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东亚安全——共有利益的塑造与拓展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国际关系
作者: 阮宗泽
导师: 周启朋
关键词: 国际秩序,转型,共有利益
文献来源: 外交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推进东亚国际秩序的“和平转型”? 当前东亚国际秩序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型时期。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国际秩序转型不同,这一次国际秩序转型并非发生在大战之后,其驱动力主要是全球化与冷战的终结。本论文偏重于分析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秩序所经历的重大变更。冷战的结束使原有的国际秩序被颠覆,而全球化的浪潮正在重组现代社会和国际秩序。东亚的力量重组、所处的国际环境、内部环境以及观念、身份、制度以及利益等均出现新的演变。总的来看,冷战结束以来,东亚秩序出现“和平转型”特质,并体现在三个转型之中:一是中国的转型,二是东亚的转型,三是中国与东亚秩序之间的关系的转型。总的看,国际秩序的转型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 本论文对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的研究是建立在以下两个假设之上的: ●倘若任何一个国家均不相信以武力方式改变国际秩序有利可图,这个秩序就是稳定的。 ●倘若任何一个国家均相信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其利益或预期利益,就不会轻易选择战争或武力,那么,安全就是可以维持的。 诚然,上述两大假设是对国际秩序转型与如何保障国际安全这两大复杂问题的抽象和简约。根据上述假设,当一国预期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其利益时,就可能打消单方面寻求以强制方式或单方面改变国际秩序的企图,转而寻求“共有利益”。“共有利益”则成为转型期国际秩序走向稳定的支轴。这种“共有利益”可以生成本地区成员的共有意志,进而转化为制度、规范等“结构”。一旦这样的“结构”建立起来,它就会对行为者产生“规范”作用。 本论文一方面强调东亚国际秩序是由“共有利益”来建构的,而共有利益包括既有的,物质的,也包括塑造的、社会性的成分;另一方面也强调东亚国际秩序反过来影响和重建行为者的方式。这是一种简约的施动者——结构的分析方法。从施动者与结构分析方法看,行为体一旦创造了结构,结构就开始独立存在和运行,它反过来塑造了行动者的行为。由于冲突通常不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它往往是最后手段,那么,行为者为了避免冲突,可以修订或重新构建“结构”,将冲突的必然性化解或弱化,然后由新的结构发挥其能动性来调节行为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 首先,提出了“共有利益”范式在秩序转型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共有利益”范式是国际关系中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三大理论范式中最容易找到的利益的汇合点和重叠点,它可以平衡或调节权力范式,制度范式或身份范式。虽然对于利益的追求或描述早已有之,现实主义对利益的强调也很普遍,但是现实主义所强调的利益实际上是私有利益,这种利益是排他胜的,这与本研究中所说的“共有利益”,或共享利益迥然不同。私有利益意味着相互排斥,而共享利益则意味着相互合作协调与补充。这种“共有利益”范式无疑会在中国与东亚秩序的转型和建构中成为一个最关键的变量。 其次,认为秩序的转型或转型期的秩序,是否稳定不在于权力的大小,或者制度是否健全,也不在于是否有身份的认同,而取决于“共有利益”或共享利益拓展与巩固。“共有利益”越多,意味着各方之间所重叠的利益面越大,秩序的抗风险能力越强,就越稳定;反之秩序就不稳或失衡。因此,东亚秩序能否实现“和平转型”,未来东亚秩序能否保持稳定,这主要取决于有关各方能否有效地增进与扩大共有利益,寻求利益的重叠与交叉,而不是本地区力量的增减。“共有利益”的扩散和福利化将确保转型期保持秩序的稳定。 第三,认为相互依赖与国家偏好是增进“共有利益”的前提条件与有效途径。国家利益的偏好既来源于国内,也来源于国际结构。当前,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国际间的互动越来越多地起着塑造和建构国家偏好的作用。经过长时间的影响与培养,相互依赖向国家提供了学习与接受的过程,经过多次博弈,国家认识到合作实际上是自身能力的延伸,因为它能帮助国家获得更多的好处,可以分享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主题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四节 结构安排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国际秩序的转型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
一、东亚及区域主义
二、国际秩序
第二节 国际秩序的转型与变革
第三节 东亚秩序转型层次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国际关系理论的国际秩序观
第一节 权力与国际秩序
第二节 制度与国际秩序
第三节 身份与国际秩序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共有利益
第一节 理解的要素
第二节 关键变量
第三节 塑造与扩展
第四节 案例分析:中国与东盟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未来东亚秩序探讨
第一节 影响东亚秩序的几个变量
一、全球性体系的形成
二、日本东亚角色的嬗变
三、非对称的中日关系
第二节 多种模式分析
一、权威模式
二、碎片模式
三、均势模式
四、认同模式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国际秩序的中国视角
第一节 “和合”秩序观
第二节 与扩张的非兼容性
第三节 国家形象的塑造
第四节 东亚与中国崛起的互动性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推进东亚秩序的“和平转型”
第一节 塑造与拓展“共有利益”
第二节 加强制度建设
第三节 支持东盟的主导作用
第四节 提高中日韩合作的机制化与实效
第五节 妥善处理“美国因素”
第六节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07-11
参考文献
- [1].基于共生型国际秩序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研究[D]. 黄立群.广西大学2016
- [2].国际秩序转变背景下的威尔逊主义:起源、政策和影响[D]. 俞沂暄.复旦大学2003
- [3].权力转移、国家意志与国际秩序变迁[D]. 袁伟华.南开大学2015
- [4].中美规范竞合与东亚秩序重塑[D]. 姜志达.外交学院2014
- [5].大国崛起与国际体系转型[D]. 冯继承.外交学院2016
- [6].国际体系的单元、纽带和运转[D]. 郭伟华.中共中央党校2015
- [7].二元秩序结构下的中国东亚战略研究[D]. 王乐.吉林大学2016
- [8].科技革命对多边主义的多维建构效应探析[D]. 许宁.吉林大学2010
- [9].权力转移、国家意志与国际秩序变迁[D]. 袁伟华.南开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美日韩安全三角[D]. 孙俊华.外交学院2005
- [2].美国思想库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D]. 狄会深.外交学院2005
- [3].国际社会理论与英国学派的发展[D]. 苗红妮.外交学院2005
- [4].韩半岛和平机制建设研究[D]. 崔美玉.外交学院2005
- [5].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中美关系[D]. 陈杨.复旦大学2005
- [6].东亚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换[D]. 唐彦林.中共中央党校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