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战系统中时间与精度的关系

论作战系统中时间与精度的关系

一、论作战系统中时间与精度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范世伟[1](2020)在《自主水下航行器协同定位算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发展,自主水下航行器协同系统在军事应用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主水下航行器的高精度定位是成功执行任务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水下环境不利于电磁波信号的传播,导致卫星导航系统很难对自主水下航行器进行准确定位,而价格高昂的高精度惯导系统不利于大规模应用。因此以搭载高精度导航系统的自主水下航行器为主艇,通过水声设备共享信息并测量相对距离,进而利用数据融合技术提高其余搭载低精度导航系统的从艇的定位能力,开展基于水声测距的自主水下航行器协同定位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围绕自主水下航行器的高精度定位需求,开展基于水声测距的主从式自主水下航行器协同定位技术研究。深入分析了协同定位系统的可观测性,并在高斯噪声下提出了基于因子图与和积算法的协同定位算法,针对水声测距的重尾噪声问题,设计了基于因子图与最大相关熵的协同定位算法,并首次提出了从艇过程误差的误差参数辨识算法,以提高自主水下航行器的高精度定位能力。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自主水下航行器协同定位系统,建立了协同定位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实现协同定位。针对自主水下航行器协同定位系统的可观测性,提出了解耦主从艇相对运动的协同坐标系,并在协同坐标系内考虑控制输入的情况下,分别详细研究了单主艇协同定位系统和双主艇协同定位系统的可观测性,并定义了系统的可观测度。基于上述分析,设计了仿真实验对可观测性的分析结论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当系统可观测度提高时,定位误差会逐渐收敛,证明了分析结论的正确性。其次,针对高斯噪声环境中协同定位系统传统算法定位误差大且计算复杂的问题,建立了协同定位系统的因子图模型,提出了基于因子图与和积算法的协同定位算法,利用均值和方差在因子图中各节点间的传递完成对从艇定位误差的修正。之后将转换矩阵引入到因子图模型中,提出了改进的协同定位算法,有效降低了协同定位系统的定位误差,并减少了算法的计算量,通过仿真实验及离线的实船实验数据对所提算法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证明了提出的协同定位算法的有效性。再次,针对协同定位系统观测量的重尾噪声严重影响定位精度的问题,分析了水声测距时误差呈重尾分布的原因,并提出了基于因子图与最大相关熵的协同定位算法,将最大相关熵准则引入到因子图模型中作为代价函数,并设计了基于观测误差的自适应核宽度算法,有效抑制了重尾噪声对算法定位精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滑动窗口构造观测信息的协同定位算法,设计了基于中值滤波的核宽度确定方法,建立了基于野值在窗口中占有比例来调节窗口大小的自适应窗口算法,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利用仿真实验及离线的实船实验数据对两种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种算法可以有效降低观测量呈现重尾噪声分布时的定位误差。最后,针对以相对距离为观测量的AUV协同定位系统中从艇存在速度误差和航向误差的问题,首次详细分析了这两种过程误差对从艇定位精度的影响,并提出了误差参数辨识算法的因子图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基于高斯噪声和基于重尾噪声的误差参数辨识算法,在高斯噪声条件下,利用均值和方差在因子图各节点间传递完成对速度误差和航向误差的参数辨识,在重尾噪声条件下,以相关熵作为代价函数实现因子图各节点间信息的更新,抑制了过程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通过仿真实验和离线的实船实验数据对两种误差参数辨识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种算法可以有效降低从艇的定位误差,在从艇自主定位时尤其明显。

