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空调工况用相变材料的研制与应用基础研究

常规空调工况用相变材料的研制与应用基础研究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集中空调系统的拥有量越来越大,集中空调作为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最大的单项设备,其电力耗费占到整个建筑物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在制冷空调领域,大力推广应用蓄冷空调技术是解决城市峰期用电紧张,谷期电力过剩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应用较多的蓄冷空调系统当属冰蓄冷空调系统。但水的凝固点低,使得冰蓄冷空调系统中制冷机的蒸发温度、制冷性能系数COP和制冷量较常规空调大为降低,另外,在空调工况和蓄冰工况时要配置双工况制冷主机,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因此,本文提出在常规集中空调中应用相变蓄冷技术,研制适合常规空调工况的相变蓄冷介质,在常规空调系统流程中增设该相变蓄冷介质的蓄冷器。在用电低谷时蓄冷,用电高峰时释放冷量,达到“移峰填谷”的目的。本文开展了供常规空调工况用相变蓄冷材料的研制及应用基础的研究。即对适合常规空调工况的相变蓄冷介质的制备、热物性,以及蓄冷球传热过程和蓄冷器蓄冷和释冷过程的动态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研制了一种新型常规空调用有机相变蓄冷介质HS-1(基液),针对有机相变蓄冷介质导热系数低的问题,对有机相变蓄冷材料HS-1进行了改性研究。采用将纳米TiO2和纳米Cu分别与有机相变蓄冷介质HS-1直接共混、添加分散剂和超声振荡等方法,制备了均匀稳定的纳米复合蓄冷材料。利用Zeta电位分析法,确定了分散剂的种类。深入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分散性的影响、超声时间对分散性的影响、最佳超声时间下分散剂浓度对分散性的影响以及纳米与非纳米添加剂对分散性的影响。最终确定了纳米TiO2复合有机相变蓄冷介质(TiO2/HS-1)和纳米Cu复合有机相变蓄冷介质(Cu/HS-1)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用DLVO理论和空间稳定理论解释了纳米复合材料的悬浮稳定机理。(2)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量了纳米复合蓄冷材料的相变潜热、相变温度及比热。纳米复合蓄冷材料HS-2的潜热值为146.56kJ/kg,凝固温度7.4℃,熔化温度8.5℃。在经过50次的蓄冷、释冷循环后,其相变潜热和相变温度基本保持稳定,说明该蓄冷材料热稳定性很好,基本没有相分离。采用非稳态测量方法(闪光扩散法)测量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浓度为0.3g/L的TiO2纳米复合蓄冷材料HS-2的导热系数比蓄冷材料HS-1高17.7%。(3)针对一种自行开发的纳米复合有机相变蓄冷材料,对其进行了蓄冷球内凝固问题的研究。建立了PCM蓄冷球凝固问题模型,并用焓法进行了近似求解。为了验证理论结果的正确性,建立了小型蓄冷实验台,对相变蓄冷材料HS-2的蓄冷球,进行凝固蓄冷实验研究。由实验所得到的相界面的变化规律以及蓄冷球内的温度分布情况和理论计算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说明理论计算是正确的。(4)进行了蓄冷球融化释冷特性的研究,在考虑固液密度差,固态物上浮的实际情况,建立了PCM蓄冷球融化问题的模型,采用显热容法对蓄冷球融化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重点研究蓄冷球在释冷过程中考虑固液密度差的情况下,固态物上浮和蓄冷球球径等对蓄冷球释冷特性的影响,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为常规空调系统蓄冷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5)进行蓄冷系统蓄冷和释冷的动态模拟及实验研究。建立了蓄冷器的模型,模型分为载冷剂与蓄冷球两个部分,两部分由蓄冷球外壳隔开。即将整个蓄冷器沿其长度方向分为几段,假设每段内的载冷剂温度均匀,而蓄冷球体内各点的温度看作是时空的函数来进行研究,采用显热容法对蓄冷器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得出载冷剂流量和进口温度对蓄冷器蓄冷和释冷的影响,从而获得蓄冷器的蓄冷和释冷规律。在自行设计和建立的小型蓄冷系统实验装置上进行蓄冷工况和释冷工况的相应实验。通过实验来进一步验证理论研究的正确性,并找出理论与实验存在的差异及引起差异的原因,给出影响蓄冷器蓄冷释冷的因素。本论文的研究获得了常规空调工况的纳米复合相变蓄冷介质,将使空调用相变蓄冷器及蓄冷球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更为合理化,为常规空调相变蓄冷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应用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也为其进一步产品化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空调蓄冷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2 空调蓄冷及其强化换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常规空调用相变蓄冷材料的研制
