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同云教授诊治皮肤病经验

陈同云教授诊治皮肤病经验

一、陈彤云教授诊治皮肤病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张雨琪[1](2021)在《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寻常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主要累及面部的慢性皮肤病,发病率高,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中医学虽无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属中医学中“粉刺”、“痤”等范畴。从古至今,中医学对寻常痤疮的认识,从病因病机到理法方药已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诊疗共识和大量各具特色的诊疗经验数据。既往研究多通过文献整理、经验总结、数据挖掘等方式,对个别医家、流派的寻常痤疮诊疗经验加以总结、对比。但限于诊疗经验的分散性,寻常痤疮相关中医药诊疗经验数据中的大量隐性知识难以被挖掘与利用。研究目的探索中医药疾病知识图谱构建的关键技术,以寻常痤疮中医药领域文献为数据源,复用中医药及相关领域的顶层知识分类标准与术语表,根据领域知识特点,构建包含理论、实践两部分知识的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借助知识图谱在关联、表达、利用知识上的优势,表达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间的关联,以期提升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的获取效果,实现寻常痤疮名医诊疗经验的整合和知识发现。研究方法(1)根据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的构建目标,制定知识图谱涉及的知识层次。梳理寻常痤疮中医药诊疗知识体系,参考中医药领域现有知识分类标准,制定知识图谱的知识框架。(2)分析寻常痤疮中医药诊疗知识特点与侧重方向,根据领域本体构建的七步法,确定本体的覆盖范围与术语粒度,收集领域术语,复用、组合领域本体、中医药领域通用术语表、中医证候术语表以及中西医疾病、治法和药物术语表等,整合特色分类体系,构建本体的分类体系,定义满足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表达的特征性数据属性,完成领域本体构建。(3)选择高质量的寻常痤疮中医药事实知识,利用知识抽取技术结合人工审校标注的方法,获取结构化数据,进行事实知识之间、事实与本体知识之间的知识融合,构建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选择图数据库加以存储,实现语义搜索等应用示例。研究结果(1)构建了互操作性与名医经验知识表达良好的知识图谱知识结构。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以名医经验的表达和使用为目标,制定了包含模式和事实两部分的知识图谱知识层次。该知识层次支持理论知识与诊疗经验的表达,既能发挥领域本体的语义优势,又能促进医案中隐性知识的的完整保存与分析利用。通过对寻常痤疮中医药诊疗知识体系的梳理、对中医药领域现有知识分类标准的分析,制定了包含疾病、证候、分期与传变、生理特征、症状体征、治则治法、药物、机体形态、中医操作/方法、医家共10种语义类型,治疗、分析、使用、包含、进程、现象表达、特性、实例化、subClassOf共9种语义关系的知识图谱知识框架,能够支持领域协作的互操作需求。(2)构建了符合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表达特色的本体。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的本体部分以单义术语为最小术语粒度,梳理核心概念的中西医正名“寻常痤疮”和“粉刺”,选择具有中医特色的术语定义,据此收集相关术语,着重构建了分类体系的疾病、证候、治则治法部分,定义了数据属性ID、名、异名、来源、来源文献、相关性、疾病诊断、专长、部位、频率、时长、时刻、次序、剂量、疗程、特殊煎法和诊疗经验,在protege中加以编辑,完成本体构建。(3)构建了提升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获取效果的的知识图谱。以专科医家的医案作为事实知识来源,通过基于规则的知识抽取和标准统一的人工审校标注,获得结构化数据。通过知识消歧,将知识图谱的本体部分与名医经验部分关联起来;通过知识对齐,融合医案知识。选择图数据库Neo4j,使用Py2neo导入数据,构建了包含5911个实体、15193条关系的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能够支持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的语义搜索和知识发现,提升了领域知识的可获取性。研究结论(1)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的知识层次应当至少具有事实和模式2层,使得领域公认知识和医家个人经验都能够得到良好表达;知识框架中除中医药领域知识图谱通用的知识类型外,还需根据疾病知识的表达需求设置特色的知识类型。(2)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领域本体部分不应强调细粒度术语的构建。构建分类体系全面的本体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拓展组合的空间,能够更好地支持寻常痤疮中医药个性化诊疗中,对术语的灵活组合使用。(3)中医药疾病知识图谱可按照知识结构、领域本体和事实知识的顺序加以构建,构建过程中需关注中医药领域对疾病中各类知识的描述侧重、知识图谱的应用目标以及领域现有工作的复用,重视领域专家的需求与指导。

