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分析与启示 ——以SO_2为例

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分析与启示 ——以SO_2为例

论文摘要

“先污染后治理”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特殊历史现象。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近现代环境发展史不仅表明了“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的客观存在,而且表明了“先污染后治理”过程需要付出一定的环境代价和经济代价。令人遗憾的是,“先污染后治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正在不断重演。尽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对某些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倒U型”曲线关系给予了实证检验和理论分析,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在如何预防并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等方面依然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鉴于此,本文在确认美国一些污染物排放量“倒U型”曲线存在的基础上,立足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并综合运用总结与归纳分析方法、实证与规范分析方法、关联性分析方法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分别从“物质运动、经济发展、社会运行”三大层面系统剖析了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形成机制。基于物质运动层面的相关分析,可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通过对二氧化硫产生量的计算,表明了美国二氧化硫产生量受到能源消费量、能源含硫量、能源可燃硫脱除量的共同影响并在整体上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变化趋势;通过比较美国二氧化硫产生量(计算值)与其排放量(统计值)的演化趋势,表明在1973年之前,二氧化硫产生量(计算值)与二氧化硫排放量(统计值)之间不仅具有相似的演化特征而且具有高度相关性,从而证明了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法具有可靠性与适用性;通过对美国二氧化硫产生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之间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表明了二氧化硫产生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随着削减/控制措施的逐步应用均呈现出“先同步一致,后分道扬镳”的演化过程;通过比较二氧化硫原生量(虚拟值)、二氧化硫产生量(计算值)、二氧化硫排放量(统计值)的演变过程,不仅揭示出源头削减技术(如脱硫)的应用有利于二氧化硫产生量逐渐“偏离”二氧化硫原生量而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演化特征、末端削减技术(如烟气脱硫)的应用有助于促使二氧化硫排放量进一步“偏离”二氧化硫产生量而呈现出更为迅速的下降趋势;而且揭示出源头削减(如脱硫)对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趋势的形成贡献更大。基于经济发展层面的相关分析,可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通过对美国经济增长过程(包括: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与二氧化硫原生量、二氧化硫产生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趋势分析,不仅表明了二氧化硫原生量随着经济发展而增长放缓、二氧化硫产生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随着经济发展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演化特征,而且揭示出经济增长从“以资本要素增长为主导”转换到“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主导”的发展过程正是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形成过程中体现经济方式转变的决定性经济因素;通过分析美国产业结构与二氧化硫原生量、二氧化硫产生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关系,揭示出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是影响“先污染后治理”过程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美国单位GDP二氧化硫强度(包括:单位GDP二氧化硫原生量、单位GDP二氧化硫产生量、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趋势分析,揭示出美国单位GDP二氧化硫强度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基于社会运行层面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到如下主要结论:通过审视美国社会运行中典型社会参数的发展过程,揭示出典型社会参数呈现出逐渐增大的发展趋势;并通过关联性分析,不仅表明了各项典型社会参数之间具有高度关联性,而且表明了典型社会参数发展过程与污染物强度演化过程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通过引入“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系数”概念,建立了用以表达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进程的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系数通用模型,从一个新的角度实现了对国家/地区民众污染控制支付意愿的发展相对程度及其量化水平的模拟表达;通过比较美日两国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进程的进化特征,不仅揭示出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进程与经济发展阶段之间具有“进化同步性和高度相关性”,而且揭示出美日两国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过程之间存在着“快速成长阶段不同、快速成长阶段可以提前或延后”的国别差异性。最后,根据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形成机制分析给出了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启示与建议,为我国避免或尽早跳出“先污染后治理”陷阱提出了若干对策,寄希望于对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有所裨益。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回顾
  • 1.2.1 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 1.2.2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研究
  • 1.2.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研究