刘琪[2](2020)在《随机滞后系统的序贯逆协方差交叉融合估计》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在军事领域和民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时滞系统的状态估计融合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系统元器件老化或系统本身存在不可避免的因素使得系统存在时滞环节,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问题中系统的时滞现象是普遍且不可避免的,控制系统中存在时滞会导致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不及时,从而影响系统估值效果,且时滞的不可控性会导致系统稳定性降低,最终影响系统整体的控制效果。除此之外,在时滞系统中由于信息传递存在延时,且时滞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所以局部传感器之间的误差互协方差是难以求得的。为了减少因误差互协方差引起的大量计算,可以应用序贯逆协方差交叉(Sequential inverse covariance intersection,SICI)融合算法来处理互协方差未知的时滞系统,该算法能够显着减少计算量,降低对存储空间的要求,且其融合精度高于局部传感器估值精度,有良好的估值性能。本文基于线性最小方差理论对多传感器随机时滞系统进行理论推导,并利用SICI融合算法对系统进行状态融合估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序贯协方差交叉(Sequential covariance intersection,SCI)融合算法的融合思想将逆协方差交叉(Inverse covariance intersection,ICI)融合算法应用到多传感器信息融合问题中,提出了SICI融合算法。对带不相关噪声的随机滞后多传感器系统,基于局部稳态Kalman滤波算法,应用SICI融合算法对局部传感器信息进行融合,得到融合结果。将SICI融合算法与SCI融合算法和按矩阵加权融合算法进行比较,得出SICI融合算法不仅继承了SCI融合算法计算量小的优势,且其融合精度高于SCI融合算法。与按矩阵加权最优融合算法比较,虽然SICI融合算法是次优的,但是其融合精度接近于最优融合算法的融合精度。其次,分别研究了带相关观测噪声和带相关系统噪声的多传感器随机滞后系统的信息融合问题。先运用状态扩维、引入虚拟噪声和Lyapunov方程等方法将原系统转化为带非时滞系统,再基于局部稳态Kalman滤波理论,对转化后的系统运用SICI融合算法,得到的融合估值结果与其他融合算法估值结果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显示SICI融合算法具有良好的融合精度,且减少了大量计算。最后,通过Matlab对5个例子进行仿真来验证SICI融合算法的融合效果,仿真图和仿真数据表明SICI融合算法对处理时滞多传感器系统是十分有效的,该算法不仅在融合精度上更接近于最优融合算法的融合精度,而且避免了误差互协方差的计算,大大减少了计算量。

许俊飞,王航宇,卢发兴,吴玲[3](2019)在《基于CRLB的舰炮定位精度能力需求生成》文中认为为分析舰炮武器在对海作战时满足指定命中概率的情况下对定位精度的要求,建立了由目标定位精度影响的Cramer-Rao Lower Bound(CRLB)舰炮火控系统误差、舰炮随机误差,以及射击命中界组成的单发命中概率模型,通过分析各数学模型之间的解析关系,定量生成单发命中概率为定值的情况下不同射击距离的定位精度能力需求,仿真验证新型舰炮初速可调对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为达到指定命中概率的作战前提下,定位精度越高,射击距离越远;射击距离一定时,初速越大,对定位精度要求越低。

尚天萌[4](2019)在《时滞系统的序贯协方差稳态滤波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在军事领域、工业领域以及智能系统等科技飞速发展,单传感器的观测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目标跟踪或状态估计的需要了,因而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多传感器系统中由于传感器和其他各种元器件的老化以及系统本身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因素使得系统存在时滞。在控制系统中时滞会恶化系统性能使得观测到的信息不能及时送达,从而破坏了系统的稳定性,进而对系统的控制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由于时滞的存在使得对多传感器的观测数据融合时,局部传感器之间的互协方差的计算非常复杂甚至有些互协方差不能够得到。为了减小局部传感器之间互协方差的计算负担并简化复杂的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可以将局部状态估计和对应的误差方差阵用SCI的融合估计算法来计算。由于用SCI融合估计算法避免了互协方差的计算,使得融合结果的精度下降,但是SCI的融合结果具有保守性并且显着的减少了计算负担。本文基于线性最小方差理论对多传感器时滞系统推导,并利用SCI融合算法进行系统状态的融合估计,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带不相关白噪声的观测滞后多传感器系统和带不相关噪声的状态、观测均滞后的多传感器多时滞系统,基于经典Kalman滤波算法,应用SICI融合估计算法进行融合,得到的融合结果与SCI的融合结果和按矩阵分布式加权的融合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得出SICI融合算法的融合结果具有一致性和保守性,它的融合精度高于SCI融合算法,克服了SCI融合结果过于保守的缺点,计算的复杂程度并没有增加。与按矩阵加权的方法比较,SICI融合估计算法计算负担大大降低,但是精度更加接近按矩阵加权的最优融合精度。其次,对带相关噪声的多时滞系统融合稳态次优Kalman滤波,将带相关噪声的时滞系统采用去相关的方法转化为带不相关白噪声的时滞系统。然后将系统进行扩维和增广,接着运用SCI融合估计算法和SICI融合估计算法进行融合,将融合结果和按矩阵加权的最优融合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这两种方法的融合精度与矩阵加权的方法相近,但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小计算负担并得到一致性的融合结果。最后,通过若干的仿真研究以及数据分析,验证了SCI和SICI融合估计算法在多传感器时滞系统中应用十分便捷,并且这两种融合结果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一致性,它不仅降低了传统信息融合计算互协方差的计算负担,而且还保持了融合结果的高精度。

