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航山东难忘十年(论文文献综述)
郭乐春[1](2021)在《“随心飞”产品回顾与分析》文中认为过去的一年,对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我国民航业来说,以东航"随心飞"为代表的各类航司飞行套票的推出,无疑是行业内一件新鲜事。在世界民航业受到史无前例的大冲击的背景下,中国民航界同仁依托于飞行套票产品,勇敢打破天花板,各种创新层出不穷,各家航司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气势,在民航历史上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注:为便于分析,下文以"随心飞"指代所有类似东航"周末随心飞"的飞行套票类产品)。
王佳鑫[2](2021)在《东航物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异质性资源整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姚澜[3](2021)在《融资租赁方式对南方航空财务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民航市场的快速发展,南方航空公司对运输飞机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南方航空公司积极引进飞机,扩充机队。目前空客A型飞机一架的市场价值约为1.5亿美元,如此昂贵的价格对南方航空公司造成了较大的资金压力。近年来,作为以融物实现融资手段的融资租赁飞机引进方式受到航空公司的高度青睐。本文从南方航空公司的角度出发,主要介绍了国内外主流的飞机引进方式——融资租赁SPV模式的概念、特征;对比分析了南方航空公司通过传统融资租赁模式、境外爱尔兰融资租赁SPV模式、境内天津东疆港融资租赁SPV模式引进飞机各自的税收优惠措施、折旧政策的内容;探讨了不同飞机融资租赁模式对南方航空公司的现金流、资本结构、折旧政策、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财务决策因素的影响;建立了融资租赁模式下的南方航空公司现金流量支出净现值模型;修正型的Convexity融资租赁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模型计算分析了利率变动对融资租赁飞机价值的影响程度等主要内容。通过上述分析,为南方航空公司选择最佳的飞机引进方案提供了建议,并且对融资租赁SPV模式引进飞机过程中对南方航空公司现金流、资本结构、折旧政策、财务风险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一些防范对策,以便其进行最优引进决策,并且对完善我国融资租赁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
刘爽[4](2020)在《《李象先集》整理及李氏交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李焕章,字象先,号织斋先生,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明代诸生,“青州四杰”之一。出生官宦之家,祖、父均在朝廷任职,兄弟五人都有杰出的文学才华,均有诗集传世,地方志皆有传。明亡后,焕章作《志不二朝》,以明不仕新朝之志,或云游在外,或隐居山寺,或与志同道合者饮酒赋诗,以抒胸臆。其与顾炎武、周亮工、李澄中及诸城遗民集团有密切的交往。李焕章是山东青州一带声名较着的文人,又处在明清鼎革之际,且有一定数量的诗文传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其目,表明其诗文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但是,其诗文的传存却十分散乱,未经专门系统的整理。目前所见其诗文集有《织斋文集》八卷共91篇与《织水斋集》(不分卷)168篇,这与方志及《提要》中所说“百万余言”显然是不相符。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查知民间流传的李焕章诗文213篇,分作“赋”“记”“序”“书”“跋”“传”“说”“墓表、墓铭”“疏”“族谱序”以及“杂着”,又从方志中辑录其佚文15篇,周亮工所辑《赖古堂文选》《藏弃集》《结邻集》中辑录其佚文7篇。此外,笔者又搜得李氏诗作45首。本文即笔者对以上诸篇进行点校及注释的成果。此外,笔者还详细梳理了李焕章的交往。李氏的交往范围极广,不仅有同州郡者,还有当时的名士如顾炎武、李澄中、周亮工等人;侨居诸城时,又与诸城遗民集团来往密切,同时与佛门中人相熟往来。笔者希望通过对其交往活动的梳理来分析明清鼎革之际基层士人们的思想心态,以及他们面对如此之时代巨变时所作的人生选择。全论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研究和整理李焕章诗文集。第一章,笔者主要对李焕章诗文集的流传和刊刻,梳理其存世文献,重点研究笔者在民间所获手抄本。第二章,系统点校里李焕章诗文。下篇是研究李焕章其人。第一章,介绍了明末清初山东的状况及李氏家族。明末清初的山东,战乱频繁,灾难不断,人民生活凄苦。许多望族也在这场动乱中受到冲击,不仅失去财产和家人,更有“夷夏之辨”对原有意识形态的冲击。李氏家族的经历是这一时代的缩影,经过这一变故,李氏家族也由盛转衰,再不复当年。第二章研究李焕章的交往活动,李焕章交往广泛,涉及各个阶层,主要论述其与周亮工、李澄中及诸城遗民集团的交往,兼及其与其他基层士人的来往。
常成[5](2020)在《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J省多地的调研》文中指出长期照护是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时代的伴生制度,更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背景下失能失智老年人不可或缺的社会服务政策。我国于2011年首次在政策文件中识别到长期照护政策的服务对象——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并明确提出解决这一群体的照护依赖问题是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自此之后,党和国家加强了对养老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各国家部委围绕长期照护开展了不同养老服务递送模式建设、专项养老服务补贴、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等一系列的相关社会政策。但遗憾的是,这些社会政策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的生活状态,也未能有效瞄准和满足长期照护对象的实际需求,并出现了严重的执行偏差和走样现象。具体来说,这种偏差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第一,旨在解决照护依赖问题而投资修建的各类养老机构更多收住健康的老年人群体,而非失能失智老人。第二,旨在从供需两端补给长期照护事业的各级各类财政补贴失去了长期照护的属性和意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群体错配。