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句法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幼儿,句法意识,家庭阅读环境,相关
句法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韩孟姚[1](2019)在《大、中、小班幼儿句法意识发展与家庭阅读环境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语言领域的发展角度来看,句法意识作为元语言意识中备受关注的领域,其发展对句子的认知能力有着巨大的影响,良好的句法意识可以提高幼儿阅读分析的技巧,同时幼儿句法意识的发展与家庭阅读环境的创设息息相关。现有研究中针对幼儿在句法意识与家庭阅读环境二者关系上的探讨较少,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幼儿句法意识发展与家庭阅读环境的相关关系进行调查研究,从而为家庭、幼儿园对幼儿句法意识的培养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本研究选取天津市某一级幼儿园的150名大、中、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将家庭阅读环境问卷发放给其家长进行填写。通过测验幼儿句法意识的发展水平,结果发现:(1)大、中、小班幼儿的句法意识发展水平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即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大、中、小班幼儿句法意识的发展与家庭阅读环境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句子可接受性、句法更正、句子一致性与亲子阅读环境创设、幼儿阅读的兴趣与动机之间存在相关。(3)大、中、小班幼儿句法意识发展水平受家庭阅读环境中幼儿阅读的时长、幼儿阅读的数目、拥有儿童读物的数量所影响,但不受幼儿开始阅读的年龄所影响。表明幼儿阅读的时间越长、幼儿阅读的数目与拥有的读物数量越多,幼儿的句法意识能力水平越高。(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1)
伍婷[2](2018)在《写作环境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句法复杂度的影响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句法复杂度作为二语写作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构念,是衡量二语学习者总体语言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大多分析大学生作文的写作体裁、写作任务或者教学写作环境相关的因素等对二语习得句法复杂性的影响,对与学习者因素和教学写作环境相关变量对二语写作复杂度影响的研究尚显缺乏,对不同写作环境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句法复杂度的影响研究就更不多见。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写作环境对英语专业学生句法复杂度的影响。本研究以长沙市某普通本科的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回答以下2个问题:(1)英语专业学生在写作测试环境和写作训练环境中的写作句法复杂度有哪些特点?(2)不同的写作环境对不同水平的英语专业学生写作句法复杂度有何影响?本研究以长沙某普通大学2个班级的69位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是写作测试,搜集的作文采用二语句法复杂度分析器(L2SCA)进行句法分析,研究数据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得出。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1)写作测试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在写作句法复杂度的4个重要衡量指标上表现更好,这表明写作测试环境下学生的写作句法复杂度比写作训练环境下高。(2)写作测试环境下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的句法复杂度各指标指数均高于写作训练环境下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的各项指标指数,这表明写作测试环境下高低水平组学生的句法复杂度均高于写作训练环境。写作测试环境下,高低水平组在句法复杂度的5个维度14个指标上水平接近,只有在从属结构的四个指标和并列程度的两个指标上表现出显着差异,这表明写作测试环境下高水平组学生能写出显着多于低水平组学生的复杂T单位和独立分句。写作训练环境下,高低水平组学生在5个维度10个指标上均表现出显着差异,高水平组学生的句法复杂度从整体上均高于低水平组。本研究尚存不足之处:写作体裁仅限于议论文,样本容量较小等。但是,本研究深化了句法复杂度在不同写作环境下的研究,对英语教师的写作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薛雨,张悦,李华英[3](2017)在《基于GIS和空间句法浅析街道空间环境对街道活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线"状街道空间承担交通功能的同时"面"状街道空间则是人活动交往的场所,也是体现街道活力的地方,目前随着城市化的加快街道活力逐渐降低。本论文从街道空间环境入手,结合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和空间句法知识,利用ArcGIS软件,以德州市商业街—太平街和常兴路中段为例,对比分析街道空间的街道纵深分布、周边用地布局、交通可达性、空间开放性及邻街店铺,得出街道空间环境对街道活力的影响,从而为保持街道活力,提高城市功能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地理信息世界》期刊2017年06期)
张平,张楠[4](2017)在《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历史城区叙事环境量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句法从整体论与系统论的角度研究了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并发现各个空间之间的复杂关系暗合了人类社会认知与组织空间的方式。在叙事环境量化分析中引入空间句法方法,将人类活动的事件、故事与空间形态有机结合,对叙事环境的意义给予量化的解释,从量化的角度分析历史城区所存在的问题,并为历史城区改造提供相应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7年08期)