许俊飞,卢发兴,王航宇,吴玲[5](2019)在《新型舰炮对海作战能力需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实现新型舰炮对海作战能力需求生成,构建框架模型,建立舰炮武器在对海作战过程中的检测概率、最大发现距离及跟踪距离、反应时间及单发命中概率等映射模型。仿真验证新型舰炮在不同初速下,以要达到指定单发命中概率射击距离25 km处目标时的系统精度为标准,分析在不同射击距离下对新型舰炮的能力指标要求。模型方法可定量生成满足作战任务的能力指标需求,对于科学规划新型舰炮武器装备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赵阵[6](2012)在《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对作战方式的影响》文中认为从20世纪末期尤其是海湾战争以来,战争呈现出了与以往大不相同的表现形式,有人把这种改变称之为新军事变革。这场变革由军事技术变革引发推动,进而导致了军事思想、军事理论、作战方式、体制编制等领域的一系列变革。虽然人们关于技术因素尤其是信息技术引起全面军事变革已经达成共识,但新军事变革纷繁复杂的表象掩盖了问题的本质,其具体逻辑机理和实现过程有待深入剖析。技术哲学的兴起源于对技术广泛应用产生一系列后果的哲学反思,根据技术科学化、系统化的特点,当代技术哲学强调要结合具体过程思考研究技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经验转向”。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思路为研究军事技术变革提供了方法借鉴。研究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对作战方式的影响实质上是分析技术因素对于军事领域尤其是战争产生影响的微观进路和具体实现。作战方式是军事力量在一定作战空间的运用表现形式,包括作战空间、军事力量和军事力量运用方式三个方面的要素,军事技术变革正是通过改变这些要素进而影响作战方式。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信息化变革,信息和信息技术并没有改变军事力量实体内容。从军事力量的角度而言,作战方式实现了传承发展。信息化变革深刻影响了军队指挥控制,改变了军事力量运用方式,强化了传统作战方式。信息化变革形成了人工信息空间,围绕制信息权的争夺衍生出了信息作战方式。恩格斯在考察了火器发展历程之后,做出了技术进步与应用必定改变作战方式的论断。军事技术变革是作战方式演变的根本动力,不同形态的军事技术决定不同的作战方式,比如冷兵器对应肉搏作战,火器对应火力作战,机械化装备对应机动作战等,而随着主导军事技术的更替,这些主要作战方式实现了累加传承。在变革时,新军事技术往往应用于已有的作战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从已有作战方式过渡到新的作战方式实现了衔接传承。信息化变革以机械化为基础,火力作战、机动作战等得到传承。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深刻影响了军队获取、传输、处理和使用信息的方法和模式,主要表现为战场信息实时感知传输,决策指令快速制定实施,武器装备实现自动指控等。指挥控制信息化强化了传统作战方式,联合作战方式成为主要作战方式,火力作战实现了远程精确打击,机动作战呈现出非接触、非线式特点。这些传统作战方式出现了作战层次淡化、作战力量融合和作战节奏紧凑等特点。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催生了信息空间,而对制信息权的争夺衍生出信息作战方式。主要表现为电子战、计算机网络战和心理战。信息作战方式对传统的作战时空、作战对象、作战主体等方面的划分提出了挑战。信息作战方式的实施需要社会基础作为支撑,包括信息化产业、一体化科技和智能型人才等。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强化了传统作战方式,催生了信息作战方式,这种变化突出了物质能量的基础地位和信息的主导作用;在现实作战方式中物质能量与信息必须有效融合,在作战思想指导下不断实现创新应用。作战方式发展需要军事理论牵引和战争实践推动。日益强大的功能提升了军事技术的地位,但却无法改变其作战工具的本质;在现代战争中科技与艺术都非常重要,需要在作战方式中实现有机统一。为应对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对作战方式的影响,要建设指导军事实践的军事技术哲学,重新审视其研究取向,坚持把实践贯穿始终,实现从“体”到“体”、“用”兼顾转变。要面向需求发展国防科技,及时更新发展理念,用对抗、建构和系统的理念指导建设,坚持立足现有深化改造,突出瞄准前沿实现跨越发展。要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充分认清人和体制等因素对于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作用,深化作战力量建设和应用方面的体制改革,面向未来战争革新教育训练。

