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力学热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偶联剂,复合材料,动态力学热分析,材料力学性能
动态力学热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齐菁,于洪亮[1](2017)在《偶联剂对木纤维/LDPE复合材料影响的动态力学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木纤维和低密度聚乙烯塑料(LDPE)熔融挤出工艺制造木塑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进行动态力学热分析,找出不同含量偶联剂(马来酸酐接枝低密度聚乙烯)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期刊2017年05期)
王博,邹涛,苍飞飞,赵瑾,郭姝[2](2017)在《用动态力学热分析仪研究胶料的动态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动态力学热分析(DMA)仪研究不同硫化程度的天然橡胶(NR)以及胎面胶的动态力学性能,并与差示扫描量热(DSC)仪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DSC仪和DMA仪都可以快速、方便地测定胶料的玻璃化温度(Tg),二者测得的Tg偏差均较小;DMA仪可以得到胶料的储能模量(E′)、损耗模量(E″)和损耗因子(tanδ);通过tanδ-温度曲线可以分析胶料的抗湿滑性能、生热和滚动阻力;根据时间-温度等效原理和WLF方程可以得到胶料的频率外推曲线,曲线频率可推至测试难以达到的范围,这对分析橡胶材料在高频下的性能很有意义。(本文来源于《橡胶科技》期刊2017年01期)
许俊红,李爱群,苏毅,庄继忠,黄国元[3](2015)在《开环式聚降冰片烯共混黏弹性阻尼材料的动态阻尼力学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开环式聚降冰片烯(NSX),分别制备了聚降冰片烯-丁腈橡胶(NBR)混合物和聚降冰片烯-松焦油-丁腈橡胶混合物,通过动态力学测试手段重点分析了聚降冰片烯对丁腈橡胶和松焦油-丁腈橡胶共混物的动态阻尼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特定频率(1.5Hz)和一定温度范围之内(-20~50℃),聚降冰片烯会使NBR的阻尼性能得到大幅提升,随着聚降冰片烯掺入量的持续增加,阻尼性能随之减小,呈抛物线型增减趋势;松焦油的添加限制了聚降冰片烯对丁腈橡胶的改性功能。所有工况下的Tg值都得到了向高温移动的效果,扩大了材料在建筑结构的应用空间,某些工况会提高共混物的损耗因子峰值,但效果有限。对此次试验的丁腈橡胶来讲,m(NBR)/m(NSX)(70/30)为最佳组分比。(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5年07期)
刘霞[4](2013)在《聚硅氧烷/TiB_2纳米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热分析和低频介电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硅氧烷弹性体是一种独特的合成聚合物,其主链由"无机"重复单元(即硅-氧键)组成。另外,硅原子与有机基团连接,例如甲基。无机和有机单元的存在赋予聚硅氧烷独特的性能以及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在极端温度下,其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撕裂强度和压缩永久变形远胜于传统橡胶。有机橡胶(NR、SBR、BR等)具有碳-碳主链,因而易受到臭氧、UV、热和其他老化因素的影响,而硅氧烷橡胶对这些因素的抗耐性很好。(本文来源于《橡胶参考资料》期刊2013年06期)
吕金艳[5](2008)在《常见动态力学热分析仪器及其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介绍了觉见动态力学热分析仪器(DMA)及其特点。(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12-01)
王嵩,卢子兴[6](2008)在《复合泡沫塑料的动态力学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悬臂梁弯曲加载模式对不同玻璃填充复合聚氨酯泡沫塑料进行了动态力学热分析,测定了材料的频率图谱和温度图谱,研究了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损耗因子随频率和温度的变化关系,并考察了密度、微珠尺寸和填充比对动态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温下,材料的黏性随频率增加而降低,弹性随频率增加而增大;玻璃化转变温度和温度谱则显示了比较明显的工艺依赖性。(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期刊2008-07-24)
赵海燕,王苓,丁锐[7](2008)在《PP/POE共混物的动态力学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熔融共混工艺制备了聚丙烯(PP)/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POE)共混物,用动态力学试验方法研究了PP/POE材料的动态力学特征。结果表明,PP/POE复合体系出现了低温内耗峰,POE使体系的tanδ1转变峰增强,tanδ2转变峰变宽、增强。复合体系由纯PP的耗能少的空洞化断裂方式逐步向耗能多的基体层屈服方式变化,质量比为100/15的PP/POE复合体系的低温内耗峰强度大;复合体系的室温和低温冲击强度比纯PP都有大幅度提高。(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08年01期)
