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机制论文-翟瑞,雷于佳,李彦晶

大众传播机制论文-翟瑞,雷于佳,李彦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众传播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众传播,十九大精神,心理机制

大众传播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翟瑞,雷于佳,李彦晶[1](2019)在《基于大众传播的十九大精神内化社会心理机制与深化路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播模式经历了直线传播到循环传播再到大众传播的几个发展阶段,当前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重新界定了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每一个接受信息的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基于大众传播,政治理论的传播与学习贯彻需要上下互动、共享认同的社会心理基础和反馈机制,如何拓展有效路径,利用多种传播模式,形成相辅相融的传播机制,对于深入学习政治理论和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实质都有着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史英嘉[2](2018)在《大众传播机制下女性角色的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国家的影视剧都有一个相似之处,他们在剧中或多或少地会提及家庭。家庭,是人类聚集的基本结构框架。纵观国内外家庭伦理剧,受众可以看出每个地域特有的文化情结。韩国喜欢把人物感情方面的细节扩大化,如《人鱼小姐》;而美剧却更倾向于逻辑思维,如《纸牌屋》;中国则善于展现婆媳关系,如《王贵与安娜》。受众的需求不可一概而论,中国本土出产的电视剧注入了更多中国元素。(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8年14期)

王馥芳[3](2018)在《特朗普“滴流”话语大众传播的深层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当选美国第四十五任总统之后,其不按常理出牌的执政风格在世界政治领域掀起了"惊涛骇浪"。作为语言学人,笔者对其政治话语特别感兴趣。仔细观察发现,其在话语产出、组织和表达方面不断挑战甚至屡屡打破语言使用的常规边界,各种"逾矩"话语有时令人费解、震惊、失望、无奈甚至愤怒,但有时也充满智慧、引人深思甚至发人深省。有鉴于政(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8年19期)

迪娜·巴哈提[4](2015)在《大众传播媒介在美国社会性别政治中的作用机制探究——1992年与2002年“美国总统大选”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1992年和2002年"美国国家选举研究中心"发布的总统选举调查数据为样本,探讨选民的党派倾向、意识形态和媒介接触因素与其对女性议题的认知的关系,以及媒介接触、党派倾向、对女性议题的认知叁者间的关系,希望在基于此期间的美国社会性别框架内,梳理党派政治如何通过制造与女性议题相关的大众媒介当中的议程和选民进行互动。研究发现,选民的媒介接触情况和党派倾向、意识形态均对其对女性议题的认知产生显着影响,然而,选民的媒介接触情况并未对其党派倾向、意识形态产生显着影响。此外,从1992年到2002年,选民对女权主义者的整体好感度显着降低。也就是说,在此期间,第二波美国女权社会主义运动谋求增加政治影响力的诉求遭受了来自党派政治较大的阻力。(本文来源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钱珺[5](2015)在《大众传播社交化背景下的传播机制研究——以《穹顶之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在《新周刊》主办的"年度汉字"评选中,微字脱颖而出。近年来,以社交网络为主的媒介聚集起了一个庞大的集群——微传播,并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符号。这种从新媒体中衍生出的新力量,使人们获得了显着而真实的存在感,强调着人们日益成熟的公民意识,打破了人们在身份、阶层、地域上的传统界限。今年2月28日柴静发布的《穹顶之下》就是一次关于微传播的成功案例,我们能够看到,在微信等众多社交媒介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社交媒介传播成为每一个媒体人都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5年11期)

徐婷婷[6](2015)在《以新媒体为介质的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形成机制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它将大众传播中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类型。基于数字化的特征,它在信息获取方面更快速、交互性更高、传播更加广泛,展现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然而伴随着这种信息获取的全新体验,随之而来的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的变化,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反思。(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5年03期)