李加志[5](2017)在《基于空间句法与数值模拟的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环境性能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中城市的居住区普遍存在规模大、密度高、高层化的趋势。居住区内部空间复杂,存在日照、通风等微气候条件难以得到保证等问题。居住区的室外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在于满足居住区中居民日常的室外活动的需求,为居民的各种类型的室外活动提供活动场所。在目前高层化的居住区普遍存在居民缺少交流的背景下,舒适的室外公共空间可吸引居民参与公众活动,促进相互交流,对激发居住区活力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首先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居住区中室外公共空间的作用及必要性;其次对武汉某居住区进行室外公共空间的微气候及可达性进行现场实测,分析某居住区的室外公共空间热舒适及可达性,评价室外室外公共空间的环境性能。然后分别运用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对居住区室外微气候分析和空间句法(Depthmap)对居住区室外可达性进行分析,并通过实测结果,分别验证微气候软件在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微气候及空间句法对室外空间可达性分析中准确性和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基于空间句法分析与数值模拟分析的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设计方法。本研究以武汉市的两个不同类型居住区为例,应用基于空间句法与数值模拟的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设计方法,对行列式布局和周边式布局等两类居住区的室外公共空间的环境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最后,文章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与展望,提出该研究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郑文升,卓蓉蓉,罗静,余斌,王晓芳[6](2016)在《基于空间句法的武汉城区“两抢一盗”犯罪分布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空间组构与环境犯罪学,初步建构基于空间句法的犯罪分布环境阐释理论。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案例区域,以立案判决的2013年盗窃罪、抢劫罪和抢夺罪案件分布地点为数据源,以典型犯罪空间为实证研究对象,解读城市"两抢一盗"犯罪现象的分布环境。宏观尺度下,空间组构自发涌现的城市节点容易成为犯罪吸引场,与犯罪热点区分布形成密切关系;节点可达性衔接宏微观空间,影响犯罪人到达、逃逸犯罪地点成本的大小以及犯罪失败风险的高低;微观尺度上,局部空间与整体空间割裂形成的"空间缝隙"为犯罪人的空间探索创造了可能,空间的高集成度与空间使用者的单一化强化了犯罪集聚;空间拓扑深度则通过塑造社区人流的社会结构与领域感影响犯罪的空间防卫。空间句法为分析犯罪人的滋生环境、犯罪动机的刺激环境、犯罪人"到达"、"实施"、"逃逸"的活动环境以及防卫犯罪活动的约束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张洋洋[7](2016)在《基于空间句法量化分析的室内空间环境分析与再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一直被认为是建筑学领域最重要、最本质、最不可缺少的元素,是建筑的主要使用价值体现。虽然空间一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同时也很容易被人们感知和使用,但却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另外,建筑师在对空间设计时,较多的是依靠经验和直觉对空间进行评判和认识,而很少基于相对理性的、客观的、精准的角度来对空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充分研究和分析。本文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结合实例进行空间构型的量化分析并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研究,从中发现规律并总结出分析方法,同时也验证了空间句法的参考价值和可行性。进而为汝官窑遗址博物馆的室内空间环境再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最终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营造一个更加科学合理、适宜的室内空间环境。文章一共分为五部分。在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现状、研究的内容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二部分具体阐述了空间句法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并对空间句法相关概念进行解释说明。第叁部分分别通过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视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与设计启示,并验证空间句法的适用性和参考价值。第四章首先运用第叁部分发现的规律和分析方法对实际项目进行全面的量化分析,然后结合计算结果对其室内空间进行相应的设计。第五部分是对以上几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6-05-01)
霍四通[8](2015)在《修辞表达中动词范畴的延伸类型及其句法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修辞学的生存空间寓于用有限的语言去表现无限的事物的矛盾之中。动词范畴的延伸有助于用有限的动词来描述和说明无限的事件和行为。替用型延伸基于相似性,其心理机制是隐喻。顺用型延伸基于接近性,其心理基础是转喻。替用型延伸是对动词新用法的尝试,而顺用型延伸常是动词用法的反讽,主要是为了实现论元的对比、等同,或凸显某一临时的配置论元。(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集刊》期刊2015年01期)
