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军
(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中医医院831400)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7-0154-02
苦辛法,是苦寒药物与辛温药物配合使用复杂疾病的一种方法,苦寒药一般首选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栀子等,辛温药常用厚朴、干姜、吴萸,苦辛并称,并非苦寒辛温各半,而是苦多辛少,以能泄能降之苦寒药为主,能开通的辛温药物为配,两者结合泄中有开,通而能降,善解郁聚之热,使气机畅利,尤以恢复中焦升降机能著称,故苦辛法,并非单纯的寒热并治方法,实质上是清热法的一种变通。
苦辛法最早见于《伤寒论》中3种泻心方,黄连汤诸方,但当时仅为疾病过程中出现寒热错杂,脏腑同病或失治,误治后的复杂病情而设。
1、连朴相配能通泄
黄连大苦大寒,有强烈的清热泻火燥湿的作用,擅于清泄中焦湿热,惟其性寒凝,守而不走,下泄通达之力不足,厚朴辛苦微温,善于行气通治,两药相辅,从中而治既能宜降湿热之邪,又可通降胃腑,使其恢复升降之机。胃居中焦,以通为用以降为和,为体内气机升降之枢纽。湿热犯胃,阻滞中焦,导致中焦痞塞,满闷,胀痛或胃腑功能紊乱,邪气乘虚而入,便会壅阻,这样胃气一反升降之常而变为阻塞紊乱,表现为脘腑酸胀痞满,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湿热引起气滞,气郁日久化热,反之气滞更促使湿热内生,使得湿热内生,使得湿热更为胶固,彼此互为因果,病势缠绵难解,因此首先我们要辨舌苔,则必见黄腻浊苔,其次脘酸痞胀,为中焦气机阻塞的必要表现,此时虽上见呕恶,反酸,下见泄利,而其痞胀并不随之松减,临床上抓住以上两点,结合其它见证,如渴不多饮,口中腻浊,尿黄而短,脉濡数等就构成了本证。此法以升降中焦为定法,欲清其热,应化其湿,欲化其湿,应宣通气滞,把改善通降机能与清除病因的措施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疗效,正因连朴相配,在于疏通胃肠道壅滞所以湿热壅滞胃肠病症,其成为治疗上的主要组成药物。
2、连夏相配散结除痞
黄连既能清热泻火、清心安眠、凉血止血、解毒止痢。用于治疗热性病之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又治阴血不足、心烦不眠之症,还治心火内炽,迫血妄行,以致鼻出血、吐血诸症。此外还能泻火解毒,清胃止呕,解渴除烦,消痞除满。用于治疗关节肿痛、口舌生疮、痈疽、胃热呕吐、心下痞满、胃火炽盛、消谷善饥口干口渴等症。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既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又能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症,半夏与黄连相伍,则温而不助热,寒而不凝气机,散结降痞,故常用于胃腔胀满疼痛,以胀痛为主,呕吐,肠鸣下利,肢困。
病案,杜某,18岁,女,胃脘痛一年多,逐日加重。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大便稀,进行性消瘦,闭经二月,面色淡白,无泽,脉濡,舌淡红,苔薄黄。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壅积症。中医辨证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痞塞于中,而致胃脘痛。治以和胃消痞,半夏泻心汤化裁。
处方:半夏10克,党参10克,干姜3克,生姜4克,大枣5枚,神曲12克,炒麦芽10克。口服六剂,诸症减轻,饮食大增,守方调治15剂,诸症皆愈。[1]
从以上病例中可以看出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的通降,是继受纳的前提条件,因浊气在上面发生口臭,腔腑胀满,疼痛。《素问》说“浊气在上,则生胀满,若胃气失于通降,进而形成胃气上逆,则可出现恶心呕吐,呃逆等。”半夏黄连相配专治胃热呕吐,寒热互结之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半夏黄连相辅相成则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3、连萸相合泄降独胜
连萸相合,即古方之左金丸是苦辛法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配伍。临床上运用较广,黄连清肝泻火,佐以吴萸辛开肝郁,引热下行,能直达肝经,清泄郁火面平降诸逆。其主要治疗有三:肝经结热所致的胁肋脘部胀痛,肝横犯胃引起的呕吐,湿热留恋胃肠等。
朱益超[2]治疗慢性胃炎130例治疗结果表明,治疗2个疗程后从临床症状上看130例患者中近期临床治愈83例占63.2%好转36例占27.7%无效11例占8.5%其中作胃镜复查者共80例获近期临床治愈7例显效25例有效4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达到80%。
总之连萸同用治肝胆实热,“然必木气实而土不虚,庶可相宜也。”固然这不是绝对的,但毕竟连萸苦寒,虽得吴萸辛热相配而遇到脾胃虚弱,中阳不振的病例应慎为宜。
本文重点介绍了3例常用的苦辛法,即认升降中焦为定法的苦辛通降法,采用寒重热轻,苦多辛少的配伍原则,颇能适应湿热互结或脏腑紊乱的复杂病情。文中以黄连分别与厚朴、吴萸、半夏相配,苦辛相合,以苦寒清热燥湿为主,借辛药开路使湿热郁结得以宣降开郁,连朴相配重在通泄,用于湿热壅滞胃肠气机之症。连萸泄降独胜,对肝胆热邪郁结,以除胀满,止呕吐为主要应用。
参考文献:
[1]聂惠民,《聂氏伤寒学》第二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231.
[2]朱益超.加味左金丸治疗慢性胃炎130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6(15):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