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钙化斑块论文-贾睿,毛定飚

非钙化斑块论文-贾睿,毛定飚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钙化斑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冠状动脉,动脉硬化,冠状动脉斑块,降血脂药

非钙化斑块论文文献综述

贾睿,毛定飚[1](2019)在《他汀类药物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疗效的MSCT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评价他汀类药物治疗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0月间35例确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CT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CTA)图像,每位患者均常规服用他汀类药物后12~15个月复查CCTA,确定每位患者的主要斑块后,利用后处理软件对两次检查进行斑块体积计算,每位患者临床资料及化验数据均记录并统计分析。按他汀治疗组患者的年龄匹配,另选30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经他汀类药物治疗12~15个月后,治疗组血清胆固醇、甘油叁酯水平下降,分别由(4.20±1.30)mmol/L、(1.95±0.93)mmol/L下降至(3.25±1.42)mmol/L、(1.67±1.03)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主要斑块体积、横断面积均较治疗前缩小,分别由(85.3±17.43)mm~3、(15.36±2.28)mm~2下降至(73.4±16.54)mm~3、(11.55±3.05)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肇事斑块体积、最大横截面积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 MSCT可量化评价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的变化,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调整血脂从而逆转或稳定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黄潭玉,崔冰,周顺厚,李德永,关天明[2](2019)在《能谱CT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非钙化斑块定性分析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能谱CT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非钙化斑块定性分析的应用研究。方法:收集我院行冠状动脉能谱模式扫描的4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宝石能谱成像软件上获得各组的能谱曲线图、碘基图像,计算斑块标准化碘浓度,即标准化碘浓度=斑块碘含量/主动脉碘含量,并分析。结果:40例共检出非钙化斑块60处,其中脂质成分12处,纤维成分40处,斑块出血或血栓样组织8处。不同类型非钙化斑块的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3名医师对图像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较好。结论:冠状动脉能谱CT血管成像有助于斑块的显示,斑块CT结合能谱曲线对非钙化斑块定性分析有较大的意义,可早期提示脂质成分等不稳定斑块,为临床提供积极干预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客观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9年07期)

朱宗跃,李武,李安琪,韩炜[3](2019)在《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结合IL-6、TNF-α检测对无症状人群非钙化斑块稳定性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合血清检测IL-6,TNF-α对无症状人群非钙化斑块稳定性研究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行冠脉造影成像的269例无症状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269例患者选择血清炎性因子IL-6和TNF-α检测合并多层螺旋CT检测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IL-6和TNF-α合并多层螺旋CT检测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之间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以及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269例患者同时行血清炎症因子IL-6和TNF-α检测合并多层螺旋CT检测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血清炎症因子IL-6和TNF-α检测合并多层螺旋CT检测诊断非钙化斑块稳定性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和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8.3%,93.2%,94.2%,100%。从269例患者中冠状动脉中共检出358个斑块。其中非钙化斑块258个,钙化斑块100个。非钙化斑块(软斑块和混合斑块组)组患者血清中IL-6和TNF-α明显比钙化斑块组患者高(P<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IL-6和TNF-α检测合并多层螺旋CT检测对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及非钙化斑块稳定性预测有较高的明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无症状人群非钙化斑块稳定性预测的检测方法。并可作为早期筛查冠脉狭窄程度及心肌缺血危险,区分斑块性质的检查手段。(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9年06期)

唐田,李涛,杨立,李雪萍,罗春材[4](2018)在《基于全模型的新型迭代重建技术显示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全模型的新型迭代重建技术(IMR)显示冠状动脉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12月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显示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或非钙化为主的硬化斑块的图像,并进行混合迭代重建技术(iDose)和IMR重建,测量图像噪声、主动脉根部、右冠状动脉和前降支中段、回旋支近段、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及斑块周围脂肪组织的CT值,比较两种重建技术的图像噪声、主动脉根部、冠状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信噪比,以及各感兴趣区与周围脂肪组织的对比噪声比。结果纳入47例成年患者,共55个非钙化或非钙化为主的粥样硬化斑块。IMR组的图像噪声低于iDose组(10±2比12±2,t=-8.5,P<0.01),而主动脉根部、右冠状动脉和前降支中段、回旋支近段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信噪比,以及各感兴趣区与周围脂肪组织的对比噪声比均高于iDos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与iDose相比,IMR重建算法可以显着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更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张蕾[5](2017)在《CCTA对非钙化斑块性质评价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双源CTA冠脉成像对非钙化斑块中易损斑块即脂质斑块的诊断价值,预测患者预后,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30天时间内在我院同时做过血管内超声(IVUS)及双源CT冠脉成像疑为冠心病或已确诊冠心病的住院患者58例,筛选出符合条件非钙化斑块88个,其中通过IVUS诊断的脂质斑块19个,纤维斑块69个,分别用平均CT值法及像素直方图法对斑块性质进行分析,并作出(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期刊2017-07-14)