张成进[9](2015)在《多动词构式:汉语单、双音介词形成的句法环境新探——以双音动词“依据”的语法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认为,汉语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典型句法环境是连动结构的V1位置。文章以双音动词"依据"语法化为介词为例,通过对其语法化句法环境考察后发现,动词"依据"语法化的句法环境不是连动式的V1位置而是承接复句的第一个动词(V1)位置。有鉴于此,文章提出在汉语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称谓上,既不宜说是连动式,也不宜说是承接复句,而应统称为"多动词构式"。"多动词构式"形式特征是"V1+N1+V2+N2",本质特征是多个动作行为按时序共用一个施事,连动式与承接复句分别是它的两个小类,汉语单音介词虚化于连动式,汉语双音介词虚化于承接复句。用"多动词构式"统一解释汉语单、双音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可避免因语法术语称谓不同人为将同一种语言事实割裂开来。(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期刊2015年04期)
郭华贵,詹庆明[10](2015)在《基于句法和数值模拟的可认知空间风环境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规划设计阶段,少有学者关注住区可认知空间风环境的模拟与优化。为更加贴近住民对于室外活动空间的风环境需求,研究结合江南水都住区的案例,提出基于句法和数值模拟的可认知空间风环境优化方法。首先,基于句法变量定位出住区可认知空间,基于数值模拟技术模拟出住区室外风环境,从而模拟出住区可认知空间风环境,模拟结果表明,规划方案中有23%的可认知空间风环境区域有待改善;其次,尝试通过底层架空、建筑布局优化及增加风口等措施,优化可认知空间风环境并提出优化方案;最后,对优化方案进行可认知空间风环境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可认知空间风环境有待优化的区域由23%减少为5%,优化措施和优化方案较好地改善了住区可认知空间风环境。(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5年S1期)
句法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句法复杂度作为二语写作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构念,是衡量二语学习者总体语言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大多分析大学生作文的写作体裁、写作任务或者教学写作环境相关的因素等对二语习得句法复杂性的影响,对与学习者因素和教学写作环境相关变量对二语写作复杂度影响的研究尚显缺乏,对不同写作环境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句法复杂度的影响研究就更不多见。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写作环境对英语专业学生句法复杂度的影响。本研究以长沙市某普通本科的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回答以下2个问题:(1)英语专业学生在写作测试环境和写作训练环境中的写作句法复杂度有哪些特点?(2)不同的写作环境对不同水平的英语专业学生写作句法复杂度有何影响?本研究以长沙某普通大学2个班级的69位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是写作测试,搜集的作文采用二语句法复杂度分析器(L2SCA)进行句法分析,研究数据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得出。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1)写作测试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在写作句法复杂度的4个重要衡量指标上表现更好,这表明写作测试环境下学生的写作句法复杂度比写作训练环境下高。(2)写作测试环境下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的句法复杂度各指标指数均高于写作训练环境下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的各项指标指数,这表明写作测试环境下高低水平组学生的句法复杂度均高于写作训练环境。写作测试环境下,高低水平组在句法复杂度的5个维度14个指标上水平接近,只有在从属结构的四个指标和并列程度的两个指标上表现出显着差异,这表明写作测试环境下高水平组学生能写出显着多于低水平组学生的复杂T单位和独立分句。写作训练环境下,高低水平组学生在5个维度10个指标上均表现出显着差异,高水平组学生的句法复杂度从整体上均高于低水平组。本研究尚存不足之处:写作体裁仅限于议论文,样本容量较小等。但是,本研究深化了句法复杂度在不同写作环境下的研究,对英语教师的写作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句法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韩孟姚.大、中、小班幼儿句法意识发展与家庭阅读环境的相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9
[2].伍婷.写作环境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句法复杂度的影响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3].薛雨,张悦,李华英.基于GIS和空间句法浅析街道空间环境对街道活力的影响[J].地理信息世界.2017
[4].张平,张楠.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历史城区叙事环境量化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7
[5].李加志.基于空间句法与数值模拟的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环境性能优化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6].郑文升,卓蓉蓉,罗静,余斌,王晓芳.基于空间句法的武汉城区“两抢一盗”犯罪分布环境[J].地理学报.2016
[7].张洋洋.基于空间句法量化分析的室内空间环境分析与再设计[D].郑州大学.2016
[8].霍四通.修辞表达中动词范畴的延伸类型及其句法环境[J].语言研究集刊.2015
[9].张成进.多动词构式:汉语单、双音介词形成的句法环境新探——以双音动词“依据”的语法化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
[10].郭华贵,詹庆明.基于句法和数值模拟的可认知空间风环境优化[J].规划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