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研究

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研究

论文摘要

明清时期处于近代汉语后期,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汉语的助词系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特色。本文以明清时期同属山东方言的三部语料——《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为基本研究素材,在穷尽调查三部语料助词的基础上,调理出了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事态助词、语气助词、比况助词、概数助词六大类别作为研究对象,对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发展演变及相关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论文主体由八个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介绍了助词的研究现状,研究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意义、材料、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同时对行文中的有关体例进行了说明。 第一章对结构助词“底”、“地”、“得”字形字音、句法功能、语法地位的演变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分析,指出这一时期三个结构助词发展演变的重点是语音的轻化、字形的更换及语法功能的丰富。 第二章对动态助词“着”、“了”、“过”、“将”从句法、语义的角度进行了描写和分析,指出这一时期它们所具有的特点及“着”、“了”、“过”在同类助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动态助词的代表词。 第三章对事态助词“了”、“来”进行了描写分析,指出事态助词“了”的语法功能已趋于成熟并成为事态助词的代表词,“来”仍处于向专表曾然的语法标记转化的过程中。 第四章对语气助词“么”、“呢”、“哩”、“呵(阿、啊)”、“呀”、“也”、“罢”、“着”、“时”、“的”、“着哩”、“哩么”、“罢了”、“也罢”、“便了”、“便是”、“就是(了)”、“不成”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分析,指出这一时期语气助词正经历着这样几方面的变化:语法功能的调整、字音字形的变化及新成员的产生。 第五章对比况助词的两大派系“似”系比况助词、“般”系比况助词从来源、词形的变化、功能的扩展几个方面进行了描写和分析,指出这一时期的比况助词通过调整、规范,“似”系比况助词选择了“似的”,“般”系比况助词选择了“一般”作为各自的重点词来使用。 第六章对概数助词“来”、“把”、“数”从句法结构、使用特点两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写与分析,指出它们在结构上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的一致性及差异性。 结语部分在对三部语料助词描写分析的基础上,对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一些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语法化的有关理论进行了验证和思考,并提出了词素化理论。 助词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发展演变的词类,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明清山东方言的助词系统也呈现出了既不同于上古、中古、近代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助词的研究现状
  • 二、研究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意义
  • 三、研究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材料
  • 四、研究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方法
  • 五、研究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基本思路
  • 六、其他问题的说明
  • 第一章 结构助词
  • 第一节 底(的)
  • 一、“底”字形字音的变化
  • 二、“的”字结构的类型
  • 三、“X+的”的句法功能
  • 四、“的”的特殊用法
  • 第二节 地
  • 一、“地”字形及字音的变化
  • 二、“地”字结构的组合类型及语法地位的变化
  • 第三节 得
  • 一、“得”字表结果
  • 二、“得”字表可能
  • 第二章 动态助词
  • 第一节 着
  • 一、“着”的用法
  • 二、“着”的特点
  • 1'>第二节 了1
  • 1”的用法'>一、“了1”的用法
  • 1”的特点'>二、“了1”的特点
  • 第三节 过
  • 一、“过”的用法
  • 二、“过”的特点
  • 第四节 将
  • 一、“将”所在的句法结构
  • 二、“将”所在句法结构的特点
  • 三、“将”的消亡
  • 第三章 事态助词
  • 2'>第一节 了2
  • 2”的用法'>一、“了2”的用法
  • 2”的特点'>二、“了2”的特点
  • 第二节 来
  • 一、“来”的用法
  • 二、“来”的特点
  • 第四章 语气助词
  • 第一节 么(吗)
  • 一、“么”的用法
  • 二、“么”的特点
  • 第二节 呢
  • 一、“呢”的用法
  • 二、“呢”的特点
  • 第三节 哩
  • 一、“哩”的用法
  • 二、“哩”的特点
  • 三、“哩”、“呢”、“那”之间的关系
  • 第四节 呵(阿、啊)
  • 一、“呵(阿、啊)”的用法
  • 二、现代汉语中语气助词“啊”的来源问题
  • 三、“啊”少用的原因
  • 第五节 呀
  • 一、“呀”的用法
  • 二、“呀”的特点