张蕾[6](2017)在《冠脉非钙化斑块所致管腔狭窄的评价:CTA与IVUS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非钙化斑块造成的冠脉狭窄的定量诊断价值,以期更好的对冠心病做出诊断,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检查,为临床上冠心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30天时间内同时在我院做过血管内超声(IVUS)及双源CT冠脉成像疑为冠心病或已确诊冠心病(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期刊2017-07-14)

王星稳,陈伟彬,张惠英[7](2016)在《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对非钙化斑块致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显示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非钙化斑块导致冠脉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显示价值。方法将疑似冠心病并进行CT冠脉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且两种检查结果一致的86例患者,总计258支主支血管图像经EBW工作站后处理后,以DSA为金标准,根据冠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4组(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重度狭窄组、闭塞组),首先测量病变组主支血管内非钙化斑块前后3mm内CT值,其次随机测量正常组主支血管管腔CT值。计算单支血管前后CT值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血管组别和轻度狭窄的组别比较,斑块前后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和闭塞的组别与正常血管和轻度狭窄组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狭窄和闭塞组别比较,斑块前后CT值,斑块前后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当非钙化斑块致冠脉狭窄达到中度以上时,对冠状动脉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有显示价值,以此对临床冠心病的诊断和术前预评估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贾书杰,齐琳,史凯蕾,滑炎卿[8](2016)在《多层螺旋CT评价他汀类药物对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多层螺旋CT评价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冠状动脉非钙化性斑块密度、体积及血管狭窄程度的变化,评估他汀类药物的疗效。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研究80例多层螺旋CT检查发现的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患者,按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是否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1年后CT复查主要斑块密度、体积和管腔狭窄程度及血脂变化。结果治疗组血清LDL-C治疗前(3.65±0.56)mmol/L、治疗1年后(2.32±0.24)mmol/L,叁酰甘油(TG)治疗前(2.15±0.44)mmol/L、治疗1年后(1.86±0.31)mmol/L,治疗后两者水平下降,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治疗前(1.28±0.33)mmol/L、治疗1年后(1.31±0.41)mmol/L,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1年后LDL-C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DL-C、TG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年后脂质斑块密度(51±12)HU,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狭窄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纤维斑块密度和对照组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密度均无显着变化(P>0.05);治疗组斑块体积由(87.3±19.2)mm~3下降至(75.6±14.2)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斑块长度、厚度无显着变化(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可量化评价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的变化,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调整血脂从而逆转或稳定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李震南,侯志辉,刘坤,高扬,尹卫华[9](2016)在《CT冠状动脉成像半自动化测量非钙化斑块的可重复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成像(CCTA)半自动化测量软件检测非钙化斑块的可重复性。方法连续入选初次CCTA结果为单支局限性非钙化为主斑块病变的患者。由两名医师分别测量斑块,其中一名医师于不同时间再次测量斑块。配对样本t检验用于读者内和读者间斑块测量数据的比较。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检验探讨读者内及读者间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研究共纳入62例患者。读者内两次测量斑块体积的均数为(78.1±46.7)mm3,差值的均数为(0.1±3.2)mm3,95%一致性界限为-6.2~6.4 mm3,两次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98(P<0.001)。读者间测量斑块体积的均数为(78.0±47.2)mm3,差值的均数为(0.9±4.8)mm3,95%一致性界限为-8.5~10.3 mm3,两者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95(P<0.001)。读者内两次测量斑块体积百分比的均数为(45.1±12.1)%,差值的均数为-(0.3±2.2)%,95%一致性界限为-4.6%~4.0%,两次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84(P<0.001)。读者间测量斑块体积百分比的均数为(45.4±12.1)%,差值的均数为-(0.4±2.3)%,95%一致性界限为-4.9%~4.1%,两者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82(P<0.001)。结论 CCTA半自动化测量软件检测非钙化斑块的可重复性好,可用于检测斑块负荷和评价药物干预斑块进展等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6年13期)

