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太阳瞬变活动如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CME)和射电爆发等,以及冕洞太阳风高速流是空间天气的主要驱动源,是造成行星际扰动及相应地磁扰动的主要原因,对日地空间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借助数值模拟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太阳活动、行星际扰动和相应地磁扰动的相关性及相关的预报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Hakamada-Akasofu-Fry(HAF)太阳风模型,通过比较有无爆发事件发生时的模拟结果,首次区分了第23太阳周(1996~2005)的三种行星际结构:“纯”-共转相互作用区(CIR),CIR与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ICME)的相互作用结构和“纯”-ICME。在此基础上对CIR的重现型地磁活动;CIR与激波、磁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性分析,其结果如下:(1)在第23太阳活动周共识别了157个CIR事件,大部分事件发生在下降相。(2)引入相邻卡林顿周的Kp指数的相关系数( CCKCCR )来反映地磁活动的重现性程度。CCKCCR的最大值出现在太阳活动下降相,表明重现型地磁活动在这个时期占主导地位。通过分析冕洞的纬度和CCKCCR的关系,可以看出CIR在重现型地磁活动的重要作用。(3)在1AU处,41%的CIR可以形成激波,且多为前向激波,其原因可能是:相对于背景太阳风,前向激波是远离太阳,向西且向赤道传播的,而后向激波是靠近太阳,向东且向极区传播的,因而在1AU处黄道面附近的Wind,ACE卫星观测到更多的是前向激波。(4)CIR引发的磁暴与激波没有必然联系,仅有44%与激波相伴随。(5)当Dst指数大于-100 nT时,CIR引起的磁暴的Dst指数与行星际磁场Bz,晨昏电场Ey,和太阳风-磁能耦合函数(ε)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6)由于地球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CIR的地磁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效应,在二分点(春分和秋分)附近最强。这些统计结果,可以为CIR地球物理效应的中长期预报提供重要参考。建立了一种预报激波到达时间的数据库新方法。基于HAFv.1模式,利用大量虚拟事件建立一个激波渡越时间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虚拟事件的源位置,初始激波速度,发生年份以及其对应的渡越时间。只要输入太阳观测事件的源位置,初始激波速度和与第23太阳周相应的发生年份,就可以在数据库中迅速查找到该事件所对应的激波到达时间。对于1997年2月到2002年8月间的130个历史激波事件的预报试验表明数据库方法的预报能力并不亚于STOA、ISPM、HAFv.2模型,从而显示了该模型在空间天气实时预报中所具有的潜力。另外,由于太阳活动的周期性,我们选取了23个其他太阳活动周的事件,尝试用该数据库进行预报,也得到了较好的预报结果。这表明,该数据库方法可能也适用于其他太阳周。然而,该数据库方法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如没有考虑源表面磁场的短期变化,致使大尺度日球电流片位形以及背景太阳风结构等都有所偏差,使得该方法的预报结果存在一定误差。另外,为了简单起见,该数据库方法向其它太阳周的拓展也没有得到较好的太阳活动周的相位对应。这些因素将会在未来的工作中考虑。目前的工作旨在提供一种可以迅速预报激波到达时间的新方法。给出预报行星际激波到达时间的两种一维数值模型:一种是基于一维流体方程,采用Roe格式建立起来的激波扰动的传播模型(称之为1D-HD模型);另一种是采用时空守恒元和解元( CE/SE )方法建立起来的一维磁流体(MHD )激波传播模型(称之为1D-MHD(CE/SE)模型)。选取了一定的激波样本事件,对激波到达地球轨道附近的传播时间进行了预测,并将预报结果与STOA,ISPM,HAFv.2以及SPM模型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两种模型的预报精度与其它模型相比基本相当。表明这两种模型在空间天气的激波到达时间的预报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这两个模型虽然是简单的一维数值模型,但却可以达到迅速预报激波到达时间的目的,而且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改进,期望可以对激波能否到达1AU及地球轨道给出判断。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机器学习的太阳风分类及其空间天气预警应用研究获进展[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20(06)
- [2].拥抱太阳,追寻太阳风[J]. 百科探秘(航空航天) 2018(11)
- [3].《太阳风》[J]. 辽河 2016(11)
- [4].太阳风信息云存储及访问控制研究[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4)
- [5].漫话太阳风[J]. 军事文摘 2019(10)
- [6].揭太阳风加速能量起源之谜:可打造光压飞船[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09)
- [7].太阳风膨胀模型建立及磁场影响研究[J]. 数字通信 2013(06)
- [8].太阳风速度信息数据快速优化检测研究[J]. 计算机仿真 2016(10)
- [9].“太阳风”和“太阳风暴”[J]. 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配合人教社教材) 2010(12)
- [10].太阳风能吹到地球上吗[J]. 高中数理化 2011(01)
- [11].时变行星际太阳风模拟及其结果评估[J].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1)
- [12].湍流驱动的太阳风模型中的流管曲率效应[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8(05)
- [13].太阳风“吹来”月球水[J]. 太空探索 2012(12)
- [14].月球之水哪里来——揭开太阳风送水谜底[J]. 知识就是力量 2013(01)
- [15].月表太阳风成因水的研究现状和意义[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05)
- [16].嫦娥一号太阳风离子数据在月表分布的可视化[J].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1(03)
- [17].关于太阳风能的奇思妙想[J]. 世界科学 2010(12)
- [18].球坐标系六片网格下三维定态行星际太阳风模拟[J]. 空间科学学报 2014(06)
- [19].听,太空的声音[J]. 家教世界 2016(32)
- [20].太阳风[J]. 能源与节能 2011(05)
- [21].“帕克”奔日 探寻太阳风起何处[J]. 科学大观园 2018(17)
- [22].俄罗斯科学家提出日冕和太阳风成因新观点[J]. 空间科学学报 2019(04)
- [23].膨胀磁场和太阳风粒子相互作用三维数值模拟[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8(05)
- [24].可借助太阳风在月球上制造水[J]. 科学24小时 2019(05)
- [25].嫦娥一号卫星太阳风离子探测器数据分析[J]. 物理学报 2014(06)
- [26].太阳风与空间天气[J]. 太空探索 2018(09)
- [27].月球上的水可能来自太阳风[J]. 新科幻(科学阅读版) 2012(12)
- [28].背景太阳风数值模拟的熵守恒格式[J]. 空间科学学报 2019(04)
- [29].行星际背景太阳风的三维MHD数值模拟[J]. 地球物理学报 2018(11)
- [30].太阳风在地球激波前兆区减速的统计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