第三,旨在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经济补偿的长期照护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明显不足且覆盖人数相当有限。由此,一项旨在“雪中送炭”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问题的政策演变成了为健康老年人“锦上添花”提供多种服务的福利。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当前学界对此问题的解释路径多从技术视角、利益视角、体制视角和环境视角出发,聚焦于政策执行的现象描述,其解释机制尚较为零散且抽象性过高,不仅对偏差的阐释还不充分,也未能揭示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出现如此偏差的根本原因和发生机制。鉴于此,本研究以社会政策过程的视角统御现有研究,根据结构-机制分析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一个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逻辑起点—内在冲突—发生过程的分析框架,借助政策文本分析法挖掘政策执行失真的深层动因,并结合对J省多地的深入调研展现科层组织的运作逻辑,以期提供更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政策创新,为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研究添砖加瓦。从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逻辑起点来看,国家层面存在理念偏差与界定失准的问题。一方面,长期照护政策的施行理念仍未跳出养老的中国式传统概念,呈现制度依附性困境。另一方面,针对外来术语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带有简单化的笼统认知倾向,两者共同造成长期照护政策难以形成独立于健康老年人的综合性服务制度。从长期照护政策执行依据的内在冲突来看,各相关国家部委出台和印发了多项与长期照护相关的实施通知、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但若以社会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标准考察,现有政策文本存在多重规范性欠缺的问题。第一,明晰性标准模糊。不仅缺乏项目完整的需求评估体系和失能失智分级分类标准,也未能建立识别和评估长期照护质量的科学评价系统。第二,一致性标准缺失。当前各国家部委的相关政策重点、原则和理念并不统一,照护资源和服务还较为零散,没有形成多部门的政策合力。第三,合法性标准不足。现有政策仍是较低层次的行政性法规,尚未形成专门法律,系统的法规体系更是无从谈起。考虑到我国政治的体制性因素和府际关系的复杂特征,再结合上述阶段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长期照护政策在执行阶段的运作模式更值得注意和研究。依托J省多地调研的大量经验事实,从纵向层级结构和横向部门关系角度可以发现变通执行与碎片化管理两种实践逻辑。在纵向结构上,面对中央政府作为政治任务的老龄工作,地方政府设置了“硬指标”、“强激励”、“一票否决”等压力型考核机制。当这一机制逐级传导下来,基层政府往往会在完美行政与地方利益代表者之间相机变通行事,以致于表现出选择性变通、歪曲性变通和敷衍性变通的应对策略。在横向结构上,各行政部门在路径依赖的影响下仍沿袭对原有职责的执行理念与原则,在长期照护领域各行其是且沟通不畅,无法统筹照护资源与整合相关服务,形成了这一政策在标准、服务和经办上的管理“碎片化”困局。要突破当下的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困境,纠正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照护不足的政策偏差,观念性变革是基础,科学性强化是关键,整体性治理是手段。分别来看,在宏观选择层面,一是要针对我国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照护需求的实际情况,在长期照护政策安排上从供给侧发力走向需求侧推动,形成政策观念和具体方法的统一体。二是应更加谨慎地选择长期照护筹资模式,在试点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在中观制定层面,在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失能失智分类标准和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定国家、市场、家庭、个人等主体在长期照护政策中的基本责任和首要任务,从而实现照护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在微观执行层面,从纵向层级性治理和横向多属性治理两方面矫正和消解压力型体制与路径依赖的影响,减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整合碎片化资源,避免前文所述的“政绩工程”、“庇护关系”、“三把标尺”等现象的再次发生,以达至长期照护政策的绩效与目标。
王荣[6](2020)在《现代国家建构视野下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 ——以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村民自治起源于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是现代中国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乡村一直在国家控制体系中居于不可替代的地位,所谓天下未稳农村先稳,天下未乱农村先乱。怎么处理好国家与乡村的关系,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都要审慎应对的问题。当前,对村民自治而言,由于现实环境、历史条件的变化,这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当初的设计者们未能预料的新情况、新现象和新问题。对此,学界多从共时性的角度,对这项制度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然而,村民自治从历史传统、孕育产生、发展嬗变到效能提升,自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演进规律,这个逻辑与规律,又始终离不开国家的影响。因此,只有将历时性与共时性、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既立足村庄,又跳出村庄看自治,才能形成较为深刻、完整的认识。从现代国家建构理论来看,村民自治经历了一个由传统中国的“化国家为天下”转为近代以来的“化天下为国家”,继而在现代国家建构的框架下,随着“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建设进程而孕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民主—国家”建设步伐加快,村民自治从最初的地方性探索开始,逐步具备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民主的制度要素,并形成了统一模式向全国推广。但是,具备了民主的制度要素,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相应的民主效能。相反,当前村民自治面临着效能不足的普遍困境,民主的实践机制不能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因此,必须对民主的制度要素与民主的实践机制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在自治单元、自治载体和自治形式等方面探索新模式、新方法和新路径,找出让制度要素真正落地生根、有效贯彻实施的方法和机制。