王新路[2](2021)在《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风热壅盛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防风通圣散加减和丹参酮胶囊治疗风热壅盛型痤疮的临床效果,客观评价防风通圣散加减对风热壅盛型痤疮的治疗疗效,评估其安全性和远期疗效,完善中医诊治风热壅盛型痤疮的方法及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的风热壅盛型痤疮患者,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病例,将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每一例按就诊顺序标号,分组方式采用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分为试验、对照组,每组数量均为40例。试验组口服防风通圣散加减中药配方颗粒治疗,日一剂,早晚分服;对照组口服丹参酮胶囊治疗,每次1g,日3次。每组疗程均为2周,每周复诊一次,观察皮损变化、症状体征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并进行记录,治疗2周后进行总记录,运用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在疗效上、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上的差异,客观评价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风热壅盛型痤疮的临床疗效。结果:(1)试验组及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相较治疗前,各项评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均有效。(2)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皮损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疗效。(3)试验组总有效率是95.0%,对照组总有效率是80.0%;试验组总治愈率32.5%,对照组总治愈率20.0%,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这说明在进行风热壅盛型痤疮的治疗期间,相比于丹参酮胶囊,防风通圣散加减的治疗效果要更好。(4)试验组及对照组的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5)试验组总有效受试者复发率5.26%,对照组总有效受试者复发率28.13%,两组复发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说明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风热壅盛型痤疮复发率更低,有更可观的远期疗效。结论:(1)使用防风通圣散加减进行风热壅盛型痤疮的治疗其疗效优于丹参酮胶囊;(2)使用防风通圣散加减进行风热壅盛型痤疮的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较好,无过多不良反应;(3)使用防风通圣散进行风热壅盛型痤疮的治疗表现出较低的皮损复发率,有可观的远期疗效。

张新荣[3](2021)在《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数据挖掘及其meta分析》文中提出背景:痤疮是一种出现在毛囊和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全球患病率9.38%,我国发病率8.1%,其临床特点是初起出现黑白头粉刺和丘疹,继而出现脓疱和囊肿,甚至结节和囊肿,痤疮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萎缩性瘢痕或者增生性瘢痕,在发病的过程中同时伴有皮脂溢出,属慢性病程。痤疮除了影响美观外,还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带来了心理疾病。目前痤疮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因痤疮发病范围广和环境因素的干扰,容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因此痤疮一直是皮肤病学研究的热门领域。痤疮的中医病因可以归纳为风、湿、热、瘀、郁、痰,其次还与人体自身素质和环境有关,病位从肺、脾、胃、肝、肾、冲任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痤疮的病机与肺热血热、肠胃湿热、脾虚痰湿、瘀血阻滞、肾阴不足、情志不节、肝火上炎等方面有关,而女性患者除上述罗列的原因外,还与肝和冲任的关系密切。在辨证方面应首当辨热、郁、痰。其中热又分为风热、血热和湿热;郁又包括毒郁和血瘀;痰指痤疮患者久病后脾胃失调,运化失健,酿生湿浊,湿聚成痰,凝滞肌肤而致。目前临床上辨证论治分为肺经风热、肠胃湿热、肝经郁热、痰热瘀结、肝肾阴虚和冲任失调等六种。其中痰热瘀结型痤疮较为严重,以清热化痰活血为治疗原则,临床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治疗痤疮疗效显着,与西医治疗相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价格亲民,可长期使用等凸显其优点。由于现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及理解不同,辨证分型不同或辨证分型相同,所以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总体上疗效显着却缺乏规范化的总结与梳理,临床上缺乏大样本的用药疗效观察,在某些方面限制了中医药治疗痤疮的发展。若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文献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梳理与总结,探讨其用药规律及其治疗痤疮meta分析的深层次研究,为临床治疗痤疮时适当选择用药提供依据,造福于患者。目的:1.通过收集和归纳近十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中药内服方治疗痤疮的用药规律,以期为痤疮的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2.系统评价传统中药内服方联合常规西药常规治疗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基于筛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治疗痤疮方剂,运用R语言进行频次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对文献中的中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资料,得出数据的分布类型及规律,从而挖掘其中的组方特点和用药规律。2.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全文数据库(VIP)、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等数据库,收集中药内服方联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痤疮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质量学评价,提取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中药内服方联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并做有效率的对比。结果:1.共筛选443首治疗痤疮方剂,涉及中药243味,对频数大于30且除甘草外的药物进行频次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药物有黄芩、连翘、丹参、蒲公英,金银花、赤芍、牡丹皮、生地黄、桑白皮、白花蛇舌草;4类功效不同的药物组合和24组药对;频数大于30的药物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足厥阴肝经为主。频数大于30的药物主治功效中,清热药占53.68%、化痰止咳平喘药占12.22%、活血化瘀药占9.64%。2.按照纳排标准筛选出共23篇文献。采用中药内服方联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痤疮有效率RR=1.50,95%CI[1.41,1.59]优于西药常规疗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治疗痤疮处方多以清热为本,辅以理气化痰、活血化瘀的原则,应用最多的处方为清热化痰类的中药;选用最多的组对为连翘、枇杷叶、黄芩等清热化痰药。此组方规律为中医药中采用的处方治疗痤疮的新组合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2.Meta分析初步提示中药内服方联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痤疮的有效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痤疮。