刘灿培[8](2007)在《羟基丙烯酸树脂/HDI涂料的老化和动态力学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羟基丙烯酸树脂与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叁聚体组成的反应型涂料,涂膜在50℃-60℃经过荧光紫外线/冷凝气候加速老化2000 h和在拉萨曝露19个月,涂膜光泽随UV照射或曝露时间呈指数函数或S形曲线下降变化趋势,涂料的老化与紫外线辐射强度和树脂化学结构有关,还与温度和湿度有关。发现清漆的UV-vis吸收波长小于250 nm,用SEM对涂膜形态结构的分析,显示涂膜在老化时其表面有降解或有物质损失,从而引起失光。DMTA评价了漆膜的贮存模量、损耗模量、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动态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07年02期)
卢子兴,张慧[9](2006)在《聚碳酸酯微孔塑料的动态力学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聚碳酸酯微孔塑料进行动态力学热分析,得到了不同密度微孔塑料动态力学性能的温度图谱和频率图谱,研究了储能模量和损耗因子与温度、频率及密度之间的变化规律和玻璃化转变温度与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高频或低温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微孔塑料储能模量降低,损耗因子增加;当温度高于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或者频率较低时,随着频率的降低和温度的升高,储能模量和损耗因子都急剧地降低;聚碳酸酯微孔塑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在175°C左右,次级转变在70~100℃之间,结果与密度几乎无关.(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9期)
袁燕,肖云,张肖宁[10](2006)在《SBS改性沥青剪切发育过程的动态力学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检验改性过程中共混物性能的变化规律,在实验室制备SBS改性沥青的过程中,用不同类型SBS与不同组分的基质沥青配伍,对制备过程中的样品进行动态力学扫描及常规沥青试验,发现在适当的剪切及发育时间内沥青与聚合物共混的动力学性能会得到改善,过长的剪切及发育时间使其性能下降。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聚合物在沥青中能否形成网络结构取决于沥青组分,共混所需的合适剪切及发育时间有赖于沥青组分与改性剂的配伍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动态力学热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动态力学热分析(DMA)仪研究不同硫化程度的天然橡胶(NR)以及胎面胶的动态力学性能,并与差示扫描量热(DSC)仪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DSC仪和DMA仪都可以快速、方便地测定胶料的玻璃化温度(Tg),二者测得的Tg偏差均较小;DMA仪可以得到胶料的储能模量(E′)、损耗模量(E″)和损耗因子(tanδ);通过tanδ-温度曲线可以分析胶料的抗湿滑性能、生热和滚动阻力;根据时间-温度等效原理和WLF方程可以得到胶料的频率外推曲线,曲线频率可推至测试难以达到的范围,这对分析橡胶材料在高频下的性能很有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力学热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齐菁,于洪亮.偶联剂对木纤维/LDPE复合材料影响的动态力学热分析[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7
[2].王博,邹涛,苍飞飞,赵瑾,郭姝.用动态力学热分析仪研究胶料的动态力学性能[J].橡胶科技.2017
[3].许俊红,李爱群,苏毅,庄继忠,黄国元.开环式聚降冰片烯共混黏弹性阻尼材料的动态阻尼力学热分析[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5
[4].刘霞.聚硅氧烷/TiB_2纳米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热分析和低频介电性能[J].橡胶参考资料.2013
[5].吕金艳.常见动态力学热分析仪器及其特点[C].第十七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6].王嵩,卢子兴.复合泡沫塑料的动态力学热分析[C].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2008
[7].赵海燕,王苓,丁锐.PP/POE共混物的动态力学热分析[J].塑料工业.2008
[8].刘灿培.羟基丙烯酸树脂/HDI涂料的老化和动态力学热分析[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
[9].卢子兴,张慧.聚碳酸酯微孔塑料的动态力学热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
[10].袁燕,肖云,张肖宁.SBS改性沥青剪切发育过程的动态力学热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