  • 2.1 常规空调用有机相变蓄冷材料的研究
  • 2.1.1 常规空调用有机相变蓄冷材料的筛选
  • 2.1.2 步冷曲线分析方法
  • 2.1.3 实验装置
  • 2.1.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 纳米复合有机相变蓄冷材料的制备方法
  • 2 和纳米Cu 的特性'>2.2.1 纳米TiO2 和纳米Cu 的特性
  • 2、Cu 复合有机相变蓄冷材料的配制方法'>2.2.2 纳米TiO2、Cu 复合有机相变蓄冷材料的配制方法
  • 2.3 纳米粒子在HS-1 蓄冷溶液中的分散稳定性研究
  • 2.3.1 物理分散与化学分散
  • 2.3.2 表面活性剂的选取
  • 2.3.3 表面活性剂对分散性的影响
  • 2.3.4 超声时间对分散性的影响
  • 2.3.5 最佳超声时间下分散剂浓度对分散性的影响
  • 2.3.6 纳米与非纳米添加剂对分散性的影响
  • 2.4 纳米复合相变蓄冷材料稳定机理分析
  • 2.4.1 DLVO 理论
  • 2.4.2 稳定机理
  • 2.5 纳米复合有机相变蓄冷材料配制的最佳工艺条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纳米复合相变蓄冷材料的相变潜热、比热及导热系数的研究
  • 3.1 用DSC 法测试蓄冷材料相变潜热
  • 3.1.1 实验仪器
  • 3.1.2 系统校正
  • 3.1.3 DSC 测量方法
  • 3.1.4 蓄冷材料的相变潜热和相变温度的测量
  • 3.1.5 测量结果及分析
  • 3.2 用DSC 测定纳米复合蓄冷材料的比热
  • 3.2.1 测量原理
  • 3.2.2 测量条件
  • 3.2.3 测量结果及分析
  • 3.3 用激光散射法测定纳米复合蓄冷材料的导热系数
  • 3.4 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机理分析
  • 3.4.1 纳米粒子改变基液结构
  • 3.4.2 纳米复合蓄冷材料强化传热的微观机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PCM 蓄冷球凝固传热特性理论与实验研究
  • 4.1 PCM 蓄冷球传热过程分析
  • 4.2 焓法
  • 4.3 PCM 蓄冷球凝固问题模型的建立及离散
  • 4.3.1 物理模型及相变区间的离散
  • 4.3.2 数学模型及离散方程的建立
  • 4.4 离散方程的数值计算
  • 4.4.1 模拟计算的程序实现
  • 4.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5 PCM 蓄冷球相变特性的实验验证分析
  • 4.5.1 实验系统
  • 4.5.2 实验方法及过程
  • 4.5.3 凝固过程实验工况的安排
  • 4.5.4 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
  • 4.5.5 实验结果误差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PCM 蓄冷球内非固定融化问题的研究
  • 5.1 蓄冷球融化过程传热分析
  • 5.2 蓄冷球内相变材料融化的物理过程
  • 5.3 数学模型及离散
  • 5.3.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5.3.2 模型离散
  • 5.3.3 节点的差分方程
  • 5.4 离散方程的数值计算
  • 5.4.1 蓄冷球融化过程数值计算方法
  • 5.4.2 模拟计算的程序实现
  • 5.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4.4 非固定融化与固定融化的比较
  • 5.5 理论模拟与实验验证
  • 5.5.1 实验装置
  • 5.5.2 实验方法及过程
  • 5.5.3 融化过程实验工况的安排
  • 5.5.4 理论解与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常规空调用蓄冷器理论模拟传热分析
  • 6.1 蓄冷器载冷剂侧模型的建立
  • 6.1.1 蓄冷器物理模型的建立
  • 6.1.2 蓄冷器载冷剂侧的数学模型建立及离散化
  • 6.2 蓄冷器蓄冷球侧模型的建立
  • 6.2.1 蓄冷球的物理模型
  • 6.2.2 蓄冷球数学模型及离散方程的建立
  • 6.3 蓄冷器模型数值计算
