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性缺血性卒中预测的临床探讨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预测的临床探讨

论文摘要

目的:从临床特征、常规辅助检查中筛选进展性缺血性卒中(stroke-in-progression SIP)的临床预测指标、建立判别模型预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方法:收集连续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446例,其中进展者110例、非进展者336例,采集33项指标:性别、年龄、入院前有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卒中病史、冠心病史、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2小时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平均动脉压、体温、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入院24小时内头颅CT低密度灶、梗死OCSP分型、血白细胞计数、血中性粒分类、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元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肌酐、总胆红素、白蛋白、血钾、血钠、颅内外大动脉的狭窄程度,48小时内体温升高值,有无血压骤降(收缩压或舒张压任一指标下降大于30mmHg)、病情是否进展(稳定后再次评分)。对32项进展性卒中的可能相关因素经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后,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挑选高危因素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判别模型。回代检验评价判别效果优劣。结果: 16项相关因素经单因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的平均动脉压、脉压差、入院时NIHSS评分、48小时体温差、空腹血糖、血中性粒细胞分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各水平高于非进展型,入院时间、白蛋白水平低于非进展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糖尿病史、血压骤降、颅内外大动脉狭窄、CT早期低密度影、梗死OCSP分型显示完全前循环梗死亚型者比例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经线性趋势性卡方检验表明:随着入院后体温升高值的增大,缺血性卒中进展的危险度呈上升趋势,入院后48小时内体温上升01℃者卒中进展的相对危险度是体温下降者的2.400倍,体温上升1℃以上者进展的相对危险度是体温上升01℃者的4.840倍;随着大动脉狭窄程度加重,卒中进展的相对危险度呈上升趋势,有中度大血管狭窄的患者的病情进展的相对危险度是有轻度大血管狭窄患者的1.848倍,有重度狭窄的患者的进展相对危险度是中度狭窄患者的3.026倍;随着CT早期低密度影显示越明显,卒中进展的危险度呈上升趋势,24小时内显示梗死区低密度灶小于或等于33%者卒中进展的危险度是无低密度灶显示者的1.787倍,而显示梗死区低密度灶大于33%者的卒中进展的相对危险度是有低密度灶显影但显影小于或等于33%者的2.981倍。在OCSP分型中,完全前循环梗死亚型最易发生病情进展,其次为后循环梗死,然后为多发腔梗,而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进展率最低。完全前循环梗死与部分前循环梗死、多发腔梗、后循环梗死比较,卒中进展的OR值分别为6.451、5.272、2.536。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Forward LR法)显示入院48小时内体温升高、血压下降、梗死OCSP分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早期CT低密度影、血肌酐、颅内外大动脉狭窄、血糖8个因素依次进入并构建了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回归模型,其OR值分别为6.713、23.882、2.455、2.219、3.321、1.020、2.558、1.163。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判别模型,48小时血压下降、体温升高、早期CT低密度影、梗死OCSP分型、颅内外大动脉狭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血肌酐水平、血糖水平进入判别模型。回顾性和前瞻性检验评价判别模型的判别效果,误判率分别为10.3%、11.7%。模型为:Y进展=-34.190+3.802×体温升高+3.98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142×肌酐+0.951×血糖+5.045×动脉狭窄+9.128×血压下降×+3.931×早期CT低密度+3.200×OCSP分型Y非进展=-19.812+1.107×体温升高+3.26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119×肌酐+0.797×血糖+3.826×动脉狭窄+5.491×血压下降+2.712×早期CT低密度+2.290×OCSP分型。分别用回顾性和前瞻性资料做回代检验,诊断指标显示模型判别效果较好。结论:1、平均动脉压、脉压差、入院时NIHSS评分、48小时体温差、空腹血糖、血中性粒细胞分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入院时间、白蛋白、有糖尿病史、血压骤降、大动脉狭窄、CT早期低密度影、梗死OCSP分型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因素。2.随着入院后体温升高值的增大,缺血性卒中进展的相对危险度增大;随着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程度加重,卒中进展的相对危险度增大;随着CT早期低密度影显示越明显,卒中进展的相对危险度增大;在OCSP分型中,完全前循环梗死亚型最易发生病情进展、其次为后循环梗死,然后为多发腔梗,而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进展率最低。3.梗死OCSP分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早期CT低密度影、血肌酐、颅内外大动脉狭窄、血糖、入院48小时内体温升高、血压下降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预测因素。4、所建判别模型判别效果较好,有助于早期预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研究论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完全前循环梗死性发作的预防性治疗研究[J]. 浙江实用医学 2009(01)
    • [2].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 健康之路 2015(08)
    • [3].56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05)
    • [4].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分型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5(32)
    • [5].中英文对照名词词汇(四)[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03)
    • [6].发热与急性脑卒中的研究[J].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09(02)
    • [7].西安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点及其与OCSP卒中亚型的相关性[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4(09)
    • [8].848例不同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1(10)
    • [9].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01)
    • [10].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脑梗死患者中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4(07)
    • [11].老年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8(02)
    • [12].全前循环梗死患者的超早期溶栓延迟的因素分析及改进建议[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0(06)
    • [13].急性进展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1(05)
    • [14].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在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分型中的应用[J]. 海南医学 2015(17)
    • [15].血清中PAC-1和CD62p水平在诊断及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程度中的应用价值[J]. 河北医学 2014(11)
    • [16].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 河北医药 2012(17)
    • [17].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15)
    • [18].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严重程度与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J]. 江苏医药 2012(16)
    • [19].脑卒中住院患者分型[J].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04)
    • [20].血清前清蛋白对急诊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存状况影响的研究[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13)
    • [21].脑梗死急性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梗死类型的关系[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08)
    • [22].中英文对照名词词汇(四)[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04)
    • [23].髓过氧化物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促进脑梗死的发生[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06)
    • [24].基于MRI诊断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 2016(10)
    • [25].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相关因素的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08)
    • [26].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在进展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患者病情发展的作用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09)
    • [27].中英文对照名词词汇(九)[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01)
    • [28].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尿酸、叶酸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7(08)
    • [29].亚低温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乙酰天门冬氨酸波谱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16)
    • [30].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 中国卒中杂志 2013(05)

    标签:;  ;  ;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预测的临床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