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祥丹阳市珥陵高级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写作是衡量语言输出能力和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中生必需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课标》对高中阶段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不仅局限于普通的语言输出能力,而是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的综合体现。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在听、说、读、写的四种语言技能的测试中,学生失分最多的是写作。写作是学生最薄弱的题型。在2009年的江苏高考阅卷中,有老师发现一些考生作文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也有考生干脆抄起卷子前面的阅读文章,企图糊点词数混点分。而更让阅卷老师哭笑不得的是,一些考生干脆用中文写起了作文,而内容则是调侃之作。
学生基础不好,不愿写、不想写、不敢写。学生惧怕写作的现象在农村中学更为严重。因为当前的高中招生政策,大部分好的初中生源都去了城区高中,而到农村中学的大部分则是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他们用英语表达简单的语言时都会力不从心。
二、情感过滤理论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的教育和语言学教授StephenKrashen认为:情感因素是外语学习中存在个人差异的主要原因,以下两个主要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到外语学习的速度和效果。
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达到某种目的的内在动力,是个体发动和维持某种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通常指学生为了满足愿望所做出的努力。在外语学习中,动机已经被认为是学习者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包括学习者自身的努力、强烈的学习愿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Garder和Lambert把动机分为工具型和结合型两类。前者指学习者的功能性目标,比如通过某一次考试或找工作,后者指的是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愿望。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四种:指向自我学习动机,指向他人学习动机,指向团体学习动机和指向社会学习动机。一般来说,学习动机越端正,学习要求越强烈,学习质量越高。
焦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它是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产生的恐惧和不安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学习者在学习时感到紧张、焦虑不安和害怕犯错误。在外语学习中,任何人都会有焦虑心理,只是焦虑多少的问题。Ellis认为焦虑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学习者担心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不足。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语言焦虑通常有三种类型:课堂焦虑,考试焦虑和交际焦虑。课堂焦虑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在课堂上担心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表现落后于别人,担心自己能否跟的上进度和完成任务,在课堂上这样的学生担心教师提问,害怕回答问题,回避复杂的句子,总是套用简单句型。考试焦虑是带着恐惧的心理来看待考察过程中成效不确定的倾向,也就是学生担心自己考不好。交际焦虑是对他人真实的或预期的交流的恐惧而产生的焦虑,其原因是学生在用目的语进行交流时,担心自己不能用正确的目的语来表达自己。因此,在一定范围内的低焦虑可能引起正面的影响,可能让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学习,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而超出这个范围,焦虑只会产生负面作用,高焦虑的心理负担容易引起沮丧,从而削弱学习动机。
态度是指个人对事物的一种评价性反映。它对一个目标是否成功非常重要。英语学习态度就是学生对外语学习的认识、情绪、情感等在外语学习上的倾向。学习者对外语学习抱消极态度,学习是不会有进步的。
自信心是学习者对自己知识和能力的肯定看法。Krashen认为学习者的个性因素与学习效果有关。在个性因素中,自信心最为重要。在学习中,具有高度自信心和良好自我概念的学习者学习成功的概率大,因为他们敢于冒险,能大胆地用英语进行交际,不怕犯错误。
20世纪80年代初期,Krashen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该假说认为,情感作为一种内在因素,包括动机、态度、自尊、自信、焦虑、移情、自我形象等,对语言输入起到一种过滤的作用,这种过滤作用直接关系到语言摄入的质和量。语言输入受到情感过滤的作用,一部分像过滤器一样被过滤,无法全部进入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因此,不可能完全储存于学习者的大脑,作为将来学习时被激活的语言的材料,学习者所习得的语言就不同程度受到削减。克拉申认为,学习者的动机、态度决定了学习者能否跨越情感障碍,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外语学习中。
埃及教育学专家,情绪释放教学法的创始人GeorgiLozanov指出,外语学习之所以效果不佳,是因为人们主观上设置了一层外语学习的心理障碍,害怕失败。这种害怕心理导致了学习者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潜能。他认为,大部分人在情绪压抑的学习状态下,只能发挥到5%-10%的学习潜能,而要更大程度地调动学习潜能,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情绪释放”,更好地排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三、帮助学生缓解情感焦虑对策
1.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农村高中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很多人都很自卑、敏感、自信心不强、意志力不坚定。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而一味地进行批评、打压,甚至嘲讽,后果将不堪设想,学生会整天生活在绝望之中,英语课变成了“人间的炼狱”,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无从谈起。在期中和期末检测中,很多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写作文,或者少写,草草几句话,有的同学甚至抄前面的阅读理解。出现了这些现象,教师应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些学生我们平时关心了多少?我们了解他们的学习心理和动机吗?