孙占国[10](2016)在《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在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内科治疗随访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双次扫描行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比较双源CT(DSCT)前门控大螺距双次扫描与常规前门控序列扫描对心率相对平稳且<75 bpm的患者行冠状动脉CT成像(CTCA)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诊断准确性,旨在探讨前门控大螺距双次扫描行CTCA检查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5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行DSCT前门控大螺距双次扫描,并进一步将其分为慢心率组(n=29,心率<65 bpm)和快心率组(n=24,65 bpm≤心率<75 bpm)两个亚组;以相同标准选取同期行冠状动脉前门控序列扫描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均行前门控大螺距钙化积分扫描(Fl_CaSc),触发时相60%R-R间期,根据钙化积分图像调整CTCA扫描范围。CTCA扫描参数:球管旋转时间0.28 s,采用z-轴飞焦点技术,准直器宽度2×64×0.6 mm,采集层厚2×128×0.6 mm;根据体重指数(BMI)设定管电压:BMI<25 kg/m2者,管电压设为100 kV,BMI≥25 kg/m2者设为120 kV;开启CARE Dose 4D管电流调节模式,参考管电流420 mAs/rot。研究组螺距采用3.4,首次扫描预设触发时相60%R-R间期,二次扫描预设触发时相25%R-R间期,两次扫描间隔3 s;对照组采集时间窗设为60%-70%R-R间期。扫描结束后,图像重建层厚0.75 mm,间隔0.5 mm,软组织算法,卷积函数值B26f,传送至Syngo工作站(Syngo CT.3D Workplace)、Syngo via云工作站(Syngo via Client)进行后处理。由2名富有诊断经验的心血管放射医师对冠状动脉树13个节段的图像质量进行盲法评分(1-4分分别为优、良、中、差),研究组分别对首次扫描、二次扫描、两次扫描综合分析的冠状动脉进行评分并两两比较,对照组采用自动重建的最佳期相进行冠状动脉评分,将研究组两次扫描综合分析的评分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由另外2名有经验的CT诊断医师在不知晓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结果的前提下采用目测直径法对两组行CAG检查的患者(各19例)进行冠状动脉狭窄评估,其中研究组评估基于两次扫描图像综合分析作出。以cag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根据辐射剂量报告计算并比较两组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医师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非常好(κ=0.83)。两组可用于诊断的血管段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图像质量优的血管段所占比例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所有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平均评分分别为1.35±0.61、1.28±0.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慢心率组首次扫描的图像质量评分与两次扫描综合分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小于二次扫描的评分(p<0.05);快心率组首次扫描、二次扫描图像质量评分均大于综合分析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诊断冠心病的准确率分别为97.91%、98.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ed分别为2.08±0.39msv、3.67±1.11msv,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有效辐射剂量较对照组降低约43.32%。结论:1、对于心率相对平稳且<75bpm的患者,前门控大螺距双次扫描应用于冠状动脉成像具有临床可行性,能在保证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率的前提下明显降低辐射剂量。2、前门控大螺距双次扫描的患者中,慢心率者第二次扫描对图像质量的提高贡献不大,而快心率者两次扫描相互弥补能提高图像质量。第二章前门控大螺距ct扫描在非钙化斑块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价值目的:运用双源ct(ds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心率<65bpm且心率波动≤5bpm)或前门控大螺距双次扫描(65bpm≤心率<75bpm或5bpm<心率波动≤10bpm)对接受内科治疗的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斑块的转归,并探讨治疗前基本临床资料、斑块ct表现对斑块转归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选自2014年3月至2014年6月行ds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模式冠状动脉ct成像(ctca)的151例当地患者,基本条件:检查前自然心率或控制后心率<75bpm、心率波动<10bpm、窦性心律、能配合屏气、无冠状动脉搭桥术或支架置入术史。151例中,检查失败5例,发生对比剂不良反应2例,其余144例顺利完成检查。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31例共计36处符合条件的非钙化斑块入随访组。31例患者接受规范内科治疗,包括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qn、阿司匹林100mgqn及统一的生活习惯指导。建立随访档案和随访卡,于12个月后复查ctca。治疗前后均采用ds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心率<65bpm且心率波动≤5bpm的患者采用单次扫描,预设触发时相60%r-r间期;65bpm≤心率<75bpm或5bpm<心率波动≤10bpm的患者采用双次扫描,预设触发时相60%r-r间期和25%r-r间期,常规行前门控大螺距钙化积分扫描(fl_casc)。钙化积分及ctca扫描参数同本研究第一部分,治疗前后ctca扫描参数、图像重建及数据测量方法均一致。数据测量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完成,在二者意见一致的前提下,至少测量叁次取均值。ct评估及测量内容:斑块体积、斑块最小ct值、是否为富脂斑块、血管重构指数、直径狭窄率、总钙化积分,计算斑块体积缩小率。结果:31例患者失访6例,其余25例患者成功完成ctca复查,治疗前后两次扫描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88±0.14msv、1.83±0.14m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例共29处目标斑块均在复查ctca图像上清楚显示。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约35.38%,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约18.92%,斑块体积缩小约25.40%,血管重构指数减小约13.01%,总钙化积分增大约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体积缩小率与主要基线指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是否为富脂斑块、血管重构指数、性别、LDL-C水平对斑块体积缩小率均有影响,标准回归系数(β’)分别为0.450、0.294、0.276、0.247(P<0.05)。斑块体积缩小率与治疗后血脂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后LDL-C水平的变化值对斑块体积缩小率有影响,β’=0.554(P<0.05)。结论:1、规范内科治疗后,非钙化斑块会出现退缩及成分变化。2、治疗前,富脂斑块、血管正性重构、女性患者、高LDL-C水平均提示非钙化斑块经规范内科治疗后缩小可能性及程度更大。3、治疗后,LDL-C水平下降值越大,提示斑块缩小可能性及程度越大。4、DS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能够以较低的辐射剂量满足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的随访。(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6-05-29)