肖翔[4](2021)在《陈彤云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总结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意义: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的皮肤病之一,临床特点是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常常因瘙痒难耐,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而西药治疗往往只能缓解患者一时的痛苦,停药后易反复。中医治疗往往有不错的疗效,且副作用小。在临床上,陈彤云教授遇到的多是反复就医难愈的患者,通过中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皮损状态,减少复发次数及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研究目的:通过收集整理陈彤云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医案,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其用药及组方规律,研究陈彤云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为继承陈彤云教授的学术思想提供相关数据支持,为后人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临床指导。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20年12月陈彤云教授在北京中医医院门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患者处方,共计495张。通过中医传承软件和SPSS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用量统计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到不同中药的频次分布、四气五味、归经、核心药物组成,以及门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特征等。研究结果:共收集处方495张,涉及中药156味,药物总频次7974次,平均每张处方16.11味药,其中高频次(≥100次)中药共21味;单味药频次前二十位为白鲜皮472 次(95.35%)、海桐皮 458 次(92.53%)、乌梅 440 次(88.89%)、甘草 434 次(87.68%)、地肤子406次(82.02%)、茯苓皮400次(80.81%)、冬瓜皮379次(76.57%)、麻黄366 次(73.94%)、赤小豆 348 次(70.30%)、连翘 338 次(68.28%)、防风 330 次(66.67%)、当归 317 次(64.04%)、黄芪 309 次(62.42%)、白术 303 次(61.21%)、地骨皮 267次(53.94%)、荆芥 263 次(53.13%)、五味子 186 次(37.58%)、苦杏仁 178 次(35.96%)、银柴胡175次(35.35%)、大腹皮164次(33.13%);药物功效频次前五位为利水渗湿药 1648 次(26.50%)、清热药 1256 次(20.19%)、解表药 1063 次(17.09%)、收涩药668次(10.74%)、补虚药563次(9.05%);药性频次为寒2104次(33.94%)、凉429 次(6.92%)、平 1416 次(22.84%)、温 2229 次(35.96%)、热 21 次(0.33%);药物五味频次为辛1974次(22.69%)、苦2678次(30.78%)、甘2953次(33.94%)、咸41次(0.47%)、酸1055次(12.13%);药物归经频次前三位为脾经3160次(39.63%)、肺经3079次(38.61%)、肝经2202次(13.91%)。核心药物组成共4组:白鲜皮、海桐皮、地肤子、生甘草、乌梅、麻黄;白鲜皮、海桐皮、生甘草、乌梅、地肤子、茯苓皮;白鲜皮、海桐皮、乌梅、生甘草、茯苓皮、冬瓜皮;白鲜皮、生甘草、乌梅、海桐皮、地肤子、防风。从中分离出2010年1月——2015年12月处方共257张,涉及中药116味,药物总频次4084次,平均每张处方15.89味药,单味药频次前十六位为白鲜皮245 次(95.33%)、海桐皮 237 次(92.22%)、甘草 232 次(90.27%)、乌梅 227 次(88.33%)、地肤子197次(76.65%)、防风197次(76.65%)、茯苓皮196次(76.26%)、当归179次(69.65%)、荆芥 178 次(69.26%)、黄芪 178 次(69.26%)、冬瓜皮 176 次(68.48%)、白术170次(66.15%)、麻黄149次(57.98%)、连翘138次(53.70%)、赤小豆130次(50.58%)、地骨皮118次(45.91%);2019年1月——2020年12月处方共61张,涉及中药71味,药物总频次972次,平均每张处方15.93味药,单味药频次前十六位为白鲜皮 59 次(96.72%)、赤小豆 58 次(95.08%)、麻黄 57 次(93.44%)、地肤子 54 次(88.52%)、乌梅 52 次(85.25%)、茯苓皮 50 次(81.97%)、甘草 50 次(81.97%)、海桐皮 50 次(81.97%)、连翘45次(73.77%)、冬瓜皮44次(72.13%)、地骨皮39次(63.93%)、银柴胡35次(57.38%)、防风 34 次(55.73%)、五味子 34 次(55.73%)、白术 33 次(54.10%)、当归30次(49.18%)。495张处方中,女性患者181名(67.29%),男性患者88名(32.71%);20 岁及以下 24 名(8.92%),20~30 岁 43 名(15.99%),30~40 岁 70 名(26.02%),40~50 岁 68 名(25.28%),50~60 岁 28 名(10.41%),60 岁以上 36 名(13.38%)。研究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可以较清楚地看出陈彤云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用药经验与规律。陈彤云教授认为慢性荨麻疹多与脾、肺、肝三藏相关;治疗上多以利水渗湿、清热解表为法,同时兼顾收敛补虚。处方主要从多皮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过敏煎、当归饮子化裁而来,兼有玉屏风散加减。通过比较2019~2020年与2010~2015年间,陈彤云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用方可以观察到其处方的变化,发现陈老的处方中银柴胡、五味子的比例较之前有增加,说明其加强了过敏煎的使用。