笔者在农村中学从教了十几年,农村中学的大部分学生都是英语后进生。通过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的大量观察,我发现这些后进生主要有两个学习特点:一是没有任何学习动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学生大都是在小学、初中时由于父母、老师疏于引导,基础太差,对学习没有目标,不知道学外语到底对他们可以有什么样的作用,更不知道提高英语写作对他们有什么作用。二是如果有学习动机,他们的动机大部分是表层动机,而非深层次动机,因此教师首要的任务是要增强学生的写作动机,培养对写作的兴趣。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动机支撑维持。对于那些没有学习动机或动机感不强的同学,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领略到英语的美,让其对英语语言本身,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一种内心的渴求,渴求去领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不能鄙视后进生,要经常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找到他们后进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让他们有一种安全感,还要让学生明白掌握英语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让他们坚信:任何人都可以学会英语,只要肯努力、肯坚持。
2.过程写作——学生“快乐写作”的途径
新的语言学习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写作学习的原则,强化“小组讨论在”的功用,提倡“同伴合作”的精神,有助于减低写作过程中的焦虑因素,促进学习者的写作兴趣,完成从“痛苦写作”到“快乐写作”的转化。只有在“快乐写作”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有效表达思想的目的。学生的写作是一个不断发现、探寻、修正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始终,学生从中受益匪浅。Kroll认为写作教学法的根本性的转变就是从成品法转向过程法,其理论的根据是人们在不知道如何写之前首先要懂得写作是怎么回事。作为一种重视写作过程的新型教学法,过程写作法综合了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认知学的研究成果,以交际理论为基础,体现了写作教学的本质,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一个写作任务后,可以采取一些创作技巧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头脑风暴法,“5W1H”法,提问法等,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有条理有逻辑地组织篇章。头脑风暴法是让学生将所有与主题有关的观点和盘托出,不必考虑流露出的思想是否正确。先从具体、熟悉的信息源入手,然后转向抽象、陌生的信息源。“5W1H”、提问法让学生根据主题就who,what,where,when,why和how等进行提问。问题的大小视情况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另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如电脑、录像和影视)、谈话等手段搜集素材。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后对文章中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复杂结构以及文章的文体模式和体裁要求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采取启发、诱导等手段来帮助学生。一起讨论怎样开始、怎样组织好作文;然后选择词汇,连成句子,构成文章。
3.老师精选合适作文题目
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对目前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并不是很满意,其中,很大一部分同学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仅仅是应付,更不用说浓厚写作兴趣。大部分学生希望老师布置的写作题目能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对写作的题目要精挑细选,选题的时候要考虑三个方面:首先,话题要本土化或生活化,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有内容可写。其次,可操作性。如果这个话题比较贴近学生生活,还要考虑到学生能不能用英语表达出来,也就说,同这个话题相关的英语表达结构、词汇有没有被学生掌握。最后,关联性。写作的内容最好是和近阶段阅读的内容相关,或是体裁相关,或是写作中的短语、词组是最近学习到的。这样不仅巩固了之前学习的内容,又达到了练习写作的目的。这样学生在有准备、有积累的情况下进行写作,焦虑感自然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