硫化矿物药剂吸附表面XPS分析 |
6.2.4 铅锌硫化矿物药剂吸附表面TOF-SIMS分析 |
6.2.5 硫酸锌与乙硫氮加药顺序对铅锌硫化矿物可浮性影响的机理模型 |
6.3 阳离子瓜尔胶与乙硫氮加药顺序对铅锌硫化矿物可浮性影响的机理 |
6.3.1 铅锌硫化矿物表面药剂吸附量测定 |
6.3.2 铅锌硫化矿物药剂吸附表面FTIR分析 |
6.3.3 铅锌硫化矿物药剂吸附表面XPS分析 |
6.3.4 铅锌硫化矿物药剂吸附表面TOF-SIMS分析 |
6.3.5 阳离子瓜尔胶与乙硫氮加药顺序对铅锌硫化矿物可浮性影响的机理模型 |
6.4 DP115与Z-200加药顺序对铜铅锌硫化矿物可浮性影响的机理 |
6.4.1 铜铅锌硫化矿物表面药剂吸附量测定 |
6.4.2 pH值及加药顺序对铜铅锌硫化矿物表面药剂吸附量的影响 |
6.4.3 硫化矿物药剂吸附表面TOF-SIMS分析 |
6.4.4 DP115与Z-200加药顺序对铜铅锌硫化矿物可浮性影响的机理模型 |
6.5 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四川九龙铅锌矿选矿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铅锌资源概况 |
1.1.1 世界铅锌资源储量与分布 |
1.1.2 我国铅锌储量与资源分布 |
1.2 铅锌硫化矿性质简介 |
1.2.1 硫化铜矿物的分类及性质 |
1.2.2 方铅矿、闪锌矿的性质 |
1.2.3 黄铁矿的性质 |
1.2.4 银矿物的种类及性质 |
1.3 硫化铅锌矿的处理方法 |
1.3.1 优先浮选法 |
1.3.2 全混合浮选流程 |
1.3.3 部分混合浮选 |
1.3.4 等可浮浮选法 |
1.3.5 分支浮选法 |
1.3.6 异步混合浮选法 |
1.3.7 无捕收剂浮选法 |
1.3.8 电位调控浮选法 |
1.3.9 选-冶联合法 |
1.4 铅锌硫化矿浮选药剂 |
1.4.1 铅锌硫化矿浮选捕收剂 |
1.4.2 铅锌多金属硫化矿捕收剂研究进展 |
1.4.3 铅锌分离困难的原因 |
1.4.4 闪锌矿无机抑制剂作用机理 |
1.4.5 闪锌矿无机抑制剂研究进展 |
1.4.6 有机抑制剂作用机理 |
1.4.7 有机抑制剂研究进展 |
1.4.8 黄铁矿抑制剂研究进展 |
1.4.9 无机抑制剂研究进展 |
1.4.10 有机抑制剂 |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5.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5.2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原矿工艺矿物学特征 |
2.1.1 原矿样品的制备 |
2.2 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
2.2.1 铅锌物相分析 |
2.3 试验仪器 |
2.4 试验药剂 |
2.5 研究方法 |
2.5.1 浮选实验方法 |
第三章 铅锌浮选工艺参数研究 |
3.1 磨矿曲线的绘制 |
3.2 磨矿细度试验 |
3.3 铅浮选优化试验 |
3.3.1 石灰用量试验 |
3.3.2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实验 |
3.3.3 组合捕收剂种类试验 |
3.3.4 抑制剂种类试验 |
3.4 锌浮选优化试验 |
3.4.1 活化剂用量试验 |
3.4.2 丁黄用量试验 |
3.4.3 全开路流程试验 |
3.5 全流程闭路试验 |
3.6 精矿产品质量考察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银回收条件优化实验 |
4.1 腐殖酸钠和石灰组合用量实验 |
4.2 全流程闭路实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不足 |
5.1 主要结论 |
5.2 论文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荣誉 |
四、腐殖酸钠在铜硫矿石浮选中的作用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铜硫浮选分离药剂研究现状与展望[J]. 柏少军,丁湛,毕云霄,李颉,袁加巧.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21(12)
- [2]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矿物学特征和可浮性研究[D]. 张小普.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3]低碱度下黄铁矿与黄铜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D]. 吴海祥.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铜铅硫化矿物浮选分离中铅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白睿,魏志聪,彭蓉,王衡嵩.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1(02)
- [5]闪锌矿铁含量对其浮选及与黄铁矿分离的影响[D]. 张胜东.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6]基于磨矿介质及金属离子助抑剂强化含钙矿物浮选分离理论与试验研究[D]. 姚伟.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7]黄铁矿的抑制及活化分选研究进展[J]. 赵连兵,先永骏,文书明,张松,韩广,陈章鸿.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0(02)
- [8]油酸钠体系中锡石与绿泥石浮选选择性抑制作用研究[D]. 罗红莹.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9]调整剂与捕收剂加药顺序对典型硫化矿物浮选分离的影响[D]. 谭欣.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10]四川九龙铅锌矿选矿试验研究[D]. 尧章伟.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