王志坚[7](2010)在《导弹部队协同作战的组织和效能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前,联合作战和协同作战的研究已经成为军事运筹学的重点而且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以“协同作战”为主线,不仅对武器一目标分配问题、作战效能评估这两个事关导弹部队协同作战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研究,而且还基于着名的指派问题对导弹部队协同作战的任务分配进行了研究。首先,结合现代WTA问题的特点,设计了混合遗传模拟退火算法求解。采用混合编码,以简化问题;引入以广义海明距离构造初始解,提高了解的可行性;用最佳保留选择法,以保证群体的多样性;用改进的最大保留交叉算子保证算法能够收敛到全局最优;采用全局最优基因保护策略,引入自适应变异算子,提高了算法收敛速度;利用模拟退火算法的Metropolis机制,控制遗传算法的交叉、变异操作,加强算法的局部寻优能力。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混合遗传模拟退火算法,具有更强的搜索能力,能够获得全局最优解,不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同时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总之,混合优化策略所求解的精度和收敛速度均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且优化过程简单、易行。对解决大规模WTA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一定应用价值。其次,本文应用指派问题的五个模型,即经典指派问题模型、最大化指派问题、不平衡指派问题模型、瓶颈指派问题和双属性指派问题等五类模型,在导弹部队协同作战任务分配领域进行了系统的应用,不仅提出了大量生动的应用案例,而且为解决这些有实际应用背景的作战问题提供了确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优良的算法。本文提出了三类简单适用的新算法,即求解残缺指派矩阵的0-1元素法;求解多轮指派问题的近似算法;求解双属性瓶颈指派问题和B指派问题的算法。作为理论创新,根据行为的多样性结果,细化了多目标指派问题模型,同时提出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双属性瓶颈指派问题模型。第三,在对导弹部队作战效能的构成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由主战系统、作战保障系统、作战指挥系统三部分组成,给出了导弹部队作战效能的三个组成部分的指标体系及各部分效能的计算方法,并将三部分的效能进行综合,最后提出了基于协同系数的联合作战武器系统的联合作战效能计算方法和模拟方法,并对单兵作战效能和联合作战效能进行了模拟,对两种方式的武器装备毁损结果及其作战效能进行了分析。

吴定刚,谢红胜,李蕾,马曦[8](2010)在《舰载作战系统信息传输误差分析方法》文中研究说明误差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工程作业的质量,对误差的处理技术已逐渐得到各个行业的高度重视。在给出误差的基本概念、误差的传递与合成公式的基础上,结合舰艇作战系统数据传输的特性,介绍一种信息传输误差的分析方法,并通过分析舰载导航航向信息传输的特点,构建对应信息传输的数学模型。最后通过一组实际测量数据验证说明航向信息模型和该分析方法在工程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有效性。

董志荣[9](2008)在《指控系统发展的哲学视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指控系统与指控设备、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哲学指导作用,对指控系统与设备发展阶段、指控系统理论、指控系统设计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哲学回眸,总结了指控系统几个重大难题中处理的哲学思路;结论是指控系统与指控设备发展,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胡志强[10](2008)在《时空结构分析的机动目标跟踪方法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进一步解决火控系统中机动目标跟踪问题,从时空结构角度提出跟踪机动目标的方法。分析了机动目标的时空结构,构造了机动目标的时空跟踪模型及其在火控系统中的应用,可解除滤波中的目标运动模型的假定,并可避免机动检测引起的时延和机动幅度估计。在模型的先进性、跟踪的实时性、准确度和精度方面较传统方法有明显的提高。

