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不等同取代酞菁的合成和性质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不等同取代酞菁配合物在非线性光学材料、光电导器件、分子整流器、光动力治疗肿瘤、以及LB 膜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本学位论文采用1,3,3-三氯异吲哚和取代的1,3-二亚胺基异吲哚啉为原料,通过交叉缩合法合成了9种ABAB型不等同取代酞菁配合物: 1,15(or 1,18)-bis-(2’,2’,4’-trimethyl-3’-pentoxy)phthalocyanine (IV-1); 1,15(or 1,18)-bis-(2’,2’,4’-trimethyl-3’-pentoxy)phthalocyaninatocopper (IV-2); 1,15(or 1,18)-bis-(2’,2’,4’-trimethyl-3’-pentoxy)phthalocyaninatocobalt (IV-3); 1,15(or 1,18)-bis-(2’,4’-ditertbutylphenoxy)phthalocyanine (IV-4); 1,15(or 1,18)-bis-(2’,4’-ditertbutylphenoxy)phthalocyaninatocopper (IV-5); 1,15(or 1,18)-bis-(2’,4’-ditertbutylphenoxy)phthalocyaninatocobalt (IV-6); 1,4,15,18-tetraisopropyloxyphthalocyanine (IV-7); 1,4,15,18-tetraisopropyloxyphthalocyaninatocopper (IV-8); 1,4,15,18-tetraisopropyloxyphthalocyaninatocobalt (IV-9)。测试了其中一些化合物的IR、UV/Vis、固体漫反射UV/Vis、荧光、MS、1HNMR谱以及EA。 在UV/Vis 光谱研究中,在将(IV-1)与相应的四烷氧基取代无金属酞菁(V)相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UV-Vis 光谱中的Q 带波长及其分裂程度与取代基的数目以及溶剂极性的关系。通过细致分析,发现在不同溶剂中,酞菁浓度对电子吸收光谱的影响较小,范围只有12nm 左右。与四取代无金属酞菁化合物V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相比,二取代无金属酞菁(IV-1)的B 带红移14nm 左右,Q 带蓝移1420nm 左右。另外,发现随着溶剂极性增大,Q1、Q2吸收峰的波长红移值不相等,即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强,Q 带的分裂变小。 核磁共振的结果与酞菁的大环屏蔽作用一致,即酞菁中心的H 处于屏蔽区;环外H 处于去屏蔽区,而且α-H 与β-H 上受到的屏蔽作用也不相同。 另外,本文还尝试了用具有位阻效应的3,6-二异丁氧基邻苯二甲腈与邻苯二甲腈通过统计缩合的方法合成酞菁。通过质谱表征,发现由于位阻效应的影响,酞菁异构体的分布与理论的统计分布相差很大。从产物中AB3 型酞菁的存在,推测A2B2型产物中应含有AABB 型酞菁,这个结果与文献中同样具有位阻效应的3,6-二苯基邻苯二甲腈的统计缩合结果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