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硫化孕烯醇酮对前边缘皮层内侧区诱发兴奋性突触传递的作用和机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神经生物学
作者: 孙建礼
导师: 郑平
关键词: 硫化孕烯醇酮,前边缘皮层,全细胞膜片钳,兴奋性突触传递,谷氨酸释放,蛋白激酶,蛋白,受体,受体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硫化孕烯醇酮是脑内含量最为丰富一种神经甾体。大量的实验表明硫化孕烯醇酮对认知功能具有明显影响,但机制还不清楚。前边缘皮层内侧区作为认知功能的核心脑区,其锥体细胞兴奋性突触传递通路是前边缘皮层内侧区完成生理功能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因此,它很可能受到硫化孕烯醇酮的调节,但此假说还需验证。本实验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并结合电刺激和药理学方法,研究了硫化孕烯醇酮对兴奋性突触传递的作用和机制。结果表明硫化孕烯醇酮可以显著抑制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作用起效时间为5min,作用最低浓度为1μM,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为了阐明硫化孕烯醇酮对EPSC的作用部位,我们研究了硫化孕烯醇酮(1μM)对自发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幅度和频率的作用、对外源性施加AMPA引起的AMPA电流的作用、对双脉冲增强(PPF)的作用、对多巴胺和5-羟色胺引起的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频率增加的作用。结果表明硫化孕烯醇酮对自发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幅度及对外源性施加AMPA引起的AMPA电流均无明显作用,但可明显影响PPF及抑制多巴胺和5-羟色胺诱发的突触后电流频率的增加,提示硫化孕烯醇酮抑制EPSC的部位可能在突触前,而不在突触后。有趣的是,尽管我们观察到硫化孕烯醇酮对电刺激、多巴胺和5-羟色胺诱发的三种突触前谷氨酸释放均有抑制作用,但硫化孕烯醇酮对自发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频率没有影响,提示硫化孕烯醇酮的作用是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诱发谷氨酸的释放,而对突触前自发性谷氨酸释放无作用。为了阐明硫化孕烯醇酮抑制突触前诱发谷氨酸释放作用的机制,我们研究了不同工具药对硫化孕烯醇酮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激酶A抑制剂H89和Rp-cAMP可以增强PPF,也可以取消硫化孕烯醇酮对PPF的作用。硫化孕烯醇酮可以抑制蛋白激酶A激动剂Forsklin引起的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频率的增加。Gi蛋白抑制剂N-ethylmaleimide(NEM)可以取消硫化孕烯醇酮对PPF的作用。D2受体拮抗剂Sulpride和α2受体拮抗剂Yohombine单独使用可分别部分阻断硫化孕烯醇酮(1μM)对PPF的增强作用,但如果联合使用可以取消硫化孕烯醇酮对PPF的作用。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硫化孕烯醇酮通过激活D2和α2受体激活Gi蛋白,然后通过抑制蛋白激酶A抑制突触前诱发谷氨酸的释放,从而抑制了前边缘皮层兴奋性突触传递。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一、硫化孕烯醇酮对EPSC的作用
二、硫化孕烯醇酮对EPSC的作用部位
(一) 硫化孕烯醇酮对突触后AMPA受体无明显作用
(二) 硫化孕烯醇酮对突触前谷氨酸释放的作用
三、硫化孕烯醇酮对突触前谷氨酸释放的作用机制
(一) 硫化孕烯醇酮对动作电位的影响
(二) 硫化孕烯醇酮对PKC激动剂引起的sEPSCs频率增加作用的影响
(三) PKA在硫化孕烯醇酮作用中的意义
(四) Gi蛋白抑制剂对硫化孕烯醇酮增强PPF的作用
(五) Gi蛋白耦联受体拮抗剂对硫化孕烯醇酮增强PPF的作用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资助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9-19
相关论文
- [1].神经甾体硫化孕烯醇酮对大鼠前额叶皮层内侧区中间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入的作用和机制[D]. 祁英杰.复旦大学2008
- [2].神经营养因子-3和成纤维生长因子-2在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和分化中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金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
- [3].钙离子通过调节Rho家族的鸟苷三磷酸酶触发神经元生长锥转向[D]. 金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
- [4].细胞内钾离子稳态参与神经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D]. 陶艳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
- [5].VEGF参与海马去内嗅皮层传入后的结构重建[D]. 王文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
- [6].神经元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体抑制对持续和瞬态钠电流的影响及其机制[D]. 来滨.复旦大学2005
- [7].海马SNAP-25和α2受体在学习与记忆中的作用[D]. 侯秋玲.复旦大学2005
- [8].神经甾体allopregnanolone对大鼠前额叶皮层内侧区突触前谷氨酸释放的作用和机制[D]. 胡爱群.复旦大学2006
- [9].神经甾体硫化孕烯醇酮对大鼠前额叶皮层内侧区长时程增强的作用和机制[D]. 王泽民.复旦大学2007
- [10].神经甾体硫化孕烯醇酮对大鼠前额叶皮层内侧区突触前谷氨酸释放的信号转导机制[D]. 傅迎美.复旦大学2007
标签:硫化孕烯醇酮论文; 前边缘皮层论文; 全细胞膜片钳论文; 兴奋性突触传递论文; 谷氨酸释放论文; 蛋白激酶论文; 蛋白论文; 受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