佟艳[7](2019)在《城市文化空间可沟通性传播实践研究 ——由旧天堂书店展开》文中认为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全球化、新技术与城市化浪潮愈演愈烈,空间问题重回人类研究视野。空间本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然而在时间本位的时代空间丰富的内涵却被掩盖。具体而言,空间即媒介,它不仅能够传递信息,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交流的可能,承载着个人情感或集体记忆。重新阐释空间,实质上就是重新认识人,重新理解人在空间中的实践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空间意义。可沟通性是一种理解空间与人之关系的全新视角,它将传播视为人类存在的方式,以实现人的存在价值为核心诉求。书店作为城市文化空间是一种重要的城市空间形态,它是具象的书本与抽象的文化共同寄身的空间,其发展虽然面临困境但在新时代,理应不断焕发新的意义。本文以旧天堂书店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期4个月的参与式观察、对20位不同特征人群的深度访谈形成一手研究资料,以期全面梳理旧天堂书店的人群构成特征及其传播实践活动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空间意义的差异性,以阐释其实现人与空间可沟通性的多样化维度,进而剖析书店复杂的空间形态。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旧天堂书店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文化性、公共性等空间特征,因此在此聚集的人群具有多样化特征,并且这些不同人群在书店进行的传播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纵向维度看,不同人群与获得的空间意义呈现正三角形与倒三角形互补的稳定排列结构。其中观光者通过空间景观欣赏达到视觉审美的共鸣并将其作为怀旧之地、休闲之地和品位之地的想象景观;读者与乐迷则通过私人与公共交流实践,将其作为实现自由交流的“异托邦”;主理人与独立文化从业者则通过书店获取文化知识、产生思想碰撞、进行文化创造,形成以旧天堂书店为载体的独立文化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从横向维度看,旧天堂书店形成同心圆与网状结构共生的沟通网络,位于同心圆核心的文化“纵火者”通过圈层扩散进行文化传播,此时存在一个文化中心,当网络结构介入,每个参与个体的传播实践均成为文化网络的节点,人与书店文化网络的沟通更加多元与深刻。整体而言,旧天堂书店实现了物质景观空间、交流空间与意义空间的复杂融合,打破了城市单向度的文化空间模式,建构了城市多元化的文化景观,为人与空间、人与人之间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度沟通提供了可能。以此反思,笔者认为对于建设可沟通城市而言,可沟通性是完成从单一到多元的公共空间诉求、从空间到地方的地方感表达以及从个人到群体的文化认同,以保证人性的充分实现。
赵子毅[8](2019)在《MU浙江公司航空货运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当下中国快递业和物流业与跨境电商等行业呈现出繁荣的发展态势,中国航空货运领域发展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尚待开拓,浙江作为沿海经济地带的货源地,空运货量约占我国整体空运货量的五分之一,其中空运出口量更是达到了全国空运出口总量的三成,在这种市场形势驱动下,浙江市场成为了各航空公司的必争之地。MU航空自92年在浙江成立分公司以来,积极发展航空货运市场,中国航空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国外航空公司打入国内市场,瓜分市场资源,另外大大小小的快递公司也出现在市场中,抢占市场货量,导致市场竞争正处于白热化阶段。因此怎样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可行的营销策略,推动货量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实现稳定的发展,就成了本文研究的主体内容。文章以MU浙江公司的航空货运营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运用市场营销策略、STP、SWOT等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首先对MU浙江公司航空货运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以及SWOT分析,发现目前公司存在产品策略无创新,价格策略不灵活,促销策略针对性,渠道策略较单一等问题。然后根据发现的这些问题通过对产品、客户、航程的细分,选择了国内及国际的目标市场,确立国内以快件为主,普货为辅,抓好季节鲜货市场;国际以直达为主,中转为辅,实现网络全覆盖的市场定位。最后针对产品策略要完善原有产品基础上,建立吨控销售新模式,定制个性化产品;价格策略可以根据航班时刻,货品价值等因素灵活的进行调整;促销策略可通过完善销售代理人奖励政策,制定重货单板收益政策;渠道策略应整合代理资源,大力发展直客销售,拓宽国际销售网络等方面提出了MU浙江公司货运业务营销策略的优化方案。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MU浙江公司航空货运市场营销策略的改善带去帮助,助力于公司形成更强的竞争实力,提升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取得更理想的销售业绩,实现稳定发展。
王旭[9](2019)在《民用航空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东航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交通运输能力提升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有利保障,并且对于交通运输的时间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无论是人员出行,还是货物运输,安全、快速成为了市场需求的核心。民航目前己成为了交通运输中的关键模式,并且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因此,民航的安全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较大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保证民航运行安全,成为了第一要务。