朱庆姣[5](2021)在《加减凉血活血汤联合耳穴贴压法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加减凉血活血汤联合耳穴贴压法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并通过观察皮肤镜下改变为其提供客观依据,为血热型银屑病中医治疗探寻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最终纳入临床研究的61例患者均选自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在安徽省中医院皮肤科诊治的血热型银屑病患者,采用简单排序随机化法进行分组,治疗组31人、对照组30人。治疗组予以加减凉血活血汤口服联合耳穴贴压法治疗;对照组予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均外用卡泊三醇乳膏,均治疗8周。观察记录治疗前后两组P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中医证候积分、DLQI、皮肤镜下改变及不良反应,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PA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瘙痒程度评分、DLQI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四项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49)>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治疗4周末、8周末均比治疗前改善明显((49)<0.01);治疗4周末两组在PASI评分、DLQI评分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9)>0.05),中医证候评分、瘙痒程度评分比较两组有统计学差异((49)<0.05);治疗8周末治疗组PA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瘙痒程度评分、DLQI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49)<0.05)。2.临床疗效比较:治疗4周末治疗组总有效率54.83%,对照组43.3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9)>0.05),两组疗效相当;治疗8周末治疗组总有效率93.54%,对照组86.67%,比较有统计学差异((49)<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前PASI评分与DLQI相关性: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r=0.158,(49)=0.222((49)>0.05),二者关联性无统计学差异,无显着线性相关。4.皮肤镜下表现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经比较无差异((49)>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治疗4周末、8周末均比治疗前改善((49)<0.01);治疗4周末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9)>0.05),治疗8周末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49)<0.05)。5.不良反应:治疗期间两组均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不适,经处理后症状消失,说明本研究所采取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尚可。结论:加减凉血活血汤联合耳穴贴压法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疗效可观,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皮损情况及瘙痒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副作用低,安全性较好。皮肤镜作为皮肤科疾病常用的辅助检查工具,在疾病诊断、观察评估疗效方面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前景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李丽,曲剑华,陈彤云[6](2020)在《陈彤云分型辨治脂溢性皮炎经验》文中研究表明脂溢性皮炎属于难治性损美皮肤疾病之一,与中医文献记载"白屑风""面游风""纽扣风"相似。陈彤云教授从中医药整体观念出发,根据脂溢性皮炎病性特点,将皮损为分干性型和湿性型;临床提倡辨证论治,遣方遵经典的思想,而且诊治过程中重视心理疏导;根据其多年临证经验及体会将本病分为风热血燥、脾胃湿热、肝胆湿热三型;治疗以祛风清热、养血润燥、除湿泻热止痒为原则。