二、论作战系统中时间与精度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作战系统中时间与精度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自主水下航行器协同定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自主水下航行器及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1.2.1 自主水下航行器研究现状
        1.2.2 水下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1.3 AUV协同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1.3.1 协同定位方案研究现状
        1.3.2 协同定位系统可观测性研究现状
        1.3.3 协同定位算法研究现状
        1.3.4 因子图算法研究现状
    1.4 本领域存在的科学问题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AUV协同定位系统原理与可观测性分析
    2.1 引言
    2.2 基于距离测量的协同定位原理
        2.2.1 常用坐标系及转换
        2.2.2 协同定位系统的传感器
        2.2.3 水下声学测距技术分析
        2.2.4 协同定位方式与原理
    2.3 协同定位系统数学模型分析
        2.3.1 AUV运动学模型
        2.3.2 基于水声测距的观测模型
        2.3.3 协同定位系统的滤波实现
    2.4 基于协同坐标系的可观测性分析
        2.4.1 协同坐标系定义
        2.4.2 基于李导数的单主艇系统可观测性分析
        2.4.3 基于李导数的双主艇系统可观测性分析
    2.5 仿真实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旋转矩阵的AUV协同定位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因子图的协同定位系统模型
        3.2.1 因子图与和积算法
        3.2.2 协同定位系统的因子图模型
    3.3 高斯噪声下协同定位算法研究
        3.3.1 基于因子图模型的协同定位算法
        3.3.2 协同定位算法的分析
        3.3.3 基于旋转矩阵的协同定位算法
    3.4 实验验证
        3.4.1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2 实船实验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尾噪声环境下AUV自适应协同定位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水声测距的协同定位系统观测噪声分析
    4.3 基于因子图与最大相关熵的协同定位算法
        4.3.1 最大相关熵准则
        4.3.2 重尾噪声下协同定位算法研究
    4.4 滑动观测协同定位算法
        4.4.1 基于中值滤波的核宽度计算
        4.4.2 滑动窗口大小的自适应确定
    4.5 实验验证
        4.5.1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2 实船实验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AUV协同定位系统过程误差参数辨识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从艇自主定位误差分析
    5.3 过程误差传递模型因子图设计
    5.4 基于因子图的误差参数辨识算法
        5.4.1 基于高斯噪声的误差参数辨识算法
        5.4.2 基于重尾噪声的误差参数辨识算法
    5.5 实验验证
        5.5.1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2 实船实验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实验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随机滞后系统的序贯逆协方差交叉融合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时滞系统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发展概况
    1.3 协方差交叉融合的发展概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协方差交叉(CI)融合估计
    2.1 引言
    2.2 协方差交叉(CI)融合估计
        2.2.1 协方差椭圆(球)及其性质
        2.2.2 协方差交叉融合估计原理
        2.2.3 CI融合估计的几何原理
        2.2.4 最优参数ω的选取
        2.2.5 CI融合估计的一致性和鲁棒性
        2.2.6 逆协方差(ICI)融合估计
    2.3 序贯协方差交叉(SCI)融合估计
        2.3.1 问题描述
        2.3.2 SCI融合滤波器结构
        2.3.3 SCI融合估值器的一致性和精度分析
        2.3.4 SCI融合器精度对局部传感器次序的灵敏性
    2.4 序贯逆协方差(SICI)融合估计
        2.4.1 SICI融合稳态Kalman滤波器
        2.4.2 SICI融合算法的一致性与精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带不相关噪声的随机滞后系统的SICI融合估计
    3.1 引言
    3.2 带一步随机滞后多传感器系统的SICI融合滤波器
        3.2.1 问题描述
        3.2.2 系统模型转换
        3.2.3 局部Kalman滤波器
        3.2.4 SICI融合Kalman滤波器
        3.2.5 仿真研究
    3.3 带一步随机滞后和丢包的多传感器系统的SICI融合Kalman滤波器
        3.3.1 问题阐述
        3.3.2 系统转换
        3.3.3 SICI融合Kalman滤波器
        3.3.4 仿真研究
    3.4 带两步随机滞后的多传感器系统的SICI融合Kalman滤波器
        3.4.1 问题阐述
        3.4.2 系统转换
        3.4.3 SICI融合Kalman滤波器
        3.4.4 仿真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带相关噪声的随机滞后系统的SICI融合估计
    4.1 引言
    4.2 带相关观测噪声的一步随机滞后系统的SICI融合Kalman滤波器
        4.2.1 问题描述
        4.2.2 系统转换
        4.2.3 SICI融合稳态Kalman滤波器
        4.2.4 仿真研究
    4.3 带相关噪声的一步随机滞后多传感器系统的SICI融合Kalman滤波器
        4.3.1 问题阐述
        4.3.2 系统转换
        4.3.3 SICI融合Kalman滤波器
        4.3.4 仿真研究
        4.3.5 SICI融合器精度关于局部传感器次序的灵敏性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基于CRLB的舰炮定位精度能力需求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需求生成框架
2 模型建立
    2.1 系统误差模型
        2.1.1 CRLB下的火控系统误差
        2.1.2 火控处理时间
        2.1.3 检测概率
    2.2 随机误差模型
    2.3 命中界模型
    2.4 单发命中概率模型
3 仿真分析
    3.1 射击距离不同对定位精度的要求
    3.2 速度不同对定位精度的要求
4 结论