本文在研究中,以东航为例,进行民航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主要的目的是降低民航事故率,以乘客生命安全为本,提高民航安全管理水平。并在民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其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航空业务的发展,使这一产业能够增强市场竞争力,服务于新经济时代。与此同时,对于民航安全管理方面的理论进行拓展,总结相关的安全管理问题,分析影响因素,建立安全管理体系,降低事故率。研究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其一,总结国内外民用航空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方面的研究文献,并进行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的介绍,为研究工作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其二,对于民航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进行介绍和分析,以东航为例,分析其安全管理的现状,并总结存在的问题,探索问题出现的原因,为策略制定提供依据;其三,根据东航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来开展管理策略研究,提升安全管理效果。预期的研究目标有以下几点:通过论文写作,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印证和完善,增强社会实践能力。解决东航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助力于该公司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其他民航公司安全管理效果的增强提供参考。研究结论表明:影响民航安全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人为因素、管理因素、安全压力、运输量不协调的因素、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民航安全管理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机舱安全问题、地勤系统安全问题、航空器选择及维护问题以及货运系统安全问题四个方面。在进行安全管理策略制定过程中要结合实际进行针对性开展,保证实效性。
李玉铭[10](2018)在《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文中研究表明上海远洋航运业在开埠之前虽已有发展,但范围却仅限于朝鲜半岛、日本等邻近国家。1843年上海开埠后,随着贸易重心由广州逐渐转移到上海,作为中西贸易运输载体的远洋航运中心也随之转移到了上海。1850年英国大英轮船公司将伦敦——香港的定期远洋航线延伸到了上海,标志着近代上海定期远洋航运的历史正式开启。本文以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发展过程中轮船企业的竞争、船舶的更替、航线的扩大以及远洋贸易结构的变革为主线,对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展与变迁进行了梳理与探究,并以此为视角来探讨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在近代上海城市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19世纪70年代以前,上海远洋航运业的经营者主要是在沪大洋行,他们凭借雄厚的实力垄断了当时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在运输载体上主要是帆船,同时,为了提高效率争与夺市场,各大洋行争相使用了专门用来运输鸦片与茶叶的飞剪船。在货物运输方面,主要进口鸦片以及西方工业品,并以鸦片为主;出口方面则主要是中国的茶叶和生丝。1850年大英轮船公司开辟上海与欧洲间的定期航线,表明专业轮船公司开始介入上海远洋贸易,但直到70年代初,不管是大英轮船公司的一枝独秀亦或是与法国邮船公司、英国海洋轮船公司的“三巨头”争霸,由于轮船载重量小、运费高等限制性因素,专业轮船公司仍不是此一时期上海远洋运输的承运主力。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欧亚海底电缆的成功敷设以及轮船的大量使用等交通、通讯工具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使得上海远洋航运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自此以后,轮船逐渐代替帆船,成为上海远洋航运的主要运输载体,专业性的轮船公司也逐渐代替了在沪大洋行,成为上海远洋航运运输业的主要经营者。甲午中日战争后,上海远洋航运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这一方面表现为太平洋远洋航线的形成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全球远洋航运网络的形成。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变幻以及自身能力的衰落与发展,各国以上海为中心的远洋航运势力此消彼长,主要表现为由“一战”前的多国航运势力竞争到“一战”期间的英、日两国争霸,再到战后以英、日、美三霸并争为主的局面。随着远洋运输条件的改善与发展,远洋运输货物在此一时期亦发生了彻底的变革,进口方面逐渐由鸦片、西方的轻工业品转换成了机器设备、化工产品、燃料、五金器材等生产资料;出口方面也逐渐由生丝、茶叶转换成了其他农副产品以及部分工业产品。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远洋航运业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虽因战事爆发,大部分远洋轮船公司曾一度暂停了上海的远洋业务,但随着战事转移,上海的远洋航运业很快又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发展程度甚至一时超过了战前。日本战后在完全控制中国内河航运、沿海航运的情况下,却唯独没有阻断上海远洋航运的原因是为了将上海作为战时战略物资的中转站,这是日本在战时为了尽可能的获取战略急需物资,以达“以战养战”目的,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远洋航运是直接沟通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纽带与通道。在当时社会条件限制下,是远洋航运的船舶逐渐将西方先进的制度、理念、文化等西方文明带到了中国,进而使古老的农业文明开始与先进的工业文明开始发生碰撞。同时,也是远洋航运的船舶将中国的一批批茶叶、丝绸以及其他一些大宗的原料产品带入了西方社会,进而使东方文明开始逐渐的融入西方社会。作为近代远洋航运中心的上海,其同样充当了沟通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角色,在这种沟通与交流中对于上海本地传统航运业、对于近代上海的港城建设等各方面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是在国力衰微、航运主权旁落的情况下,主要有外资轮船企业经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殖民性与掠夺性。但另一方面,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展也使得上海作为一座枢纽性城市成功的将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在近代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远洋贸易的不断深入,将上海乃至中国带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之中。
