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赛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伟大的小说家及剧作家。他的作品大都反映二战前后西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其中的人物大多在意义缺失、孤独绝望的世界中苦苦挣扎。他的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无可名状的人》代表了贝克特小说创造的最高成就,在主题上完全上升到对荒诞的存在以及人的本质的形而上的探索。本文以存在主义文艺理论为基础,通过文本细读,结合二战后的社会背景,从小说的死亡主题入手,对三步曲之一《马龙之死》的写作技巧,语言及象征手法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贝克特运用非理性的方式来反映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诞性和生活的无意义。论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了贝克特的文学成就,马龙之死的梗概,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并说明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论文涉及的文学批评理论—存在主义文论,存在主义哲学和荒诞派理论。第三部分到第五部分是文本分析部分。第三部分由小说的死亡主题入手,透视死亡背后人类生活的荒诞和无意义。首先,死亡带来意义的终止与虚无;死亡注视下的生命痛苦绝望,焦虑不安;于是他等待着最终的结束能给他带来人生的意义和希望,结束他的痛苦;可是希望不会来,什么也不会来,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终究成为泡影。小说的荒诞和无意义的主题是以二战后西方世界的社会背景及人们深重的精神危机为基础的第四部分分析了贝克特反传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形式。环形的结构,静止没有发展的人物和情节来揭示生活只不过是一味的无意义的重复,没有意义没有变化,这个荒诞的世界没有出口。自始至终马龙(及马龙背后的贝克特)宣称要把写作把语言贬值为一场游戏来自娱,而非严肃的表达思想,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否定。并运用重复,含混不清的语言及其他语言形式,如不连贯,矛盾,并置,来打破意义的连续,揭示世界原本是如此的荒诞,无法认知,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第五部分谈贝克特运用象征意义的表现手法来反映现实。马龙在英文的拼写上就是“孤立的人”,主人公马龙自始至终都未离开的斗室象征着人类自我与外界的隔离状态,无法沟通和理解,他失去了父母的引导和指引,对他来讲,上帝死去了,自己完全成了一个孤立的个体;受难的基督表明人类彼此仇恨和敌视的现状;失去个性的人物表明整个人类生活在痛苦和压抑之中。第六部分是结束语,从社会和文学的高度来宏观的审视这部小说,并指出它所存在的局限。存在主义是战后西方思想的新模式,深深的影响了二十世纪许多的作家和艺术家,贝克特就是其中一位。作为贝克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马龙之死》成功运用荒诞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战后西方世界真实的社会状况。它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使人们从麻木平庸,充满假象的生存状况中醒来,看到自己真实的生存状况。贝克特在《马》作品中大胆实验,运用了一系列反传统小说的写作技巧,进行着语言的肢解。但由于本小说以存在主义观点为基础,强调对直觉的表现,鼓吹非理性的写作方式,因此免不了充满了悲观的色彩。它认识到人类生存的荒诞性,但不能提出解决的方法。这正是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缺点。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贝克特的遗产:贝克特之后的欧洲后戏剧剧场[J]. 晋阳学刊 2019(01)
- [2].走进贝克特的世界[J]. 中国出版 2016(23)
- [3].遁世?天堂——贝克特与他的晚年短剧(1977—1983)[J]. 剧作家 2017(01)
- [4].浅析贝克特戏剧中表现主题的艺术方法[J]. 祖国 2017(04)
- [5].贝克特戏剧中的神经叙事[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6].贝克特是哪国人?[J]. 中学历史教学 2008(Z2)
- [7].荒诞绝望中的希望——解读《终局》中贝克特的不确定性[J]. 青年文学家 2013(19)
- [8].揭露城市的伤疤——评“城市里的贝克特:女性在言说”短剧系列[J]. 四川戏剧 2019(02)
- [9].伯恩哈德:“阿尔卑斯山的贝克特”[J]. 书城 2017(05)
- [10].分裂的自我——贝克特戏剧中的凝视与自语[J]. 思想与文化 2013(00)
- [11].调和与突破——评《贝克特的边界景观:退却的游戏》[J]. 当代外国文学 2010(02)
- [12].感触贝克特《终局》的节奏[J]. 当代戏剧 2008(05)
- [13].试析贝克特的戏剧空间[J]. 剧作家 2015(03)
- [14].世界是“我”的表象:解析贝克特《徒劳无益》中的写实主义[J]. 外国文学评论 2009(01)
- [15].贝克特全集(共22册)[J]. 芙蓉 2016(04)
- [16].塞缪尔·贝克特研究在中国:2000-2013[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4(03)
- [17].论贝克特戏剧人物的现实观照[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02)
- [18].论贝克特戏剧的悲喜剧意蕴[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 [19].贝克特戏剧《来来去去》中的人文关怀[J]. 长春大学学报 2018(03)
- [20].贝克特之后法国戏剧的发展[J]. 戏剧艺术 2012(02)
- [21].贝克特晚期剧作中的形象研究——以《不是我》《落脚声》和《呼吸》为中心[J]. 四川戏剧 2009(04)
- [22].国内贝克特小说研究述评[J]. 当代外国文学 2010(01)
- [23].贝克特,勇于超越的背叛者[J]. 考试周刊 2009(38)
- [24].贝克特书信集第一卷出版[J]. 世界文学 2009(04)
- [25].贝克特戏剧的中国接受[J]. 文艺争鸣 2013(07)
- [26].贝克特戏剧的全球化想象[J]. 戏剧艺术 2011(05)
- [27].《终局》中贝克特的存在主义伦理观探析[J]. 现代交际 2017(22)
- [28].贝克特作品中的“失语症”评析[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02)
- [29].评《塞缪尔·贝克特戏剧中的肉身表演》[J]. 戏剧艺术 2011(05)
- [30].贝克特小说三部曲中的身体叙事[J]. 东方论坛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