郭大鹏,张宇[7](2012)在《大众传播“第叁者效果”发生的心理机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解释“第叁者效果”发生的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叁者效果假说"(The Third-Person Effect Hypothesis)由戴维森(W.Phillips Davison)在其《传播的第叁者效果》(1983年)一文中提出。其假设是,人们倾向于夸大和高估大众媒介的消息对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该假设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第叁者效果假说(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蓝若宇[8](2011)在《超越大众传播:刍议新浪微博的传播模式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号称"中国第一新闻门户网站"的新浪网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对其新媒介项目"新浪微博"进行内测。到目前为止,新浪微博凭借新浪网的人气优势一举成为了该类型中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媒介产品。从门户到微博,新浪网正尝试着从最初致力于提供新闻与娱乐服务的定位走向全民网上生活社区的发展道路。这种尝试的背后不仅仅有商业利益的驱使,更有当今媒介发展潮流的涌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铺垫。(本文来源于《新闻知识》期刊2011年02期)

戴春平[9](2009)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反馈机制建设——以高等职业教育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大众传播过程中反馈机制的缺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已日益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瓶颈环节。基于对具有反馈机制的高等职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分析,反馈机制应从前置反馈机制、中程反馈机制和后继反馈机制叁个环节进行建设,而在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解决反馈调节机构、反馈调节制度、教育者素质和机制建设意识等问题。(本文来源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吕亚琳[10](2007)在《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反馈机制建设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过程中反馈机制的缺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已日益成为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瓶颈环节。探索和建立稳定、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成为摆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和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传播学研究表明,传播能否取得效果,关键看传播者对反馈的重视程度如何。反馈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反馈机制的引入,其意义不仅在于对传播效果加以检验,更重要的是使得传统的对传播模式的单向理解,转换为双向的循环的概念,彻底打破了传播者和受传者(受众)之间彼此割裂的界限,使传者和受者在沟通与交流中确立起一种互动关系。因此,反馈机制的建立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反馈机制的研究正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角度出发,在对传统单向线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探讨建立现代双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模式。并通过反馈机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重要意义的较为系统的论述,初步探索在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中建立反馈机制的具体方式。通过研究,应从前置反馈机制建设、中程反馈机制建设和后继反馈机制建设叁个环节入手,建立稳定、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反馈机制。(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7-06-28)

大众传播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任何国家的影视剧都有一个相似之处,他们在剧中或多或少地会提及家庭。家庭,是人类聚集的基本结构框架。纵观国内外家庭伦理剧,受众可以看出每个地域特有的文化情结。韩国喜欢把人物感情方面的细节扩大化,如《人鱼小姐》;而美剧却更倾向于逻辑思维,如《纸牌屋》;中国则善于展现婆媳关系,如《王贵与安娜》。受众的需求不可一概而论,中国本土出产的电视剧注入了更多中国元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众传播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翟瑞,雷于佳,李彦晶.基于大众传播的十九大精神内化社会心理机制与深化路线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史英嘉.大众传播机制下女性角色的塑造[J].西部广播电视.2018

[3].王馥芳.特朗普“滴流”话语大众传播的深层机制[J].青年.2018

[4].迪娜·巴哈提.大众传播媒介在美国社会性别政治中的作用机制探究——1992年与2002年“美国总统大选”实证分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

[5].钱珺.大众传播社交化背景下的传播机制研究——以《穹顶之下》为例[J].新闻传播.2015

[6].徐婷婷.以新媒体为介质的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形成机制的变化[J].科技传播.2015

[7].郭大鹏,张宇.大众传播“第叁者效果”发生的心理机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解释“第叁者效果”发生的原因[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

[8].蓝若宇.超越大众传播:刍议新浪微博的传播模式与机制[J].新闻知识.2011

[9].戴春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反馈机制建设——以高等职业教育为视角[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

[10].吕亚琳.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反馈机制建设初探[D].北京交通大学.2007

标签:;  ;  ;  

大众传播机制论文-翟瑞,雷于佳,李彦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