二、东航山东难忘十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航山东难忘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1)“随心飞”产品回顾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随心飞产品体系回顾 |
随心飞销量数据分析 |
随心飞旅客特征分析 |
随心飞产品为行业创新带来的启示 |
(3)融资租赁方式对南方航空财务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融资租赁及融资租赁模式相关研究 |
1.2.2 关于租赁模式对航空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研究 |
1.2.3 关于天津市自贸区融资租赁相关研究 |
1.2.4 研究的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1.5 本文创新 |
第二章 融资租赁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 融资租赁的概念 |
2.1.1 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融资租赁的定义 |
2.1.2 我国融资租赁的定义 |
2.2 融资租赁相关经典理论 |
2.2.1 权衡理论 |
2.2.2 四大支柱学说理论 |
2.2.3 融资租赁周期理论 |
2.2.4 税率差异理论 |
2.3 传统与新型融资租赁方式概述 |
2.3.1 传统的直接融资租赁方式 |
2.3.2 新型的SPV融资租赁模式 |
第三章 SPV融资租赁模式的概述与运作 |
3.1 SPV融资租赁模式的运作流程与方式 |
3.1.1 SPV融资租赁模式的模块组成 |
3.1.2 SPV融资租赁模式的主要运作流程 |
3.2 SPV融资租赁模式的优势 |
3.2.1 SPV融资租赁模式与传统融资租赁模式的对比 |
3.2.2 SPV融资租赁模式的优势分析 |
3.3 国内外主流融资租赁SPV模式 |
3.3.1 境内天津东疆港保税区飞机融资租赁SPV模式 |
3.3.2 境外爱尔兰融资租赁SPV模式 |
第四章 我国飞机租赁业发展及相关案例分析 |
4.1 我国航空运输业发展现状 |
4.1.1 行业市场扩张增加机队扩充需求 |
4.1.2 市场竞争促进机队结构优化 |
4.1.3 行业利润率低导致内源融资受限 |
4.2 我国飞机租赁业发展现状 |
4.2.1 鼓励政策出台促进飞机租赁业发展 |
4.2.2 SPV租赁模式创新丰富飞机引进方式 |
4.2.3 国内民航企业飞机引进结构变化 |
4.3 南方航空案例概况 |
4.3.1 南方航空简介 |
4.3.2 “广州之路”的国际化战略转型 |
4.3.3 南航的运营状况 |
4.3.4 南航的财务状况 |
4.4 南航飞机租赁现状分析 |
4.5 南航以融资租赁方式引进飞机的原因 |
4.5.1 自购需要大量现金 |
4.5.2 融资能力负担不了完全自购 |
4.5.3 SPV融资租赁模式成本低于购买方式 |
第五章 不同融资租赁模式对南航财务决策的影响分析 |
5.1 不同融资租赁模式对南航现金流量的财务决策影响分析 |
5.1.1 直接融资租赁方式下的现金流量支出净现值分析 |
5.1.2 境内天津东疆港保税区SPV模式下现金流量支出净现值分析 |
5.1.3 境外爱尔兰SPV模式下的现金流量支出净现值分析 |
5.2 对南航折旧政策的财务决策影响分析 |
5.2.1 不同模式下折旧政策对南航营运成本的决策影响分析 |
5.2.2 不同模式下折旧政策对南航机队结构的决策影响分析 |
5.3 对南航资本结构的财务决策影响分析 |
5.4 对南航利率风险的财务决策影响分析 |
5.4.1 融资租赁利率与每期支付的租金之间的关系 |
5.4.2 运用凸性(Convexity)模型分析 |
5.5 对南航汇率风险的财务决策影响分析 |
第六章 基于最优方案融资租赁SPV模式对南航财务决策的建议 |
6.1 不同融资租赁模式的选择对南航现金流量的财务决策建议 |
6.1.1 所得税率对南航现金流量净支出的财务决策建议 |
6.1.2 折旧政策对南航现金流量净支出的财务决策建议 |
6.2 不同融资租赁模式的选择对南航折旧政策的财务决策建议 |
6.3 不同融资租赁模式的选择对南航利率风险防范的财务决策建议 |
6.3.1 与出租人SPV公司签订利率互换协议以节约利息费用 |
6.3.2 利用利率期权防范利率风险 |
6.3.3 签订远期利率协议降低财务费用 |
6.4 不同融资租赁模式选择对南航汇率风险防范的财务决策建议 |
6.4.1 选择币值稳定的交易货币支付每期租金 |
6.4.2 在租赁合同中加入保护性条款应对汇率波动 |
6.4.3 运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减少汇兑损失 |
第七章 完善我国融资租赁模式发展的对策 |
7.1 推广SPV租赁模式 |
7.2 完善保税区融资租赁相关政策 |
7.3 优化保税区综合配套服务 |
7.4 加大金融风险管理力度,降低融资租赁企业经营风险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未来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根据现金流量状况选择最优的融资租赁模式 |
8.1.2 综合对比分析不同融资租赁模式的优劣 |
8.1.3 充分利用会计准则与税法对折旧的不同处理 |
8.1.4 做好融资租赁方式引进飞机利率汇率风险管理 |
8.2 研究启示 |
8.3 研究不足 |
8.4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李象先集》整理及李氏交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图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遗民研究 |
(二)明遗民研究 |
(三)明清时期山东士人研究 |
(四)李焕章研究 |
三、资料与研究方法 |
(一)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上篇 《李象先集》整理 |
第一章 李焕章诗文的刊刻与流传 |
第一节 李焕章存世文献概述 |
一、李焕章存世文献梳理 |
二、李焕章诗文总数考辨 |
第二节 李焕章诗文的刊刻 |
第二章 《李象先集》整理 |
前言 |
李象先集 |
卷一 赋 |
卷二 记 |
卷三 序 |
卷四 书 |
卷五 跋 |
卷六 传 |
卷七 说 |
卷八 墓表墓铭 |
卷九 疏 |
卷十 杂着 |
象先文拾遗 |
象先遗诗 |
附录 |
一、李焕章家人诗作 |
二、《织斋文集》序及目录 |
三、《织水斋集》序及目录 |
四、李焕章生平资料 |
五、诸城友人所藏李焕章着述目录 |
六、友人赠诗 |
下篇 李焕章其人及其交游考 |
第一章 李焕章生活之时代 |
第一节 明末山东的社会状况 |
第二节 清军南下侵扰及抗清斗争 |