秦万里,陈硕,曲剑华[7](2020)在《曲剑华应用凉血五花汤治疗面部红斑性皮肤病经验》文中研究指明曲剑华认为面部红斑性皮肤病多偏于湿、热、毒、瘀,临床中根据凉血五花汤善治身体上部之红斑性皮肤病的特点,常辨证应用凉血五花汤于酒渣鼻、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日光性皮炎、化妆品皮炎等面部红斑性皮肤病的治疗。

刘婷,孙丽蕴,曲剑华[8](2020)在《陈彤云教授治疗黄褐斑临床用药规律探讨》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总结陈彤云教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用药经验。方法收集2017年9月~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陈彤云教授治疗的黄褐斑患者医案109诊次,从药物类别、药物性味、药物归经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用药类别方面,使用频率最高是补虚药及活血化瘀药,分别为40.99%及29.00%。药性方面,偏温热性药物占大多数(49.05%),平性药物占30.50%,偏寒凉性药物占20.44%。药味方面,苦、甘、辛味药的使用频率均明显高于其他药物,分别为29.07%、29.26%、28.75%。药物归经方面,药物归五脏经所占比例较大,约84.38%。诸脏经中,以肝经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脾经、肾经。结论陈彤云教授临床治疗黄褐斑以补虚及活血化瘀为主法,重视肝肾,兼顾脾胃,用药多以辛开、苦降、甘缓,擅用温、平性药。

陈梦男[9](2020)在《加味柴胡四物汤治疗痰瘀互结型痤疮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皮损变化、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对加味柴胡四物汤治疗痰瘀互结型痤疮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痰瘀互结型痤疮患者70例。将病人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编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口服加味柴胡四物汤治疗,对照组以丹参酮胶囊口服,两组疗程均四周,每周复诊一次,并于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回访。观察期间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第2、4周时的皮损变化、中医证候及不良反应情况,在试验完成后进行相应的评分及疗效评价。结果:本研究共67例患者完成本次试验,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经临床观察及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各基础数据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2.基于皮损积分比较,治疗组对皮损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基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的证候改善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基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41%高于对照组的57.58%(P<0.05);5.基于安全性比较,治疗组轻度不良反应1例明显低于对照组7例(P<0.05)。结论:加味柴胡四物汤能有效改善痰瘀互结痤疮患者的皮损状况,促进皮疹的消退,治疗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较少。

