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内串扰论文-宋涛,刘利军,周必磊,刘阳

带内串扰论文-宋涛,刘利军,周必磊,刘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带内串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WDM,卫星光网络,带内串扰,网络流量强度

带内串扰论文文献综述

宋涛,刘利军,周必磊,刘阳[1](2015)在《WDM卫星光网络中通信强度对带内串扰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于波分复用(WDM)卫星光网络中的带内串扰问题,结合网络流量强度以及星上WDM设备等相关因素,对不同情况下产生的带内串扰进行了分析和建模。给出了带内串扰源数目的制约因素,给出了不同串扰源的分析过程和不同串扰源产生的带内串扰信号对接收信号造成的影响,对不同发射波长下的带内串扰相对强度做了比较和分析。研究结论将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卫星光网络通信能力和路由策划。(本文来源于《国防光电子论坛空间光信息与组网技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7-20)

任帅,张引发,王鱼鲸,靳霖霖,方园园[2](2015)在《光网络中大功率信号引起的带内串扰攻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光网络中大功率信号引起的带内串扰攻击,攻击信号功率和光开光串扰系数是带内串扰攻击对用户信号质量产生破坏影响的主要因素。在VPI仿真软件中搭建实验系统,以误码率为评价指标,定量研究了带内串扰攻击对用户信号质量的影响及其攻击传播能力。结果表明,当光开关串扰系数为-20dB、初始攻击信号功率高于用户信号功率20dB以上时,在OXC1处,经过第一级和第二级光开关的用户信号会受到攻击影响,经过第叁级光开关的用户信号几乎不受攻击影响。带内串扰攻击具有一定的攻击传播能力,当初始攻击信号功率高于用户信号功率27dB、光开光串扰系数为-20dB时,初始攻击信号的攻击能力可传播至OXC3,同时,二阶攻击信号基本不具备攻击传播能力。(本文来源于《半导体光电》期刊2015年01期)

任帅,张引发,彭炳斌,廖晓闽,王鲸鱼[3](2014)在《基于双参数比较的光网络多点带内串扰攻击定位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光网络中带内串扰攻击的攻击源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参数比较的分布式多点带内串扰攻击定位算法,该算法通过同时比较节点本身检测到的光信噪比参数和信号功率参数以及直接上游节点检测到的对应参数来判断攻击源的位置。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实现对多点攻击情况下攻击源的快速准确定位。(本文来源于《半导体光电》期刊2014年03期)

魏东旭[4](2013)在《可变带宽的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ROADM)的实现与带内串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变带宽光网络是指通过信号传输速率和频谱带宽的灵活配置,提高光纤频谱利用率和网络灵活性的一种新型网络架构。本论文旨在设计并实现一种可变带宽ROADM,为进一步的可变带宽光网络的研究提供实验支撑,并对如何减小ROADM引入的带内串扰带来的影响进行了仿真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了一种基于波长选择开关(WSS)器件,带宽栅格为12.5GHz的可变带宽ROADM实现方案,并介绍了可变带宽ROADM子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过程。对ROADM的光功率衰减精度、插入损耗和可变通带谱宽等特性进行了测量。2.对信号通过ROADM节点引入的串扰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光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利用ROADM下路信号估计出直通信号在隔离端口产生的带内串扰,上路信号采用自适应信号功率分配技术从而抑制带内串扰,改善信号的性能均衡性的方案,主要包括多通道功率分配、子载波功率分配以及多通道-子载波功率分配叁种方案。3.使用VPI和Matlab仿真软件搭建了基于112Gb/s PDM-CO-OFDM系统的ROADM上路信号自适应功率分配的仿真结构。仿真结果表明叁种方案相比于等功率分配都能有效的抑制ROADM带内串扰,改善ROADM上路信号的性能均衡性,提高WDM信号质量。其中,方案1能有效的改善ROADM上路信号的性能均衡性,单路信号OSNR最大改善了4dB,这是以降低其它通道信号性能为代价的;方案2使单路信号OSNR最大改善了6.2dB,但各上路信号性能均衡性欠佳;方案3结合了前两种方法使抑制ROADM带内串扰的效果达到了最优,单路信号OSNR最大改善了7.5dB。(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6)