第二章 乐安李氏与李焕章其人 |
第一节 乐安李氏家族 |
一、明初徙居,渐成显族 |
二、父祖贤德,称闻乡里 |
三、兄弟五人,皆有所成 |
四、朝代鼎革,家族衰落 |
第二节 李焕章其人 |
一、绝意仕进 |
二、外出游历 |
三、结社隐居 |
四、编修方志 |
第三节 李氏生卒年考证 |
一、李氏生年 |
二、李氏卒年 |
第三章 李焕章交游考 |
第一节 与周亮工及“真意亭四君子”之交 |
一、与周亮工之交 |
二、与李澄中之交 |
三、与安致远、张贞之交 |
第二节 与其他士人之交 |
一、与诸城遗民团体之交 |
二、与青州等地其他士人之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J省多地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长期照护 |
1.3.2 政策执行偏差 |
1.3.3 长期照护政策 |
1.3.4 长期照护保险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重点和难点 |
1.5.1 创新之处 |
1.5.2 重点和难点 |
1.6 文章的主要观点与基本结构 |
1.6.1 主要观点 |
1.6.2 基本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有关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研究 |
2.2 国内有关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研究 |
2.3 对以往研究的述评与回应 |
第三章 分析框架与理论资源 |
3.1 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的分析框架 |
3.1.1 现有社会政策过程研究的逻辑进路 |
3.1.2 相关要素及其转化机制的适用性分析 |
3.1.3 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分析框架的阐释 |
3.2 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的理论资源 |
3.2.1 结构-机制分析的基本原理 |
3.2.2 压力型体制理论 |
3.2.3 路径依赖理论 |
3.2.4 变通执行理论 |
第四章 理念偏差与界定失准: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逻辑起点 |
4.1 长期照护选择阶段政策文本的来源与选择 |
4.2 理念偏差下的政策安排错位 |
4.2.1 概念理解偏颇 |
4.2.2 供给模式失衡 |
4.2.3 筹资模式混乱 |
4.3 界定失准后的政策要素失真 |
4.3.1 具体内容失真 |
4.3.2 目标群体失真 |
4.3.3 服务递送模式失真 |
第五章 模糊、缺失与不足:长期照护政策执行依据的内在冲突 |
5.1 长期照护制定阶段政策文本的来源与选择 |
5.2 明晰性标准模糊 |
5.2.1 尚无统一的失能失智分级分类标准 |
5.2.2 缺乏完整的长期照护需求评估体系 |
5.2.3 未能建立长期照护的质量评价系统 |
5.2.4 缺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必要规定 |
5.2.5 亟需厘清不同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 |
5.3 一致性标准缺失 |
5.3.1 民政部:社会救助原则 |
5.3.2 卫健委:治疗中心取向 |
5.3.3 人社部:医疗保险思路 |
5.4 合法性标准不足 |
5.4.1 法律意义上的建设缺位 |
5.4.2 政治意义上的程序完备 |
第六章 变通执行与碎片化管理: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发生过程 |
6.1 J省多地的基本概况与案例代表性说明 |
6.1.1 J省多地的基本概况 |
6.1.2 J省多地的长期照护事业发展情况 |
6.1.3 J省多地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案例代表性说明 |
6.2 纵向结构:压力型体制下的变通执行 |
6.2.1 压力型体制: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制度基础 |
6.2.2 从压力到变通 |
6.2.3 选择性变通:基础设施的选择偏好 |
6.2.4 歪曲性变通:“偷梁换柱”的养老服务券 |
6.2.5 敷衍性变通:“达标”的床位与停滞的长护险 |
6.3 横向结构:路径依赖下的碎片化管理 |
6.3.1 路径依赖: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制度惯性 |
6.3.2 标准碎片化:失能评定的三把标尺 |
6.3.3 服务碎片化:分散的项目与紧缺的人员 |
6.3.4 经办碎片化:“数据平移”与“存量老人” |
第七章 对策与展望: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治策略 |
7.1 宏观选择层面:观念性变革 |
7.1.1 从供给侧发力走向需求侧推动 |
7.1.2 谨慎选择长期照护政策的筹资模式 |
7.2 中观制定层面:科学性强化 |
7.2.1 建立明确统一的分类标准和评估体系 |
7.2.2 划定长期照护不同主体间的基本责任 |
7.3 微观执行层面:整体性治理 |
7.3.1 纵向层级性治理 |
7.3.2 横向多属性治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
致谢 |
(6)现代国家建构视野下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 ——以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意识与研究缘起 |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基本思路与文献基础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基本思路 |
1.3.3 文献基础 |
1.4 样本个案:村庄概况 |
第二章 化国家为天下:自治的传统与底色 |
2.1 化外之区:中华帝国的边缘 |
2.1.1 作为朝贡国的汉代“扶余国” |
2.1.2 作为羁縻州的唐代“渤海国” |
2.1.3 辽金元明清时期地方管理的加强 |
2.2 移民之地:多姓村庄的融铸 |
2.2.1 第一波移民浪潮:清初的招民放垦 |
2.2.2 第二波移民浪潮:乾嘉时期的禁关令与流民的“闯关东” |
2.2.3 第三波移民浪潮:清末的弛禁与民国的屯垦 |
2.2.4 北老壕多姓村庄的形成 |
2.3 关外之乡:熟人社会的形成 |
2.3.1 地缘关系与身份认同 |
2.3.2 亲属关系与社会网络 |
2.3.3 村庄习俗与乡民性格 |
第三章 化天下为国家:“民族—国家”视野下自治的试验 |
3.1 从清末到民国:近代地方自治的尝试 |
3.1.1 清末新政时的城镇乡自治 |
3.1.2 民国初期的地方自治 |
3.1.3 日据时期的殖民统治 |
3.2 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乡村秩序的动员性整合 |
3.2.1 土地改革运动 |
3.2.2 农业合作化运动 |
3.2.3 基层等额选举 |
3.3 人民公社体制的成型:国家权力的全面渗透 |
3.3.1 “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