  • 三、“呀”与“啊”的关系
  • 第六节 也
  • 一、“也”的用法
  • 二、“也”走向衰落的原因
  • 第七节 罢
  • 一、“罢”的用法
  • 二、“罢”的特点
  • 第八节 着
  • 一、“着”的用法
  • 二、“着”三种用法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脉络
  • 第九节 时
  • 一、“时”的用法
  • 二、“时”的特点
  • 第十节 的
  • 一、“的”的用法
  • 二、“的”的特点
  • 第十一节 着哩
  • 一、“着”所在句式的变化
  • 二、“着”前谓词词性的转移
  • 三、“着哩”表达功能的扩展
  • 第十二节 哩么
  • 一、“哩么”所在句式的类型
  • 二、“哩么”的来源
  • 三、“哩么”的性质
  • 四、“哩么”的变体
  • 第十三节 罢了
  • 一、“罢了”的用法
  • 二、“罢了”的音变
  • 三、“罢了”的形变
  • 第十四节 也罢
  • 一、“也罢”的用法
  • 二、“也罢”的来源及语法化过程
  • 第十五节 便了
  • 一、“便了”的发展演变
  • 二、“便了”在三部语料中的使用
  • 第十六节 便是
  • 一、“便是”的发展演变
  • 二、“便是”在三部语料中的使用
  • 第十七节 就是(了)
  • 一、“就是”的用法
  • 二、“便是”、“就是”的消长
  • 第十八节 不成
  • 一、“不成”的用法
  • 二、反诘语气词“么”、“不成”的比较
  • 第五章 比况助词
  • 第一节 明清以前比况助词的概况
  • 一、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 二、唐宋时期
  • 三、金元时期
  • 第二节 明清山东方言比况助词的概况
  • 一、“似”系比况助词
  • 二、“般”系比况助词
  • 第三节 明清山东方言比况助词的特点及相关问题
  • 一、“似”系、“般”系比况助词的使用比率问题
  • 二、“似”系、“般”系比况助词的词形变化问题
  • 三、“也似”的来源问题
  • 四、比况助词系统内部的整合问题
  • 第六章 概数助词
  • 第一节 来
  • 一、“来”的用法
  • 二、“来”的特点
  • 三、“来”的进一步虚化
  • 第二节 把
  • 一、量词+把
  • 二、数词+把
  • 第三节 数
  • 一、数词+数
  • 二、量词+数
  • 结语
  • 一、助词系统内部成员分工趋于明确合理
  • 二、助词的发展演变与源词密切相关
  • 三、助词的字音字形演变
  • 四、助词系统新成员的产生
  • 五、助词词素化及相关问题
  • 六、助词研究的有关启发
  • 主要引用文献
  • 参考文献
  • 专著
  • 论文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山东方言里的“待诏”[J]. 环球人文地理 2020(Z1)
    • [2].山东方言的平舌儿化韵母[J]. 语言学论丛 2016(01)
    • [3].山东方言表进行体词语的强化与更新[J]. 中国语文 2008(03)
    • [4].明清山东方言中的后缀“巴”[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 [5].《金瓶梅》非山东方言补证[J]. 中国语文 2016(06)
    • [6].从肢体行为到饮食行为——明清山东方言里一类词义的演变[J]. 济宁学院学报 2008(04)
    • [7].晋南绛县山东方言岛语音概述[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06)
    • [8].明末清初山东方言并列连词考察——以《醒世姻缘传》为例[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4)
    • [9].刘静论[J]. 艺术广角 2008(01)
    • [10].山东方言的卷舌儿化[J]. 中国方言学报 2017(00)
    • [11].《白姓官话》所记录的南京方言及山东方言现象发微[J]. 长江学术 2009(02)
    • [12].从《闯关东》看山东方言的语言特色[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01)
    • [13].释“恶影”[J]. 汉字文化 2016(06)
    • [14].山东方言儿变韵的衰变[J]. 语言科学 2009(05)
    • [15].明清山东方言中与象声词相关的特殊行为动词[J]. 文教资料 2012(11)
    • [16].《明清山东方言语法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13(05)
    • [17].山东方言里的一种语法变调[J]. 方言 2009(04)
    • [18].近30年来山东方言词汇研究综述[J]. 汉字文化 2020(17)
    • [19].怪声背后[J]. 意林(少年版) 2012(01)
    • [20].山东方言精组古音值构拟[J]. 南开语言学刊 2011(02)
    • [21].山东方言中古阳声韵今读以及今读与阳声韵的对应关系[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05)
    • [22].《〈醒世姻缘传〉中的两种山东方言结构》商榷三题[J]. 蒲松龄研究 2013(02)
    • [23].怪声背后[J]. 微型小说选刊 2012(03)
    • [24].怪声背后[J]. 故事家(微型经典故事) 2011(11)
    • [25].《聊斋俚曲》中“给”字句考察[J]. 现代语文 2018(01)
    • [26].明末清初山东方言转折连词考察——以《醒世姻缘传》为例[J]. 菏泽学院学报 2011(04)
    • [27].《醒梦骈言》与吴方言——兼论蒲松龄不是该书的作者[J]. 蒲松龄研究 2009(02)
    • [28].老司机的故事[J]. 兵器知识 2009(04)
    • [29].《德伯家的苔丝》方言译本的局限性研究[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30].山东方言枣庄话单字调的声学分析[J]. 文教资料 2013(33)

    标签:;  ;  ;  ;  ;  

    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