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

论文摘要

高校竞技体育是高等教育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产物。经过20年的发展,高校竞技体育已初具规模。但是,水平停滞不前、行业管理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差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根本原因就是管理体制的落后。必须从改革、创新管理体制这个源头入手,才能真正解决在新形势下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后劲不足、路径不畅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社会学研究方法,运用相关理论,在深入分析高校竞技体育、中国大体协性质、概念、内涵、定位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国内外比较研究,提出了改革、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总体思路、目标模式以及在新形势下的主要对策。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我国的高校竞技体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竞技体育活动,具有业余的性质。是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传统课余体育训练、竞赛活动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是培养新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2.中国大体协是由全国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学生、体育工作者及其相关组织与个人自愿组织起来的全国性的、专业性的,为实现会员共同愿望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的体育社团组织。具有非营利性、中介性、自愿性、唯一性和自治性等五大基本属性。中国大体协应树立现代社团组织民主、“分权”的治理理念,采用“扁平化”治理模式。明确各级组织的职能定位,统一“责、权、利”关系。加快组织系统的社团化进程。3.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时期。改革开放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处于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的政府社会阶段。呈现出:组织目标政绩化、组织机构政府选择化、法人治理结构虚拟化、管理方式行政化、职能分散与垄断化、自成体系闭合化等六个基本特征。4.现行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中,由于政府与中国大体协职能定位不准,政府处于主导地位,管理方式行政化色彩浓厚,不仅造成中国大体协能力建设滞后,社团化进程缓慢,而且导致中国大体协社会合法性不足,难以得到社会的支持。成为影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主要因素。5.美国、加拿大、日本在政治体制、经济市场化程度、社会发展水平、教育理念、文化背景等方面虽然与我们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他们在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6.坚定走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管理体制发展道路。组建政府联合指导、监管机构,准确定位中国大体协各级组织的角色、职能,建立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政府与社会结合型“三级”管理体制。7.在新形势下,改革、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应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要统一认识,明确高校竞技体育的定位及发展目标;坚定走政府与社会结合型发展道路,组建政府联合指导、监管机构,理清政府与中国大体协的角色定位;明确中国大体协各级组织的职能定位;健全、统一行业管理规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多元化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 1.1.2 适应国家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 1.1.3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1.1.4 新形势下扩大大学生竞技体育交流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关于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综述
  • 1.3.2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综述
  • 1.3.3 关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研究综述
  • 1.3.4 关于体育社团的研究综述
  • 1.3.5 先前研究的不足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1.7 本文结构的说明
  • 2、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理论研究
  • 2.1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理论研究
  • 2.1.1 高校竞技体育的业余性质
  • 2.1.2 高校竞技体育的高水平
  • 2.1.3 高校竞技体育的普及与提高
  • 2.1.4 高校竞技体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 2.1.5 高校竞技体育在我国竞技体育中的地位
  • 2.1.6 高校竞技体育的新界定
  • 2.2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理论研究
  • 2.2.1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定义
  • 2.2.2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应具有的属性
  • 2.2.3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组织机构与职能
  • 2.2.4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的管理制度
  • 2.2.5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在社会转型期的作用
  • 3、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
  • 3.1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发展历史沿革
  • 3.1.1 1949——1956 年
  • 3.1.2 1957——1985 年
  • 3.1.3 1986——1997 年
  • 3.1.4 1998——2006 年
  • 3.2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
  • 3.2.1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的组织机构
  • 3.2.2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政策法规建设
  • 3.3 现阶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高校竞技体育定位尚不明确
  • 3.3.2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与教育部职权关系、角色定位尚不明确
  • 3.3.3 对今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模式认识尚不清晰
  • 3.3.4 行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尚不健全,不完善,操作随意性较大
  • 3.3.5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与单项运动分会职能错位
  • 3.3.6 与专业性体育组织极少联系,自成体系
  • 3.3.7 经费来源渠道少,自我造血功能不足
  • 3.4 现阶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特征
  • 3.4.1 组织目标的政绩化
  • 3.4.2 组织机构的政府选择化
  • 3.4.3 法人治理结构虚拟化
  • 3.4.4 管理方式行政化
  • 3.4.5 职能的分散与垄断化
  • 3.4.6 自成体系闭合化
  • 4、影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主要因素
  • 4.1 传统观念和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
  • 4.2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职能定位不准,与政府关系不顺
  • 4.3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能力建设滞后,社团化进程缓慢
  • 4.4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社会合法性不足,难以得到社会的支持
  • 5、国外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特点
  • 5.1 国外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类型
  • 5.1.1 政府主导型的管理体制
  • 5.1.2 社会主导型的管理体制
  • 5.1.3 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的管理体制
  • 5.2 部分国家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特点
  • 5.2.1 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
  • 5.2.2 加拿大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
  • 5.2.3 日本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
  • 5.3 国外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对我们的启示
  • 5.3.1 坚持高校竞技体育的业余性质
  • 5.3.2 理清大学生体育协会与教育部关系,明确其职责定位
  • 5.3.3 健全大学生体育协会各级组织机构
  • 5.3.4 完善大学生体育协会行业管理的规章制度
  • 5.3.5 明确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内部的职责分工
  • 5.3.6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为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 6、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目标模式
  • 6.1 改革、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动因
  • 6.1.1 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发展转型,建立“善治”治理模式的要求
  • 6.1.2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
  • 6.1.3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
  • 6.1.4 与国际接轨,走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需要
  • 6.1.5 新形势下高校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 6.2 改革、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总体思路与目标模式
  • 6.2.1 改革、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总体思路
  • 6.2.2 改革、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目标模式
  • 7、新形势下改革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主要对策
  • 7.1 改革、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步骤
  • 7.1.1 分步走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 7.1.2 改革、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步骤
  • 7.2 新形势下改革、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主要对策
  • 7.2.1 统一认识,明确高校竞技体育的定位及发展目标
  • 7.2.2 组建全国和省级高校竞技体育指导委员会
  • 7.2.3 明确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各级组织的职能定位
  • 7.2.4 健全、统一高校竞技体育行业管理规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 7.2.5 多元化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 8、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