时晓婷[10](2020)在《基于文献研究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剂型应用及用药规律探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对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的剂型应用和用药规律进行探讨。为临床运用外治法治疗痤疮提供使用思路。材料与方法:1.材料准备:收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库中2020年1月1日-2000年1月1日(近20年)。检索关键词为痤疮并含(外治法或面膜或自拟方或非口服给药)的中医外治法治疗痤疮相关文献,经过严格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最大程度全面收集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相关文献。将上述文献内的有效信息药物组成、中药分类、剂型等提取到Excel中,形成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数据库。2.研究方法:收集的数据在Excel、SPSS 26.0上进行分析、总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输出中药频次,中药分类频次,重点药物关联、剂型频次等结果。结果:1.收录文献102篇、方剂114首、药物共129味,建立数据库2.药物总频次为727次,药物种类前四位分别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泻下药。3.外治药物剂型为糊剂、膏剂、溶液剂、倒模及外治剂型的关于痤疮不同皮疹表现的运用。C1.糊剂: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尚未成脓,或已成脓尚未破溃阶段。C2.膏剂:适用于皮损部位色素沉着,结节、囊肿为临床表现的痤疮。C3.溶液:适用于痤疮皮疹表现中面部油腻,皮疹尚未成脓破溃的时期。C4.倒模:适用于面部痤疮未破溃的各个时期以及痤疮后期的皮肤修复。4.通过聚类分析出外治法治疗痤疮具有临床意义的潜在新药方。C1:潜在组方组成为:大黄—白芷—黄连—连翘—黄柏—黄芩。C2:潜在组方组成为:白及—皂角刺—紫花地丁—当归—桑皮—甘草—栀子—红花。C3:潜在组方组成为:金银花—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苦参—冰片。C4:潜在组方为:硫磺—牡丹皮—赤芍—白及—皂角刺—紫花地丁。结论:1.外用治疗痤疮常用药物前十位的依次是黄芩,白芷,大黄,丹参,黄连,金银花,连翘,黄柏,野菊花,蒲公英。2.治疗痤疮药物种类多为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泻下药这四大类3.外治药物剂型多为糊剂、膏剂、溶液剂、倒模。4.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外治法治疗痤疮的潜在组方及潜在组方关于痤疮不同皮疹表现的运用。

二、陈彤云教授诊治皮肤病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陈彤云教授诊治皮肤病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文献综述
    1.1 寻常痤疮的中医药认识与研究
        1.1.1 寻常痤疮的基本内涵
        1.1.2 寻常痤疮的中医诊疗进展
        1.1.3 寻常痤疮的中医药信息学研究
    1.2 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技术研究进展
        1.2.1 中医药知识图谱的基本内涵
        1.2.2 中医药知识图谱的构建方法
        1.2.3 小结
2 前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 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知识结构构建技术研究
    3.1 以名医经验的表达和使用为目标制定知识层次
    3.2 知识体系结合领域知识分类标准制定知识框架
        3.2.1 寻常痤疮中医药诊疗知识体系分析
        3.2.2 中医药领域知识分类标准对比分析
        3.2.3 制定知识框架
    3.3 小结
4 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本体部分构建技术研究
    4.1 确定本体的覆盖范围与术语粒度
    4.2 梳理领域重要术语
        4.2.1 梳理核心概念寻常痤疮的定义及中西医病名
        4.2.2 收集领域各类别术语
    4.3 调查、复用已有本体、术语表
        4.3.1 领域现有本体的优势与不足
        4.3.2 复用领域术语表的选择与介绍
    4.4 构建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本体部分的分类体系
        4.4.1 构建疾病分类体系
        4.4.2 构建证候、治则治法分类体系
        4.4.3 构建其他概念分类体系
    4.5 定义本体中的数据属性
    4.6 编辑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本体部分
    4.7 小结
5 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名医经验部分构建技术研究
    5.1 寻常痤疮中医医案知识分析
        5.1.1 医案知识框架是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知识框架的子集
        5.1.2 事实知识可通过医案按语加工或知识补齐加以丰富
    5.2 原始数据向知识图谱的转换过程与技术路线概述
    5.3 医案数据收集
        5.3.1 根据疾病诊断筛选医案
        5.3.2 根据施治医家筛选医案
    5.4 数据清洗
    5.5 医案知识抽取
        5.5.1 基于规则的医案实体抽取
        5.5.2 人工审校标注
        5.5.3 根据实体属性与医案结构抽取关系
    5.6 医案知识融合
        5.6.1 区分医案知识中的实体与概念
        5.6.2 知识消歧
        5.6.3 知识对齐
    5.7 基于图数据库Neo4j的知识图谱数据存储
    5.8 小结
6 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的应用示例
    6.1 通过语义搜索获得寻常痤疮相似证候的诊疗经验
    6.2 获取知识关联获取寻常痤疮同病异治的诊疗经验
    6.3 通过实体属性获取药物加减经验
    6.4 小结
7 研究结果与讨论
    7.1 研究结果
        7.1.1 构建了互操作性与名医经验知识表达良好的知识图谱知识结构
        7.1.2 构建了符合寻常痤疮中医药表达特色的本体
        7.1.3 构建了提升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获取效果的的知识图谱
    7.2 讨论
        7.2.1 事实知识是中医药疾病知识图谱中名医经验的重要部分
        7.2.2 本体知识是中医药疾病知识图谱实现知识关联的重要途径
        7.2.3 中医药疾病知识图谱具有特色分类层次:病证结合的证候和类方
        7.2.4 中医药疾病知识图谱的构建需要领域专家的参与
8 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8.1 研究结论
        8.1.1 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的知识层次与知识框架
        8.1.2 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的本体特征
        8.1.3 形成了中医药疾病知识图谱的构建流程
    8.2 不足与展望
        8.2.1 缺少知识图谱的质量控制与评估环节
        8.2.2 领域理论知识中缺少关系部分
        8.2.3 知识图谱中知识种类和数据量有待进一步扩充
        8.2.4 缺少规则知识,限制知识图谱的智能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图表索引
    附录2 医家列表
致谢
个人简介