  • 1.2.3.1 实证研究方面
  • 1.2.3.2 计量分析方面
  • 1.2.3.3 理论解释方面
  • 1.2.3.4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研究小结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问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主要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主要数据来源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存在性检验
  • 2.1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过程描述
  • 2.1.1 以大气污染物为例的几点说明
  • 2.1.2 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演化过程
  • 2.1.3 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年变化率的演化过程
  • 2.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
  • 2.2.1 不同坐标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2.2.1.1 以GDP 为横坐标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2.2.1.2 以人均GDP 为横坐标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2.2.2 美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比较
  • 2.2.2.1 不同横坐标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比
  • 2.2.2.2 不同纵坐标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比
  • 2.2.3 美国污染物排放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的现实意义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物质分析
  • 3.1 污染物排放量演化阶段与“先污染后治理”过程
  • 3.2 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产生量的计算
  • 3.2.1 二氧化硫产生量的计算依据
  • 3.2.1.1 二氧化硫的产生途径
  • 3.2.1.2 二氧化硫产生量计算的理论基础
  • 3.2.2 二氧化硫产生量计算的基础数据
  • 3.2.2.1 化石能源平均含硫量
  • 3.2.2.1.1 原煤平均含硫量
  • 3.2.2.1.2 原油平均含硫量
  • 3.2.2.1.3 天然气平均含硫量
  • 3.2.2.2 化石能源消费量
  • 3.2.2.3 化石能源中可燃硫的脱除量
  • 3.2.2.3.1 原煤中可燃硫的脱除量
  • 3.2.2.3.2 原油中可燃硫的脱除量
  • 3.2.2.3.3 天然气中可燃硫的脱除量
  • 3.2.3 二氧化硫产生量的计算结果
  • 3.2.4 二氧化硫产生量计算结果的分析与比较
  • 3.3 污染物产生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化石能源消费量的影响
  • 3.3.1.1 能源(化石能源)消费量
  • 3.3.1.2 能源(化石能源)消费结构
  • 3.3.1.2.1 能源消费比例
  • 3.3.1.2.2 化石能源消费比例
  • 3.3.1.3 化石能源利用方式
  • 3.3.2 化石能源平均含硫量的影响
  • 3.3.2.1 原煤平均含硫量
  • 3.3.2.2 原油平均含硫量
  • 3.3.3 化石能源中可燃硫脱除量的影响
  • 3.3.3.1 原煤中可燃硫脱除量
  • 3.3.3.2 原油中可燃硫脱除量
  • 3.4 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核算
  • 3.4.1 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估算
  • 3.4.1.1 二氧化硫排放量估算的理论依据
  • 3.4.1.2 二氧化硫脱除系数的表达
  • 3.4.1.2.1 二氧化硫脱除技术的脱除效率
  • 3.4.1.2.2 二氧化硫脱除技术的覆盖率
  • 3.4.2 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估算结果
  • 3.4.2.1 煤炭消费过程二氧化硫排放量
  • 3.4.2.2 天然气消费过程二氧化硫排放量
  • 3.4.2.3 石油消费过程二氧化硫排放量
  • 3.4.3 排放量(计算值、统计值)的比较与分析
  • 3.5 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1 二氧化硫产生量的影响
  • 3.5.2 二氧化硫脱除效果的影响
  • 3.6 污染物产生量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关系
  • 3.6.1 定性关系
  • 3.6.2 定量关系
  • 3.7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形成的物质基础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经济分析
  • 4.1 “富裕”的衡量
  • 4.1.1 经济发展指标的数据表达
  • 4.1.1.1 恩格尔系数核算
  • 4.1.1.2 人均GDP 计算
  • 4.1.2 经济发展指标间的关联性
  • 4.2 经济发展阶段与“先污染后治理”过程
  • 4.2.1 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 4.2.2 经济发展阶段与“先污染后治理”形成过程的关系
  • 4.3 经济增长与“先污染后治理”的形成过程
  • 4.3.1 GDP 增长与“先污染后治理”的形成过程
  • 4.3.2 人均GDP 增长与“先污染后治理”的形成过程
  • 4.4 经济增长源泉与“先污染后治理”的形成过程
  • 4.4.1 经济增长核算
  • 4.4.1.1 理论基础
  • 4.4.1.2 经济增长核算
  • 4.4.2 经济增长源泉的发展趋势
  • 4.4.3 经济增长源泉与“先污染后治理”形成过程的关系
  • 4.5 产业结构变化与“先污染后治理”的形成过程
  • 4.5.1 产业结构划分的依据
  • 4.5.2 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
  • 4.5.2.1 产业结构核算
  • 4.5.2.2 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
  • 4.5.3 产业结构变化与“先污染后治理”形成过程的关系
  • 4.6 单位GDP 指标的演变与“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形成过程
  • 4.6.1 单位GDP 能源消费量变化与“先污染后治理“的形成过程
  • 4.6.1.1 单位GDP 能源消费量的发展趋势
  • 4.6.1.2 单位GDP 能源消费量变化与“先污染后治理”形成过程的关系
  • 4.6.2 单位GDP 污染物强度指标演变与“先污染后治理”的形成过程
  • 4.6.2.1 单位GDP 污染物强度指标的发展趋势
  • 4.6.2.2 单位GDP 污染物强度演变与“先污染后治理”形成过程的关系
  • 4.6.3 单位GDP 能源消费量与单位GDP 污染物强度指标的关联性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社会分析
  • 5.1 典型社会参数的发展历程
  • 5.1.1 公众的环境保护行为
  • 5.1.1.1 环境保护运动
  • 5.1.1.2 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环境NGOs)
  • 5.1.1.3 环境保护意识