  • 6.3.1 蓄冷和释冷过程计算程序流程图
  • 6.3.2 蓄冷和释冷过程计算工况
  • 6.4 蓄冷器的动态模拟结果分析
  • 6.4.1 蓄冷过程中蓄冷器的动态特性分析
  • 6.4.2 释冷过程中蓄冷器的动态特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相变材料蓄冷器蓄释冷过程的实验研究
  • 7.1 实验的目的
  • 7.2 实验系统的构成
  • 7.2.1 制冷系统和加热系统
  • 7.2.2 蓄冷器
  • 7.2.3 温度调节控制装置
  • 7.2.4 测试仪器
  • 7.3 实验方法及过程
  • 7.4 理论模拟与实验验证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重庆某高校学生宿舍冬季空调工况热环境研究[J]. 制冷与空调 2014(04)
    • [2].地铁组合式空调机组在非空调工况的节能方案研究[J]. 中国标准化 2019(14)
    • [3].热反射涂料性能及其在冬季非空调工况下的应用实测研究[J]. 涂料工业 2015(10)
    • [4].热反射涂料在夏季非空调工况下的应用实测研究[J]. 涂料工业 2017(09)
    • [5].基于LMS的怠速状态方向盘振动试验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6(03)
    • [6].流道布置对经济器性能的影响分析[J]. 制冷技术 2017(03)
    • [7].空调用热管换热器性能研究[J]. 日用电器 2011(07)
    • [8].空调工况下空气柱送风仿真模拟与舒适度评价[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20(02)
    • [9].百年荏原,技术引领[J]. 机电信息 2015(31)
    • [10].空调工况下地铁站台PM2.5动态变化特性与影响因素分析[J]. 制冷学报 2019(05)
    • [11].基于Fluent的某超市空调工况下室内气流组织模拟[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8(09)
    • [12].适用于空调工况的高温相变蓄冷剂的蓄冷特性实验研究[J]. 制冷与空调 2011(05)
    • [13].中间补气对螺杆冷水机组性能影响[J]. 日用电器 2015(08)
    • [14].医院冬季空调工况热湿舒适需求分析[J].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12(05)
    • [15].2017年度中国中央空调市场总结报告 第五章 2017年度新品[J]. 机电信息 2018(04)
    • [16].一种新型换热器用于小型分体空调的试验与分析[J]. 流体机械 2009(05)
    • [17].顿汉布什,享誉世界的空调专家[J]. 机电信息 2016(01)
    • [18].脂肪醇相变蓄能特性的数值模拟[J]. 节能 2012(04)
    • [19].世博轴半开放地下空间自然通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暖通空调 2010(08)
    • [20].乘用车怠速方向盘振动优化[J].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4(06)
    • [21].经济器对压缩制冷循环影响分析[J]. 制冷学报 2010(04)
    • [22].合肥大剧院水源热泵排水口附近温度场模拟[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9(06)
    • [23].地下廊道冬季新风预热增湿实效研究[J]. 制冷与空调 2018(02)
    • [24].空调制冷剂R1270/R227ea/DME的热力学性能分析[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25].HFO-1234yf在汽车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6(09)
    • [26].缺氧空调房间富氧特性及富氧效果的模拟研究[J]. 工程科学学报 2019(08)
    • [27].某轿车怠速噪声分析及优化[J].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2014(02)
    • [28].地源热泵与冰蓄冷耦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2012(01)
    • [29].TBAB包络化合物浆的非牛顿流变特性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2(11)
    • [30].HFC-161溶油性试验研究[J]. 制冷与空调 2008(05)

    标签:;  ;  ;  ;  ;  

    常规空调工况用相变材料的研制与应用基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