(4)时滞系统的序贯协方差稳态滤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时滞系统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发展概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序贯逆协方差交叉(SICI)融合估计
    2.1 引言
    2.2 两传感器协方差交叉(CI)融合估计
        2.2.1 协方差椭圆及其性质
        2.2.2 CI融合估计的几何原理
        2.2.3 CI融合估计的一致性
        2.2.4 最优参数?的选择
        2.2.5 逆协方差(ICI)融合估计
    2.3 序贯协方差交叉(SCI)融合估计
        2.3.1 问题阐述
        2.3.2 SCI融合滤波器结构
        2.3.3 SCI融合器的一致性和精度分析
        2.3.4 SCI融合器精度关于局部传感器融合次序的灵敏性
    2.4 多传感器序贯逆协方差(SICI)融合估计
        2.4.1 SICI融合稳态Kalman滤波器
        2.4.2 SICI融合估计的一致性与精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时滞多传感器系统的SICI融合估计
    3.1 引言
    3.2 观测滞后多传感器系统的SICI融合稳态Kalman滤波器
        3.2.1 问题阐述
        3.2.2 局部稳态Kalman滤波器
        3.2.3 SICI融合稳态Kalman滤波器
        3.2.4 仿真研究
    3.3 状态滞后多传感器系统的SICI融合Kalman滤波
        3.3.1 问题阐述
        3.3.2 SICI融合Kalman滤波器
        3.3.3 仿真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时滞多传感器系统的序贯融合估计
    4.1 引言
    4.2 带相关噪声的多时滞系统的SCI融合稳态次优Kalman滤波
        4.2.1 问题阐述
        4.2.2 系统模型转化
        4.2.3 局部Kalman滤波器
        4.2.4 SCI融合稳态Kalman滤波
        4.2.5 仿真研究
    4.3 带相关噪声的多时滞系统的SICI融合稳态次优Kalman滤波
        4.3.1 问题阐述
        4.3.2 SICI融合稳态Kalman滤波
        4.3.3 仿真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新型舰炮对海作战能力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作战能力需求生成框架
2 映射模型的建立
    2.1 检测概率模型
    2.2 最大发现距离与跟踪距离模型
    2.3 跟踪角速度模型
    2.4 反应时间模型
    2.5 命中界模型
    2.6 射击密集度模型
    2.7 单发命中概率模型
3 仿真分析
4 结束语

