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通过面上调查、定点观测手段,揭示了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露天蔬菜地的次生盐渍化状况、成因、特点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通过大棚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对土壤盐分累积和菜心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露天蔬菜地表层土壤的136个样本,全盐量为0.002%~0.27%,平均值为0.12%,有58.1%的土壤全盐量超过1.0 g/kg的轻度盐渍化标准。同时,土壤的硝态氮含量为1.070~854.4 mg/kg,平均值为194.3 mg/kg,有19.9%的土壤硝态氮含量超过300 mg/kg,已达到很高水平。露天蔬菜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与不合理的施肥、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地下水位以及灌溉方式等因素有关。2.露天蔬菜地土壤的盐分含量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表层土壤的电导率最高,随土壤层次加深,电导率逐渐下降,土壤盐分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在离子组成上,阳离子以Ca2+为主,占全盐量的13.4%~20.7%,阴离子以NO3-和SO42-为主,NO3-占全盐量的15.8%~31.0%,SO42-占全盐量的10.9%~45.7%。土壤积累最多的盐分离子之一是NO3-,全盐量高的土壤,其NO3-含量也高,土壤NO3-含量与土壤电导率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季节性变化上,夏季各层土壤的电导率以及绝大部分盐分离子含量均低于春季,说明该阶段土壤处于脱盐状态,与这一阶段较频繁的降雨有关。秋冬季有3个样点土壤的电导率低于夏季,另外2个样点则稍高于夏季,这与不同样点之间的施肥情况以及土壤的质地有关。不同层次土壤以及不同种类盐分离子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土壤电导率与全盐量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表层土壤各种盐分离子与电导率之间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3.盆栽试验中,种植与未种植菜心两种情况下,土壤盐分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现象,施肥能显著提高土壤的电导率。0~2 cm土壤的电导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土层;各处理0~2 cm及2~5 cm土壤的电导率均高于实验前数值,5~10 cm土壤的电导率则低于实验前数值;在种植菜心的情况下,又以0~2 cm近根区土壤的电导率最高,土壤盐分向根表聚集,且各层土壤的电导率均低于相应未种植作物的土壤。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各层土壤的电导率均明显上升,其中以0~2 cm土壤的电导率上升的幅度最大。随着土壤电导率的升高,菜心的脯氨酸含量逐渐上升;叶绿素a、b含量以及叶绿素总量均逐渐上升,叶绿素a/b值则刚好相反,逐渐降低:菜心株高也呈下降趋势;产量在0.1 g/kg的N水平之后也有所下降;菜心硝酸盐含量则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