管爱红,孙军强[5](2006)在《WDM光网络中OXC结构对带内串扰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串扰是波分复用(WDM)光网络中光交叉连接(OXC)投入实用的最大障碍。理论分析了基于扩展Benes(DB)结构和改进扩展Benes(GMDB)结构的3种典型OXC节点结构中的带内串扰,并数值模拟了基于两种结构的OXC节点中带内串扰的积累特性。结果表明,基于DB结构和GMDB结构的OXC节点可以完全消除低于二阶的各类串扰。发现基于GMDB结构的OXC节点能大大减少带内串扰的积累,与基于DB结构的OXC节点相比,基于GMDB结构的OXC节点对光开关串扰系数的要求放宽了5dB,说明OXC节点结构的选择对消除串扰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激光技术》期刊2006年06期)

金耀辉,曾庆济,唐晓东,韩一平[6](2000)在《波分复用环网中带内串扰的分析与实验论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波分复用 (WDM)全光通信环网中串扰起因 ,指出 WDM环网中的串扰分析可以简化为单一串扰源的情况。从接收机检测光电流的概率分布函数出发 ,给出了单一串扰源的精确误码率表达式 ,串扰功率代价的分析结果与论证实验的测量非常吻合。(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00年03期)

金耀辉,曾庆济,唐晓东[7](2000)在《波分复用环网中带内串扰的精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波分复用 (WDM)全光通信环网中的串扰起因 ,指出单纤 WDM环网中的串扰分析可以简化为单一串扰源的情况。接着从接收机检测光电流的概率分布函数出发 ,给出了单一串扰源的精确误码率表达式 ,串扰功率代价的分析结果与实验测量非常吻合。(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00年05期)

金耀辉,曾庆济[8](2000)在《波分复用全光网中不同调制方式的带内串扰代价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采用直接调制和外调制激光源 2 .5Gb/s光纤通信系统的带内串扰功率代价实验比较 ,结果与理论分析非常吻合。在相同串扰水平情况下 ,直接调制的功率代价小于外调制的功率代价。(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00年05期)

申云峰,何华杰,顾畹仪,李国瑞,徐大雄[9](1998)在《带间与带内串扰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波分复用(WDM)系统中不同信道之间的串扰将恶化每路信号的消光比,而多波长光交叉连接网络中还会出现带内串扰的情况,它所产生的拍频噪声对系统的影响远大于带间串扰。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两种串扰,理论分析的结果与实验现象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1998年05期)

带内串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了光网络中大功率信号引起的带内串扰攻击,攻击信号功率和光开光串扰系数是带内串扰攻击对用户信号质量产生破坏影响的主要因素。在VPI仿真软件中搭建实验系统,以误码率为评价指标,定量研究了带内串扰攻击对用户信号质量的影响及其攻击传播能力。结果表明,当光开关串扰系数为-20dB、初始攻击信号功率高于用户信号功率20dB以上时,在OXC1处,经过第一级和第二级光开关的用户信号会受到攻击影响,经过第叁级光开关的用户信号几乎不受攻击影响。带内串扰攻击具有一定的攻击传播能力,当初始攻击信号功率高于用户信号功率27dB、光开光串扰系数为-20dB时,初始攻击信号的攻击能力可传播至OXC3,同时,二阶攻击信号基本不具备攻击传播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带内串扰论文参考文献

[1].宋涛,刘利军,周必磊,刘阳.WDM卫星光网络中通信强度对带内串扰的影响研究[C].国防光电子论坛空间光信息与组网技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15

[2].任帅,张引发,王鱼鲸,靳霖霖,方园园.光网络中大功率信号引起的带内串扰攻击研究[J].半导体光电.2015

[3].任帅,张引发,彭炳斌,廖晓闽,王鲸鱼.基于双参数比较的光网络多点带内串扰攻击定位算法[J].半导体光电.2014

[4].魏东旭.可变带宽的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ROADM)的实现与带内串扰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5].管爱红,孙军强.WDM光网络中OXC结构对带内串扰积累的影响[J].激光技术.2006

[6].金耀辉,曾庆济,唐晓东,韩一平.波分复用环网中带内串扰的分析与实验论证[J].光电子·激光.2000

[7].金耀辉,曾庆济,唐晓东.波分复用环网中带内串扰的精确分析[J].中国激光.2000

[8].金耀辉,曾庆济.波分复用全光网中不同调制方式的带内串扰代价比较[J].光学学报.2000

[9].申云峰,何华杰,顾畹仪,李国瑞,徐大雄.带间与带内串扰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J].中国激光.1998

标签:;  ;  ;  ;  

带内串扰论文-宋涛,刘利军,周必磊,刘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