3.3.2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3.3.3 “民主办社”的实施效果 |
第四章 民主的制度要素:“民主—国家”视野下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4.1 体制的转型:乡村社会的秩序重构 |
4.1.1 人民公社体制废除时的社会失序 |
4.1.2 自生自发的村民自治 |
4.2 压力的转换:“海选第一村”的诞生背景 |
4.2.1 整党运动:“海选”的政治背景 |
4.2.2 基层矛盾:“海选”的内生动力 |
4.2.3 整顿干部:“海选”的直接动因 |
4.3 制度的转轨:“海选第一村”的正式诞生 |
4.3.1 “三不原则”的提出 |
4.3.2 “海选程序”的确定 |
4.3.3 从地方到全国:“海选”模式的推广 |
第五章 民主的实践机制:“民主—国家”视野下村民自治制度的困境 |
5.1 自治与他治:农业税时代“双重压力”下的村民自治 |
5.1.1 行政规制自治:村委会有限的公共财务权 |
5.1.2 行政预留空隙:村委会充分的矛盾调解权 |
5.1.3 行政指导自治:对农业生产的引导和管理 |
5.1.4 行政覆盖自治:农村计划生育的强制实施 |
5.2 无作为与不合作:后税费时代的村干部和村民 |
5.2.1 “村财乡管”和村庄财政空壳 |
5.2.2 村委会职能不全和村务管理不善 |
5.2.3 自治主体缺位和农户参与冷漠 |
5.3 不规范与低效能:当前村民自治制度运作的挑战 |
5.3.1 民主选举不规范 |
5.3.2 民主决策不充分 |
5.3.3 民主管理不理想 |
5.3.4 民主监督不到位 |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
6.1 自治的单元:“大传统”还是“小传统” |
6.2 自治的载体:传统宗族组织还是现代合作组织 |
6.3 自治的主体:村干部还是村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城市文化空间可沟通性传播实践研究 ——由旧天堂书店展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理论背景 |
二、现实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关于可沟通城市空间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关于可沟通城市空间的相关研究 |
三、可沟通性的内涵 |
四、独立书店作为城市文化空间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创新 |
第一章 从移动书摊到创意园“明星”-旧天堂书店的变迁 |
第一节 旧天堂书店的变迁历程 |
一、行走的书摊-旧天堂书店的前身 |
二、生根发芽-华强北女人街的“另类” |
三、乔迁之喜-相遇华侨城创意园 |
第二节 旧天堂书店经营理念:作为一家独立书店 |
第三节 旧天堂书店人群结构 |
第二章 视觉、体验与想象:作为文化景观空间 |
第一节 华侨城创意园的文化景观氛围 |
第二节 旧天堂书店的空间美学与体验 |
一、异形的物质空间 |
二、多重的体验空间 |
三、独特的美学空间 |
第三节 旧天堂书店的景观想象 |
一、怀旧之地 |
二、休闲之地 |
三、品位之地 |
第四节 视觉主导下的景观 |
第三章 私人、公共与融合:作为多元的交流空间 |
第一节 “接地气”的融合空间 |
一、拥挤与亲近 |
二、重组与灵活 |
三、酒与咖啡 |
第二节 咖啡区与花园的世间万象 |
一、咖啡区的众生 |
二、花园里的秘密 |
第三节 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 |
一、旧天堂书店的开放性与公共性 |
二、旧天堂书店的容忍性与自由性 |
三、公众的自发性:旧天堂书店与海报墙的守望 |
第四节 交流的异托邦 |
第四章 连接、流动与共享:作为与文化共生的精神空间 |
第一节 多元介质的连接 |
一、专业书籍与独立音乐的魅力 |
二、行走的耳朵:互联网的扩散 |
三、独立放映:先锋文化的传播 |
第二节 文化与思想的流动 |
一、文化的流通 |
二、思想的碰撞 |
第三节 空间共享与文化共鸣 |
一、时间的协商 |
二、权力的对等 |
三、关系的生产与文化的扩散 |
第四节 独立文化与精神共同体的共生 |
一、独立文化共同体 |
二、精神共同体 |
第五章 旧天堂书店:作为可沟通的文化空间 |
第一节 同心圆与网状结构的结合 |
第二节 正三角与倒三角的互动 |
第六章 从城市文化空间的可沟通性到可沟通城市 |
第一节 从单一到多元:公共空间的诉求 |
第二节 从空间到地方:归属感的表达 |
第三节 从个体到共同体:认同的力量 |
第四节 星星之火 |
第七章 反思与批判:消费与景观对文化的侵蚀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MU浙江公司航空货运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1 市场营销理论 |
2.1.2 STP理论 |
2.1.3 SWOT分析法 |
2.2 航空货运营销研究综述 |
2.2.1 关于航空货运发展的研究 |
2.2.2 关于航空货运营销的研究 |
2.2.3 关于航空货运竞争力的研究 |
3 MU浙江公司航空货运业务现状与营销环境分析 |
3.1 MU浙江公司航空货运业务概况 |
3.1.1 公司概况介绍 |
3.1.2 航线分布与机群结构 |
3.1.3 目前经营概况 |
3.1.4 主要经营数据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 |
3.2.2 行业环境 |
3.2.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企业品牌建设 |
3.3.2 企业销售渠道 |
3.3.3 企业人才储备 |
3.3.4 企业战略转型 |
3.4 MU浙江公司航空货运营销SWOT矩阵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4.3 机遇 |
3.4.4 威胁 |
3.4.5 结论 |
4 MU浙江公司航空货运业务营销策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MU浙江公司航空货运业务营销策略现状 |
4.1.1 产品策略 |
4.1.2 价格策略 |
4.1.3 促销策略 |
4.1.4 渠道策略 |
4.2 MU浙江公司航空货运业务现行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4.2.1 产品策略无创新 |
4.2.2 价格策略不灵活 |
4.2.3 促销策略针对性 |
4.2.4 渠道策略较单一 |
5 MU浙江公司航空货运市场目标定位 |
5.1 MU浙江公司航空货运市场细分 |
5.1.1 按产品细分 |
5.1.2 按客户细分 |
5.1.3 按航程细分 |
5.2 MU浙江公司航空货运目标市场选择 |
5.2.1 国内市场 |
5.2.2 国际市场 |
5.3 MU浙江公司航空货运市场定位 |
5.3.1 国内市场定位 |
5.3.2 国际市场定位 |
6 MU浙江公司航空货运业务营销策略的改进 |
6.1 产品策略的改进 |
6.1.1 完善原有营销产品 |
6.1.2 创新新型营销产品 |
6.1.3 量身定制专属产品 |
6.2 价格策略的改进 |
6.2.1 以利润为导向的定价策略 |
6.2.2 以销售为导向的定价策略 |
6.3 促销策略的改进 |
6.3.1 国内代理人促销策略 |
6.3.2 国际代理人促销策略 |
6.3.3 直销客户促销策略 |