(2)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风热壅盛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样本量估算
        1.3 一般资料
        1.4 病例选择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5 医学伦理学要求
        2.6 统计分析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3.2 基线比较
        3.3 临床观察结果
        3.4 不良反应比较
        3.5 脱落及剔除病例
        3.6 随访两组皮损复发对比
讨论
    1.对风热壅盛型痤疮的认识
    2.防风通圣散加减分析
        2.1 组方依据
        2.2 现代药理研究
    3.病例特点分析
        3.1 性别比例
        3.2 年龄结构
        3.3 病程长短
        3.4 治疗结果分析
    4.预防与调护
    5.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综述 痤疮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数据挖掘及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痤疮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痤疮发病机制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痤疮丙酸杆菌(PA)感染因素
        1.2 遗传因素
        1.3 免疫因素
        1.4 心理因素
        1.5 饮食因素
        2 痤疮发病机制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古代医家对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
        2.2 近现代医家对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治疗痤疮的作用靶点探析
        1 痤疮发病机制
        2 中药治疗痤疮的作用靶点
        2.1 GATA6蛋白
        2.2 MAPK/NF-κB信号通路
        2.3 PI3K/PKB信号通路
        2.4 TGF-β/Smad信号通路
        2.5 炎症因子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痤疮的数据挖掘及meta分析方法学概述
        1 数据挖掘技术
        2 meta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技术中医药治疗痤疮用药规律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 数据筛选
        3 数据规范化
        4 数据录入
        5 数据挖掘
    结果
        1 药物使用频次、频率分析
        2 药性(四气)分析
        3 药味(五味)分析
        4 药物归经分析
        5 核心药物的聚类分析
        6 关联规则分析
    讨论
        1 药物频次分析
        2 系统聚类分析
        3 关联规则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Meta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文献检索和策略
        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检索结果
        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分析
        4 临床总有效率
        5 不良反应发生率
        6 纳入文献发表偏倚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 徐国梅导师治疗痤疮经验总结
    1. 从脏腑辨证
        1.1 肺胃热盛
        1.2 脾虚湿滞
        1.3 肝肾阴虚
    2. 从脏腑论治
        2.1 从肺胃论治
        2.2 从脾论治
        2.3 从肝肾论治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陈彤云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总结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荨麻疹的西医学研究
        1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
        2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3 慢性荨麻疹的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慢性荨麻疹的中医学研究
        1 古代医家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2 现代中医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3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药物分析及总结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陈彤云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总结
验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加减凉血活血汤联合耳穴贴压法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分析
        1.2 疾病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2.3 服药期间注意事项
    3.观察指标
        3.1 PASI评分
        3.2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3.3 瘙痒程度评分
        3.4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3.5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
        3.6 皮肤镜下观察
        3.7 不良反应
    4.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
    1.病例资料分析
    2.观察指标分析
        2.1 PASI评分
        2.2 中医证候评分
        2.3 瘙痒程度评分
        2.4 临床疗效
        2.5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
        2.6 治疗前PASI评分与DLQI相关性研究
        2.7 皮肤镜下观察
        2.8 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1.祖国医学对银屑病的研究
        1.1 祖国医学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研究
        1.2 银屑病的中医治疗
    2.现代医学对于银屑病的研究
        2.1 银屑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治疗的研究
    3.中医证型选择依据
    4.本研究相关药物及耳穴治疗分析
        4.1 加减凉血活血汤的组方及现代药理分析
        4.2 耳穴贴压法作用机理分析
        4.3 对照组药物分析
        4.4 外用药物分析
    5.皮肤镜作用机理分析
    6.加减凉血活血汤联合耳穴贴压法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优势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典型病例附图
    附录一 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
    附录二 瘙痒症状自测评估(VAS)
    附录三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
综述 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陈彤云分型辨治脂溢性皮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2.1 风热血燥证
    2.2 脾胃湿热证
    2.3 肝胆湿热证
3 病案举例

