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设备建筑设计工程(上海)有限公司上海201900
摘要: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要从细节入手,做好相应的分析工作,保证规划设计的合理性。
关键词: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措施
引言: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营造期间,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将营造的重点内容放在生态环境修复与优化方面,同时,还要体现当地的景观特色。做好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可以促进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发展。为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围绕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措施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1城中村概念
对于城中村的分析,我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入手:首先,从狭义上来说城中村指的就是在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农村村落的大部分土地或全部土地被征用,农民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在变为居民后,仍在原有村落居住,这些居民区就被称作坐落于城市中的村庄;另外,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落后于时代,处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于城市整体水平的居民区。
2城乡景观一体化背景下建设公共空间景观原则
2.1生态化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复杂生态背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各种情况变得更加突出,城市应急问题的应对措施越来越弱,这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阻碍。新时代景观应当能够满足可持续化发展的需求,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使其不易遭受破坏,城中村生态景观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景观持续发展的一项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公共景观来说意义重大,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生态化的重视,确保公共景观建设的合理性。
2.2时空化
时空化立足于景观与地域历史的关系。新型城镇化规划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建设人文城市的思路,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成为重中之重。“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妥善安置乡愁,延续历史文脉和地域场所精神,是人文城镇建设的表现形式。人文景观营造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联系,是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构成的四维时空组合。不仅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用功能的满足,在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要满足基地的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具有历史文脉的场地和各类人文景观,景观要素的营造应着重对本地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承,既包括对历史的直接继承,也包括对场地历史记忆的挖掘和捕捉。人文景观营造的重点是延续并发展历史文脉,使本土文化、地域特点和现代功能和谐共生,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独特景观。
2.3智慧化
智慧化立足于景观与技术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智慧城市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抓手,而智慧景观则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方面。智慧景观主要体现在以景观品质人本化为前提的设计过程数字化、景观技术参数化、景观服务智能化等方面。景观品质人本化即注重景观在实用、安全和舒适方面的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景观任意功能的前提。设计过程数字化即景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运用当代先进技术,认真分析基地条件,充分表现景观资源及设计理念,如RS技术在景观格局、功能、动态、尺度等方面的研究和GIS技术在辅助景观分类等。
3建设城中村公共景观的合理措施
3.1城乡一体化,建设公共景观
营造城中村景观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城乡景观一体化的重视,加强对景观质量情况的重视。高质量的景观品质,一方面可以使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当的经济发展。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历史文化,在共享公平的基础上[1],合理发展智慧生态进而完成对美学观的引导。城中村公共景观建设过程中,应当尊重自然、地方文化、村民需求,让普通人参与到公共景观设计中,确保最终建设的合理性,倾注人文关怀,集约利用不同的资源,加强对生态低碳景观营造技术的应用,并且要做好相应的推广工作,通过适当的宣传教育,使民众审美能够得到提高,从而可以接受自然美学,能够更好的爱护和保护文化遗产,避免历史文化遗产遭受破坏。从目前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因此,在城市公共景观建设中,应当加强对老年群体的关注,依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营造符合老年人的生活景观,这也是我国城市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发展趋势。城中村建设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交流场所,是一棵大树,还是大广场?是通过人工方式营造,还是由村民留存,新营造的景观要通过何种方式体现村民的审美,如何吸引不同年龄段的人们进入城中村,完成对城中村公共景观建设都是城中村公共景观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是人们在后期工作中,需要重点思考的一项内容。
3.2科学营造农村景观
农村景观的营造主是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注重乡土自然景观保护与生态景观营造是建设乡村景观的重中之重。农村景观得以维持的基础资源主要有农民、村庄建筑、村落布局、周边自然格局四方面。乡村长久发展过程证明了其自然格局的安全性,各类规划建设都应尊重自然格局,切忌“推到重来”的错误思想;切忌景观社区化的设计思想,推行“逆向整治,推进城乡景观差别化”;顺应村落格局形成长期的历史过程,把农村景观营造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的优化上而不是贸然决定村落布局的未来发展;通过“农家乐”等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方式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新建和推广生态基础设施如“三格式化粪池”和“自流式小型污水处理池”、“人工小湿地”等适用技术和分散式废物利用技术等,建设绿色智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例如,在广场景观营造过程中,为了促使其具有一定的文化性,首先,让居民积极表达对自己的乡土生活环境改造与设计意愿的发言权,在都市农业生产中,引入对环境影响最小,还能够促使居民经济与环境利益不断发展的事物,同时加强与当地智库的规划设计管理与施工方面的咨询或建设联系,相关管理人员应注意居民培训和教育的推广,规划确保既要尊重当地的自然系统和历史文化传承,确定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文化艺术特色,又要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把“千村一面”和“一方敲定”扼杀在摇篮里。
3.3美学化与时空化的营造
例如我国某地区景观营造过程中,不提倡对现存老房及废弃的水利设施一一拆除,乡土景观是散落的、自然的、如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一般。可对旧址进行加固或修缮,在确保旧址安全稳固的前提下,形成自然散落的景观节点,可通过生态基础设施把该地区现存水塘、废弃水利设施等规划成线性景观廊道,串联农田基底和人居板块,保护传统的乡风与韵味,同时保存当地居民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他们可以利用发展起来的景观资源致富。比如我国灵剑溪地区为过渡阶段城中村的典型代表,有着城市化的住宅和农田,经济构成多样,自然环境优良,但目前有学者指出,该地区河水水质达劣V类水质,对周边河流污染较大,会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影响各类作物生长进而危害居民健康,水体治理和水土保育势在必行,流域内多元化景观营造为居民提供一个优良的游憩休闲场所,也为游客体验城市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
结论:
简而言之,随着近几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中村现象越来越普遍,针对城中村产生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做好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更加成为新时代的课题之一,通过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城市景观,从而为受众群体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韩雨诗,王宇雄.城中村改造后居民价值观引导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1):72-75.
[2]孙艺帆.城中村形成原因及改造中应注意的问题[J].住宅与房地产,2018(3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