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兰香》人物形象研究

《林兰香》人物形象研究

论文摘要

《林兰香》又名《第二奇书》,它成书于清朝初期,是介于《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一部重要的世情家族小说。尽管《林兰香》在世情小说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起着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学者们并没有给与它足够的重视,对它研究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就目前学界对《林兰香》的研究成果看,主要集中在对作品的主题、艺术价值的探讨及从史的角度考论《林兰香》对其前代小说的继承和对后世小说的影响三个方面,很少学者涉及对《林兰香》小说人物形象的研究。鉴于人物这一要素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及《林兰香》在世情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对《林兰香》的人物形象做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概述《林兰香》的内容,梳理《林兰香》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并阐述本文研究《林兰香》人物形象的思路和方法。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看,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多思维视域、新角度去关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期更客观更真实地阐释人物的真实面貌,使研究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内涵相吻合。第一章内容重在分析《林兰香》人物形象的思想内涵。论文打破了以往只从儒家思想、佛道思想去分析《林兰香》人物形象的局限,尝试着以更宽阔的视阈,从体制思维、积习思维、本真思维、和佛道思维等思维方式多方位、多视角地去分析人物,以期客观全面地探究作者的思想倾向,以及作者笔下人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思想文化内涵和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大背景。本部分是论文的重点章节,分析最为详尽。第二章内容重在探讨《林兰香》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特色。论文讨论了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信息量丰富的环境描写、名字的谐音和寓意、大量的诗词、烘云托月的衬托手法等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成功人物形象。通过作者塑造出的成功人物形象,读者可以了解小说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及思想内涵,进一步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思想倾向,以及作品反映的当时的时代特征、思想文化内涵和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大背景。余论部分主要是总结了《林兰香》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重大意义,以及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各种方式对后世小说特别是对《红楼梦》的影响。本人由于能力有限,搜集到的资料有限,对《林兰香》人物形象的研究只做了一个简单的探讨。本文作者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初步探讨,能够抛砖引玉,引起众多学者对《林兰香》这部有多方面价值的小说的重视,进而挖掘其更大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林兰香》简介
  •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林兰香》人物形象的思想内涵
  • 第一节 燕梦卿形象的思想内涵分析
  • 一、体制思维下的燕梦卿形象
  • 二、本真思维下的燕梦卿形象
  • 三、佛道思维下的燕梦卿形象
  • 第二节 耿朗形象的思想内涵分析
  • 一、体制思维下的耿朗形象
  • 二、积习思维下的耿朗形象
  • 三、佛道思维下的耿朗形象
  • 四、本真思维下的耿朗形象
  • 第三节 耿朗其他妻妾的思想内涵分析
  • 一、林云屏的思想内涵分析
  • 二、任香儿的思想内涵分析
  • 三、宣爱娘的思想内涵分析
  • 四、平彩云的思想内涵分析
  • 第二章 《林兰香》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 第二节 信息量丰富的环境描写
  • 第三节 名字的谐音和寓意
  • 第四节 体现人物特色的诗词
  • 第五节 烘云托月的衬托手法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林兰香》中宴饮描写的叙事功能[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03)
    • [2].恪守礼教下的人生悲歌——以《林兰香》中的男性形象为例[J]. 绥化学院学报 2017(05)
    • [3].清末明初事情小说对《红楼梦》的影响——以《林兰香》为例[J]. 山海经 2016(11)
    • [4].《林兰香》中的宴饮描写分析——以“中和日助款良朋 寒食节怜伤孝女”(第十八回)为例[J]. 课外语文 2017(21)
    • [5].《林兰香》人物形象研究综述[J]. 青年文学家 2015(26)
    • [6].视域融合下看《林兰香》妇女观[J]. 青春岁月 2012(02)
    • [7].论《林兰香》的世情内容[J]. 文化学刊 2015(04)
    • [8].对《林兰香》中燕梦卿的精神分析学解读[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07)
    • [9].《林兰香》的语言特色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27)
    • [10].于植元校点《林兰香》补校[J]. 河池学院学报 2010(04)
    • [11].于植元校点《林兰香》补校[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05)
    • [12].《林兰香》中的民俗文化[J]. 明清小说研究 2010(03)
    • [13].《林兰香》亲属称谓语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 2020(03)
    • [14].梦幻人生的诗意表达——论《林兰香》的诗化特质[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5].以“随缘”论《林兰香》对儒家理想的坚持[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7(03)
    • [16].略谈《林兰香》的叙事手法[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3(01)
    • [17].《林兰香》中的婚嫁礼俗[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7)
    • [18].《林兰香》主旨新探——世情小说雅俗系列研究之十一[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 [19].论《林兰香》中的宴饮描写[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09)
    • [20].论《林兰香》死亡叙事的悲剧意蕴[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 [21].《林兰香》的宗教观及其矛盾[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09)
    • [22].《林兰香》中任香儿形象的文化解读[J]. 天中学刊 2013(03)
    • [23].《林兰香》的叙事结构研究[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06)
    • [24].女子同心,千秋难遇[J]. 作家天地 2019(22)
    • [25].清末明初事情小说对《红楼梦》的影响——以《林兰香》为例[J]. 山海经 2018(11)
    • [26].《林兰香》创作年代考论[J]. 小说评论 2013(S2)
    • [27].《林兰香》中抗衡婚姻的女性友情[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06)
    • [28].国香国色自相因,芳草美人原合并——燕梦卿形象文化渊源的互文性审视[J]. 明清小说研究 2017(03)
    • [29].情与理的冲突与消解——《林兰香》对女性生存之道的思考[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 [30].《林兰香》作者年代考[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1)

    标签:;  ;  ;  ;  ;  

    《林兰香》人物形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