(6)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对作战方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军事变革研究
        1.2.2 相关作战理论研究
        1.2.3 军事技术哲学研究
        1.2.4 军事史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军事技术变革促使作战方式传承发展
    2.1 军事技术变革影响作战方式的判断
        2.1.1 恩格斯关于火器发展应用改变作战方式的论述
        2.1.2 作战方式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2.1.3 军事技术变革是作战方式演变的根本动力
    2.2 历史上作战方式的累加传承
        2.2.1 军事技术继承发展促使作战方式累加传承
        2.2.2 历史上主导军事技术与主要作战方式
        2.2.3 作战方式累加传承中的融合及分类
    2.3 变革中作战方式的衔接传承
        2.3.1 衔接传承源于新军事技术保守应用
        2.3.2 军事思想超越性回归促进衔接传承
        3.3.3 武器装备的物理极限促使信息凸显
        2.3.4 信息技术进步改进力量的运用方式
第三章 军事技术变革强化传统作战方式
    3.1 信息化变革深刻影响指挥控制
        3.1.1 战场信息实时感知传输
        3.1.2 决策指令快速制定实施
        3.1.3 武器装备实现自动指控
    3.2 传统作战方式在信息化指挥控制模式下得到强化
        3.2.1 联合作战成为主要作战方式
        3.2.2 火力作战实现远程精确打击
        3.2.3 机动作战呈现非线式、非接触特点
    3.3 强化型传统作战方式的新特点
        3.3.1 作战层次的淡化
        3.3.2 作战力量的融合
        3.3.3 作战节奏的紧凑
第四章 军事技术变革衍生信息作战方式
    4.1 信息空间的拓展与争夺衍生信息作战方式
        4.1.1 军事技术变革拓展了信息空间
        4.1.2 对制信息权的争夺催生信息作战方式
    4.2 信息作战方式的具体表现
        4.2.1 电磁空间的电子战
        4.2.2 网络空间的计算机网络战
        4.2.3 认知空间的心理战
    4.3 信息作战方式的伦理问题
        4.3.1 作战时空:战争与和平的模糊
        4.3.2 作战对象:军事与民用的一体
        4.3.3 作战主体:专业与业余的并存
    4.4 衍生型信息作战方式的社会基础
        4.4.1 信息化产业
        4.4.2 一体化科技
        4.4.3 智能型人才
第五章 军事技术变革影响作战方式的哲学反思
    5.1 传统作战方式与信息作战方式并存
        5.1.1 能量基础与信息主导
        5.1.2 逻辑先后与现实融合
        5.1.3 方式创新与思想“无限”
    5.2 军事技术变革影响作战方式的实现途径
        5.2.1 军事理论牵引
        5.2.2 战争实践推动
    5.3 军事技术“在”与“不在”的哲学反思
        5.3.1 “失误”还是“超越”
        5.3.2 军事技术能否制胜
        5.3.3 在作战方式中实现科技与艺术的统一
第六章 军事技术变革影响作战方式的现实应对
    6.1 促进军事技术哲学实践转向
        6.1.1 以经验性作为基础
        6.1.2 把实效性贯穿始终
        6.1.3 用价值性进行取舍
    6.2 面向需求发展国防科技
        6.2.1 面向需求革新理念
        6.2.2 立足现有深化改造
        6.2.3 借鉴民用吸收融合
        6.2.4 瞄准前沿跨越发展
    6.3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6.3.1 正确认识战斗力及其生成模式
        6.3.2 适应信息化要求的体制改革
        6.3.3 面向信息化战争的教育训练
结束语
致谢
摘引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导弹部队协同作战的组织和效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联合作战和协同作战研究现状及评述
        1.3.2 武器目标分配(WTA)研究现状及评述
        1.3.3 作战效能评估研究现状及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导弹部队协同作战的基本模型与方法
    2.1 WTA模型
        2.1.1 WTA的定义及参考因素
        2.1.2 静态WTA的模型
        2.1.3 动态WTA的模型
    2.2 指派问题模型及其算法
        2.2.1 指派问题的历史及分类
        2.2.2 经典指派问题
        2.2.3 最大化指派问题
        2.2.4 瓶颈指派问题
        2.2.5 多目标指派问题
    2.3 导弹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2.3.1 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模型
        2.3.2 导弹武器系统的能力指标
        2.3.3 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的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静态WTA模型及其算法
    3.1 静态WTA问题数学模型
        3.1.1 建立模型的相关条件
        3.1.2 模型
    3.2 混合遗传模拟退火算法设计
        3.2.1 混合编码
        3.2.2 初始解的形成
        3.2.3 适应度函数
        3.2.4 选择算子
        3.2.5 最大保留交叉
        3.2.6 自适应变异算子
        3.2.7 模拟退火操作
    3.3 小规模WTA问题实验分析
        3.3.1 遗传算法设计
        3.3.2 遗传算法求解
        3.3.3 混合遗传模拟退火算法求解
        3.3.4 两种算法对比分析
    3.4 中小规模WTA问题实验分析
        3.4.1 混合遗传模拟退火算法求解
        3.4.2 遗传算法求解
        3.4.3 贪心模拟退火算法求解
        3.4.4 三种算法求解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指派问题的协同作战组织
    4.1 基于最小代价的协同作战组织
        4.1.1 基于最小代价的协同作战案例
        4.1.2 残缺指派问题及其求解
    4.2 基于最大效用的协同作战组织
    4.3 任务数和部队数不平衡的协同作战组织
        4.3.1 两类简单的不平衡指派作战模型
        4.3.2 复杂的不平衡指派作战模型
        4.3.3 多轮作战任务指派模型及其求解
    4.4 基于单支部队作战素质的协同作战组织
    4.5 基于双目标的协同作战组织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导弹部队协同作战效能评估与仿真
    5.1 导弹部队协同作战效能构成分析
        5.1.1 导弹部队作战效能指标体系层次
        5.1.2 导弹部队协同作战系统效能
    5.2 基于协同指数的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5.2.1 协同作战中导弹武器系统单项作战效能
        5.2.2 基于协同指数的协同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5.3 协同作战效能评估的仿真
        5.3.1 拟制作战想定
        5.3.2 单兵部队作战效能仿真结果
        5.3.3 协同作战效能仿真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8)舰载作战系统信息传输误差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误差基本理论
    2.1 误差的基本概念
    2.2 误差的估计
        2.2.1 系统误差的估计
        2.2.2 偶然误差的估计
    2.3 误差的传递与合成
        2.3.1 主要的误差传递公式为:
        2.3.2误差的合成
3 数据传输特性
4 航向合成模型及数据处理
5 结束语

