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必林
(重庆市梁平县第一中学校,重庆405200)
摘要: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父母的背井离乡,很多孩子成了有“娘生无娘养”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只是农民工家事!它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大业,关系到民族的兴旺与强盛!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思考;稳定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6-0000-02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统计,全国这样的孩子已逾2000万。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他们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被托付给亲戚、朋友,剩下的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因此他们又被称为“三缺”孩子:“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结合本人的调查,主要问题是:
一是生活质量问题。由于缺少父母的照顾与呵护,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普遍存在营养摄入不均衡或者严重的营养不足,甚至有的孩子患病后未能及时地检查治疗导致病情恶化,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我校初二(7)班就有这样一个典型例子。一个长期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的留守男孩,因急性阑尾炎被师生送进医院。手术时医生发现他的胸腔畸形,后来检查出他的肋下有一肿瘤,由于其日渐长大,导致肋骨变形。
二是教育缺失问题。有相当多的留守儿童都是从很小就与父母天各一方了。他们基本上都是在爷爷奶奶重养轻教的观念中成长起来的。早期的智力启蒙与品格引导不被重视,学校教育也不能得到保证和支持。为帮助家里做些家务、农活,挤走了一些学习时间;有的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缺乏,沾染上坏习气厌学、逃学,这样家庭教育无法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业隐忧增加,学习成绩下滑,价值观念与道德品质也出现偏差。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重点。
三是心理健康问题。外出务工的父母回家次数少,有的甚至好几年才回家一次。他们与留守子女的联系更多的是停留在金钱和电话上。有一个孩子曾在作文中写道:“只有当奶奶告诉我又有钱寄回来了的时候,我才知道我也是有爸爸妈妈的。”亲情的缺失使正处于身心成长最重要阶段的留守孩子缺少情感抚慰和心理关怀,他们普遍存在性格孤僻、自闭、自卑、交际能力和自控能力差等心理障碍或缺陷,甚至感觉遭到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孩子们倍感“亲情饥渴”。近七成儿童表示自己“每天都想爸爸妈妈”或“经常想”。而像希望父母“为自己过生日”、“买书”这些对普通孩子来说简单而平常的事情,孩子们视为最大心愿。留守儿童的灰色童年,让他们的心理也蒙上了一层灰暗色调。
四是行为规范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构成比例中,由爷爷、奶奶、外公或外婆带的占了63.6%,住在学校的占12.3%,其他亲戚带的占9.8%,自己生活的占5.9%。跟着祖辈生活的,由于祖辈年龄较大,文化程度偏低,在教育引导孩子方面往往有心无力,只能管好孩子的温饱。同时,祖辈与儿童之间也更容易产生代沟,缺乏深度沟通,所以监护职责流于浅层化,一般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不够,基本上处于听之任之的状态。而跟着其他亲属生活的孩子,一般不愿严格管教孩子。只要不犯大的错误,都对孩子的行为采取认可的态度。那些独自生活的孩子,更是自由自在,随心所欲。这类孩子的家长一般都把钱直接打到孩子的账号上,所以他们支配起钱来更缺乏计划性与约束力。有钱的时候大肆挥霍,没钱的时候就饿肚子或者想方设法地借、骗,甚至偷、抢。没了监护人的管束,他们很容易受到一些社会渣滓的诱惑或胁持,成为那些不良青少年团伙的跟班和帮凶。留守儿童的管理缺位与引导断层,导致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纪律散漫,目无尊长,缺乏爱心,漠视生命,随意撒谎,懒惰成性。更有部分孩子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流连网吧、沉迷电子游戏等等。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本处在他律阶段,自律能力非常差。而留守儿童犯错后缺乏相应的严格管教与有效监督,所以总是屡犯屡难改,有的最终沦为“野孩子”、“问题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五是人身安全问题。不管处于哪种监护状态,由于监护人本身的素质、能力和责任心的欠缺,使防护能力极弱的留守儿童较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每年有不少留守儿童死伤于触电、溺水、车祸等意外事故。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就是留守儿童。留守女孩缺少保护和帮助,更易受到性侵害,并造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只是农民工家事!它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大业,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兴旺与强盛!
那么,谁能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谁来为留守儿童托起明天的太阳?
二、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办法
留守儿童是我们这个时代诸多因素造成的,要真正消除留守儿童现象,需要学校、家长和政府三位一体共同努力。
(一)学校。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认为首先要从学校做起,从老师做起。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社会扶持尚欠缺、政府决策未出台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站出来,站在关怀与援助留守儿童的前列。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详细注明每个孩子的个人信息。
二是具体任课教师要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爱心。尽可能的全面培养留守儿童自理、自立、自律、自学、自护等多种能力,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坚韧乐观的意志品质。
三是可以有针对性地增设诸如生活指导课,情感教育课和才艺表演课等。丰富教育内容,锻炼培养学生才情,利于充分展示各学校的教育创意,形成各自的教育特色。
四是注重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因为父母不在,既缺少了监督,又使家庭对孩子缺少了吸引力,所以不少留守儿童周末就沉迷在网吧、电子游戏厅等营业性娱乐场所。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竭力完善寄宿条件与寄宿学生管理,使留守儿童最起码有学校可以作为自己暂时的家,不至于一到周末就无家可归。还可以把留守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各种兴趣活动与技能培训。
五是积极主动地与当地政府、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等形成合力,共同帮助留守儿童。比如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结对子”,以寻找富有爱心的临时爸妈等,让留守儿童更多的感受到来自国家政府与社会方方面面的温暖,以弥补亲情的缺失。
(二)家长。
国际基础教育界有一句名言:“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身为父母,一定要承担起做父母的责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务工就近的原则。如果能就近找到一份比较合适的工作,就一定不要远走他乡。父母要有责任心,不要停留在口头上,要切切实实为孩子着想。要把奉献体现在有意义有价值的方面。应该目光长远点,要抓住大头——孩子的教育与成长!
第二、慎重委托原则。如果非得踏上漫漫打工路。那么一定要给孩子找个可靠的监护人。要考虑到对方的身体状况、经济能力、文化水平、人品和责任心以及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女童,更不可随便交给他人监护。
第三、教育沟通原则。父母要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和自己对孩子成长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多与孩子沟通,不要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要让孩子更多的感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温暖。只有爱的浸润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另外,要多与孩子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以便客观而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商讨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
第四、相随相依原则。如果条件允许,应尽可能把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就近入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才是最安心最有利的。
(三)政府。
首先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大力呼吁并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关心留守儿童,形成全民重视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共识。
第二、领导并协助学校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增大教育投入,完善学校硬软件教育设施,按留守儿童数量划拨专项教育经费,检查学校落实情况等。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大农业扶持和援助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能在本地找到工作,结束留守才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
第四、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扶助基金会,每年资助一定数量的有困难的留守儿童,解决一些诸如就学、就医等实际问题。还可以奖励留守儿童中品学兼优的孩子和致力于留守儿童教育的先进单位与个人,以树立榜样,作好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五、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政府须投入力量破除遍布城乡的赌博陋习,坚决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尽量消除各种精神垃圾对孩子的污染,为农村留守儿童以及所有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结论
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是目前义务教育的难点之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统筹原则,完善相关法规。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那么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那一天就不会太遥远!
参考文献:
[1]郭三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载《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
[2]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载《理论观察》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