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沥林镇华科学校,516035)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不同教学法对身体素质的影响,接着对中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体育;身体素质;措施探讨;教学方法
引言:
学生的身体素质对未来的学习成长都有重要的作用,这更需要我们对其予以重视。特别是发挥体育课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提高认识,把体育课真正的融入初中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体育热情;丰富教学内容,把自主权给学生;制定教学制度,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成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1不同教学法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1.1契约式教学方法
契约式学习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有研究表明主动学者能比被动学者从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以及快乐。并且这与新课改“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理念也是相吻合的。契约学习法是指通过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与教师进行协商,并签下学习契约。从理论价值上,契约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目前我国实行素质教学的理念。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设定出关于个人的学习目标,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最为特殊的是,此种教学方法的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学生可以根据的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学习目标,而传统教学法讲究的“齐步走,一刀切”导致一些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无法从体育课程当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而开始对体育产生反感的现象。
1.2分层教学法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讲究的是“齐步走”“一致化”,这种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今“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分层教学法的目的就在于,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进行分班教学。该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就在于根据学生不同的分类,相应的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这样不仅符合“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还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分层教学法当中根据不同的维度,例如,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划分,根据划分的维度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可以充分的激发出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以及减少无法完成体育动作以及身体素质较差带来的压力。
2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策略
2.1强化体育课堂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促进体育教学“三位一体”化培养
所谓三位一体,就是凸显体育课堂重要作用,强化忍耐力、身体力量、身体素质三个培养,从制度、适度、构度三个维度逐层开展,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提高,总结下来,就是完善体育课堂制度,对学生的训练进行督促;确保训练的适度,防止体育意外的发生;训练过程的构度,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差异化培养目标。具体实现路径如下:
2.1.1对学生忍耐力的培养
耐力是体育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不仅仅体现在体育上的高强度运动中,还表现为心智的成熟,遇到困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坚韧。在体育运动中由于学生体质本身不太高,遇到高强度训练往往不能承受。这时需要教师能够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进行分层训练,如改长跑和阶梯跑。注意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实际素质,进行差异化培养。不能把体质提升当作一日之功,拔苗助长,要细水长流,通过持续性的改善学生的身体平衡度、灵敏抗压性,来提升学生的体能。
2.1.2对学生身体力量的培养
学生体内潜能无限,体育课堂就是发掘学生身体力量的钥匙。身体力量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肩部、臂膀、腿部,需要对这三个部分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仰卧起坐、曲臂悬垂、跳跃、跳深等运动。但是此类运动强度过大,往往容易伤筋动骨,所以在此类训练开展时,首先要注意演示动作规范;其次注重运动的适量,合理运动,防止过量所致肌肉劳损。其次,训练方式都是可选择的,并不是锻炼臂膀一定要曲臂悬垂,跳绳经研究表明完全也可以通过低强度高密度的方式完成相同效果。教师需要在此环节中强调规范,保证学生的安全。
2.1.3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身体素质是一个综合的要素。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我们体育教学的最终愿景。真正优秀的学生不仅表现在成绩的优秀,还表现在身体素质的优秀。身体素质的优秀使得做事充满活力,效率高涨,内心素质的优秀使得学生抗压能力强,未来遇到挫折内心强大从容应对。这就需要学校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及时引导,鼓励学习之余走出去,在平时有规律的固定运动,认真开展好体育课程,展开各种文体比赛和素质拓展活动。
2.2促进体育教学多样化,加强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课堂模式如下:学生到齐、报数点到、操场跑步、做操、学习本节课体育技巧,课程结束。我们看出在这种课堂背景下,学习还是处于被动式学习过程,一切都被安排,等于是把教学课堂从教室转移到了操场。场景看似扩大了一些,但是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体育课风险大,学生基数多,自由活动之类学生乱跑或者运动不规范的容易出风险,并且难以控制,为了防止给自己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老师们选择了这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好,体育老师、体育器材缺失使得其他类型的体育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所以体育教学更应该着重于教学体例的多样,丰富课堂内涵,培养学生兴趣。
2.2.1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打造一批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如我校为例,我们学校模仿大学体育课堂,把体育课划分成了若干个适合中学生的体育选修课。让学生基于自己的意愿、基于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前两节课还是大班集体课,主要传授通识经验和动作规范要领,后面的课程就是随自己所选择的课程进行活动开展,把选择的自由性还给学生,实现教学效果的改善。
2.2.2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注重教学策略的运用
教师的作用主要应在通识课中发挥,起到引领学生进行动作规范,督促学生完成实战训练。其他的具体操作还是应让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自主的体育运动中享受到了运动的乐趣,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与体质提升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喜悦,对体育的热情也就随之增长。在教学中,教师也同时注重教学策略的运用,如开展情境教学,把接力训练搞成体育比赛;开展趣味性体育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展体育运动,同时缓解高强度运动带来的疲惫。
结束语:
总之,虽然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青少年体质下降不应该只有学校体育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家庭以及社会也应该对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问题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个人、家长、教师、学校以及社会的体育锻炼意识,若想要改善目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状况必须依靠政府、学校、家庭与社区四位一体,对于青少年儿童体质问题进行多方面积极的干预措施,为实现在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所提出的“到2030年,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的重大目标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王芳.对初中体育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措施探讨[J].试题与研究.2019(27)
[2]张永.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策略[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