(9)指控系统发展的哲学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1 指控系统发展中哲学的指导作用
    1.1 指控系统与指控设备发展需要哲学指导
    1.2 指控系统理论与技术发展需要哲学指导
    1.3 用先进的哲学理论指导指控系统研制[3-4]
2 指控系统与设备发展阶段哲学回眸
    2.1 由人工作图到机械模拟装置解算
    2.2 由机械装置解算到机电 (电子) 模拟装置解算
    2.3 由机电 (电子) 模拟装置到数字计算机解算
    2.4 由单台到多台计算机联网
3 指控系统理论发展哲学回眸
    3.1 单、多目标定位与跟踪理论问题
    3.2 单目标定位与跟踪新思维和新理念的作用
    3.3 机动单目标跟踪研究的思维与理念
    3.4 数据互联、信息融合中新思维新理念的指导作用
    3.5 射击诸元解算理论与实时弹道微分方程计算
    3.6 作战系统三大性能指标关系
4 指控系统设计技术哲学回眸
    4.1 总体技术
    4.2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4.3 软件技术
    4.4 显示技术
    4.5 机械结构技术
5 指控系统中几个重大难题处理的哲学思路
    5.1 传感器测程近与武器射程远的矛盾
    5.2 武器系统的误差与反应时间的矛盾
    5.3 传感器单站目标运动分析精度不高的问题
    5.4 硬件技术水平不高用软件弥补的问题
6 结论
    6.1 指控系统与设备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作用
    6.2 从指控系统与设备发展阶段、理论与设计技术等方面看哲学的指导作用
    6.3 从指控系统设计技术看哲学的指导作用
    6.4 从指控系统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的处理看哲学的指导作用

(10)时空结构分析的机动目标跟踪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机动目标的时空结构迁移理论
    2.1 机动的界定
    2.2 目标跟踪系统的描述
    2.3 目标机动的时空结构分析
    2.4 系统时空结构的迁移与辨识
3 在火控系统中的应用
4 结 论

四、论作战系统中时间与精度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自主水下航行器协同定位算法研究[D]. 范世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2]随机滞后系统的序贯逆协方差交叉融合估计[D]. 刘琪.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3]基于CRLB的舰炮定位精度能力需求生成[J]. 许俊飞,王航宇,卢发兴,吴玲.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9(05)
  • [4]时滞系统的序贯协方差稳态滤波研究[D]. 尚天萌. 黑龙江大学, 2019(02)
  • [5]新型舰炮对海作战能力需求分析[J]. 许俊飞,卢发兴,王航宇,吴玲. 电光与控制, 2019(05)
  • [6]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对作战方式的影响[D]. 赵阵.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10)
  • [7]导弹部队协同作战的组织和效能评价研究[D]. 王志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8)
  • [8]舰载作战系统信息传输误差分析方法[J]. 吴定刚,谢红胜,李蕾,马曦. 中国舰船研究, 2010(01)
  • [9]指控系统发展的哲学视野[J]. 董志荣.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08(06)
  • [10]时空结构分析的机动目标跟踪方法及应用[J]. 胡志强.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08(07)

标签:;  ;  ;  ;  ;  

论作战系统中时间与精度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