(7)曲剑华应用凉血五花汤治疗面部红斑性皮肤病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方剂来源
2 临床应用
    2.1 酒渣鼻
    2.2 脂溢性皮炎
    2.3 激素依赖性皮炎
    2.4化妆品皮炎
3 验案举隅
    3.1 酒渣鼻案
    3.2 化妆品皮炎案
4 小结

(8)陈彤云教授治疗黄褐斑临床用药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数据规范化
2 结果
    2.1 用药基本情况
    2.2 用药分类情况
    2.3 药性频数分布情况
    2.4 药味频数分布情况
    2.5 药物归经频数分布情况
3 讨论
    3.1 以补虚为主,兼活血化瘀
    3.2 用药多和缓,擅用温、平性药
    3.3 用药多以辛开、苦降、甘缓为重
    3.4 重视肝肾,兼顾脾胃

(9)加味柴胡四物汤治疗痰瘀互结型痤疮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一、中医对痤疮的研究进展
        1.古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
        2.近现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
        3.痤疮的中医治疗
    二、西医对痤疮的研究进展
        1.痤疮流行病学调查
        2.痤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痤疮的西医治疗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病例入选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脱落标准
        2.5 剔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案
        3.3 观察指标
        3.4 安全性观察及评价
        3.5 随访
        3.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一般情况
    2.中医证候积分
    3.皮损积分
    4.疗效分析
    5.安全性评价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10)基于文献研究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剂型应用及用药规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痤疮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概要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陈彤云教授诊治皮肤病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寻常痤疮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的关键技术研究[D]. 张雨琪.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风热壅盛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新路.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数据挖掘及其meta分析[D]. 张新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陈彤云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总结与分析[D]. 肖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加减凉血活血汤联合耳穴贴压法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朱庆姣.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陈彤云分型辨治脂溢性皮炎经验[J]. 李丽,曲剑华,陈彤云. 北京中医药, 2020(12)
  • [7]曲剑华应用凉血五花汤治疗面部红斑性皮肤病经验[J]. 秦万里,陈硕,曲剑华. 中医药导报, 2020(11)
  • [8]陈彤云教授治疗黄褐斑临床用药规律探讨[J]. 刘婷,孙丽蕴,曲剑华. 中国医药导报, 2020(19)
  • [9]加味柴胡四物汤治疗痰瘀互结型痤疮临床疗效观察[D]. 陈梦男.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0(02)
  • [10]基于文献研究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剂型应用及用药规律探究[D]. 时晓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陈同云教授诊治皮肤病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