6.3.4 品牌和社会影响力促销策略 |
6.4 渠道策略的改进 |
6.4.1 强化渠道管控 |
6.4.2 发展直客销售 |
6.4.3 拓宽国际销售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民用航空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东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总结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二章 民航安全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民航分类及概述 |
2.2 民航安全生产五要素 |
2.3 民航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三章 民航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 |
3.1 民航安全管理内部影响因素 |
3.2 民航安全管理外部影响因素 |
第四章 东航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东航介绍 |
4.2 机舱安全问题 |
4.3 地勤系统安全问题 |
4.4 航空器选择及维护问题 |
4.5 货运系统安全问题 |
第五章 东航安全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安全管理中“人”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
5.2 管理模式缺乏实效性 |
5.3 安全压力与飞行量之间矛盾突出 |
5.4 安全文化建设较差 |
第六章 优化东航安全管理的对策 |
6.1 健全东航人员管理机制 |
6.2 健全旅客安全管理体系 |
6.3 优化安全管理模式 |
6.4 注重安全压力与飞行量矛盾的解决 |
6.5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概念界定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四、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一章 兴起与革新: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轫 |
第一节 帆船时代:近代以前上海远洋航运概述 |
一、唐宋时期远洋帆船贸易 |
二、清代至开埠前的远洋帆船贸易 |
三、上海与长崎远洋帆船贸易 |
第二节 开埠初期上海远洋贸易形态与结构 |
一、开埠初期西方工业品的进口 |
二、鸦片走私进口贸易 |
三、丝、茶的远洋出口贸易 |
第三节 定期远洋航线的开辟与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 |
一、定期远洋航线的开辟 |
二、帆船到轮船:远洋运输方式的转变 |
三、垄断到竞争:远洋运输主体的变更 |
四、传统到现代:远洋贸易方式的变革 |
小结 |
第二章 发展与竞争: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对外贸易 |
第一节 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全面发展 |
一、日本加入上海远洋航运的竞争 |
二、太平洋远洋航运网的形成 |
三、以上海为中心的全球远洋航线 |
第二节 英、日、美远洋航运势力的角逐 |
一、一战期间英日远洋航运的分霸格局 |
二、一战后各国远洋航运的恢复 |
三、英、日、美的三国航业争霸 |
第三节 远洋贸易结构的变革 |
一、传统远洋贸易的衰落与终结 |
二、新兴远洋贸易品的兴起 |
小结 |
第三章 恢复与繁荣:孤岛时期上海远洋航运 |
第一节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远洋航运概况 |
一、远洋航线的恢复 |
二、交易量的回升与贸易中心的回归 |
三、主要远洋航线 |
第二节 远洋航运与孤岛时期上海 |
一、上海民众生活物质仰赖外洋供给 |
二、工业原料进口与商品出口 |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供给需求与上海远洋航运 |
一、日本“以战养战”的战时经济体制 |
二、日本战时航运政策与在华第三国之关系 |
小结 |
第四章 促进与变革: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城变迁 |
第一节 近代上海沿海、内河航运业的发展与革新 |
一、技术变革与沙船的衰落 |
二、新式轮船公司的建立 |
第二节 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区变迁 |
一、港区与洋船停泊区的开辟 |
二、远洋贸易与港区功能变迁 |
第三节 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城建设 |
一、外资码头的修建与兴起 |
二、船舶修造业的建立与发展 |
小结 |
结语 |
一、贸易、失序、进步与近代上海远洋航运 |
二、国家行政力量与近代上海远洋航运 |
三、远洋航运与近代海上丝绸之路新起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东航山东难忘十年(论文参考文献)
- [1]“随心飞”产品回顾与分析[J]. 郭乐春. 空运商务, 2021(10)
- [2]东航物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异质性资源整合研究[D]. 王佳鑫.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融资租赁方式对南方航空财务影响的研究[D]. 姚澜.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4]《李象先集》整理及李氏交游研究[D]. 刘爽.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5]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J省多地的调研[D]. 常成. 吉林大学, 2020(08)
- [6]现代国家建构视野下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 ——以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为个案[D]. 王荣.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城市文化空间可沟通性传播实践研究 ——由旧天堂书店展开[D]. 佟艳. 深圳大学, 2019(09)
- [8]MU浙江公司航空货运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赵子毅. 宁波大学, 2019(06)
- [9]民用航空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东航为例[D]. 王旭.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
- [10]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D]. 李玉铭.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