非钙化斑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能谱CT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非钙化斑块定性分析的应用研究。方法:收集我院行冠状动脉能谱模式扫描的4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宝石能谱成像软件上获得各组的能谱曲线图、碘基图像,计算斑块标准化碘浓度,即标准化碘浓度=斑块碘含量/主动脉碘含量,并分析。结果:40例共检出非钙化斑块60处,其中脂质成分12处,纤维成分40处,斑块出血或血栓样组织8处。不同类型非钙化斑块的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3名医师对图像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较好。结论:冠状动脉能谱CT血管成像有助于斑块的显示,斑块CT结合能谱曲线对非钙化斑块定性分析有较大的意义,可早期提示脂质成分等不稳定斑块,为临床提供积极干预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客观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钙化斑块论文参考文献

[1].贾睿,毛定飚.他汀类药物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疗效的MSCT评价[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

[2].黄潭玉,崔冰,周顺厚,李德永,关天明.能谱CT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非钙化斑块定性分析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

[3].朱宗跃,李武,李安琪,韩炜.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合IL-6、TNF-α检测对无症状人群非钙化斑块稳定性价值研究[J].河北医药.2019

[4].唐田,李涛,杨立,李雪萍,罗春材.基于全模型的新型迭代重建技术显示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的作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

[5].张蕾.CCTA对非钙化斑块性质评价价值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2017

[6].张蕾.冠脉非钙化斑块所致管腔狭窄的评价:CTA与IVUS对照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2017

[7].王星稳,陈伟彬,张惠英.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对非钙化斑块致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显示价值[J].医学研究杂志.2016

[8].贾书杰,齐琳,史凯蕾,滑炎卿.多层螺旋CT评价他汀类药物对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的疗效[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

[9].李震南,侯志辉,刘坤,高扬,尹卫华.CT冠状动脉成像半自动化测量非钙化斑块的可重复性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

[10].孙占国.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在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内科治疗随访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大学.2016

标签:;  ;  ;  ;  

非钙化斑块论文-贾睿,毛定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