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具有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特征,农业就业劳动力人口在全国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农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而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在全国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大低于二、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中国就业结构和产出结构的严重非均衡状态,导致了农村劳动生产率与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也造成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引发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改变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劳动力资源从需求和产量难以增加的农业部门,重新配置到需求量和产出量有较大增长空间的二、三产业之中,调整了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总量增长,同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使我国经济走向一元化。可是,我国目前的城市就业存在着较大的压力,国有企业改革中被迫下岗失业的职工、大学扩招以来每年新增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城市中其他无学历的待就业人员,他们都需要在城市需求就业机会。城市就业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压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加入了城市的就业队伍中,城市就业问题矛盾突出,压力加大。这就造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道难题。本文将分析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城市中的二、三产业怎么样才能容纳下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并且怎么样能够协调好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待就业人口之间的就业机会。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指出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有关就业理论在二元经济国家使用的局限性,而发展经济学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的二元经济结构有指导意义。第二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阐述了农业劳动力人均收入小于人均国民收入的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并估算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得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力的转移势在必行。第三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就业的影响。阐述了我国当前城市就业的压力,城市中的待就业人群的特征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给城市居民就业造成的影响,并且对当前社会舆论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第四章改善我国二元经济中城市就业的政策建议。阐述了我国的政策对就业有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解决我国城市就业问题必须增加二三产业的产出量。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提出一些有助于解决城市就业压力的政策意见。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导论1.1 问题的提出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1.2 文献综述1.2.1 国外就业理论1.2.2 国内就业理论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3.1 研究思路1.3.2 研究方法第2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2.1 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原因2.1.1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非均衡的状态2.1.2 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差异2.2 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城乡收入均衡和经济一体化的根本途径2.3 其它措施对实现城乡收入均衡的作用2.3.1 税费改革2.3.2 农业产业化2.3.3 农村城镇化2.4 农村劳动力的总量估计2.4.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估计2.4.2 2000年后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就业的数量第3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就业的影响3.1 城市失业的演变3.2 城镇失业率的估计方法评价3.2.1 城镇登记失业率3.2.2 包含下岗职工的城镇失业率3.2.3 城镇调查失业率3.2.4 “德尔菲专家法”估计的城镇失业率3.3 当前我国城市劳动力的供需状况3.3.1 劳动力的供给仍大于需求3.3.2 第三产业用人需求占主体3.3.3 企业用人所占比重达96.9%3.3.4 高技能人才依然供不应求3.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市未就业人群的影响3.4.1 下岗失业人员3.4.2 大中专毕业生3.4.3 城市低学历人员3.5 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3.5.1 发展经济学理论是否能解释我国的转型经济3.5.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否影响城市居民就业3.5.3 当前是否己出现了“民工荒”第4章 改善我国二元经济中城市就业的政策建议4.1 我国就业制度演变4.1.1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政策4.1.2 改革开放和转轨时期的就业政策4.2 市场制度对就业的影响4.2.1 充分竞争情况下的就业和收入4.2.2 垄断情况下的就业和收入4.3 增加我国城市就业应采取的措施4.3.1 继续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4.3.2 促进民营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4.3.3 更加重视职业培训4.3.4 消除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4.3.5 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4.3.6 增加失业保险、补助资金的投入参考文献致谢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城镇就业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论文; 就业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