  • 5.1.1.4 公众环境保护消费
  • 5.1.2 政府的环境保护举措
  • 5.1.2.1 环境类法律法规
  • 5.1.2.2 环境保护政策
  • 5.1.2.3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
  • 5.1.2.4 政府环境保护公共支出
  • 5.1.3 企业环境保护支出
  • 5.2 典型社会参数的关联性
  • 5.2.1 基于环境保护相关支出的关联性
  • 5.2.2 基于发展进程的关联性
  • 5.3 典型社会参数与“先污染后治理”形成的关系
  • 5.3.1 环境非政府组织方面
  • 5.3.2 环境法案方面
  • 5.3.3 EPA 年度财政预算方面
  • 5.3.4 污染削减/控制费用支出方面
  • 5.4 污染控制支付意愿的演变与“先污染后治理”的形成
  • 5.4.1 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进程之基本规律
  • 5.4.2 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进程的模拟表达
  • 5.4.3 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系数计算模型的建立
  • 5.4.4 美日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系数计算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5.4.4.1 美国
  • 5.4.4.2 日本
  • 5.4.5 美日污染控制支付意愿发展进程的比较
  • 5.4.5.1 污染控制支付意愿的成长与经济发展具有“进化同步性”
  • 5.4.5.2 支付意愿发展的国家差异性
  • 5.5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形成的社会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启示与建议
  • 6.1 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启示
  • 6.2 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之处
  • 7.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美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 附录B 美国经济增长源泉核算所需基础数据
  • 附录C 美国各经济活动部门的(GDP)产值
  • 附录D 美国各部门的能源消费量
  • 附录E 美国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环境保护方面)
  • 附录F 美国污染削减和控制费用支出
  • 附录G 美国环境非政府组织概况
  • 附录H 美国环境保护法案概况
  • 附录I 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数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环境支付意愿影响机制与环境商品需求收入弹性探究——以北京市为例[J]. 现代商业 2019(34)
    • [2].新产品脱销对消费者加价支付意愿的影响——基于心理所有权与相对剥夺感双中介模型[J]. 管理评论 2020(02)
    • [3].森林保险保费支付意愿与林地适度规模关系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20(04)
    • [4].基于生产者与消费者支付意愿的食品安全供给分析[J]. 吉林农业 2018(24)
    • [5].雾霾污染的危害与治理支付意愿研究进展[J]. 河南科技 2019(04)
    • [6].居民绿色建筑支付意愿研究:基于杭州调研[J]. 时代经贸 2019(16)
    • [7].消费者短租房预订平台信任感知对支付意愿的影响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9(16)
    • [8].公众愿意为碳排放付费吗?——基于“碳中和”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10)
    • [9].生态流域治理的居民支付意愿研究[J]. 金融教育研究 2018(05)
    • [10].我国城乡居民的环境支付意愿及其综合影响因素探究——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 [11].居民愿意为保护环境而纳税吗——税收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税收经济研究 2016(01)
    • [12].雾霾治理的支付意愿研究——基于北京与福州的对比[J]. 理论视野 2016(07)
    • [13].农村居民对环保的认知程度及支付意愿调查——以南阳村及附近村落为例[J]. 商 2016(33)
    • [14].浅析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支付意愿影响因素[J]. 花卉 2016(24)
    • [1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的住院患者医保支付意愿现状及相关因素[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31)
    • [16].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移动扫码支付意愿研究[J]. 包装工程 2020(22)
    • [17].贵州某乡镇有色金属矿区水质经济价值评估——基于支付意愿法的实证研究[J]. 资源环境与发展 2008(03)
    • [18].退货运费险支付意愿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3(01)
    • [19].消费者对认证水产品支付意愿实证研究——以烟台市为例[J]. 中国渔业经济 2020(01)
    • [20].城镇居民对环境治理的边际支付意愿[J]. 资源科学 2020(05)
    • [21].移动互联网使用情况对农户环境治理支付意愿的影响——基于福建、河南、四川的农户调研数据[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2].我国足球球迷现场观赛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9(03)
    • [23].两种妊娠期糖尿病筛查方法支付意愿成本-效益评价[J]. 中国妇幼保健 2017(23)
    • [24].居民改善自来水质量的支付意愿与因素识别[J]. 财经问题研究 2018(03)
    • [25].消费者对蔬菜可追溯的认知及支付意愿研究[J]. 农民致富之友 2017(14)
    • [26].基于正交实验的居民环保税收支付意愿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04)
    • [27].支付意愿法在北京市水资源费测算中的应用[J]. 人民黄河 2015(10)
    • [28].居民可追溯食品额外成本支付意愿的调查研究[J]. 中国商贸 2013(12)
    • [29].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支付意愿研究——以北京、武汉市城镇消费者为研究对象[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3(04)
    • [30].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社会效益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2(04)

    标签:;  ;  ;  ;  ;  ;  ;  ;  

    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分析与启示 ——以SO_2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